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information

展覽資訊

提供全國各地展覽活動相關資訊的平台。這個平台匯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展覽活動,包括藝術、文化、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無論您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整合全國展覽資訊都可以幫助您找到適合您的展覽活動。

音樂

Music

READ MORE +

戲劇

Theater

READ MORE +

舞蹈

Dance

READ MORE +

親子

Family

READ MORE +

獨立音樂

Indie Music

READ MORE +

展覽

Exhibition

READ MORE +

講座

Lecture

READ MORE +

電影

Film

READ MORE +

綜藝

Variety

READ MORE +

競賽

Competition

READ MORE +

徵選

Auditions

READ MORE +

其他

Other

READ MORE +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新媒體藝術保存與修護線上工作坊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一、講師介紹 Alexandre Michaan 是一位常駐巴黎的媒體藝術保存修護師。自法國國立文化遺產學院畢業後,他曾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 LI-MA 媒體藝術保存機構(LI-MA, Netherlands)參與以 CD-ROM 為載體的過時軟體藝術作品之保存工作。自 2013 年起,他致力於受技術過時威脅之錄像藝術作品的預防性保存策略研究。並曾為多間法國當代藝術館規劃媒體藝術藏品之保存計畫。自 2016 年起,於龐畢度中心參與錄像藏品的數位化工作,並於 2019 年參與 Chris Marker 互動錄像與電腦裝置作品〈Zapping Zone〉的保存研究。目前,他負責龐畢度中心新媒體部門裝置作品的技術檢視與紀錄,同時於法國聖艾蒂安大學(Université Jean Monnet, Saint-Étienne)攻讀博士學位,研究主題聚焦於媒體藝術保存之檢視紀錄程序。 二、工作坊內容 (一)新媒體藝術典藏管理面臨的主要挑戰 法國公共機構在新媒體藝術典藏保存方面所面臨的處境 技術過時對藝術領域的影響 / 藝術家對技術使用程度的不一致性及其對博物館團隊的實務影響 以龐畢度中心為例說明文件紀錄的重要性,以及自 1980 年代以來博物館領域如何處理此一議題 探討創作生產方式與保存手段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博物館如何逐步建構所需之技術保存專業 (二)龐畢度中心的新媒體藝術藏品技術維護工作流程 數位化作業流程與數位檔案儲存 / 管理概況 展示條件要求:彈性 vs. 歷史原貌再現 瞭解技術設備的特殊性,以及工程技術專業與詳實紀錄的必要性:根據不同案例,誰能給出最佳解答?自作品徵集階段即預判未來可能出現的技術問題。 (三)實務案例分析 Chris Marker 以電腦互動為基礎之藝術作品為例,說明新媒體保存挑戰的多樣面向:〈ZappingZone: Proposals for an imaginary television〉(1990–1994)與〈Immemory〉(1997)。 Mike Kelley 與聲音藝術家 Scanner 共同創作的大型聲音與影像裝置〈Esprits de Paris〉(2002),於 2024 年再度展出,作為設備更新挑戰及歷史文件紀錄重要性的案例。 三、議程 時間 長度(分鐘) 內容 14:30-14:40 10 主辦單位致詞 14:40-15:30 50 新媒體藝術典藏管理面臨的主要挑戰 + Q&A問答 15:30-15:40 10 休息時間 15:40-16:30 50 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藏品技術維護工作流程 + Q&A問答 16:30-16:40 10 休息時間 16:40-17:30 50 實務案例分析 + Q&A問答 ※全程搭配逐步口譯進行,講師以法語或英語發表。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

