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辦單位 臺東縣池上鄉公所
池上鄉公所|114年阿美族歲時祭儀-慶豐部落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池上鄉公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8/9(六)15:00~20:00 #池上鄉大坡池Fanaw聯合豐年祭 8/10(日)慶豐聚會所 與池上一同歡慶豐年
提供全國各地展覽活動相關資訊的平台。這個平台匯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展覽活動,包括藝術、文化、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無論您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整合全國展覽資訊都可以幫助您找到適合您的展覽活動。
| | 主辦單位 臺東縣池上鄉公所
8/9(六)15:00~20:00 #池上鄉大坡池Fanaw聯合豐年祭 8/10(日)慶豐聚會所 與池上一同歡慶豐年
| | 主辦單位 臺東縣池上鄉公所
8/9(六)15:00~20:00 #池上鄉大坡池Fanaw聯合豐年祭 8/10(日)大埔聚會所 與池上一同歡慶豐年
| | 主辦單位 臺東縣池上鄉公所
8/9(六)15:00~20:00 #池上鄉大坡池Fanaw聯合豐年祭 8/10(日)福原部落聚會所 與池上一同歡慶豐年
| | 主辦單位 臺東縣池上鄉公所
8/9(六)15:00~20:00 #池上鄉大坡池Fanaw聯合豐年祭 8/10(日)陸安聚會所 與池上一同歡慶豐年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
在藝術的魔法森林裡,小精靈因河流媽媽與森林爸爸失去活力而漸漸沒了精神。 邀請6至12歲的小守護者發揮五感超能力,透過戲劇遊戲與館內導覽,一起喚醒自然能量,找回故事裡的健康與希望,體驗多元共融的戲劇冒險!
| | 主辦單位 臺東縣池上鄉公所
8/9(六)15:00~20:00 #池上鄉大坡池Fanaw聯合豐年祭 8/10(日)振興聚會所 與池上一同歡慶豐年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本次展覽,透過深度口述訪談、珍貴家族老照片與史料,帶大眾走進將軍們的生命故事。 展中將會看到: ▸ 從戰火中走來的一代將軍,退役後在眷村展開什麼樣的日常生活。 ▸ 在馬祖新村長大的二代將軍,從小在眷村是什麼樣的童年,傳承了什麼樣的軍人使命。 同時呈現眷村童玩、年節記憶與廚房裡的煙火氣,如何交織出一個家的模樣,甚至映照出一整個世代的縮影。 這是歷史的回望,也是橫跨世代的溫柔對話。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毓繡文化基金會
在時間縫隙中,看見片刻如詩,存在如愛。 「俳句時刻 a haiku moment」象徵捕捉細膩經驗中的詩意之美 —— 沈浸於當下極微小、稍縱即逝的時間片段,讓美在短暫的停留與閃爍中顯現,隨即消逝。在不斷變動的生命裡,回憶的輪廓漸趨模糊,唯有被珍藏的片刻仍清晰如初,綿延心中。此展以「俳句時刻」為名,作為創作精神的映照,溫柔地訴說短暫即永恆的意念,珍惜所愛之人、所念之事。 展覽以「現在、過去、未來」三個子題為軸,在時間、空間與個體交會中,透過植物的姿態與自然媒材的引導,構築生命與記憶的對話。藝術家以低度人為的方式介入,讓作品回應自然節奏,凝視生命流動中的痕跡與感知的本質。 現在/花 盛開的瞬間無法複製,也無法延長。花以最短暫的形式呈現當下的美好,如同感知此刻的能力,是純粹意識的停留與注視。 過去/葉 記憶雖漸趨模糊,卻因時間的推移而愈顯溫柔。葉靜靜呈現於空間中,留下時間的餘溫與痕跡,如同過往的印記靜默不語,卻未曾消散。 未來/樹 象徵著延續與未知。樹在全然自由的路徑中向上生長,根深紮於地,預示時間的醞釀與希望。生命的感知隨著時序流轉,描繪自然生成的軌跡,在未知中孕育未來的想像與等待。 CIZ 張芝瑄 張芝瑄,桃園人。自幼在家人的牽引下親近自然,植物成了她成長旅程中恆常的陪伴,如同家人,也如語言。她透過觀察花草的姿態與變化,學會感受與回應世界。在她眼中,大自然是一面鏡子,映照情感與時間的流動,那些微小如風的細節、如光的轉瞬,總能在自然中找到回聲。創作,是她與自然持續對話的方式。 從事設計十年,擅長花藝、平面、產品設計、攝影與空間規劃。2016 年起展開藝術創作,2023 年成立 CIZ Project,試圖以個人經驗為基礎,結合自然與異材質的實驗手法,探索時間、生命與感知之間的關係。她的創作關注花開花落般的「轉瞬即逝之美」,凝視每一刻的詩意。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毓繡文化基金會
