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information

展覽資訊

提供全國各地展覽活動相關資訊的平台。這個平台匯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展覽活動,包括藝術、文化、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無論您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整合全國展覽資訊都可以幫助您找到適合您的展覽活動。

音樂

Music

READ MORE +

戲劇

Theater

READ MORE +

舞蹈

Dance

READ MORE +

親子

Family

READ MORE +

獨立音樂

Indie Music

READ MORE +

展覽

Exhibition

READ MORE +

講座

Lecture

READ MORE +

電影

Film

READ MORE +

綜藝

Variety

READ MORE +

競賽

Competition

READ MORE +

徵選

Auditions

READ MORE +

其他

Other

READ MORE +

| |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2025臺灣工藝季:2025竹藝博物館特展~生活工藝《與茶對話》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南投縣竹藝學會

其他單位: (合辦)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指導)文化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南投茶世界有名,生活飲茶不單單只是喝茶,用好的茶具品茶更是喝茶群體的一種享受,本展作品由10位竹藝師提供相關作品,包括竹編茶盤、竹編茶則、竹雕茶則、茶針、茶器具、茶杯墊、茶托以及茶席用花器等等超過15組作品,每件作品都是竹藝師的竹器傳承與創意發想展現,以生活出發,與南投茶共融,透過複合式媒材,展現竹藝的創意性,藉由竹的特性,讓生活品味提升。 開幕式:6月28日(六)11:00

2025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居然 · 藝術生活展》

| |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當代藝術家協會

2025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居然 · 藝術生活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2025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居然 · 藝術生活展》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居然」打破傳統,以藝術收藏與居家佈置完美交織,重塑藝術進入生活的全新方式。三位風格截然不同的策展人,將畫作與生活空間巧妙融合,打造出一個既有品味又有好風水的夢幻場域。 現場更特別設置「五行色彩 × 藝術搭配」體驗活動,依據金、木、水、火、土的能量特質與色彩,搭配適合的畫作與空間擺設,讓藝術不只是美的點綴,更是為生活注入和諧與能量的祕密關鍵。 現場特別打造「羅浮宮下午茶」氛圍,—邊品茶,邊欣賞原創藝術,還能與藝術家近距離交流,聽見創作背後的心跳與靈感。這裡不只是展覽,而是一場感官與心靈的深度旅行。 讓藝術流動於生活之中,讓心靈遨遊在創意宇宙裡。「居然」不只是驚喜,在這裡,藝術不只被看見,更被生活擁抱。邀您一同感受生活中那份因藝術而生的靜好與幸福。 讓「居然」帶你重新定義藝術的存在方式──不只掛在牆上,而是住進生活、點亮日常。

2025華山親子表藝節「心球漫遊」

| | 主辦單位 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2025華山親子表藝節「心球漫遊」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自然而然劇團、紅鼻子劇團、福德隆劇場、軟綿尾巴組、字母人工作室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每顆星球都是一段生命旅程,讓我們一起踏入奇幻的戲劇世界, 學習經歷、勇氣、包容、珍惜和道別,勇敢面對旅途中的種種可能。 來場夏日遠足,在彼此的心球裡自在漫步吧! 5組團隊 x 24場演出 x 9場工作坊 6.15起,一系列親子工作坊搶先啟程! 7.18-7.20 自然而然劇團《大寶小寶轉圈圈Round and Round 》 7.24-7.27 紅鼻子馬戲團《貝斯伯的奇幻冒險》 8.02-8.03 福德隆劇場《蝴蝶大變!是變身的變》 8.09-8.10 軟綿尾巴組《文具店的實習魔女》 8.16-8.17 字母人工作室《遊心出發》 ▲ 華山親子表藝節:早鳥85折至6/05止 ▲ ▲ 所有節目主辦單位保留節目異動權,如有異動,以opentix資訊為主。 ▲ 購票請上(https://lihi.cc/4oKlP),更多節目詳細資訊請參考 OPENTIX 兩廳院文化生活。 ▲ 所有活動請上華山官網(https://www.huashan1914.com),或追蹤烏梅劇院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UMAYTHEATER)。

