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慈諴宮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每日06:00-22:00

士林慈諴宮又稱士林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位於遠近馳名的士林夜市之內。慈諴宮的前身為1796年(清嘉慶元年)業主何錦堂獻地所建的廟,當時稱為天后宮。1859年(咸豐9年),發生漳、泉械鬥,芝蘭街也遭波及火焚,天后宮亦付之一炬。舊街慘遭焚毀後,縉紳潘永清力主遷地另建新街,得到大多數街民的贊同,於是選擇在下樹林處建設新街,即今日的士林新街。同時在街區中央規劃為廟址,即現今慈諴宮所在地。慈諴宮是一座採兩殿、兩廊、兩護龍平面配置的廟宇,一共形成5個天井,兩殿之間以過水廊連接護龍,為典型殿堂式閩南式廟宇。第一進的三川殿的屋頂,是以歇山重簷式的翹脊屋頂,亦即俗稱的「太子樓」形式,正殿中門的單蟠龍八角柱為光緒年間所造,左右麒麟堵則是1828年的作品。門上的彩繪宮娥及門神尉遲宮、秦淑寶,畫工相當的精細,是近代重要的匠師陳玉峰的作品。正殿之旁有一幅士林舊街的石壁,讓人憑此懷想昔日士林的街道面貌景色。

Read More +

松山慈祐宮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8:00-21:45

慈祐宮興建於1753年,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主要信奉的是黑面媽祖。傳說媽祖得道成仙之後,就時常在海上救助遇難的船隻,在臺灣的信仰中,是一位很普遍的神明。本宮建築為六層樓正方形,主殿三川殿相當莊嚴氣派,屋脊是以雙龍朝福、祿、壽三仙,有著保祐之意。宮內三川殿的石獅,為1803年的作品,在幾次的翻修中曾經一度被廢棄在他處,後來被發現後,將之置於三川殿前。由於呈現的是「雄獅張嘴、母獅閉嘴」的傳統,在臺灣十分少見,因此也成了鎮殿之寶。除了石雕之外,這裡的木雕也有著繽紛的色彩,不管是花卉、動物、人物都是栩栩如生,有著宮廟富麗的感覺。慈祐宮一直是錫口十三街莊居民精神皈依之所,每年3月23日天上聖母誕辰,十三街莊就會配合慈祐宮分為東、南、北3路線,沿途各商店住家紛紛設案,備辦牲禮或鮮花素果,恭迎媽祖出巡繞境,讓整個松山區熱鬧騰騰。近幾年來慈祐宮依然是當地重心,更不用說,饒河街夜市就在旁邊,自然是熱鬧非凡。

Read More +

台北天后宮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每日07:00~22:00(最後進場時間21:00)

台北天后宮,俗稱「西門町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現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上,於1746年時由郊商捐建(當時名為新興宮),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祖師廟並稱臺灣清領時期艋舺3大寺廟。1943年因西園路馬路拓寬,所以遭到拆除,神像寄於龍山寺。1948年,信徒將暫時寄人籬下的天上聖母神像從龍山寺迎接出來,改供奉在成都路北側近西寧南路口交叉口的「弘法寺」,原先是日本時期日本人所建立的弘法寺,戰後失火燒毀後,新興宮弘法寺的正殿改建更名為「台灣省天后宮」,不久又改稱「台北天后宮」,真是一段曲折的歷史。媽祖被視為海上的守護神。早期臺灣有賴海洋以維生,又有東南沿海一帶渡海來臺墾拓,碼頭處即為群眾所居,寺廟亦常築於河巷,是以各地港口多建有媽祖廟,其廟口朝向河對岸的山頭,希望保佑每個討海人及渡海移民安全。寺廟內入口處龍邊宮置有古鐘一座,由鐘上所鑄字樣可以得知可見清朝建廟之時其名即為「新興宮」,鑄造年代為1792年(乾隆57年),鑄造地為江蘇無錫。入口處虎邊則置放一座「八仙香爐行宮神龕,八仙蓮花木燭」,原為新興宮神龕,為1820年唐山師傅刻造。從1973年以來,日本高野山金剛峰寺及東京別院每年10月到12月間都輪流派遣高僧到台北天后宮,舉行朝聖禮佛法會。台北天后宮的主神是媽祖,陪神是弘法大師,全臺只有台北天后宮有供奉弘法大師,因此往往吸引了許多日本觀光客專程遠道前來參拜。