「佈局」是美國藝術家托尼.馬特利(Tony Matelli)在台灣首次個展,呈現共27件雕塑及畫作。馬特利的雕塑一向被視為高度擬真、超級寫實,然而他的創作並非都是客觀如實的再現,而是混雜著荒誕的黑色幽默,刻意營造一個意義懸置,不穩定、不舒適的觀看情境。 馬特利的創作幾乎是我們平常熟悉的題材,像是鏡子、古典雕像、香腸、蔬果、雜草、花卉、水杯、繩子等物,但在顛倒、懸浮、失衡、失能、失效等佈局手法下,他把時空的秩序破壞殆盡,讓觀者從中經驗到一種受挫的、受阻的觀看,視覺感知的混亂與焦慮,而這正是他意圖建構的另一種自主性美學邏輯:反抗定義,懷疑並挑戰事物的既定結構,創造屬於自己的情感連結和詮釋空間。 我許多作品的誕生,來自於自我與社會之間的摩擦。 ─ 托尼‧馬特利 展名「佈局」取自二樓展場的系列作品名稱 Arrangement,馬特利以作品在三層樓空間的「顛覆式」編排作為藝術策略,將形式重新定位排列,由此思考存在的構成,以及事物的價值與意義如何被分配賦予,並藉此處理自我慾望在社會體制下所擦碰出的衝突和矛盾。馬特利作品的空間佈局有意識地擺脫物理現實的拘束,亦希望觀者在展場「攀升」(ascension)的過程中,能引發或多或少的忐忑和無法言說的自由感受。 部分展品可能引起不適,包含身體解構及裸露意象,請自行斟酌參與 托尼‧馬特利 Tony Matelli 1971年生於芝加哥,1993年完成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創作學士,1995年取得密西根州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現居住於紐約。 馬特利1991年曾參與紐約獨立藝術學院聯盟-獨立研究計畫,1998年獲得紐約藝術基金會獎助金。其作品典藏機構包含丹麥ARKEN方舟現代美術館、挪威卑爾根當代藝術館、斯德哥爾摩Bonnier Collection、西班牙安德拉克斯(Andratx)當代藝術中心、紐約新美術館 Altoids 當代藝術收藏、莫斯科Ekaterina文化基金會、法國波爾多地區當代藝術基金會(FRAC)、盧森堡大公國現代藝術美術館(Mudam)、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廣東HEM和美術館等。 馬特利個展經歷包含南投毓繡美術館(2025)、布魯塞爾Maruani Mercier畫廊(2023)、巴黎Andréhn-Schiptjenko畫廊(2023)、洛杉磯Nino Mier畫廊(2022)、紐約Maruani Mercier畫廊(2021)、紐約Alone畫廊(2020)、斯德哥爾摩Andréhn-Schiptjenko畫廊(2019)、伊斯坦堡Pilevneli畫廊(2018)、紐約Real Estate Fine Art(2018)、倫敦Marlborough馬博羅當代(2017)等。重要聯展則包括參與2024年芬蘭坦佩雷藝術博物館「五十年超寫實雕塑大展」,以及2023年羅馬波拿巴宮「重塑現實:五十年超寫實雕塑大展」,其餘亦有荷蘭拉倫辛厄爾博物館(2024)、德國漢堡美術館(2024)等展。 馬特利的雕塑儘管被界定為超寫實風格,事實上他的創作卻是朝向一種毫無牽絆的姿態,自成一格,嘗試構建一個自我探究的思辨性空間,提出關乎存在主義的命題。馬特利藉由展現雕塑物體的高度精緻以及清晰明確的主題,來讓觀者對其產生信任與投入,期待他們能面對作品直接感受意念,與作品內含的價值觀交流互動與對話,根據自己的生命狀態有所解讀或啟發。馬特利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對日常的情緒或情感,作品因此外化了他個人的反叛思維,看似對體制進行批判,實際上卻避而遠之,也無意成為某種理論或意識形態的載體,他想實踐的,僅僅是如何使作品以浪漫主義式的精神與觀者產生內在連結。
| | 主辦單位 涴莎藝術展演中心
