Exhibition information

展覽資訊

提供全國各地展覽活動相關資訊的平台。這個平台匯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展覽活動,包括藝術、文化、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無論您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整合全國展覽資訊都可以幫助您找到適合您的展覽活動。

音樂

Music

READ MORE +

戲劇

Theater

READ MORE +

舞蹈

Dance

READ MORE +

親子

Family

READ MORE +

獨立音樂

Indie Music

READ MORE +

展覽

Exhibition

READ MORE +

講座

Lecture

READ MORE +

電影

Film

READ MORE +

綜藝

Variety

READ MORE +

競賽

Competition

READ MORE +

徵選

Auditions

READ MORE +

其他

Other

READ MORE +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寫生,是運用畫筆與色彩,將眼前三維空間的實體景物,描繪為二維平面的作品,讓觀者無論在哪一個時空,彷彿能透過畫作看見繪者眼中的景物。我們熟悉的臺灣畫家陳澄波,是個熱愛寫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對象前完成的,也留下數張在寫生現場的得意照片。在二二八事件受害離世後,他的妻子張捷以秘密的收藏,也彷彿為他熱切卻不幸隕落的生命「寫生」,為臺灣歷史留下關鍵證物,當中也有許多見證時代的生活文物。 本特展以「寫生」為核心概念,透過文物與周遭布置的訊息,試著將關於張捷與陳澄波四維時空的故事,表現在三維空間的展場中。我們著眼於重現張捷與陳澄波的事蹟,更希望讓來到展場、帶著不同生存歷程的觀眾們,也能感受他們純眞而活潑的氣息,領略他們經年累月、寫生而成的時代風景。 單元1 生命之章 陳澄波熱情投注於繪畫,致力推廣藝術,同時也是熱心公眾事務的地方聞人。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嘉義軍民對抗,市區一度為民軍控制,3月11日陳澄波與地方士紳組團與軍方和談,在水上機場遭到扣押,兩週後的3月25日上午,他與潘木枝醫師等一行四人,在嘉義火車站前遭公開槍殺。 在這裡,我們從他藝術生涯起飛時的自畫像,到他對家人與社會傾注深刻關懷的遺書,以及妻子張捷秘密收藏的死亡見證,包括受害時所穿的衣服、玻璃底片及照片等文物,體會他生命的重量。 單元二 半樓仔頂的秘密 位於嘉義蘭井街與國華街口的陳澄波故居,是個縱深2.5公尺、內部搭建閣樓的淺型街屋,地坪約莫12坪。在半樓仔頂的10坪大空間裡,曾藏有張捷畢生的珍藏,當中有陳澄波的所有畫作、照片書信、各式文件、繪畫用具,見證著張捷年輕時的回憶、兩人共組家庭的成長發展軌跡,以及陳澄波熱情參與社會的痕跡。 1993年張捷離世後,由長子陳重光持續守護父親遺物,終見二二八事件的平反。然而,歷經長年的捲曲與疊壓,許多畫作和文物因此受損、蛀蝕。近年來,這些文物藉由專業修復逐漸恢復風采,也在後人的整理和研究過程,發現深藏其中的許多秘密。 單元三 超級藏家張捷 陳澄波的太太張捷,不只是「藏畫的人」,她還珍藏了各項承載家族記憶的物件。她的嫁妝、織品、刺繡用品,及親近家人的文件器用、生活物件,也收存在閣樓的各個角落,可以想見她的善於收納、以物念情。從她的蒐藏對象及數量來看,稱其為「超級藏家」也不為過。 1899年出生的張捷,成長於舊傳統與新時代思想並存的時期,也恰逢臺灣摩登文化的開端。從她的個人收藏,可以看到一名女性的成長,及其時代風景的轉變。 單元四 咱的家庭 將近三十年的婚姻生活,夫妻兩人「張捷主內、陳澄波主外」,組成為藝術努力的家庭。留學日本、任職上海,奔波各地寫生籌辦活動的陳澄波,會挑選明信片、寫信給孩子,也為家人和他們的住居留下許多畫作。觀看這些家人間的作品、書信,寫實又溫暖,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流轉、成長和濃厚的情感。 單元五 街道上的畫家 陳澄波熱愛寫生,街道就是他的畫室,從張捷珍藏多年的畫具,可想像他帶著畫具、畫布、背著畫架前往寫生路上的樣態,他甚至會詢問路過民眾的看法,開放式的繪畫生活,直接啟發許多後輩對藝術的興趣。 在張捷蒐藏的陳澄波照片、文獻當中,也可以看見陳澄波在繪畫以外的樣貌。他積極串聯美術界人士,為臺灣文化整體的發展努力,更始終對社會懷抱高度的熱情與關懷,戰後更參選嘉義市參議員,投身政治工作。 單元六 為世界留下的 曾有這麼一個熱愛藝術的家庭,用盡心力、默默地,為他們的時代留下多姿多采的風景,假如張捷、陳澄波──我們的主角們──少了那麼一點留存世間的意志與決心,散佚了這些文物、畫作與生活見證,我們將無從知曉這個藝術家庭的故事,當我們回顧臺灣的美術,乃至整個臺灣歷史的時候,也將偏失極其關鍵的一部分。 歷史,就在人們留存於世間的意志,與時局的無情折衝之間,不斷流變、積累。姑且不論做得到、做不到:您想為您的家人、為自己、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呢?