Read More +

台北霞海城隍廟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每日早上6:16分至晚上7:47時,全年無休。(除公告之颱風、天然災害外)

位於迪化街一段的霞海城隍廟,建於西元1856(咸豐六年),占地約46餘坪,雖沒有巍峨之廟貌,然其信仰圈極廣、香火鼎盛,每逢迎神賽會總是熱鬧非凡、蔚為地方大事,與大稻埕的地方發展息息相關。城隍廟內主祀霞海城隍老爺,從祀二判官(文、武判)、謝范二將軍(七、八爺),配祀三十八義勇公。城隍夫人、八司官、八將軍、馬使爺、及月下老人等,這座著名的古廟,目前有200尊左右的神像,是臺灣神像密度最高的廟。在霞海城隍廟中,除了城隍爺之外,最吸引遊客的,莫過於拜月老,每年帶著禮餅來答謝者超過6000對,而其中最搶手的就是馭夫鞋(又名幸福鞋),是臺北市有名的「愛情御守」,平均每年到霞海城隍廟「求鞋」民眾更超過200對家庭。相傳城隍爺和城隍夫人相差約70歲,「老夫疼少妻」下,民間深信這對「神仙伴侶」可為家庭帶來幸福,造就了「馭夫鞋」的由來。城隍廟在坊間傳說中,還有著1段神蹟故事。1884年,中法戰爭時,法軍來攻臺灣,當時的臺北人來此虔誠祈禱霞海城隍爺的保護。城隍爺果然大顯靈赫,最終法軍只到五堵為止就被擊敗,未能攻佔臺北,所以民間都尊稱霞海城隍為威靈公。

Read More +

艋舺龍山寺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6:00~22:00 (辦事處7:00-21:00)

初創之龍山寺,規模雄偉,雕塑精緻,歷經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大地震重修,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至民國八年棟樑遭白蟻蛀蝕,當時住持福智大師率先捐出一生積蓄七千餘元,集資修復,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民國卅四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空襲摧殘,中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蓮臺,寶相莊嚴;以往遇有空襲,居民皆以觀世音菩薩蓮座下為避難所,然此次空襲前夕,避難居民因不堪兇蚊肆虐紛紛返家,以致中殿受毀時無人受難,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庇護而奔相走告,此一神蹟更使得觀世音菩薩成為艋舺居民一大精神支柱。龍山寺坐北朝南,面呈回字形,為中國古典三進四合院之宮殿式建築,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前殿為11開間,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三川殿前有一對全臺僅見之銅鑄蟠龍柱,正面牆堵則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組構而成,牆上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富於教育意義。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42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的螺旋藻井不費一釘一鐵,全由斗栱相嵌築構而成。後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處。左右護龍各配有鐘樓與鼓樓,晨鐘暮鼓,其轎頂式扁六角形的屋頂,造形獨特。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物造形,飾以剪黏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臺灣剪黏藝術之精華。民國七十四年政府公告艋舺龍山寺為國家保護之二級古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國際觀光客來臺旅遊的三大名勝。龍山寺並於板橋文化路興建文化廣場大樓,民國九十四年落成啟用後,辦理多項課程與講座,以善盡弘揚佛法、提倡社教的文化價值。艋舺龍山寺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曆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七月盂蘭盆勝會等,民眾來到艋舺龍山寺除了欣賞臺灣寺廟建築藝術之美,亦可以感受傳統民俗文化的樂趣。(內文來源:艋舺龍山寺官方網站)

