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information

展覽資訊

提供全國各地展覽活動相關資訊的平台。這個平台匯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展覽活動,包括藝術、文化、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無論您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整合全國展覽資訊都可以幫助您找到適合您的展覽活動。

音樂

Music

READ MORE +

戲劇

Theater

READ MORE +

舞蹈

Dance

READ MORE +

親子

Family

READ MORE +

獨立音樂

Indie Music

READ MORE +

展覽

Exhibition

READ MORE +

講座

Lecture

READ MORE +

電影

Film

READ MORE +

綜藝

Variety

READ MORE +

競賽

Competition

READ MORE +

徵選

Auditions

READ MORE +

其他

Other

READ MORE +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大地情懷-林秀娟創作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林秀娟

林秀娟從小喜愛畫畫,夢想成為繪畫老師,過著彩繪人生的生活。六十歲再踏入校園研讀美術系研究所,在堅強的師資教導下,開啟了對藝術的視野與認知,藉由藝術創作拓展生活領域。 此次展覽主要是呈現府城風景之美,延伸至異國風情、花卉,山巒之美,讓民眾開闊視野,感受這多采多姿的大自然美景。歡迎喜愛藝術的民眾及同好前往參觀。

| | 主辦單位 ZASSO 草也

Matthias / Jennifer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Jennifer Hsieh;(德國)Matthias Gebhardt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在資訊氾濫與視覺疲乏的時代背景之下,Matthias 與 Jennifer 透過天然塗料(包含石灰與礦物顏料)作為媒材,層層堆疊於畫面上,讓塗料自行“呼吸”。以手工堆疊與肌理質感作為創作語彙,將觀者引入一種感官療癒與視覺放慢的時刻。他們不只是在繪畫,更藉由媒材展現創作者對自然材料的記憶與工藝精神之深刻詮釋。 #複合媒材 #聯展

|

陶映時光:陳文彥。江崞瑾—雙師師生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文彥、江崞瑾、尤茹薏、李政杰、周綉枝、林宜靜、林芳玉、林政賢、林嘉永、林曉吟、林鴻如、施淑萍、張少華、張汝艷、張志輝、張秀文;(中華民國)莊佳蓉、郭婉蓁、陳佩華、陳英妙、陳博銓、程婉菁、馮國瑛、黃毅、黃玉滿、黃羿如、黃清美、楊政諭、劉秋蘭、潘玲蓉、蔡政儒、蕭孟官、賴宥勲、賴柏志、戴美姝、謝玫櫻

協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國立中興大學創新產業暨國際學院推廣教育組辦理興大陶藝班多年,在陳文彥、江崞瑾,兩位陶藝老師的推廣教學下,參與學員都能提升其在製陶、燒陶的認知與材料、工法內涵,將工藝進一步體現於生活美學中。 此次為展現陶藝班近年成果,也期望透過展覽讓更多人看見陶藝創作的樂趣,創產學院推廣教育組特別舉辦「陶映時光:陳文彥。江崞瑾—雙師師生聯展」,歡迎大家暑假來訪! #聯展 #陶藝

| | 主辦單位 亞米藝術

煉境 ︱蔡佑承 雕塑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蔡佑承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蔡佑承的創作旅程展現了他在陶藝與鐵雕間的深刻探索。從陶土的柔軟與可塑性出發,他以手感觸材質,賦予作品生命。然而,陶藝在形體與結構表現上的限制,激發了他對鐵雕的興趣。 鐵雕的創作過程截然不同,堅硬而冷峻的材質帶來極高的挑戰性。從切割、鍛敲到焊接與研磨,每一步都需要專注與耐心,但也讓蔡佑承發現了創作上的自由與成就感。隨著技術的成熟,他嘗試結合陶藝與鐵雕,探索複合媒材的可能性,成功融合兩種材質的特性,呈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 在藝術理念上,蔡佑承將佛法融入創作,注入慈悲與關懷,透過作品表達對生命的尊重與對自然的敬意。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技藝的進步,也反映出對傳統與現代平衡的追求,以及對內心情感與思考的細膩刻畫。 無論是陶藝還是鐵雕,蔡佑承的作品皆蘊含溫暖與和諧的力量,意圖讓觀者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到心靈深處的平靜與慰藉。他的創作旅程是技藝與精神層面的雙重成長,讓人見證了一位藝術家在傳統與創新中不斷突破自我的歷程。 #個展 #雕塑