114年館校合作成果分享會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一、計畫目的: 桃園市立美術館於112年起辦理館校合作計畫,由美術館邀請專業藝術家進行前期田野調查及報導人訪談,累積在地知識並以五感設計跨領域藝術體驗課程,與學校教師協同教學後,藝術家整理學童回饋產出學習單。 114年館校合作分別以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及橫山書法藝術館為場域,進行植物系列與聲音系列課程,藉由本次分享會傾聽與理解教學現場,分享美術館教育資源,以達推廣深耕藝術教育的目標。 二、主辦單位:桃園市立美術館 三、分享會時間及地點: (一)時間:114年8月27日(三) 09:30-11:30 (二)地點: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國際講廳,對外開放報名60人。 四、分享會內容: 項次 時間 講題/講師: 分享會內容   09:00-09:30 報到     09:30-09:35 長官致詞 桃園市立美術館林詠能館長     09:35-09:43 114年館校合作紀錄片 植物系列 青埔小植人紀錄片   09:43-10:05 分享主題:青埔小植人 分享者:江湖開放工作室代表李佳倫 1、如何透過植物認識生活所在。 2、小植人課程規劃與學生反應。 3、學生作品呈現(自然觀察筆記)   10:05-10:30 分享主題:看見青埔的水稻藝術旅程 分享者 1.陳筑莛教務主任 2.5年7班陳亭昀導師 1、「青埔小植人」課程協同與教學經驗分享。 2、「青埔小植人」領域延伸及教學深化。   10:30-10:35 中場休息     10:35-10:43 114年館校合作紀錄片 聲音系列 青埔小偵探紀錄片   10:43-11:05 分享主題:聲音藝術進入校園的實踐 分享者:聲音藝術家鄭琬蒨 1、聲音藝術進入校園課程內容規劃。 2、學生作品呈現(聲音圖像譜、聆聽圖像譜演奏音檔)。 3、館校合作之後:聲音、書法與生活。   11:05-11:20 分享主題:館校合作在青園 分享者:華梓皓老師 1、書藝館在地走讀。 2、課程脈絡與擴散。   11:20-11:30 雙向交流 館方代表: 林詠能館長/潘詩茜督導/陳俋佐主任 校方代表 青園國小:華梓皓老師 青埔國小:陳筑莛主任 藝術家: 分享者:江湖開放工作室代表李佳倫、聲音藝術家鄭琬蒨   五、參加對象: (一)對館校合作有興趣之教師。 (二)熱心參與美術館教育之民眾。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木下靜涯舊居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淡水木下靜涯舊居」為新北市歷史建築,此棟約興建於19世紀末的建築,1923年起租借給旅臺日籍畫家木下靜涯居住,取名「世外莊」,直到1946年第二次大戰結束、木下被迫遣返日本為止。 此棟二層洋式樓房,曾裝載著木下優游臺灣、發展藝術風格的生活事蹟。擅長膠彩畫的木下,不僅擔任臺灣美術展覽會、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東洋畫部審查委員,更熱心提攜後進,影響日本時期臺灣膠彩畫的發展。熱愛淡水的他更曾擔任淡水街協議員,對淡水地方建設不遺餘力。 淡水的山、河與街道,曾經賦予木下靜涯生命的喜悅與創作靈感,舊居景色亦是許多繪者畫筆下的靈光。請您與我們一起走入歷史,放鬆沉思,共同體會木下「日日是好日」的生命片刻。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紅毛城的歷史與建築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今日的紅毛城是由荷蘭人在1644年重新建造,荷蘭人在建造時以軍事目的為主;英國人改建時,做為領事館使用,所以紅毛城有軍事防守、辦公、地牢等不同的建築特色。 歷經不同時代的歲月流轉,共有九個政權在此駐守、辦公或代管,屹立將近400年的堡壘,重新設計承載故事的展示,向世人分享它的故事篇章。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滬尾之役洋人生活館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滬尾之役洋人生活館」將以淡水紅毛城園區為基地,邀您以英國領事視角,觀察滬尾之役中,同樣深受影響的淡水異國住民生活。從建築特色到領事公務、衣飾、飲食和茶文化,邀您回到百多年前,在餐桌前坐下,參與一場英 國領事在淡水的生活盛宴。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淡水古蹟博物館是淡水眾多分散文化資產的集合體,來訪的遊客在「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展覽中,可以看到文化資產群的縮影,也能初步了解本館所經營管理或是未來即將開放的文化資產,看完展覽之後,再安排實地走訪,讓古蹟之旅更有趣。 為了讓遊客輕易認識文化資產的特色,展覽依照文化資產曾經使用過的類型或居住過的人物,區分為事業、平安、財富與學業四種運勢,如果遊客有時間,不妨依照今日運勢來趟古蹟好運之旅。