【新月.建築講座】日本現代建築之美(三)

| | 主辦單位 新月藝文

【新月.建築講座】日本現代建築之美(三)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新月藝文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2025年5月6日起,每月一次,週二晚上7點,請跟著胡老師一起來認識:建築大師在岐阜、滋賀、日本三重縣、箱根、熱海、仙台、宮城、青森市、山形縣的經典作品!

2025南疆 探尋西域古國千年輝煌 藝文參訪

| | 主辦單位 新月藝文

2025南疆 探尋西域古國千年輝煌 藝文參訪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新月藝文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是多元文化薈萃並存之地,尤其在南疆大地上的險峰、湖泊、草原、沙漠戈壁...等夢幻景致交織觀。 南疆秋色,令人心醉!2025年深秋之際,在南疆最美麗的時節,歡迎跟著藝術史學者邱建一老師,走一趟和田(和闐)、莎車、喀什、塔縣、庫車、巴楚、阿克蘇,體驗文化美學與自然美景兼具的深度見學之旅,10月27日出發,11月8日回台,行程總計13天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協辦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集結30年人類考古挖掘研究精華與成果,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推出《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展場匯聚近500件考古學展品,包括「南勢坑遺址灰坑」剝製標本與「清水中社遺址墓葬」縮小模型,還有觀眾可親手觸摸的仿製石器與鐵器,經由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體驗,深入認識「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活樣貌。 特展聚焦臺灣中部史前時代最晚階段的「番仔園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石併用時代之間的文化發展軌跡。策展團隊藉由考古發掘成果,梳理史前先民在中部地區的聚落分布、農耕狩獵活動、工藝技術及喪葬習俗等生活樣貌,完整還原番仔園文化人的人文景象。 番仔園文化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番仔園類型」,距今1600年至1000年;後期「鹿寮類型」,距今1000年至400年。從時間序列、聚落位置、文化內涵上皆與中部平埔族關係密切,因此推論番仔園文化人就是「中部平埔族的祖先」。 過去30年間,人類學組發掘多處屬於番仔園文化的重要遺址,像是清水.中社、鹿寮、南勢坑、惠來遺址等。遺址出土的獸骨、貝殼、炭化稻米等考古遺物,揭示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經由狗獾、獐的骨頭與牙齒,可判斷臺灣曾有這兩種動物存在,後因故才滅絕。 策展團隊經劉克竑帶領,實地考察番仔園文化遺址後,發現前人居住在氣候宜人的山坡上、距離海岸也不遠,能同時利用山林與海洋資源維持生計,生活條件比想像中豐富多元。 展區有多件亮點展品不容錯過,例如高2.3公尺、座長3.5公尺的「南勢坑遺址灰坑」遺跡剖面剝製標本,這是史前居民挖來燒製陶器的坑,觀眾可近距離觀察灰坑斷面土層的顏色;按1/4比例精心製作的「清水.中社遺址墓葬模型」,重現2019年科博館考古隊挖掘成果,從12具人骨的排列方式與埋葬狀態,一探古人對生命終點的理解與儀式。 特展入口以「大肚山臺地以西的海岸平原」的色彩與光線為設計元素,營造出中部臺地豐饒、陽光充足、氣候宜人的環境意象,讓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走入番仔園文化的時空。展覽以實體文物為核心,搭配多媒體影像、互動式展具,邀請觀眾一同探索番仔園文化的特徵、了解臺灣史前居民的生活智慧與毅力,感受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與重要性。 展覽分為8大單元,「消失的過去—揭述臺灣中部史前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中部平埔族的生存證據」、「尋找地下的寶藏」、「那些年,人們吃了甚麼?」、「古人穿甚麼?」、「安家立命」、「地下的老祖先」、「歷史時代的中部平埔族」。 《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於第一特展室展出,歡迎來科博館認識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存智慧,開啟一趟先人足跡的追尋之旅,感受文化傳承至今,你我當下生命的厚度與意義。更多展覽內容與科教活動訊息可參考官方網站。

