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臺北 新北 桃園 臺中 臺南 高雄 新竹 苗栗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澎湖 金門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古代人說故事》南屯山仔腳遺址出土的鐵刀首亮相!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想要了解東海岸舊石器時代八仙洞,新石器時代的卑南、麒麟文化及中部大坌坑、牛罵頭、大馬璘、營埔及番仔園文化嗎?科博館更新常設展區,推出《古代人說故事》,展覽內容生動活潑,並以動畫影像剪輯及多媒體互動方式呈現,除了認識歷史課本寫的考古學是什麼外,更能讓您親身體驗臺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目前中部地區是臺灣考古學研究的重心之一,近二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各地獲得豐碩的挖掘成果,因此科博館決定依據最新考古發掘資料,更新該常設展區,除了展示臺中安和遺址發現栽種的稻米、母與子、戴鯊魚牙玉飾的青年及南屯山仔腳出土完整的鐵刀, 此外還有民間蒐藏家蔡坤玉先生提供一件澎湖海溝帶人工鋸痕的鹿角,結合張鈞翔博士澎湖原人的研究,證明19至45萬年前就有獵人到臺灣。歡迎民眾踴躍參觀!

科博館《奇幻自然》常設展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奇幻自然》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迎來生命科學廳的華麗轉身,全新常設展《奇幻自然》即日起開幕,展區規劃5大主題,由科博館內近20名研究人員共同策劃,深入淺出呈現自然界的規則與奧祕。踏進展場首先映入眼簾是一件逾400歲的巨大臺灣雲杉標本,觀眾可在體驗區用嗅覺、觸覺感受它的氣味及紋理,還有身長近4公尺,可手動操作的機械魷魚,吸睛又酷炫。 《奇幻自然》常設展區位於生命科學廳地下1樓,展區面積253坪,從規劃評估、設計提案凝聚20名共同策展人、知名御匠設計公司及其合作團隊心血,歷經3年多溝通琢磨,才將它的前身《數與形》改頭換面。 《奇幻自然》包含5單元:〈哇自然!嗨科學〉、〈圓不圓:蛋科學〉、〈動一動:生物力學〉、〈追呀追:計算與行為〉、〈說故事:探索自然,發現科學〉,細緻介紹自然界的多樣性、形態、功能、行為和科學探究,觀眾可盡情探索琳瑯滿目的科學故事。 博物館常設展一般會展出10年至20年,拜科技所賜,如今學界每隔幾年就可能「發現新物種」或「建立新理論」,因此展示櫃特別設計成「前開式」,方便未來依據學術發現與時俱進、即時更新展品或標本,也能配合講座或導覽需求與觀眾互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1988年完工,由首任館長漢寶德邀請英籍設計師James Gardner設計、英國Beck & Politzer公司製作,以大自然的奧祕為主題,展示遠古生物到現代人類的精彩演化,深受大眾歡迎。當時《數與形》就有多種趣味互動裝置,搭配簡單易懂、延伸性數科概念,為無數人打開自然科學視野。

| | 主辦單位 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

與覺同行——佛教藝術中的神奇寶貝


活動場次資訊: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行動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臺灣文學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展主軸講述從男尊女卑、兩性平權,發展到性別流動的過程;也強調「文學」走在「社會」變革之前,優先展示具有社會意識、反映時代的性別文本。我們在各區主題規劃「女子力圖鑑」,以小專欄方式介紹每區代表性事件或女性,讓性別議題延伸,畫龍點睛。這個展覽是巨觀掃描,照見身分、階級、社會結構性問題,也彰顯人性底下深層柔軟的普世之愛,像一顆心貼緊在每一個生命身旁,永遠溫柔奮力搏動。 關於模組 為拓展文學教育的範疇及廣度,將館方策劃之大型文學主題展覽以模組概念轉化為行動展,以「即開即展」的便利佈卸展模式,便於移動帶入校園、公共空間。申請使用者者可以輕易地自行組裝,且相當具有彈性且可符合課程需求因地制宜調整,教師或其他文化工作者可配合教學主題或場域大小自行決定硬體數量及展出內容。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南化區圖書館

南化區圖書館:2024 OPENBOOK好書獎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南化區圖書館