Read More +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

碧山巖位於內湖碧山上。廟內奉祀開閩民族英雄陳元光及其部屬李伯瑤、馬仁兩位將軍。陳元光在唐末開拓福建漳州地方,被視為漳州人守護神,並尊稱「開漳聖王」。碧山巖是臺灣最大開漳聖王廟之一,香火鼎盛。傳說漳州府人士黃某攜眷渡海來臺拓墾時,見此地為難得一見之吉地,故將隨身佩帶香火懸掛於石洞膜拜後離去。而後山下一帶盜匪猖獗,打家劫舍使得該處民不聊生,西元1751年,盜匪正打算攻頂時,忽見山頂鋒芒四射,戰鼓齊鳴,原來是當時所懸香火之神石一分為三,中塊乃聖王,而兩邊石塊則為李、馬兩將軍,周圍散石滾落山下,使得匪徒棄械逃亡。附近居民聞訊至此膜拜,果然神靈賜福,於是興建石室小廟。後因香客漸眾,原石室小廟不敷大批香客膜拜,故在原址另建本殿。而後發生數次的天災,經過數次的整修後,在多數地方人士、信徒及寺廟管理委員的努力下,擴建至如今。碧山巖居高臨下,除俯瞰臺北盆地外,站在廟前平台更可見蜿蜒的淡水河、鯉魚山及梯田等等,水光山色相互呼應。夜晚則可眺望臺北盆地,將臺北101大樓、圓山大飯店、松山機場等夜景之美盡收眼簾。

Read More +

北投普濟寺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每日08:00~17:00

依據臺北「民德寫真館」於1941年發行的《臺灣佛教名蹟寶鑑》,普濟寺與同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的臨濟護國禪寺都是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北的布教據點。1934年重建時,由於其信眾多為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員工,因此以鐵道部運輸課長村上彰一之諡號「鐵真」命名為「鐵真院」,並在寺中設立「村上彰一翁碑」。1998年正式列名為市定古蹟,環境充滿寧靜、安適的氣息。寺廟採明顯的日式風格,大殿建築為單簷的歇山式面寬3開間,進深亦得3間,近正方形、屋頂向前伸出成為入口玄關、大殿內部地面抬高處鋪上塌塌米,呈現簡樸寧靜而又莊嚴肅穆的日式宗廟之美,而大殿則為高級檜木所造。寺廟至今仍保有日式祭拜儀式,有別於傳統的臺灣祭拜模式,正門旁的鐘狀窗牖,深具特色,而入口玄關可看到斗拱,虹樑的精美雕刻,題有普濟寺的匾額是由于右任手書。值得一提的是,寺院左邊涼亭內恭奉一尊左手抱嬰兒、右手持禪杖的石佛,一般民眾認為佛像為「送子觀音」,佛教界人士則認為是日本「子安菩薩」,為地藏王菩薩的化身之一,吸引許多善男信女到此祈求子嗣,而湯守觀音與子安菩薩這兩座神祉,成為寺院的一大特色。

Read More +

行天宮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平日參拜時間:凌晨04:00~晚上22:00收驚時間:平時是中午11:20 ~ 晚上20:00祭星日是中午12:20 ~晚上20:00

行天宮位於中山區民權東路和松江路口,是北臺灣參訪香客最多的廟宇,一天進出人數可達萬人之多。行天宮恭奉南天文衡聖帝關恩主羽為主神、配祀南宮孚佑帝君呂恩主洞賓、九天司命真君張恩主單、先天豁落靈官王恩主善、精忠武穆王岳恩主飛、關聖太子平、周恩師倉,及儒釋道三教聖神仙佛。自落成以來,之所以會成為大臺北地區,甚至是整個北臺灣參訪人數最多的廟宇,除了信仰普遍受到民眾接受外,還有一些特色包括:不設功德箱、不供拜牲禮、不焚化金紙、不收受金牌、不演戲酬神、不設乩扶鸞、不對外募捐及禁止商業行為。廟宇地點位於市中心,且有寬敞的廟埕,並率先成立宗教性的財團法人機構,確立其社會公益的屬性。行天宮除了包含臺北本宮與三峽、北投兩間分宮在內的宗教事業,以及成立於1995年的「財團法人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之外,還設有兩座附設圖書館(分別位於臺北市中心與北投)以及位於三峽的恩主公醫院,其公益性可見一般,使得宗教不只撫平民眾內心,也實質的助益了民眾的日常生活。