| | 主辦單位 十鼓仁糖文創園區

《一粒糖的旅行》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宜東文化創意策展

展覽以「一粒糖的旅行」為主題,內容用角色帶路,透過卸蔗、壓榨、清淨、蒸發、結晶、分蜜到包裝成品等七大工序,講述製糖的故事。觀眾將跟隨糖界五大人氣角色——可愛暖QQ的糖膏怪、活力爆棚的甘蔗大哥、神秘迷人的糖膏婕魅,以及閃閃發光的糖晶寶寶、超有料的爐渣君,從甘蔗田出發,穿越製糖七大工序,在展場中一邊闖關、一邊解鎖糖的誕生魔法。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三寮灣東隆宮東隆文化中心

東隆常設展-信仰文物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東隆文化中心

本宮文化中心提供展演平台,讓藝術文化深耕,提升社區文化氣息 促進在地參與,於每年不同階段配合年節或神明慶典,辦理各項藝文特展,在鹽分地帶藝文人才出眾,分別邀請在地藝術家回鄉參展,期盼引領於鹽分地帶各面向之特色呈現,並結合跨領域及各不同產業之資源,促進整個文化古都之美,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立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在地資料徵集計畫在地資料展覽【八德慢旅:細說秘境與美食】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林煒舒;(中華民國)張泓斌

其他單位: (指導)國立臺灣圖書館,(指導)教育部,(指導)桃園市政府教育局

你聽過「八塊厝」這個地名嗎?想知道這個地名的由來是什麼嗎? 八德有哪些古蹟呢?這些古蹟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民以「食」為天!八德的市街上有哪些值得一嚐的好味道? 想瞭解「石頭信仰」嗎?「浣衣池」的周邊日常是什麼樣的光景? 歡迎大家一同來探索八德的各種面向,參與在地文化系列展覽,都在桃市圖總館!

|

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公共藝術計畫——藝術與療癒的全新對話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邱承宏;(中華民國)王榆鈞;(中華民國)林大為

其他單位: (策劃)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公共藝術計畫——藝術與療癒的全新對話 伴隨健康大樓新建工程,臺大醫院即將展開一項融合藝術、自然與城市記憶的創新公共藝術計畫——「重啟對話 Dialogues Reset」。此計畫不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一場與自然、城市與生命自我對話的過程,透過常設型藝術作品設置與多元的參與式創作,引領大眾探索健康的多重面向。 與空間歷史共鳴,創造療癒氛圍 此計畫集結多位國內外藝術家,打造七件常設型藝術作品,預計於今年年底完成。其中,國際藝術家Inés Esnal以懸掛於大廳色彩繽紛的裝置作品《讓自然成為撫慰》,為觀眾帶來活潑流暢的視覺趣味。充滿綠意的數位植生牆--《律動的風景》,張博智以水氣為靈感,透過動態影像技術與數位演算,將捕捉到的環境氣候係數視覺化,搭配木質調的內裝,充滿藝術與自然交織的療癒氛圍。 串連舊院區和新醫區的中央走廊,將設置以詩意和色彩為表現的精彩作品《海邊的房間》,由新銳藝術家徐婷所創作,將海邊一日從清晨到黃昏的色彩變化,透過玻璃窗灑落的光,使得繁忙的廊道沉靜溫柔。 戶外,林大為的作品《如煙亦如夢》,利用光影投射於古蹟煙囪之上,光影的漸變,象徵了城市歷史的流轉與未來的夢想;鍋爐室前方,則上演一場雕塑與音樂的對話,邱承宏《繡燕#台大醫院》與王榆鈞《透光尺度》,分別從「城牆石」與「時間凝結」召喚台北城和醫院的百年記憶。城牆石椅上,林書楷《未境之城移地計畫》藉著基地調查和個人語彙,打造富含地方敘事與城市未來想像的藝術場域。 啟動參與式創作,與自我和社會對話 除常設作品外,計畫也將於6月啟動一系列參與式創作,邀請民眾共同參與,將藝術融入生活。藝術家秦政德將帶領「心靈寄藥袋」計畫,透過走讀、創作與分享,探索現代人心靈的療癒方式;走路草農/藝團則推出「思想第六感」計畫,結合食物的療癒力與五感體驗,引導大眾重新連結自然與身心健康。劉雨青「自然校準綠回歸-來帖藝術處方箋」以園藝療法為基礎,透過四季更迭的植物,為不同族群設計療癒體驗,讓大自然成為最溫柔的治癒力量。陳科廷「剪拾-感官告白的心識界」則透過五感與剪紙工作坊,讓參與者從酸甜苦辣的體驗中,感受內在情緒的轉化,重新塑造自我。 藝術與健康的交會,打造療癒場域 「重啟對話 Dialogues Reset」不僅是一個公共藝術計畫,更是臺大醫院對於「健康」概念的全新詮釋——身心靈的平衡、城市記憶的延續、與自然的共鳴。這場藝術對話即將開啟,邀請所有人一同參與,感受藝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帶來療癒與啟發。 展演者︰邱承宏/台灣 展演者︰王榆鈞/台灣 展演者︰林大為/台灣 展演者︰林書楷/台灣 展演者︰張博智/台灣 展演者︰Inés Esnal/西班牙 展演者︰徐婷/台灣 展演者︰秦政德/台灣 展演者︰陳科廷/台灣 展演者︰走路草農/藝團/台灣 展演者︰劉雨青/台灣 展演者︰陳若軒/台灣 展演者︰李基宏/台灣