漫長的酷暑、以巴衝突、美國大選……2024年一串事件讓我們認知到,全球局勢動盪、氣候變遷加劇等字眼已經不足以呈現其中真正的嚴重性。今年的書市彷彿一面映照人類共同焦慮的鏡子,希望它同時也是一盞指引未來的明燈。 2024 Openbook好書獎,我們看見書寫主題的重心逐漸從外部衝突轉向人們如何在變局中安身立命的探索。 科技的躍進引發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科技的關係,物件史的書寫持續受到歡迎,透過具體物件折射時代變遷。後疫情時代裡,書寫視野也從個人的生存圈層,持續擴展至更廣闊的生命網絡——從都市中的流浪動物,到面臨氣候危機的每一寸土地,每個生命都在尋找可以安棲的歇腳處。 性別主流化的觀點已然滲透各個領域的創作,從歷史敘事到社會觀察,都能看見更細膩的性別視角。本土創作不論科普、文學還是非虛構寫作,都展現出豐沛的生命力,童書持續綻放想像的花,議題書寫則如同黑暗中的火炬,照亮我們忽視的角落。 這份得獎書單不僅是一張閱讀地圖,更是一扇通往理解當代社會的窗口。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這些精心挑選的作品提供了沉澱思考的契機,幫助我們在紛擾中找尋安頓身心的路徑。挑一本書,有人陪你。

科博館《自然藝想》特展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自然藝想》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協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

其他單位: 臺北市立動物園、社團法人大享食育協會、 夢工廠公仔工作室及臺灣動物模型創作群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公仔模型蒐集風氣正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聯合策劃全新特展《自然藝想》,邀請專門製作模型的臺灣原型師共同參與,展出逾40件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及模型,帶領觀眾探索人類如何透過「觀察、測量、建模」理解複雜的自然,感受科學的縝密與藝術的創意,歡迎動物迷、模型愛好者來一探究竟! 《自然藝想》特展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對話,透過標本與模型的錯置,突顯「蒐藏」的深度與廣度、「科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展示呈現在大眾眼前,引領觀眾多元思考,進而實踐共學,體現博物館作為知識轉譯與公共溝通平台的重要角色。 「標本」源於自然,講求還原真實,保存生物樣貌;「模型」則是模仿實物原形,按一定比例縮放製成的樣品。這次特展希望透過標本與模型的巧妙對比,呈現兩者在研究、展示與教育上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帶大眾了解科學工作者、藝術創作者如何從專業視角出發,以不同方式詮釋人們眼中的大自然。 《自然藝想》展出多件原型師打造的恐龍模型,例如:禽龍、亞伯達角龍、厚頭龍等,展現原型師手下的想像與真實;在「自然的『模』樣」單元中,觀眾還能一窺1比20的暴龍頭部模型製作流程,認識模型從平面圖像轉化成立體結構的關鍵歷程。 《自然藝想》展區由5面落地窗型展櫃組成,劃分成獨立卻又相互串聯的主題單元:「『模』索真實」、「標準『模』範」、「有『模』有樣」、「『模』擬自然」、「模樣千萬變」、「自然的『模』樣」,分別展示不同媒材的典藏標本與藝術創作。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心流之境-Kate Huang黃彥衡 台灣當代藝術創作展

| | 主辦單位 桃園機場第一航廈

心流之境-Kate Huang黃彥衡 台灣當代藝術創作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Kate Huang黃彥衡

協辦單位: 新東陽股份有限公司

贊助單位: 竹美山閣溫泉會館

其他單位: 右岱藝術策展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心流之境》FLOW Kate Huang 台灣當代藝術創作展 《心流之境》是台灣抽象藝術家 Kate Huang(b. 1987)以石膏為媒材的系列創作。 流動的顏料與石膏交錯,在固化前的片刻,混沌、迷離、豐沛,如同情感的層層交疊,也是當代人身份轉換間的縮影。 Artist CV │ 藝術家簡歷 Kate Huang │ 黃彥衡 b.1987, Taiwan|出生於1987年,台灣 Artist Bio │ 藝術家簡介 我成長於台灣新竹,擁有牙醫背景,也長年經營診所,但創作對我而言,從來不是逃避,而是一種延續。 從小受母親影響,藝術成了我表達情緒的方式。多年後重新拿起畫筆,讓那份沉澱已久的創作本能得以重新流動。我選擇石膏作為主要媒材,是因為它既來自醫療,也象徵包覆、修復與承接。創作讓我在理性與情感之間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位置。 Artist Statement │ 藝術家聲明 每一件作品,都是情緒與材質之間的對話。 我以石膏與玻璃為主要創作材料,探索「脆弱、包覆與重生」的主題。石膏是修復的,玻璃是易碎的;兩者的結合,建構一個堅強而脆弱的情緒空間。 情緒從不是深心中不可採集的波動,而是可以被觀看、可以被理解的形狀。 我喜歡這種矛盾的力量:我們渴望被看見,卻害怕太透明;我們想要保護自己,卻不願失去感受的能力。 石膏提醒我們,脆碎是可以被接住的,而非被隱藏。 在透明中保留光,在破裂中發現美。 【《心流之境》FLOW Kate Huang 台灣當代藝術創作展】 丨展覽時間丨2025/05/01~2025/08/31 丨展覽地點丨桃園機場第一航廈3F出境大廳北側 丨合作單位丨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新東陽股份有限公司 丨策展單位丨右岱藝術 丨協辦單位丨竹美山閣溫泉會館 丨機場展覽、專業展覽規畫、展覽合作、媒體暨商品銷售窗口丨 策展人:徐予紅 0975-638759