2025華山親子表藝節「心球漫遊」

| | 主辦單位 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2025華山親子表藝節「心球漫遊」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自然而然劇團、紅鼻子劇團、福德隆劇場、軟綿尾巴組、字母人工作室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每顆星球都是一段生命旅程,讓我們一起踏入奇幻的戲劇世界, 學習經歷、勇氣、包容、珍惜和道別,勇敢面對旅途中的種種可能。 來場夏日遠足,在彼此的心球裡自在漫步吧! 5組團隊 x 24場演出 x 9場工作坊 6.15起,一系列親子工作坊搶先啟程! 7.18-7.20 自然而然劇團《大寶小寶轉圈圈Round and Round 》 7.24-7.27 紅鼻子馬戲團《貝斯伯的奇幻冒險》 8.02-8.03 福德隆劇場《蝴蝶大變!是變身的變》 8.09-8.10 軟綿尾巴組《文具店的實習魔女》 8.16-8.17 字母人工作室《遊心出發》 ▲ 華山親子表藝節:早鳥85折至6/05止 ▲ ▲ 所有節目主辦單位保留節目異動權,如有異動,以opentix資訊為主。 ▲ 購票請上(https://lihi.cc/4oKlP),更多節目詳細資訊請參考 OPENTIX 兩廳院文化生活。 ▲ 所有活動請上華山官網(https://www.huashan1914.com),或追蹤烏梅劇院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UMAYTHEATER)。

悅己者容 — 纏足文化特展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北投文物館

悅己者容 — 纏足文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協辦單位: 三寸金蓮博物館

其他單位: 文化部

三寸金蓮,是歷史洪流中的身體語言,也是一段文化審美與社會價值的集體記憶。纏足,這場歷史悠久的身體儀式,如何影響女性的命運? 在將近千年的歷史中,纏足風俗在貴族社會間萌芽,逐漸傳播至平民家庭。不僅是服飾文化的表現,更牽動著個人命運與家族榮耀。它曾廣泛流行於大江南北,甚至非漢族的滿清婦女為之傾心,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具規模與延續性的流行文化之一。 本展精選逾百件珍貴館藏,從纏足的起源、織繡工藝、時尚美學到女性解放歷程,呈現纏足文化的多重面貌。八大展區包含〈纏足的秘密〉、〈華服映足〉、〈足尖之藝〉與〈鬆綁之後〉等。 展覽設有多媒體互動體驗,結合地域文化與當時審美觀,提升觀眾共感與參與感。其中〈愛欲與禁忌〉展區從性學角度切入,搭配〈蓮影留痕〉中的歷史影像,打開對纏足文化更多元的理解與討論空間。 誠摯邀請您走入北投文物館,一同穿越時光迴廊,細細品味三寸金蓮所承載的幽微情感與歷史回聲。 展覽亮點搶先看! ♦︎ 百件珍稀文物: 特邀纏足文物收藏家廣川醫院院長柯基生先生,出借其珍藏四十餘年的藏品。 ♦︎ 時光回溯之旅: 從台灣與閩南特色三寸金蓮出發,探究不同時代與地域的纏足風貌。 ♦︎ 探索文化脈絡: 從身體構造、性學象徵、服飾工藝、社會演變四大視角,深入剖析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文化。 這不僅是一場展覽 更是一場對於「美」的探問 女性身體如何承載了文化與命運的重量 展覽日期|𝟮𝟬𝟮𝟱.𝟱.𝟯 (六) - 𝟮𝟬𝟮𝟱.𝟭𝟭.𝟭𝟲 (日) 展覽地點|北投文物館(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身體記憶 #纏足文化 #傳統美學 #歷史審美觀 #女性身體與歷史 #特展預告 #北投文物館