| | 主辦單位 新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新月.建築講座】日本現代建築之美(三)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胡琮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2025年5月6日起,每月一次,週二晚上7點,請跟著胡老師一起來認識:建築大師在岐阜、滋賀、日本三重縣、箱根、熱海、仙台、宮城、青森市、山形縣的經典作品!

| | 主辦單位 蔣勳文化基金會,時善慧館

蔣勳《祇樹給孤獨園》展覽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蔣勳、曾永玲、董承濂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蔣勳的《祇樹給孤獨園》展覽作品主要採用油畫作為創作媒材。這幅作品描繪了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中講述《金剛經》的場景,透過畫筆讓觀者想像在森林裡靜坐修行的人與眾生。 此外,展覽中還包括蔣勳手書的《金剛經》書法作品,這些書法作品展示了他對佛教經典的深刻理解和藝術詮釋。 聯合新聞網 《祇樹給孤獨園》展覽結合了油畫與書法,呈現出蔣勳對佛教文化的深刻體悟與藝術表達。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其他單位: (指導)文化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2025年適逢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邁向「工藝70+1」,倡議工藝「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為核心推動軸線,意涵「工藝是浪漫.快樂.生活事」。引入「漫活SLOHAS 」融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精神,以工藝為媒介對應未來社會的關鍵議題與文化實踐路徑,不僅是⼀種⽣活態度,更是⼀場由感官經驗出發、引發社會行動、最終形成文化共鳴的「心工藝運動」。 本展以「漫、蔓、慢」三部曲為結構主軸,以「漫活 SLOHAS」的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以及永續(Sustainability)為核心價值,由「漫」的感官啟動、「蔓」的實踐鋪展、「慢」的共創沉澱,鋪展出工藝如何從個人感知走向群體共創,進而回歸生活節奏的深度反思,對應「理念 → 態度 → 風格」的三階段進程,亦是⼀場關於工藝未來的⾏動樂章,構築出⼀套完整的SLOHAS工藝哲學。 本展不再僅是靜態物件的呈現,而是以展覽為行動平台,整合「策展 × 倡議 × 實踐」三大推動方向,擾動觀眾五感體驗,促發思考與行動,描繪臺灣當代工藝在文化傳承、永續實踐與社會參與中的整體樣貌,展現其由傳統技藝邁向生活實踐與文化運動的新風格轉向,強調工藝「漫活SLOHAS」的生活態度,是S到S之間永續無限∞的善藝循環。 《漫》/無邊界的感官流域 展覽從一場鬆動感知的經驗開始 工藝不只是作品的呈現,而是感知的觸發與生活關係的開啟。本展以「漫」為起點,透過懸吊陶片、光影變化與身體參與,打開觀者與工藝之間的感官連結。光線穿越裂縫,隨氣流投射在地面與人影之間,構成流動中的共感風景。這裡沒有觀看指引,每一次步入皆為一次獨特經驗。這是一場感知的鬆動,也是一種關係的開始,讓工藝從物件,轉化為生活中的感受場域。走出陶片與光的世界,一道由氣味組成的過場空間悄然展開,茶的清香、咖啡的焦甜、酒粕的微醺氣息,引領觀眾的身體進入下一段節奏。節 拍轉緩,感受轉深,為「蔓」「慢」的延伸預留餘韻。 《蔓》/工藝的未來根系 工藝不只是延續傳統,更是面對未來的提問。 《蔓》象徵工藝如根系般蔓延而生,向空間延展,也向社會與土地深入。本區以「永續」與「科技」為雙軸主題,展現工藝如何在當代議題中實踐其未來潛力。 