ICFTW臺灣國際單簧管藝術節(Taiwan International Clarinet Festival),由新生代單簧管演奏家-賴俊諺發起及擔任藝術總監,賴俊諺為2021年法國Jacques Lancelot藍斯洛國際單簧管大賽首獎及最佳觀眾獎得主。希望能藉由藝術節培育及發掘出更多台灣實力堅強的青年音樂家,也希望能提升臺灣單簧管學子的演奏能力及音樂視野。 每年,賴俊諺老師更帶領臺灣青年演奏家赴海外參與「ICFTW國際交流系列」,迄今已成功舉辦兩屆。活動不僅讓學生們實地參訪歐洲音樂學府,更透過巴黎與瑞士等頂尖音樂院老師的學習,強化演奏技巧、拓展國際視野,並促進音樂、語言及演奏的深度交流。前兩屆的國際交流地點在巴黎,學生能與歐洲音樂院的學生互相學習及交手,良性競爭促進彼此進步,而第三屆的國際交流,賴俊諺將直接邀請他在歐洲唸書時的同窗好友,當代最傑出的單簧管演奏家之一,維托爾・費爾南德斯(Vitor Fernandes)來臺灣,讓臺灣學子在不出國的情況下,即能親身感受國際大師的魅力,深化技藝並啟發未來音樂之路。 演出曲目|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Adagio and Allegro, Op. 70 (1849) Jean-Françaix (1912-1997): Tema con variazioni (1974) Pablo de Sarasate (1844-1908): Carmen Fantasie, on opera motives from "Carmen" by Georges Bizet. Arr. Nicolas Baldeyrou Antonio Fraioli (1966): Concertino in Stile Jazz (2003) Mendelssohn(1809- 1847): Concert Pieces No. 1 演出人員| 單簧管/ 維托爾・費爾南德斯 Vitor Fernandes Vitor Fernandes是當代最傑出的單簧管演奏家之一。年僅三十歲,他便以卓越的演奏技巧與豐富的曲目涵養,躍升為當代單簧管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2017 年,他榮獲根特國際單簧管大賽首獎,翌年於第 73 屆日內瓦國際音樂大賽中摘得第二名,從而奠定其在國際樂壇的地位。 作為備受矚目的獨奏家與室內樂演奏者,費爾南德斯的音樂足跡遍及全球。他曾於巴黎、倫敦、柏林、日內瓦、蘇黎世、威尼斯、利馬、墨西哥城、首爾、香港、東京、台北、新加坡、北京、杜拜、盧布爾雅那與索菲亞等城市舉辦演出,並與多個國際知名樂團合作,包括:布魯塞爾愛樂樂團、索菲亞愛樂樂團、西北德意志愛樂樂團、巴塞爾室內樂團、日內瓦室內樂團、戈爾德交響樂團、比利時皇家銅管樂隊、聯合國交響樂團、卡斯凱什與奧埃拉什室內樂團、葡萄牙交響管樂團,以及波蘭青年交響樂團等。其演奏曲目橫跨古典至現代,涵蓋莫札特、施波爾、托馬西與卡爾・尼爾森的經典作品,亦積極詮釋當代作曲家如法蘭克(Jean-François Charles)與蒂切利(Nicola Tescari)等人之創作。此外,費爾南德斯曾擔任多個國際頂尖樂團之客席首席單簧管,包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倫敦交響樂團、歐洲室內樂團與法國廣播愛樂樂團。 在音樂教育領域,費爾南德斯亦投入深厚心力。他曾於布拉格音樂與舞蹈藝術學院、德特莫爾德音樂學院、鹿特丹藝術大學、新加坡藝術學院等知名學府開設大師班,並於歐洲與南美多地音樂節中參與教學活動,致力於培育新一代單簧管演奏人才。錄音方面,他亦表現斐然。其音樂作品曾由葡萄牙國家廣播電視台、瑞士廣播電視集團、法國音樂廣播電台、匈牙利巴托克電台、斯洛維尼亞國家廣播電台等多家媒體錄製與播出,廣受聽眾與專業樂評讚譽。 在學術方面,費爾南德斯亦有卓越表現。他於 2018 年自日內瓦高等音樂學院取得碩士學位,並榮獲 Sih-Woo Cardinaux-Chang 獎項。2020 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該校獨奏家文憑,並獲評審團高度評價,進一步展現其於單簧管演奏領域之深厚造詣與專業實力。 單簧管/ 賴俊諺 賴俊諺為現時活躍於國際樂壇的單簧管演奏家之一。在臺師事江致蒨、張佳韻、宋威德教授。