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滬尾小學校禮堂」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滬尾小學校」是日治初期日本人在淡水地區唯一興築的小學校,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目前僅遺留西元1923年落成之「滬尾小學校禮堂」。 「滬尾小學校禮堂」為日治時期典型的紅磚造公共建築,是淡水地區唯一保有日本兒童就學記憶之空間,也是日治時期淡水地區初等教育發展的歷史見證,並具有集會型公共建築之特色。2006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22年修復完工。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多田桑の多彩日常」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次「多田桑の多彩日常」常設展,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再次探查手寫書信與史料,重現多田桑的生活光景。從玄關往故居裡漫步,由此走入多田的日常中。側身走入,桌上的日記與老櫃子,訴說著多田過往回憶、窗櫺一隅的小圓桌上,茶香總是引人入味;步入八疊大堂,暖桌與日常小物訴說故居光景,往窗外望去,這就是屬於街長的觀音風光。 多田的生活充滿了多樣的面貌,他曾經推動淡水的副業發展,以莚草加工發展地方經濟;在經商事業與政治的路途上,他也累積財富成為有16動房子的地產大亨;茶道、圍棋、三味線等3個興趣更是不可少;轉入廚房,當年的多田可說是一位飯桶,一天要吃盡1.5kg的飯才滿足;熱心的他也曾捐助滬尾小學校、女子公學校「慰問袋」。 如此多彩豐富的多田桑日常,等您來探索!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日本警官宿舍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日本政府大正九年(1920)設置淡水郡,座落於淡水老街制高點的日本警官宿舍,最初即為淡水郡的高階警官居所,民國時期則繼續作為臺北縣淡水警察分局局長宿舍。建築本體隨時代變遷與警官頻繁的人事異動,因居住者的不同需求,而歷經至少5次較大規模的改建,成為如今融合日本、西洋與中華文化特性的建築樣貌,並且在2007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原主建物設有:玄關(主出入口)、取次、座敷(客廳)、寢所(臥房)、茶ノ間(餐廳)、緣側(室內廊道)、臺所(廚房)及便所(廁所)。整體建築多為和式,其中座敷鋪設屬於和式特有的榻榻米。建物前端凸出是應接室(洋式客廳),判斷為後來增建,是典型「和洋折衷」的建築樣式。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未來預言—工業與精密陶瓷」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協辦單位: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陶瓷除了在日常生活與建築運用外,亦是工業科技用品常見的材料與元件。本區透過充滿科技與現代感的展示情境,以電腦、電話、行動電話等當代科技產物,呈現工業、精密陶瓷與傳統陶瓷的差異,展現陶瓷產業在科技中的多元應用與發展。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回看所來處—臺灣陶瓷發展」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協辦單位: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在距今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臺灣就已經發展製陶文化,直到17世紀荷蘭人、西班牙人以臺灣為國際貿易駐點後,臺灣走向新的歷史階段,也讓臺灣的陶瓷文化開始有顯著變化。回看過去400年來臺灣陶瓷的發展歷程,分別在17世紀中葉、20世紀初期、20世紀中葉產生巨大變化。這些時間點都是臺灣歷史的重要轉捩點,顯示臺灣陶瓷發展深受社會、文化、經濟因素影響。本展廳將探討17世紀以後陶瓷與臺灣的關係,先從臺灣社會與經濟的面向,歸納臺灣陶瓷整體的發展情形,再從臺灣民間信仰、傳統生活、傳統建築的面向,呈現陶瓷在臺灣文化的重要性。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走向從前—臺灣傳統製陶技術」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協辦單位: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陶瓷是人們將黏土以各種成形技術、裝飾技法製作後,再透過不同燃料或窯爐燒成,是人類重要的文明展現。本區以「走向從前」為主題,以製陶的燃料、黏土、技法、釉藥及窯爐相關實物、圖文與影片為展示內容,介紹製陶過程的重要步驟與臺灣傳統製陶技術。

目前在第2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