Read More +

指南宮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每日6:00-20:00(關廟門時間21:00)

指南宮位於臺北市文山區萬壽路115號,在木柵指南山麓,海拔285公尺,創建於前清光緒16年(公元1890年),由淡水知縣王彬林自山西永樂宮分靈來臺。宮區佔地廣達數十公頃,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全宮共有純陽寶殿、凌霄寶殿、大雄寶殿、大成寶殿及地藏王寶殿五大殿宇;連同附殿太歲殿、玉皇殿、三清殿、斗姥殿、山西聖尊寶殿、圓通寶殿,共計十餘座,均是依山而建,宏偉莊嚴,建築多採堅固石材,並用銅瓦覆蓋,可歷千年。兩殿之間有長廊相連,亭池 臺榭,四時花開不謝,空氣清新,景色至為迷人,為臺灣最負盛名的道教叢林,被譽為“天下第一靈山”。由於經常辦理各項大型宗教活動,參與國際弘道事務,聲名遠播,已成為世界級的觀光景點。 指南宮主祀純陽祖師呂洞賓,道教正式名稱是“孚佑帝君”,但民間習稱“仙公”或“呂祖”。呂祖是唐朝時人,飽讀詩書,曾考中進士,做過縣令,因為虔心慕道,得遇正陽祖師鍾離權仙師以黃粱大夢點化,點石成金試測,傳授心法,終成大道,位列仙班。但因立有“度盡世人”的宏願,所以經常顯化民間“濟世渡人,救難解厄”,是留下了許多的神蹟佳話的道教神仙,全國各地均有奉祀的專祠和宮廟,指南宮就是大家最喜歡參訪的仙公廟。貓空纜車通車以後,交通更加方便,任何時候都歡迎遊客蒞臨。建築特色指南宮全部建築以楠木、青斗石、銅瓦,為主要建材,融合北方宮殿、閩南傳統風格及佛教特色設計建造。其中純陽寶殿為 臺灣傳統大師陳應彬後期代表作品,凌霄寶殿為臺灣寺廟最高建築,屋脊遍布仙雲走獸,雕龍飾鳳,莊嚴華麗,大雄寶殿造型有如佛頭,尤為特別。地藏王寶殿,法相莊嚴,十八羅漢環列,景色優美。(內文來源:臺北市文山區公所)

Read More +

芝山巖惠濟宮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

在惠濟宮的山腳下,可以看到一個像草原的廣場,上面有著羊群的模型,好像先民在這裡放牧一樣。循著階梯向上,經過林間,昏暗的感覺,旁邊的岩壁上長著青苔,具有古意,在途中經過一個石頭拱門,是芝山的歷史遺蹟,在其後會發覺道路開闊許多,過一個彎,豁然開朗,平坦的路面,與先前的感覺截然不同,惠濟宮,就座落其間。漳州人來到士林,也把他們的守護神「開漳聖王」一塊兒帶來了。傳說芝山原本是富豪黃善的土地,約兩百年前,其漳州府平和縣的親戚黃澄清,帶著開漳聖王的香火來到臺灣,懸掛在芝山上,傳說有神蹟出現,大家就合力湊錢,在1752年搭建了惠濟宮。不久,因祭祀觀音佛祖,又名芝山巖寺。1840年士林士紳的潘永清在芝山巖上創建了文昌祠,聘請老師教育子弟。到了1874年,3座寺廟合併在一起,從此就統稱為惠濟宮了。目前來到惠濟宮,多半是祈求考試可以順利,這裡有隻文昌筆。傳說若是摸了「文昌筆」會得到保佑,因此家長都會帶著小孩來摸文昌筆,祈求考試順利。