蠟筆王 王建民-台灣蠟筆藝術之美

| | 主辦單位 臺北國際航空站

蠟筆王 王建民-台灣蠟筆藝術之美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蠟筆王 王建民

協辦單位: 新東陽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單位: 右岱藝術策展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丨展覽藝術家丨 王建民Jam-Min Wang (蠟筆王)又稱台灣蠟筆王,台灣知名蠟筆畫藝術家,獨創「板雕蠟彩」藝術,作品於海峽兩岸各地展覽,並將其蠟筆創作授權開發許多文創商品,號稱「蠟筆達人」,「台灣蠟筆藝術第一人」。 蠟筆王從事藝術創作,始終堅持以蠟筆藝術為創作核心,獨創「板雕蠟彩」藝術,並堅持以蠟筆藝術為創作核心,不斷創新繪畫技巧與畫風,在藝術界獨樹一格,引領風潮,獲得業界衆多肯定與好評,作品獲邀於台灣及海峽兩岸各地展出個展與聯展逾百餘次。 這次展出內容為蠟筆畫與鋼筆畫之延伸文創商品,有特色提袋,馬克杯,數位版畫,陶瓷藝術文鎮…等諸多品項,邀請您至現場一覽精彩! 【現 任】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 講師 蘆洲林建生圖書館/ 講師 中華文創學會/ 常務理事 中華國際策展經紀交流協會/ 常務理事 台灣國際藝術家協會/ 常務理事 兒童藝術文教基金會/ 董事 【重要著作】 不可思議的蠟筆魔法書 (蠟筆畫技巧專書) 丨展覽時間丨2025/05~2025/08 丨展覽地點丨松山機場國際線2F出境大廳展區 丨指導單位丨臺北國際航空站、新東陽股份有限公司 丨策展單位丨右岱藝術 丨機場展覽、專業展覽規畫、展覽合作、媒體暨商品銷售窗口丨 策展人:徐予紅 0975-638759; (LINE ID:yuhung1108) Mail:uday.tpe@gmail.com

光電獸42節奏牆柱—姚仲涵聲光裝置藝術展

| | 主辦單位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光電獸42節奏牆柱—姚仲涵聲光裝置藝術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其他單位: 策展單位:大聲光電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姚仲涵專注於結合光影與聲響的藝術創作,熱衷於探索空間與自我。 近期的代表作品是「光電獸」系列,自首次提出以來,已累積了40餘件件作品。 「光電獸」為一系列現地製作的聲光作品,由2017年依附在台南月津港一座橋的結構開始,逐漸演化成創造空間之經驗。光電獸的作品曾在多個展覽中展出,包括近年的台東光祭與月津港燈節,以及忠泰美術館的「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姚仲涵與大聲光電工作室創作理念是以音樂為共同語言,透過裝置實現空間,連結建築與人。 本次展覽為姚仲涵針對苗北藝術中心展覽室所呈現的現地製作作品,作品「光電獸#42 – 節奏牆柱」 以展覽空間的柱體結構為靈感,探索聲音、光影與空間之間的共鳴關係。作品融合新媒體藝術、噪音藝術與聲光裝置,透過動態光源與多層次聲響,將柱體轉化為節奏的載體,使之成為感官體驗的節點。觀者在穿梭於柱體之間的同時,將感受到聲光交織的節奏流動,重新詮釋空間的邊界與秩序,打造一場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感知之旅。