| | 主辦單位 養心藝術 Artnutri Gallery

目光位移 | 翁祥鈞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翁祥鈞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作品的前置作業多從攝影為起始點,拍攝的瞬間往往決定了觀看的根基。它們是我與畫面初次相遇的時刻,也是一種來自直覺的視角選擇。但正因為這些直覺選擇常常出自於慣性,因此我對它們並不完全信任。繪畫的行為對我而言,是對人類觀看方式的質疑與補充甚至是推翻。我經常與畫面進行一種近乎搏鬥的過程,將原本穩固的視角拆除、瓦解,試圖在其中製造出鬆動與延伸的可能。刻意導入空間錯位、透視混亂或比例上的擾動,讓畫面從原先的觀看秩序中脫軌。這些操作不只是形式上的破壞,而是讓我重新意識到自己與觀者在視覺經驗上是如何觀看、身體是如何移動,以及其中有什麼被忽略的潛在結構。對我來說,當畫面的視覺產生遲疑、不確定,甚至是某種陌生的感受,可能才是你我日常眼裡發生的開始。 #個展 #油畫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江品璇押花繪畫創作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江品璇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以押花技法結合繪畫性的表現形式,讓構圖、色彩和空間呈現與傳統押花有不同表現方法。除了花材的堆疊與擺放、葉材的分解與組合外,在質感及色彩氛圍的調整加入粉彩、典具紙、腐蝕葉等材料,做出獨屬自己風格的作品,也讓押花創作更貼近繪畫。 #創作 #複合媒材 #押花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吳宥萱創作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吳宥萱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以自身經歷為創作靈感,將女性姿勢與花朵融合於畫面中,以花語意義傳達給觀者。透過不同花朵與肢體語言,傳達不同階段的經歷。 #水墨 #工筆 #東方媒材 #膠彩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客家文化研究協會

114年客家文化暨客家歌謠音樂交流活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客協絲竹樂團;(中華民國)客協快樂舞群;(中華民國)薩克斯風團隊;(中華民國)六堆會員合唱團;(中華民國)快樂歌唱班;(中華民國)陳竑賓;(中華民國)羅婉瑩;(中華民國)吳玉梅;(中華民國)范德壽

其他單位: (指導)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9月29日於桃園市客家文化研究協會會館辦理「114年客家文化暨客家歌謠音樂交流活動」,藉由客家歌曲的交流活動,帶動更多客家鄉親投入挽救客家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資產。

|

洄游III—2025振聲校友藝術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李明陽;(中華民國)傅鈺;(中華民國)游忠平;(中華民國)方萬新;(中華民國)許水富;(中華民國)林博秋;(中華民國)陳宏明;(中華民國)蔡坤禧;(中華民國)蔡文斌;(中華民國)陳宗鎮;(中華民國)呂麗文;(中華民國)徐貞勇;(中華民國)王孝堂;(中華民國)王靖鋒;(中華民國)江明哲;(中華民國)徐文印;(中華民國)李秋月;(中華民國)林文安;(中華民國)苗宣贊;(中華民國)童豈逸;(中華民國)郭瑞豐;(中華民國)陳一郎;(中華民國)李華翔;(中華民國)徐江妹;(中華民國)冒力予;(中華民國)邱顯智;(中華民國)陳坤地;(中華民國)崔俊平;(中華民國)陳李達;(中華民國)劉錦日;(中華民國)陳世明;(中華民國)詹秋得;(中華民國)鹿海燕;(中華民國)張書仁;(中華民國)劉鎮誠;(中華民國)李其綾;(中華民國)裴之瑄

協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由振聲高級中學跨領域創作校友共同策劃的「洄游III──2025振聲校友藝術聯展」,於114年8月13日至8月31日,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至3樓畫廊隆重展出。 本次展覽延續前兩屆的精神,象徵如鮭魚洄游般的返鄉與連結,集結來自全台各地、不同創作領域的40位校友藝術家,以多樣媒材作品交織出一幅屬於振聲人的藝術風景。 本屆展覽涵蓋繪畫、攝影、雕塑、裝置、複合媒材等多元藝術形式,作品不僅展現各自獨特的藝術語彙,也在共同的母校記憶中尋找創作的根源與共鳴。參展者橫跨不同世代,從資深藝術家到嶄露頭角的新銳創作者,皆以作品為語言,對話彼此的青春、情感與人生歷程。 展覽開幕式將於114年8月17日(星期日)上午10:30於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樓畫廊舉行,屆時將邀請參展藝術家舉行現場創作導覽,分享他們的創作歷程與理念,讓觀眾得以貼近藝術的溫度與思維脈絡。「洄游」不只是返鄉的身影,更是記憶與創作的浪潮。我們誠摯邀請社會各界蒞臨共賞這場充滿感性與思辨的藝術盛會。

|

「六藝藝生」六人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任穀雨;(中華民國)陳秀敏;(中華民國)馮秀銀;(中華民國)游梅嬌;(中華民國)羅桂蘭;(中華民國)羅瑋君