Read More +

照明淨寺_情人廟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

照明淨寺(又稱照明寺、情人廟)座落於北投軍艦岩前之山坡上,四面環山,環境清幽,視野開闊,向前可以看到關渡平原,站在此地向前遠眺關渡平原,頓時覺得心胸開朗、心情為之輕鬆。這裡的建築相當有特色,主廟像是尖塔型,上面一隻龍盤踞在上頭,感覺極有靈氣。照明淨寺的主神為保佑健康、婚姻、光明及財富的「四面千手觀音」,過去因陳列著牛郎織女蠟像,所以又稱「情人廟」!廟內有十分受歡迎的許願幅。在紙及木牌上寫上你要祈求的事物,再去參拜四面千手觀音,並將紙投入觀音旁的許願箱中。之後就來到許願池,一旁的許願池裡有6個缽,分別代表祈求姻緣、健康、財富等。想要求什麼,就帶幾枚銅板往缽裡丟,並將木牌掛在旁邊的許願亭上留下見證。據說很靈驗,有拜有保佑!在寺廟廣場上的許願亭寫著「真情無人見,假情天有知」,是為了告誡天下有情人,要珍惜自己情感,不要虛情假意,希望全天下的情人都能成為佳偶。

Read More +

大龍峒保安宮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每日06:00~22:00

大龍峒保安宮,肇建於1742年,1805年重建,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國定古蹟。每年農曆3月15日,為慶祝保生大帝聖誕,特別舉辦為期2個月,結合宗教祭祀、民俗技藝、古蹟導覽、藝文研習、美學競賽、家姓戲、遶境踩街、過火、健康關懷與學術研討會的「保生文化祭」活動;是北臺灣最盛大、最熱鬧,人氣最旺的廟會活動,也使大龍峒成為北臺灣重要的文化重鎮。大龍峒保安宮廟宇的裝飾藝術,如石獅、龍柱、花鳥、剪黏、泥塑、交趾陶、木雕、彩繪壁畫等,這些遠近馳名的藝術瑰寶,每一件都具有歷史及藝術的價值。保安宮在興建時,就聘請郭塔及陳應彬兩位匠師,各自創作木雕,這種良性競爭就是當時流行的對場作。因此欣賞保安宮的裝飾藝術時,可同時欣賞左右兩邊,不同匠師的作品。正殿迴廊的7幅壁畫,是國寶級彩繪大師潘麗水的作品,吸引國內外的遊客流連忘返,讚嘆不已。大龍峒保安宮已從地方宮廟,轉型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對於臺北市大同區地方文化的活化,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古蹟建築與修復更是深受國內外矚目。保安宮重建以來雖經過多次整修增建,但由於建造年代已久,更遭風吹、日曬、蟲噬,嚴重影響建築本體,不復昔日丰采,更有安全之虞。為了維護文化資產,1995年,保安宮進行重建以來規模最大的修復工程,保安宮自力籌措全部經費,並自行統籌、監造,成為全國首宗民間籌資主導古蹟修復的案例;修復工程更於2003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並於民國108指定為國定古蹟。

Read More +

郵政博物館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下午 4 時 30 分停止入場)休館時間:1.星期一2.除夕暨春節初一至初二、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

郵政博物館創設於民國54年12月1日,翌年3月20日即中華郵政70週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當時係利用郵政總局前在新店舊辦公房舍略事整修成立建館,由於地處偏僻,房屋狹小,且有計畫道路貫穿其中不能擴建,館務發展備受限制。為配合國家文化建設及郵政事業發展需要,乃在台北市興建10層大廈1座,位於南海學園,並於73年國慶日落成啟用。