堆疊的風景—陳怡今蠟筆畫創作展

| | 主辦單位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堆疊的風景—陳怡今蠟筆畫創作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其他單位: 策展藝術家:陳怡今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繪畫是場⼼智活動,你無法忽視內在的感受就產出。」這是今今在⾃出版《創作筆記2:寫⽣》書中寫下的⼀句話。 2023 年起,今今深刻投⼊了⼀場四季⾵景寫⽣的計畫。這不僅是媒材研究練習,更像是⼀場⼼靈的修⾏。站在⾵景⾯前,今今每每感受到⾃⼰在浩瀚⼤⾃然⾯前的渺⼩與未知,這份⼼境促使我更深⼊地觀察、反思與表達。 今年,期望在展覽中擴展⾵景寫⽣的創作範疇與深度,探索更多⾵景與記憶、媒材間的關係。 每⼀次描繪,都是我與⾃然間⼼靈對話的具象化。我意識到,繪畫不僅限於「再現」曾經所⾒,⽽是透過創作來尋找新的視⾓和情感表達⽅式,是是⼀場內在情感與思考的交織。在原有創作的基礎上,我計劃透過尺幅的變化來轉換視⾓——縮⼩或放⼤、或延伸,以此引發新的創作體悟。在縮⼩尺幅時,需更注重筆觸的精緻與情感的凝練;⽽放⼤尺幅時,則需留意筆觸的層次、空間感的平衡與留⽩關係。 透過這次個展「堆疊的⾵景」呈現出今今對⾵景寫⽣的熱情,深刻體悟每個當下與探索繪畫的種種過程。讓觀者能在廣闊的⾵景中感受到⼀種開放的、無邊界的⾃然體感。希望藉此找到新的繪畫表達⽅式,近⽽對觀者的觀看⽅式產⽣影響,引發對⾵景與情感的⾃我反思。 「畫⾵景的我,越畫下去就越能了解⾃⼰。」今今

2025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居然 · 藝術生活展》

| |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當代藝術家協會

2025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居然 · 藝術生活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2025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居然 · 藝術生活展》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居然」打破傳統,以藝術收藏與居家佈置完美交織,重塑藝術進入生活的全新方式。三位風格截然不同的策展人,將畫作與生活空間巧妙融合,打造出一個既有品味又有好風水的夢幻場域。 現場更特別設置「五行色彩 × 藝術搭配」體驗活動,依據金、木、水、火、土的能量特質與色彩,搭配適合的畫作與空間擺設,讓藝術不只是美的點綴,更是為生活注入和諧與能量的祕密關鍵。 現場特別打造「羅浮宮下午茶」氛圍,—邊品茶,邊欣賞原創藝術,還能與藝術家近距離交流,聽見創作背後的心跳與靈感。這裡不只是展覽,而是一場感官與心靈的深度旅行。 讓藝術流動於生活之中,讓心靈遨遊在創意宇宙裡。「居然」不只是驚喜,在這裡,藝術不只被看見,更被生活擁抱。邀您一同感受生活中那份因藝術而生的靜好與幸福。 讓「居然」帶你重新定義藝術的存在方式──不只掛在牆上,而是住進生活、點亮日常。

悅己者容 — 纏足文化特展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北投文物館

悅己者容 — 纏足文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協辦單位: 三寸金蓮博物館

其他單位: 文化部

三寸金蓮,是歷史洪流中的身體語言,也是一段文化審美與社會價值的集體記憶。纏足,這場歷史悠久的身體儀式,如何影響女性的命運? 在將近千年的歷史中,纏足風俗在貴族社會間萌芽,逐漸傳播至平民家庭。不僅是服飾文化的表現,更牽動著個人命運與家族榮耀。它曾廣泛流行於大江南北,甚至非漢族的滿清婦女為之傾心,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具規模與延續性的流行文化之一。 本展精選逾百件珍貴館藏,從纏足的起源、織繡工藝、時尚美學到女性解放歷程,呈現纏足文化的多重面貌。八大展區包含〈纏足的秘密〉、〈華服映足〉、〈足尖之藝〉與〈鬆綁之後〉等。 展覽設有多媒體互動體驗,結合地域文化與當時審美觀,提升觀眾共感與參與感。其中〈愛欲與禁忌〉展區從性學角度切入,搭配〈蓮影留痕〉中的歷史影像,打開對纏足文化更多元的理解與討論空間。 誠摯邀請您走入北投文物館,一同穿越時光迴廊,細細品味三寸金蓮所承載的幽微情感與歷史回聲。 展覽亮點搶先看! ♦︎ 百件珍稀文物: 特邀纏足文物收藏家廣川醫院院長柯基生先生,出借其珍藏四十餘年的藏品。 ♦︎ 時光回溯之旅: 從台灣與閩南特色三寸金蓮出發,探究不同時代與地域的纏足風貌。 ♦︎ 探索文化脈絡: 從身體構造、性學象徵、服飾工藝、社會演變四大視角,深入剖析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文化。 這不僅是一場展覽 更是一場對於「美」的探問 女性身體如何承載了文化與命運的重量 展覽日期|𝟮𝟬𝟮𝟱.𝟱.𝟯 (六) - 𝟮𝟬𝟮𝟱.𝟭𝟭.𝟭𝟲 (日) 展覽地點|北投文物館(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身體記憶 #纏足文化 #傳統美學 #歷史審美觀 #女性身體與歷史 #特展預告 #北投文物館