武陵高中畢業後赴法國、瑞士跟隨諸多世界知名音樂家:Florent Héau、Nicolas Baldeyrou、Romain Guyot、Franck Amet學習,2019年取得國立里昂高等音樂院主修單簧管學位。 17歲即獲中國北京國際莫札特單簧管大賽首獎、而後連續兩屆Buffet單簧管大賽第一名。2021年囊獲法國Jacques Lancelot藍斯洛國際單簧管大賽首獎及最佳觀眾獎,賽後簽約赴德、法舉辦個人巡迴音樂會、大師班和受邀法國最大的古典音樂廣播節目Radio France。藍斯洛國際比賽執行長Aude Camus表示:「俊諺在每一場演出,除了擁有極高的水準和驚人的耐力,更多的是音樂上的細膩和優雅。」 截至目前為止,俊諺更多次以獨奏家身分與德國漢諾威室內樂團、法國盧昂諾曼第歌劇院樂團、法國康城交響樂團、NSO國家交響樂團、台北青年管樂團、國立里昂高等音樂院樂團演出協奏曲。秉持對室內樂的熱愛,也參與過法國凡登單簧管四重奏、美國林肯室內樂中心、TC室內樂團、Infinite弦樂四重奏、黑種籽巴塞管三重奏三館巡迴演出,及多次由國家交響樂團主辦之室內樂音樂會。 現任職NSO國家交響樂團專任單簧管副首席,同時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桃園市立武陵高中音樂班室內樂課程、LAI國際學校。自2022起擔任法國知名單簧樂器配件商Vandoren Paris和管樂樂器大廠Buffet Crampon代言音樂家。 鋼琴/ 范珍綾 鋼琴合作演奏家,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鋼琴伴奏碩士,為2001至2005年間該學院與曼尼斯音樂學院之鋼琴藝術指導。 近年來致力於鋼琴合作藝術的推廣,並受邀擔任國內外音樂節官方指定鋼琴家,如美國及比利時ICA國際單簧管年會、日本亞洲長笛聯盟音樂節、北京單簧管音樂節、西安國際音樂節、青島單簧管音樂節、魔笛單簧管音樂節、轟工廠法國號音樂節等。 此外,在不同類型之音樂及專輯製作中亦可常看見范珍綾身影,如衛武營歌劇「驚園」、「戰爭安魂曲」及當代樂團等,長期擔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NSO 國家交響樂團與高雄市立交響樂團等樂團鍵盤協演。而曾合作之知名演奏家包括Michel Arrignon 、Walter Auer、Nicolas Baldeyrou、Jerry Chae、Vitor Fernandes、Florent Heau、Paul Meyer、Pascal Moragues、Eddy Vanoosthuyse、Nathan Williams等。 單簧管/ 蕭明佳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及研究所,主修單簧管。 20多年以來,在高雄地區的多所音樂班擔任單簧管指導教師,培育了許多單簧管人才,於2013年為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訓練合奏的能力並希望提供學生們互相交流切磋的機會,成立生命樹單簧管合奏團。 生命樹單簧管合奏團 蕭明佳老師於2013年成立於高雄市,團員多來自高雄市各藝才班、音樂班,團員年齡10歲~30歲,雖然年齡差距極大,程度也不相當,但是透過以大帶小,互相學習合作包容的態度,逐漸成長茁壯,就像生命樹一樣,是生命與生命的聯繫,也是個充滿愛的樂團。 生命樹單簧管合奏團在高雄地區每年都會在音樂廳舉辦公演,也積極投入各種公益活動,每年都會安排到醫院、安養機構義演,希望以音樂服務社會,把音樂帶入人群,撫慰人心。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毓繡文化基金會
毓繡美術館推出美國藝術家托尼.馬特利(Tony Matelli)個展「佈局」,展出數十件異於日常的超寫實雕塑作品,以偏差、失調的結構風格作為觀者疑問的切口,試圖藉由錯位式的藝術觀看來離析現實生活,反映或重新審視當今世界的存在處境。 藝術家將在講座中分享重要系列作品以及背後的創作意圖,活動亦邀請到獨立策展人林裕軒來參與對談。林裕軒今年策劃包含台北當代藝術館「安全室」、新北市美術館戶外園區「穿山而過」等展覽,並曾獲選國藝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他的策展思考經常圍繞在身體感知與空間、人類境況與當代性災難,期待透過他的視角和經驗,為我們開啟一場與藝術家的思辨性對話。 