永續軸線強調材料選擇與社會關係的在地實踐。創作者以回收素材、天然媒材與低耗能製程,回應對環境友善的材料倫理;同時透過永續旅遊與社區共創等形式,深化工藝與地方的連結,讓工藝不再孤立於展場, 而成為生活中可實踐、可參與、可延續的文化行動。 科技軸線則聚焦於數位技術與創新工法的導入。AI生成設計、3D列印、感應裝置、演算構造等,與傳統工藝語彙交錯對話,打開當代表達的可能性,也為工藝注入新的形式語言與互動體驗。 子題一/永續 環境 × 材料 × 循環設計 × 社會關係 「永續」不只是工藝的附加條件,而是一種從創作源頭開始的實踐態度,貫穿材料選擇、製作方式、 社會參與與整體生命週期。 材料選用:運用可回收、再生或天然素材,延續資源生命、降低環境負擔。 在地回應:依據地方生態與文化條件取材轉化,兼顧節能減碳與文化延續。 製作方式:實踐低耗能、可共生的生產邏輯,讓工藝成為具備環境友善的創作行動。 社會關係:透過永繽旅遊、地方共創與社區參與,建立長期可持續的人地關係網絡,使工藝深植於生活場域中,成為連結人與地方的行動實踐。 在此,永續不是口號,而是滲透於創作者每項選擇中的具體思考,體現在日常製作、社會連結與文 化回應中的行動力量,展現工藝面對未來的內在態度與結構韌性。 子題二/科技 數位 × 感知擴張 × 未來性實驗 科技不是手作的替代,而是延伸材料處理、創作思維與感知經驗的工具。它為工藝帶來新的形式語彙, 也拓展人與物之間的互動可能。 感知轉化:透過科技改變展示與體驗方式,讓作品產生即時互動與感官回應。 技術結合:AI、3D列印與感應技術融入工藝流程,開展創作與製作的新實驗。 參數應用:導入程式與數位製程,讓工藝邏輯延伸至材料運用與流程控制。 在此,科技是創作的媒介,讓工藝超越手工限制,成為穿越材料、時間與感知邊界的實驗場,展現當代 創作語言的開放性與延展性。 《慢》/時間共構與生活節奏的重構 創作的節奏可以很快,但理解與感受的速度,值得放慢。 「慢」是一種與時間共處的方式,也是一種深入生活的創作態度。它不追求快速完成,而重視過程中的等待與投入。本展區以工藝為媒材,讓時間成為創作的一部分,邀請民眾透過動手參與,體會材料的節 奏與個性,找回專注、緩慢、與身體對話的能力。 這裡不只是展示空間,更是一座讓身體與心靈進入「慢」狀態的生活實驗場。展區強調工藝的「在場性」與「生活化」,工藝不只是匠技的展現,更是一種面對時間的態度,一種沉靜而專注的精神實踐。 在這裡,工藝不是靜止的物件,而是一段與人共構、隨時間緩慢展開的關係。每一次參與,都是一次生 活的重置;每一件器物,都是你我共同完成的風景。

李乾朗教授談:建築畫與建築

| | 主辦單位 新月藝文

李乾朗教授談:建築畫與建築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新月藝文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李乾朗教授不僅是傳統建築的權威學者,更是一位手繪建築畫的高手,在他所出版的70多部作品中,都能看到其親手繪製的「圖解」。在李教授的課堂上,更是能親眼看到、感受到他臨場繪製的建築結構、剖面,甚或是某一構件的細部圖解,這神來之筆常常讓聽課的大家立馬秒懂了其中的結構或原理! 李教授說:建築在設計與建造之前,要先繪圖以決定外觀、形式或相關的高低寬窄尺寸....等。今年李教授在新月的新系列課程,也將為大家介紹建築及建築畫的故事! 中西方都有建築畫,其中西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畫發展到了19世紀達到高峰;而近代的建築師,如美國的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法國的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也都是傑出的建築畫家。中國宋代《營造法式》也達到很高水準,近代梁思成的建築畫,更是非常傑出! 2025年9月25日(四)起,歡迎跟著李乾朗教授一起來認識及欣賞:著名的建築及其建築畫的故事!

目前在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