棲息之地 — 六位韓國藝術家 X 六個心中的秘密地

|

棲息之地 — 六位韓國藝術家 X 六個心中的秘密地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嗨,你最近好嗎?」 「明天,在心中的那個地方碰面吧!」 休息的時候,你的心,會飛去哪裡? 靜靜的, 在我們之中的棲息之地。 / 「棲息之地 THE PLACE IN YOUR HEART」 六位來自韓國的藝術家 x 六個藝術家心中的秘密地 在畫中,尋找屬於你的棲息之地。 / 展覽詳情:https://www.theflowartco.com/theplaceinyourheart / 關於藝廊 — 流 THE FLOW 流 THE FLOW 是一間位於北投,結合茶、頌缽的藝廊與療癒空間。我們關注身心健康,期待透過藝術、頌缽與低刺激的茶品,幫助人們放慢腳步、感受生活,找回自我的生命節奏。希望來到流 THE FLOW 的人們,都能在此感到放鬆、安全,自在的做自己。 流 THE FLOW 的地點、官網及社群:https://portaly.cc/theflowart.co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 | 主辦單位 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 路由藝術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在當代氣候危機與城市擴張的夾縫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居所」?它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建築結構,而是關於人與自然、文化與記憶、資源與倫理交織的關係網絡。《共築之所Grounds for Living》,聚焦於「棲居」作為一種再思與再造的行動,邀請五組來自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藝術家,透過裝置、雕塑、織品與繪畫等創作形式,回應我們如何在動盪與變遷中重構生活的根基。 「共築」不只是建築的行為,更是面對土地、資源與社群的重新連結。既指向物理層面的協作與構築,也象徵在生態、社會與文化面向上的集體想像與實踐。展覽中的藝術家透過自然材料、回收物、統計圖像與手工技藝等語彙,回應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緊迫課題。他們的創作並非單向的表述,而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對話,試圖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開啟關於未來棲居的思索與提案。 從熱帶自建住宅到紙箱堆疊的記憶空間,從環境統計的紙雕到工業廢料的再造,《共築之所》呈現一種貼近自然、靈活變動的居所觀,一種非線性、非中心的生活想像。在這些作品中,家屋成為可變的、呼應環境的有機體,是一種與時間、土地共振的生活試驗場。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展覽日期|2025.06.28(SAT.) - 2025.08.16(SAT.)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 - 17:30 - 開幕時間|2025.06.28 (SAT) 15:00 主辦單位|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路由藝術

| | 主辦單位 中台世界博物館

一瞬一旅:館藏佛塔經幢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長長路還很長」希巨・蘇飛藝術創作個展

| | 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長長路還很長」希巨・蘇飛藝術創作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簡稱原文發中心)今年度第一場主題展覽「長長路還很長」於6月20日下午兩點開幕,展出阿美族藝術家希巨.蘇飛(Siki Sufin)的木雕、影像等30餘件作品,同時也展出藝術家30多年來的創作歷程與脈絡年表。 希巨.蘇飛(Siki Sufin)阿美族人,25歲左右從都市返回都蘭部落,開始摸索與思考著讓自己可以長久留在部落的出路,不知不覺中投入藝術創作已30年,所創作的題材多半是以部落中的文化與故事為主軸延伸,創作形式有以漂流木雕刻的立體和平面作品,也有以身體行為藝術演出、古調歌謠吟唱、參與紀錄片拍攝等,再再地嘗試及深度挖掘部落的生命故事,營造與建立一個觀看原住民的新眼光。 多年生活創作在部落的希巨表示,藝術本身除了是導引人去追尋歷史、了解人生價值外,藝術也使人感悟自我的責任。作為一位創作者,其以象徵表現主義展現個人的創作風格,試著以簡單的、生活的、靈性的連結各題材,來表現部落人文藝術的深度,也持續將在地文化與歷史故事轉譯,形塑出一種屬於個人在地性的創作脈絡和質地。 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說:本次以「長長路還很長」為題之展覽構思,特別從屏東禮納里開車至台東都蘭部落拜訪藝術家希巨.蘇飛(Siki Sufin)以探究藝術家創作歷程為軸線,透視藝術家如何藉由木雕、樂舞、錄像等跨域創作傳承部落文化,並提問自身關注的議題。在作品的展示上,則以個人創作脈絡為連結線引入藝術家的創作思維,探究其如何從自然素材漂流木為創作媒材,表現其傳統文化與價值,以及延伸出的圖像符碼等象徵意涵,進而歸納出藝術家希巨的創作視角、精神、方法與中心理念。 原發中心邱黃肇崇主任表示:希望藉由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呼應每一個人必須時時觀察社會的境遇,進而想到自己生命中的責任,創造人與人之間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同時期待原住民族的藝術文化,被眾人欣賞、理解,成為臺灣社會