Read More +

袖珍博物館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 10:00~18:00 (售票至17:00止)週一休館大年初一起正常開館 (除夕及小年夜休館)特殊開、休館日以最新公告為準

成立於1997年3月28日的袖珍博物館是亞洲第一座專門收藏當代袖珍藝術品的主題博物館。袖珍博物館尋訪世界各地網羅一流袖珍藝術大師作品,擁有排名世界級的收藏規模,包羅萬象的袖珍精品經過組合佈置後,主題作品目前展出約兩百餘件,主要有呈現整座建築內外佈置的娃娃屋(Dollhouse)、各種房間精緻寫照的夢幻屋盒(Roombox),趣味創意的主題作品等。從兩千年前羅馬遺跡一窺當時羅馬帝國的壯闊景緻到90年代美國百萬公寓裡感受紳士名媛的舒適享受;義大利水都威尼斯的浪漫風情;極盡豪華的英國女王白金漢宮、倫敦東郊的貧民窟;童話世界中的白雪公主,漫步袖珍博物館如同進入異國風情的時光隧道。源自十六世紀德國宮廷貴族的袖珍藝術,已傳遍了歐洲及北美。這些小巧的藝術品大至建築體,小到書桌上的鑰匙,都嚴格遵守一定的縮小比例製作,以實物的12比1為世界主流。最珍貴的是袖珍藝術品取材都仿自真實,除有生命的人及動物外,1公分高的酒瓶裝著真實的白蘭地、郵票大小的油畫是油彩真跡、櫥櫃、座椅、床單、瓷器、玻璃、金屬、壁紙、水晶燈......等等。當然還有兒童的最愛動畫迷你電視,無一不是實物的翻版縮製。想利用週休二日來完成環遊世界的夢想嗎?袖珍博物館絕對能滿足您的夢想。欣賞過袖珍藝術的人,共同的感覺是:『真希望縮小住進裡面!』這就是具體的夢境,美麗、神秘、而又小得令人珍愛與難捨。袖珍博物館開創之初主要鎖定歐美作品,因為東方還找不到博物館水準的同類作品。本館又鎖定現代作品,因為現代作品美輪美奐,各方面交待清楚,遠非古典作品之比,更具可看性與學習價值。袖珍博物館館藏,全為私人收藏,除部分是來自於美加收藏家的割愛,其餘都是商請歐美著名作家為本館而創作的。

Read More +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_城市舞台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

成立於1964年的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是大家熟悉的藝文空間,以推動藝術文化活動為首要目標,其開放區域以1樓大廳和3間展示廳以靜態展覽陳列為主,也不時推出各類音樂、舞蹈、戲劇活動的城市舞臺和藝術廣場。2003年館舍整修竣工後,表演部份更名為「城市舞臺」重新出發,成為更專業、具現代感的綜合型劇場,成為更符合現代化的城市活動空間。另外除了八德路社教館本館,更增建大同區的延平活動中心、文山區的文山分館及市府大樓的親子廣場,不僅紓解了本館使用人數的限制,也讓更多的民眾能方便參與社教活動。民國103年配合文化局組織規程修正定名為「臺北市藝文推廣處」,並於104年11月6日正式揭牌成立。