| |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文學館

禁書時代:言論的囚籠與創作的鎖鍊(Silenced Pages: Censorship and the Fight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Taiwan)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國立臺灣文學館 (Memorial Foundation of 228,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NMTL)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禁書之所以為「禁」,從來不只是書籍本身,更是禁錮思想與言論的自由。   戰後初期,臺灣人民歷經數十年的思想與言論管制。當權者建立繁複的情治網絡,動員無數政府單位,利用查禁制度決定一本書的命運。   表面上是為了禁止「有毒思想」的傳播,防止人心動盪,實際上是為了方便控制人民,以鞏固政權的穩定。   查禁制度所影響的,不只是已經出版的書籍,也讓作家下筆時必須字字「斟酌」。有些人因自我檢閱後,選擇將完成的作品深鎖不願面世;更多人因無法揣測言論的紅線,懼於誤觸雷區,甚至在提筆前便選擇沉默。   在威權統治下,各種異議之聲看似被消音,人民的自由受壓抑。然而,再極權的統治,也無法禁錮自由的思想。在戒嚴的暗夜中,人民的聲音依然低語流傳,在牢籠與警棍之間伺機而動。   本次展覽希望引領大眾共感一字定生死的肅殺時代,在回望過去的同時,能夠體認今日自由民主的可貴價值。   The reason why books are "banned" is never just about the books themselves; it also involves restricting freedom of thought and speech. In the early post-war years, the people of Taiwan endured decades of thought and speech control. Those in power established a complex network of political surveillance, mobilizing numerou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using censorship to decide the fate of book. On the surface, it was intended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harmful ideologies" and social unrest. In reality, it was a means of controlling the populace and stabilizing political power. The censorship system affected not only books that had already been published but also made writers cautious with every word they wrote. Some chose to lock away their completed works after self-censorship, unwilling to release them. Many others, uncertain about where the line of permissible speech lay, feared crossing the red line and chose silence before even starting to write. Under authoritarian rule, various dissenting voices seemed to be silenced, and the people's freedom was suppressed. However, no matter the regime's extremes ,it could not imprison free thought. On the night of martial law, people's voices still whispered and spread, waiting for their opportunity between the bars and batons. This exhibition hopes to help the public empathize with the brutal era when a single word could determine life or death. By reflecting on the past, understand the precious value of today's freedom and democracy.