補天- 陳廷彰個展

| | 主辦單位 穎川畫廊

補天- 陳廷彰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穎川畫廊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這次展覽「補天系列」延續以神話為基調並與生活中的觀察相互映照,將神話中對立統一的宇宙觀與日常所見,兩者雙向的交互成為貫穿陳廷彰創作的基礎,並以「內省式的看」為名,作為創作思想建構的一個基礎。 補天神話,廷彰將其視為人對自身缺憾的彌補與轉化。從「天何以有缺」為思考表達的起點,一則為物的本質,一則為成住壞空的自然現象。進而探討補天石所造成的災禍或失衡。對應在心理上,人對缺憾的彌補也有可能過度,或造成心中的另一個缺口,如人性中的慾壑難填。補天系列沿著創作中對立統一的思想核心,深觀人間中的幽微處境。 補天系列多用寥寥線條勾勒圖像,再將線條空出,以色或墨填滿線條之外的空間。將空間賦予主體感,而將對象當成空間或背景的向度處理,形式上常有一種圖地關係的混淆,但彼此其實並無主次。其核心是希望透過在創作中的實踐,將一種矛盾亦自然的想法滲透回生活。例如作品〈補天–漸〉不規則的色塊漫布整個水墨紙本,創造一種負空間的意象,但目的不是彰顯空間的存在,而是創造一種既和諧又矛盾的畫面── 既熟悉又陌生的日常經驗。 我們的觀看是隨著觀看經驗的消失與再發生組合起來的輪迴。我們的觀看有著不可思議的虛幻性,我們可能永遠難以界定當下的看,和觀看對象的真實,觀看的大部份實則充滿過去、回憶、與想像的填充。補天作品中看似碎片化的象徵元素,事實上也是一種對於觀者凝視的邀請。在持續流動的物理時間中,觀者若意識到被凝視的靜止畫面具有流動性──被激發的過去記憶與眼前所見融合時,那麼這些看似無關、矛盾的圖像元素將成為該經驗過程的具象化。 廷彰將現象的內在平衡機制,寄託在神話的想像中。在觀看此次個展的畫作時,我們常常下意識地執著於畫面的圖像,而忘卻空間的存在。於是廷彰刻意調轉兩者的關係,只描繪線條卻不填充對應顏色。在我們的生活裡,我們不也不經意地執著於特定事物,而忘了觀照自己的處境? 期許我們能回歸本心生活,找到心中的平衡點。

故事島─台灣囡仔ㄟ記憶柑仔店

|

故事島─台灣囡仔ㄟ記憶柑仔店


活動場次資訊: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一段57512公里以藝術串聯記憶的教學之路。 A 57,512-kilometer journey of teaching, where art connects memories. 這是一個關於家族記憶的展覽。記憶型塑了我們的內在,組構成我們的生活,而家族記憶是我們從何而來的根源。 This is an exhibition about family memories. Memory shapes our inner selves and forms our lives. Family memories are the roots where we come. 本展以高雄女中美術課10多年實踐島嶼記憶的跨領域課程為基礎,並且擴及島嶼偏鄉陪伴計畫參與的學校,展出了12個縣市23所跨越各學級的學生作品,這些遍布全國的故事,構築成一座充滿豐富內涵的記憶故事島。希望參觀展覽的民眾也一起加入這段探索記憶與建構家族故事的旅程。 This exhibition is based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art classes at Kaohsiung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 developed over more than a decade to explore island memories. It also extends to schools participating in the Island Rural Accompaniment Project, showcasing student works from 23 schools across 12 counties and cities, representing various grade levels. These stories from across the nation come together to form a richly layered island of memory and storytelling. We hope that visitors to the exhibition will join us on this journey of exploring memories and constructing family narratives.