Read More +

敘舊布袋戲園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可參考官網公演節目表

「敘舊布袋戲園」(1992年創立)是台灣首創布袋戲主題餐館,30年來推出的「台灣布袋戲饗宴」吸引各國觀光團先來首都敘舊,坐在板凳上賞玩台文,邊享用台式風味餐飲,開啓寶島快樂旅程,公部門常安排各國貴賓、政要觀賞,帛琉總統(時任參議員)、諾魯總統伉儷特別看過2次(疫情期間接外交泡泡外賓),2013年美國TLC報導為「全球怪餐廳」。「敘舊布袋戲園」擁有同名傳統偶劇團,運用掌中、金光、電視COSPLAY、原住民等台灣各種人偶(因戲碼而異),具「在地、易懂、歡樂」表演特色,除可用台國語外,罕見可以全程用英語演出,採用活潑互動表演方式,讓國內外人士、各年齡層可以看的懂、把玩、上台演、笑聲不斷,拉近台灣傳藝和各國觀眾的距離。劇團多年來不斷獲各單位邀請到國內外表演,曾到大陸、日本(2014故宮國寶九州特展暨國慶酒會),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各數次(2017隨柯市長至吉隆坡宣傳世大運)、澳洲、荷蘭、德國(柏林ITB)國際旅展、2022 ITF「文化部」館展演(推展故事獲2022中華電信「有故事的台灣」比賽「民俗技藝」類冠軍)。(資料來源:敘舊布袋戲園)

Read More +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17:00 (最後入園時間:16:30)休園:每週一及春節假期

芝山岩有發掘出約2500年前先人遺骸的考古探坑,有著許多重要的寶藏,有許多的考古資源,6000年來發展演繹出7個文化層遺跡,是活的考古教室。1896年曾發生反抗日本的義軍襲擊日籍教師事件,史稱「芝山岩事件」,光復後亦曾為情報局的軍事重地。近年在臺北市文化局的規劃下,利用這裡的彈藥庫改建成為展示館,民眾除了在芝山的自然棧道之中,享受自然外,還可以來這展示館,了解芝山的人文背景,探索臺北城最深層的秘密。芝山岩展示館為內,結合芝山的自然生態及地質景觀,1樓是屬於實體的展示室:地層模型,清楚的看到地層的紋路及每一層的變化;全區模型,鳥瞰芝山岩全貌;陶器復原模型,看看先民所用的器具,從粗糙到細緻的演變過程。1樓有許多的解說看板,像是史前考古走廊,介紹考古的歷程及發現,動物及植物的生態、地質解說、生物解說等等,讓民眾了解芝山的故事。2樓是結合多媒體的教室,有DIY教室、動手畫創意,發揮自己的巧思,放映室不定期的生態影片欣賞、觀察小窗。另外這裡還有一間小小主播體驗棚,讓小朋友體驗播報新聞的樂趣。展示館的設置是保存芝山岩文化的第一步,在參觀過程中,喚起大家對這塊土地的重視與感情,才是展示館最重要的價值。

Read More +

胡適紀念館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每週二 ~週六:09:00~17:00, 國定假日不開放參觀。

胡適是提倡自由主義的先驅,在思想上受到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曾任駐美大使、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此胡適紀念館原是他晚年回臺灣就任中研院院長的南港住宅(1958-1962)。1962年2月24日胡適先生逝世後,中研院院務會議通過「胡適先生故居完全供作胡適紀念館之用」,隨即籌組「胡適紀念館管理委員會」,胡適紀念館也於同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1998年元月改隸於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包含3部分,一為胡適先生晚年回臺灣出任中研院院長的南港住宅 (1958-1962) ,即臺北胡適故居。故居的建築、廊道、擺設等格局,大體上仍保持先生生前生活起居的原有風貌。二為陳列室,係1964 年美國亞保險公司史帶(C. V. Starr) 捐贈建造,展示胡適先生的著作、手稿、照片、遺物與紀念物,以及胡適在臺灣紀錄片等。三為胡適墓園。墓園地區於1974 年增闢為「胡適公園」。公園依丘阜拾級而上,曲徑濃蔭,有山林幽靜景緻。開放以來,國內外慕名到此人士,瞻仰墓園之餘,別有遊觀登臨之勝。