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造書之術》主題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造書之術》主題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3樓 藝術圖書中心 📅展覽日期| 2025 年 5 月 17 日至 2025 年 12 月 26 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五 09:00~17:00、週六、週日 09:00~18:00 為呼應博物館教育與藝術推廣的核心精神,本館位於三樓的藝術圖書中心,歷經重新規劃與空間升級。全新亮相的藝術圖書中心,將以更開放親切的面貌,邀請民眾一同探索藝術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為慶祝重新開幕,本中心特別推出主題展覽《造書之術》,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劉子平擔任總策展人,吳亭寬、許芸瑄擔任協同策展人,從書籍製作的基本結構到當代藝術的詮釋,深入探討書籍的「技術」與「藝術」之間的轉化與對話。 本展聚焦五大子題,分別為: 版印:從雕版、活字印刷到數位輸出,展現印刷技術的歷史演進; 裝幀:探討封面設計、裝訂形式對書籍視覺與功能的影響; 文字:呈現字體、排版與語意在書籍中的運用與表現; 圖像:解析圖像在書中所扮演的敘事與象徵角色; 藝術家之書(Artist’s Book):書籍作為藝術創作載體,突破傳統閱讀的界線。 展覽精選館內豐富的藝術藏書與資料,結合空間中的文獻特藏區、數位資源體驗區與彈性視聽空間,帶來內容與形式兼具的閱讀新體驗。   歡迎各界蒞臨參觀,共同感受一本書從誕生到蛻變為藝術品的無限可能!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八方藝術生活節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壹元書院、社團法人台中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八方」不僅象徵著東南西北的遼闊視野,更代表了族群、文化、思想與藝術形式的多樣性與包容力。 本屆藝術節以「共容×共榮」為核心理念,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靈感,讓差異在平等中交流、讓創意在尊重中共鳴。 這不僅是一次藝術的展演,更是一場人與人、文化與文化間的深層理解與共好。 「八方藝術生活節」希望創造一個包容性與共榮性的平臺, 讓各族群得以透過藝術的形式展現他們的文化特質與創意表達,並促進社會對多元文化的認識與尊重。   5月17日(六)及5月18日(日)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於本館大門廣場辦理八方生活市集,集結來自臺灣新住民四面八方的特色美食與日常用品,包含玩易寶石、數藝通手作坊、老普洱茶宗師、YMCA海外志工、檸檬生存指南、源成國際藝術、若晞茶空間、李何Coffee House等各式特色攤位,展現多元文化交織的生活風貌,邀請大家深入探索各地的生活智慧與美學精粹。 5月24日(六)至6月8日(日)於多媒體講堂外廊道推出首檔八方藝術特展「時光‧印記 黃意會」,由新加坡國寶級藝術家黃意會老師正式揭開序幕。黃意會1954年生於新加坡,自學繪畫,藝術不限於技術和技巧,更融入對生活的熱愛和情感。本次帶來以紙刻版畫為主的作品,展現了大自然的細膩與生機,營造出寧靜與生動的氛圍。 6月11日(三)至6月22日(日)八方藝術特展第二檔「寂光‧曜綻 卲椋揚、林志賢」。邵椋揚老師展出經典與全新創作的油滴天目茶碗、花器,展現深厚天目底蘊與藝術新意。林志賢老師帶來「青岫」、「翠青」系列作品,呈現當代陶藝的清新與多元風貌。邀請您一同感受陶藝師徒間的對話,見證陶藝傳承與創新的美好時刻,體驗傳心與承藝的藝術火花! 6月24日(二)至7月6日(日)展出「心‧徑 張秀燕」溫潤優雅的東方膠彩詩畫。張秀燕老師平常以墨彩、膠彩交互創作,曾於中部學校任職近30年,培育出無數優秀的年輕畫家。創作類型早期以水墨創作為主,作品多描繪花鳥,2006年後,轉向膠彩畫創作,獲得多項美術獎項;近年創作則以臺灣水果與花卉為主,希望藉由各種水果加上不同元素取其吉祥諧音,傳達樂觀向上的正能量。 7月8日(二)至7月20日(日)由來自荷蘭、定居台灣超過十五年的 Theodoor Richard,與其子黎幼那共同展出「Light it up」。以父子對話為核心,結合裝置藝術、攝影與繪畫,從日常物件出發,延伸至對氣候危機、文化認同與個人行動的深刻省思。Theodoor Richard 與黎幼那使用一些從台中街頭收集的廢棄菸盒、 塑膠動物玩具和模型小人構成作品。藉此呼籲人們,關注我們對抗甚至遏止氣候變遷的難度。 我們相信,每一種文化都有被看見的價值,每一段故事都值得被聆聽。 讓我們一起在「八方藝術生活節」,用藝術打開世界的窗,譜寫共融共榮的新篇章!