TW 愛與和平,青天白日滿地虹心球與攝影之旅-積吶虹光LEF

|

TW 愛與和平,青天白日滿地虹心球與攝影之旅-積吶虹光LEF


活動場次資訊:

在浩瀚的宇宙間,我捧著一顆顆「虹」心球,踏上一次次未知的展覽旅途,「虹」心球在空中輕盈漂浮,宛如一座通往遙遠邊境的時光大道,穿越了心靈最深處的邊界。 每當行走於不同維度的展間,感受到藝術、時間與空間的無常變化,如一陣清風拂過,將心靈堅固的堡壘吹散,放眼望去那白日下的「虹」心球竟成心中最柔軟的夢。 攝影鏡頭如一場永恆的夢,而藝術也早已超越了靜止的狀態,那如一次次與自己心靈相遇的化身,在鏡頭前試圖捕捉每一段與「虹」同行的旅程,無論走多遠,青天白日依然在頭頂守護,而光與彩的交織早已悄然融入每個角落,成為我與世界的永恆聯結。

暗地飛行的雲霧|暮拉多元藝術空間

| | 主辦單位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

暗地飛行的雲霧|暮拉多元藝術空間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暮拉多元藝術空間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暗地飛行的雲霧-似遠猶近的空間生成與轉折 藝術家如何透過作品再現眼前所見事物?這裡的事物包含著物體、因物體所引發的事件、事件所在的空間樣貌、空間當下的情境氛圍,以及氛圍所帶出相異於物理世界的時間與身體感。倘若要在這多層次的映射中尋找一個思考的起點,或許可從對「空間」的理解著手。 ▌暗地飛行的雲霧-似遠猶近的空間生成與轉折 展出|羅晟文、陳為榛、黃立穎、吳其錚 展期|2025.07.19 Sat. – 2025.08.31 Sun. 時間|10:30 – 19:00(Mon. – Sun.) 茶會|2025.07.20 Sun. 地點|暮拉多元藝術空間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國華街三段15號 ▌The Nebulae in Flight— The Becoming and Folding of Spaces that Seem Far and Yet Close|Artists LO, Sheng-Wen/ CHEN, Wei-Chen/HUANG, Li-Ying/WU, Chi-Cheng|Opening 2025.07.20 Sun.|Date 2025.07.19 Sun. – 2025.08.31 Sat.|10:30 – 19:00 (Mon. – Sun.)|Venue The Moolah Multi – Art Space|Address No. 15, Sec. 3, Guohua St., West Central Dist.,Tainan City 700, Taiwan (R.O.C.)

科博館《量力而微:量子科學特展》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物理學會、物理研究推動中心

科博館《量力而微:量子科學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什麼是「量子」?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晶片、LED燈、GPS衛星,其實都與量子原理密切相關!2025年適逢聯合國訂定的「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灣物理學會與物理研究推動中心共同推出《量力而微:量子科學特展》,融合科學、藝術與哲學視角,透過視覺化、生活化比喻、互動裝置與歷史故事,帶領大眾深入微觀宇宙,一探量子世界的奇異與革命性。 特展以「微中見奇」為主軸,從量子概念誕生、理論爭辯到未來科技應用,讓觀眾循序漸進理解量子疊加、量子糾纏與不確定性等奇異現象,並進一步思索「真實」與「觀測」之間的微妙關係。 展場以「薛丁格的貓」為靈感發想主視覺,結合可愛貓咪形象、薛丁格方程式中的數學符號,呈現帶有幽默感、哲思張力的視覺語言,象徵量子科學中對現實的重新想像和理性之美。展覽分為4大主題單元,涵蓋量子歷史、奇異現象、科技應用與哲學思索,搭配一系列互動裝置,讓抽象難解的量子概念不再遙遠。 展覽收尾當天正逢「世界量子日」,日期取自普朗克常數(h ≈ 4.14 × 10⁻¹⁵ eV·s)的數值意涵。今年全球各地也陸續舉辦量子主題活動,共同紀念這個關鍵的里程碑。這不只是物理展,更是一場挑戰常識的思辨旅程;歡迎走進展場,一起發現量子世界的奧祕,重新想像我們所熟知的世界。