活動流程 13:45-14:00 報到入席 14:00-14:10 主持人引言 14:10-14:50 藝術家分享創作 14:50-15:30 講者對談 免費參加,線上報名。 適合對象:一般大眾,建議參與年齡為15歲以上。 線上報名 https://reurl.cc/4NapEj 主持人:林裕軒(獨立策展人) 林裕軒,1994年出生,工作居住於臺灣臺北,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策展組,現為獨立策展人。過去的策展從藝術的生態結構與社會議題出發,近年以策劃的方式來思考我們如何與災難(自然、人造與政治)共存,以及在這之中的各地的規劃想像、人與空間的政治關係。 策劃過的重要展演活動包括「安全室」(2025,台北當代藝術館)、「穿山而過」(2025,新北市美術館戶外園區)、「第二十五小時」(2024,基隆美術館)、「一百坪的散步練習」(2023,鳳甲美術館)、「我用身體畫座島」(2023,桃園市立美術館)、「持景行走」(2023,新板藝廊)、「明日備忘錄」(2022,立方計劃空間)、「繞道而行」(2021,台北國際藝術村)、「游擊隊」(2018,台北非常廟藝術空間)、「空氣煞車」(2017,高雄駁二特區當代館)、「不可言說的生命印記-媒介考古學」(2017,台北有章藝術博物館)、「台北夢」(2018,台北市立美術館)、「不會飛的豬」(2018,台北關渡美術館)等,也在「Mille-feuille de camélia」(2016,首爾ARKO ART CENTER)、「合力組裝米克斯」(2020,台北當代藝術館)等展覽擔任策展助理,曾進行「臺灣策展與藝文組織研究:一個策展培力提案」研究案以及策劃「年輕藝術家的實質需求」討論會,並撰寫其相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ouch,2024年也出版《前方的路況:三檔策展的共同實踐》一書。曾獲2024年500young第三屆的策展獎項、國藝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徵件案與日本Tokyo Arts and Space策展人駐村項目。 藝術家:托尼.馬特利Tony Matelli 1971年生於芝加哥,1993年完成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創作學士,1995年取得密西根州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現居住於紐約。 馬特利藉由展現雕塑物體的高度精緻以及清晰明確的主題,來讓觀者對其產生信任與投入,期待他們能面對作品直接感受意念,與作品內含的價值觀交流互動與對話,根據自己的生命狀態有所解讀或啟發。馬特利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對日常的情緒或情感,作品因此外化了他個人的反叛思維,看似對體制進行批判,實際上卻避而遠之,也無意成為某種理論或意識形態的載體,他想實踐的,僅僅是如何使作品以浪漫主義式的精神與觀者產生內在連結。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毓繡文化基金會
毓繡美術館推出美國藝術家托尼‧馬特利(Tony Matelli)個展「佈局」,展出數十件異於日常的超寫實雕塑作品,以偏差、失調的結構風格作為觀者疑問的切口,試圖藉由錯位式的藝術觀看來離析現實生活,反映或重新審視當今世界的存在處境。 8/9(六)開幕日活動,將由藝術家托尼.馬特利親自導覽《托尼.馬特利:佈局》邀請您開幕日來到毓繡美術館,和藝術家一同欣賞藝術作品,面對面交流討論。 免費參加 適合對象:一般大眾 預約入場|https://www.yu-hsiu.org/visit ────注意事項──── 1. 部分展品可能引起不適,包含身體解構及裸露意象,請自行斟酌參與。 2. 開幕日開放攝影,除相機及手機外物品請寄放於服務台、展覽館內禁止飲食。 3.活動現場將進行攝影記錄,參與本活動即同意授權毓繡美術館進行活動攝影、同意毓繡美術館將相關影像用於本館網站、社群媒體等非營利之推廣用途,且同意本館擁有公開宣傳、傳輸前述影像等權利。 4.活動當日若有異動,以當天公告為準,本館保留一切活動變更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