| |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115年【展覽申請】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申請資格:  ◆個人或團體,國內公私立藝術團體、機關、學校均可。  ◆三年內未曾在本館展出者。   ■收件時間:114年6月1日至114年8月31日     ▲(線上收件開放至114年8月31 17:00止)。 ■展覽場地:本館(美學堂、藝海閣或其它適合之空間)。 ■展覽檔期:時間檔期由本館安排訂之,每檔展期以三至四週為原則(含布、卸展),本館得參酌需要調整之。 ■表格相關資料下載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114年客語薪傳師傳習開班-鄉親歌謠研習班三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翁桂連

客語薪傳師傳習開班 透過客語歌謠的傳唱,推廣客語歌謠文化,讓不同族群之鄉親共同學習與分享。

| | 主辦單位 大象藝術空間館

【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李屏宜、林子絹、林正哲、張伯豪、張若綺、許唐瑋、陳逸鋒、黃嘉寧、蔡依潔、霍凱盛、顏妤庭、羅婕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 在數位技術與全球化交織的時代,從數位革命初期到社交媒體時代的兩代人的藝術創作者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遷與挑戰。他們的成長經歷涵蓋了從類比到數位的轉換,親身見證了記憶如何碎片化,邊界如何模糊,物件如何被重新賦予意義。這場展覽正是對這一代人集體經驗的探索,透過藝術的視角重新審視個體與世界的關係。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藝術家的個人記憶與文化脈絡,更試圖在消逝與追尋、遷徙與流動、物質與符號之間,尋找新的可能性。 記憶的重組:在消逝與追尋之間 在數位時代,記憶的形態已從線性敘事轉變為碎片化、易逝的狀態。從數位時代的網絡原住民到早期科技接觸者的兩代藝術家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以重組、拼貼、手工技法等方式,回應個人記憶與文化歷史的流變。他們的作品不再只是單純的再現,而是透過不同媒材的組合,探索記憶的斷裂與重塑。 張若綺的《在海的另一方》以抽象層疊的畫面呈現記憶的模糊與游離;羅婕則在《穿梭在柔軟的回憶裡-4》中結合彩墨與繡線,讓個人記憶與歷史脈絡交織;顏妤庭的《收成後的一無所有》透過時間的痕跡與消失後的空白,展現歷史遺留的不可挽回性;霍凱盛的《樂團-翡冷翠》則利用老木盒作為創作載體,讓歷史物件與當代藝術對話,將時間封存於作品中。 在此,藝術家試圖超越「記憶即回憶」的傳統框架,將記憶視為一種可被再建構的材料。他們的創作方式也反映了一種對數位時代的回應——當影像與資訊成為無處不在的流動片段,藝術則成為一種重新編織歷史與個人經驗的手段。 穿越邊界:移動中的風景與身分 當代世界的流動性與跨文化經驗,使「邊界」的概念變得模糊不清。無論是地理上的遷徙、身份的轉變,還是數位世界帶來的全新空間經驗,藝術家們都在探索這種移動中的不確定性。他們的創作不僅關注物理上的風景,更映照心理與文化的遷移過程。 許唐瑋的《穿越空間的裝置12》運用壓克力與畫布構築虛擬與現實交錯的空間,回應科技對我們感知世界的影響;蔡依潔的《我迷路在前往風景的路上》與《重返風景 I-A / I-B》則描繪人在旅途中的迷失與探索,映照年輕世代對目標與意義的思索;林子絹的《走吧_咖哩飯》透過鮮豔色塊與幾何構成,幽默地詮釋旅程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移動」已經不只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對當代身分認同的思考。藝術家們以視覺語言構築了「流動的風景」,讓觀者在作品中體驗邊界的消解與自身位置的不確定性。這也與從數位革命初期到社交媒體時代的兩代人的成長經驗密切相關——他們的世界觀建立在遷徙、網絡連結與瞬息萬變的資訊環境之中,因此,作品中的空間感也往往帶有一種未完成、未確定的特質。 物件的異化:日常與材料的再定義 隨著當代藝術對物質性的關注轉變,物件不再只是創作的媒介,而成為藝術語言本身。第一代數位原住民與科技開創者的藝術家往往關注物質的歷史感與觸覺經驗,而年輕世代的藝術家則更加傾向於透過異質材料組合,探索物件在當代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他們以拼貼、轉換、跨領域媒材等方式,使物件在新的脈絡中產生變異。 陳逸鋒的《#026》透過白色的張力探索繪畫的傳統界線;林正哲的《有大象玩具的靜物》則以靜物畫方式,使孩童玩具轉化為具有詩意與時間感的物件;李屏宜的《鲮鯉寶寶 (1 / 5)》運用木刻技法,承載時間、工藝與民間神話的對談;張伯豪的《空氣稀薄》則透過電鍍銅與透明樹脂的對比,象徵物質世界的不確定性與變遷;黃嘉寧的《untitled-7》則透過隨性筆觸,探索當代繪畫對材料與形式的自由可能。 這些藝術家將日常物件置於新的語境之中,以不同的媒材策略來重新定義它們的價值。這些作品反映當代藝術對「物」的重新思考,也帶出了年輕世代對物質世界的多層次感知——在真實與虛擬交錯的當下,物件的意義不再固定,而是重新賦予新的故事與象徵。 隨著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遷,他們的作品不僅回應當下,也為未來鋪設新的想像路徑。在虛擬與現實的交錯之間,藝術如何反映快速變遷的世界?如何在流動的環境中創造持續影響力?這些問題將驅動新世代的創作方向,並促使藝術不斷進化。 本次展覽中,他們的創作展現出記憶的重組、邊界的穿越與物件的再定義。記憶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可被重構的材料;空間不再是固定的,而是一種流動的狀態;物件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一種敘事的媒介。兩代藝術家視角,透過作品間的關聯、媒材的對比、展場的敘事結構,讓觀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不同時代的藝術語言如何回應世界的變遷。這也使展覽不只是展示個別藝術作品,而是一場關於時代與創作變遷的對話、時代的見證與預言。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中壢區龍德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排舞舞蹈班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夏騰美

其他單位: (指導)桃園市政府社會局

透過優美的樂曲,配上個人活潑曼妙的舞姿動作,來完成排舞舞蹈的美感活動,提供民眾展現排舞文化底蘊及生命的熱情。

目前在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