科博館《名畫3D反毒》特展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名畫3D反毒》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其他單位: 務部、教育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暑假前夕於人類文化廳2樓迴廊推出《名畫3D反毒特展》,以西洋經典畫作與日本浮世繪為基礎,透過3D立體改作的創新手法,生動描繪人物吸毒後的外貌變化,透過強烈的視覺體驗,引導觀眾深刻體會毒品對身心的破壞。 特展融合多種3D立體技術,包括光柵立體、紅藍立體、色視差立體、UV直噴立體圖等。「毒害大腦逆透視展示室」展品更透過逆透視的視錯覺,讓大眾直觀感受毒品對大腦所造成的影響,打造沉浸式反毒學習體驗。 特展重新詮釋的經典名畫中,〈蒙娜麗莎遇見海洛因〉展現神秘微笑外貌被毒品侵蝕後的模樣,出現瞳孔縮小、面容憔悴、皮膚病變;〈年輕女子遇見甲基安非他命〉呈現吸毒導致的臉部消瘦、黑眼圈與皮膚毒瘡;莎士比亞肖像畫改作成手持大麻,眼神失焦、雙眼通紅,生動描繪吸毒後的醉茫狀態。 延伸至浮世繪領域,〈神奈川沖浪裏〉展現中樞神經興奮劑對腦部的亢奮、刺激效果;〈月光之海〉描繪中樞神經抑制劑對腦部造成的影響,由暈眩鬆弛轉成困倦;〈桑名.水手德藏的故事〉則表現出中樞神經迷幻劑對腦部的變化,從改變意識引發幻覺;而〈高島久遇見安非他命減肥藥〉畫中,這位寬政年間江戶三大美人之一則因施用毒品瘦身而面容消瘦、黑眼圈明顯、氣色不佳,顯示出吸毒對美貌與健康的摧毀。 毒品與藥品僅有一線之隔,具成癮性的藥品被歸類為管制藥品,由醫師合法醫療開列的管制藥品為藥品,而非醫療目的、濫用的管制藥品則為毒品。根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凡具有成癮性、濫用性及社會危害性的麻醉藥與精神物質,皆屬毒品範疇。吸食毒品不僅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傷害,也可能導致家庭破碎、人生崩壞。 藝術能穿越年齡與語言的界線,也是促使社會對重要議題關注的強大媒介。《名畫3D反毒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4月5日,於人類文化廳2樓迴廊展示區展出,邀請大家共同參與這場融合藝術創意與反毒教育的展覽,喚起對健康人生的珍惜與守護。

科博館《鯨掘》特展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鯨掘》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其他單位: 務部、教育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2022年於屏東恆春出土、萬眾矚目的鬚鯨化石,今夏首度與大眾見面!在暑假即將展開之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隆重推出《鯨掘》特展,透過多媒體技術、沉浸式空間設計與現場化石清修,呈現這件「臺灣史上最完整鬚鯨化石」從地層深處現身至重見天日的壯闊歷程。展覽主軸圍繞化石的發現、挖掘與清修,並延伸探討臺灣鯨豚的自然史、文化意涵與當代海洋環境,觀眾將可一覽珍貴的鯨豚化石、考古與文史標本,深入體驗遠古鯨豚的時代旅程。 這件鬚鯨化石是臺灣歷來三次重大化石發現中,首度由本土學術團隊主導挖掘,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完整的鬚鯨化石之一。 《鯨掘》特展空間視覺以藍色調營造海洋氛圍,從恆春墾丁鵝鑾鼻神社著名的鯨骨鳥居發想,打造入口意象,象徵觀眾將踏上一段時空交錯的「鯨」奇之旅。展覽共分為5大單元:「臺灣的前世今生」、「化石寶庫」、「鯨生鯨世」、「新白鯨記」、「而鯨而後」,從地質、古生物、文化歷史到當代海洋環境等面向,深度剖析鯨豚與臺灣的緊密關聯。 策展團隊特別在展場內打造一間化石清修展演室,展期間安排專業清修師駐點,持續清理這具長達18公尺的鯨魚化石。觀眾可透過玻璃櫥窗近距離觀察古生物化石的清修實況,探索古鯨背後的時代故事。 臺灣周邊海域紀錄顯示有超過30種鯨豚在此繁衍生息,是全球鯨豚多樣性的重要棲地。過去海洋保育教育多聚焦在現代人類活動對鯨豚的影響,這次特展則將時間軸拉長至10萬年前,揭示恆春西台地曾是數以萬計鯨豚的長眠之地,也反映此區自古以來即為鯨豚洄游與棲息的重地。 在文化層面上,鯨豚經常與自然力量、傳說信仰連結,扮演重要角色。這次特展不僅從地質學、生物學角度出發,也透過文化、民俗與歷史視角,傳遞鯨豚之於臺灣的重要性。 《鯨掘》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5月3日於科博館第四特展室展出,期待透過這具沉睡萬年的古巨鯨,再次開啟人們對土地、海洋的深度探尋,共同思索我們與自然之間的永續關係。

目前在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