協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由六位熱愛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任穀雨、陳秀敏、馮秀銀、游梅嬌、羅桂蘭、羅瑋君(依筆畫排序)所組成的「六藝」團體,皆以長年耕耘藝術的熱忱,致力於創作、教學與推廣,讓藝術的種子在社會中持續生根發芽。 114年8月20日(三)至9月7日(日)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第一展廳舉辦聯展,以「六藝藝生」為名,再次以油畫作品展現深厚的創作能量,與對藝術教育的關懷。 「六藝」成員風格多元、題材廣泛,涵蓋自然景觀、人文風貌、人物描繪、社會關懷、花卉寫生等,作品或濃墨重彩、或靜謐細膩,各自展現內在情感與觀照世界的深度。正如黑格爾所言:「美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感性呈現的理念」,六位藝術家以各自的藝術語彙與色彩語言,勾勒出對人生、自然與社會的感悟,創作成為他們與自我對話、與世界連結的方式,也成為觀者心靈沉澱的場所。 此次展覽對「六藝」而言意義非凡。自2022年首次於侏羅紀博物館展出後,三年來持續創作與交流,如今再度相聚於藝術氣息濃厚的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展場,不僅是延續藝術生命的實踐,更是一種對家鄉的回饋。六位藝術家以熱情、理想與創意為本,堅持用畫筆記錄時代與情感,並透過展覽與社會對話,分享藝術的多重可能。誠摯邀請各界藝術愛好者蒞臨「六藝藝生」聯展,感受六人六色的藝術生命力。

|

不惑而立之年-陳永煜微行創作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永煜

協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藝術家陳永煜於114年8月20日至9月7日,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第二展覽室舉辦個展《不惑而立之年-陳永煜微行創作展》。本展以彩墨為主要媒材,聚焦藝術家自「三十而立」至「四十不惑」之間的生命歷程,透過創作細膩呈現心境的轉化與人生感悟。展名「不惑而立」不僅對應年齡階段的內在省思,也象徵藝術家對創作與生活進行深層回望與整理的姿態。 此次展覽的作品風格較藝術家早期大幅奔放的創作截然不同,轉向精緻沉靜的微幅表現,展現其歷經十年歷練後的藝術態度與精神轉折。展出作品以2025年全新創作為主,並輔以少量具代表性的舊作。透過潑墨與細筆的交織,傳遞時間流轉中細膩的情感痕跡與生命光影。筆墨雖輕盈簡約,卻蘊藏著深厚的內在能量,展現藝術家溫潤而堅實的內在視野。 《不惑而立之年》不僅是一場單向的藝術展示,更是一次雙向的情感交流。陳永煜期望打破藝術品與觀者之間的距離感,讓展覽成為一面鏡子。觀者在展覽中不需仰望高堂,而可平視作品,於尺幅之間感受藝術所映照的情緒、記憶與人生片段。本次展覽特別強化了公共性與可親近性,展覽期間,藝術家將透過個人粉絲專頁,同步進行線上導覽、創作理念分享與互動問答,以虛實整合的形式,打破地域限制,觸及更廣泛的觀眾群。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美術館

關係場域:90年代新北文化地景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王品驊;(中華民國)王福瑞;(中華民國)吳瑪悧;(中華民國)林其蔚;(中華民國)姚瑞中;(中華民國)高俊宏;(中華民國)黃明川;(中華民國)劉振祥;(中華民國)陳文茜;(中華民國)簡明輝

贊助單位: 春之文化基金會

其他單位: (指導)文化部,(指導)新北市政府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臺北縣文化中心在1992年至1997年,從改革「北縣美展」的制度出發,開啟一段被論者稱為「20世紀末最大狂歡期」、「狂野90」的前衛藝術展覽史,開展環境藝術、噪音藝術、後工業藝術、垃圾藝術、宗教藝術節等前衛藝術行動。這些以改革為起點的藝術在地化行動,成為1980年代的社會運動之後續。 倘若1980年代藉由藝術參與社會,成為促成民主與多元「公共空間」成形的契機,讓藝術進入社會場域;那麼1990年代正是以具備「反抗的現代性」、「多元現代性」的當代精神為特徵,拆解藝術體制束縛,重構新的藝術實驗方向。不僅讓1990年代成為開啟藝術與環境、藝術與聲音、藝術與常民信仰關係的新契機,同時催生了著重在地性、地方性之「關係場域」的當代語境——與1960年代西方的環境藝術、觀念藝術、地景藝術、拓展藝術疆界、跨域整合產生時代性的共振。透過「關係場域」在1990年代的形成,當代藝術走向環境、生態、地方性交織的「新文化地景」之總體性階段。 本展以研究出發,藉北縣前衛展覽文件檔案、美術館典藏作品、藝術家全新委託製作等三種方式,邀請回應90年代北縣前衛展覽歷史的藝術家:王福瑞、吳瑪悧、林其蔚、姚瑞中、高俊宏、黃明川、劉振祥,透過他們的創作從21世紀的視點,回訪1990年代的實驗行動精神,體現當年跨域、多元、國際串聯的實踐。 當藝術的視野從河域走向山巒,當年被污染的河流有如一道道「生態創傷」的綻露,1990年代展覽史召喚我們回望這片土地的文化地景,這正是臺灣透過考古、地質學、地理學、人類學、藝術策展理念開始「回視」人類所依存的土地,透過河域歷史、人類傍河而生的文明史、文化地理學尋求重新為這片土地「自我命名」的歷史徵象。

目前在第3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