Read More +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

自從東漢蔡倫使用樹皮、麻頭、破布造紙,隨著技術演變,慢慢改良成各式各樣精緻的紙。長春棉紙廠創辦人陳樹火先生經數10年來的紮根經營,有感於「紙孕育於中國文化卻未能在現代發揚的遺憾」,遂發願創設紙博物館。經5年籌備,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於1995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1樓分成賣店和手工造紙示範工廠,販售各種當代設計相關商品,並不定期推出主題商品,示範工廠則模擬手工紙製造過程讓參觀民眾了解。2樓目前是展場,接受各界提出展覽申請。3樓是紙的科學實驗區,透過互動及五官感覺讓親子認識紙。4樓是造紙體驗區,每個人都可以親自動手製做一張紙帶回家,這邊也有再生紙及環保教育推廣, 鼓勵珍惜地球資源。

Read More +

北投文物館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如需於晚間使用怡然居、陶然居、大廣間,請事先預約延長營業

北投文物館自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為私立博物館,這座身處群山之間佔地800坪的典雅庭園及純木造二層日式館舍,建於1921年。當時係北投地區最高級的「佳山溫泉旅館」,1983年創辦人張純明先生將古蹟活化再利用為博物館,成立「台灣民藝文物之家」,迄1987年正式更名為「北投文物館」。北投文物館始終致力於保存、展示臺灣早期的民間藝術與民俗文物,現有典藏文物近五千件,內容以清末、日治以降至1970年代期間的臺灣民俗工藝為主,其中包含臺灣原住民族文物一千餘件,以及以閩、客為主的漢民族文物共三千餘件。美食餐飲北投文物館另設有餐飲空間怡然居,提供精緻創意懷石料理及下午茶之外,也提供小型會議的場地租用。怡然居戶外的觀櫻台可以近觀丹鳳山,遠眺觀音山,戶外美景中享用文物館特製健康輕食─養身創意懷石料理,離開塵囂慢食慢活,別具風味。文化體驗目前文物館在多元文化經營的理念下,將大廣間用於表演藝術展演、藝文活動、以及提供宴會及會議場地出租場所,充分將大廣間進行古蹟活化的利用。本館設有不定期舉辨各式體驗課程,如:茶道體驗、茶道正式課、和菓子體驗、佳山抓周等等。*現由民間業者經營中。

Read More +

信義公民會館暨眷村文化公園_四四南村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開館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免費參觀。 休館時間:週一暨國定假日。

四四南村是國共內戰時期的產物,也是臺北地區的第一個眷村,因為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方,故被稱為「四四南村」。該園區中有一座當時的碉堡,為設計者特意保留,雖然現在已經失去以往的功能,卻是四四南村走過歷史的痕跡。園內具有許多展覽館,還有許多民房保留著當時的樣貌,園區內更另外加添了許多文創元素在其中,也有眾多商品作販賣。A館-親子館:提供親子們有溫度的遊戲空間,讓原本眷村味道的復古空間充滿創意;運用天然素材、手作的各式主題教玩具,一起共玩、共養、共學、共同成長,就像回到家一般,永遠充滿感動,永遠有新發現。B館-眷村文物展示館:主要為四四南村文化保存靜態展示,展示主題包括:四四南村歷史軌跡、眷村藝文、眷村媽媽、眷村美食、眷村生活、遊戲人間、手工藝及多媒體放映室…等等。C館-好丘文創餐飲生活空間:目前由中子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租借使用,店名定為「好,丘」,餐飲以輕食為主,包括麵包、貝果、漢堡及咖啡飲料等,融合眷村文化提供藝展活動,是一處休閒用餐的好去處。D館-藝文、書店、劇場館:PLAYground 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由「大清華傳媒、青鳥及uDesign有設計」,聯合打造新型態空間融合劇場、閱讀、設計、餐飲創意能量,白天是擁有上千本主題藏書和上百件設計商品的有機書店,到了夜晚則搖身一變,變成推廣台灣新劇團、新文本、新製作的新秀劇場。信義公民會館之建物為四四南村之四棟對稱建築物,外觀保有眷村獨特的建築風貌,四周緊臨著眷村文化公園、景新公園、寬敞的人行步道廣場以及信義國小,充足的公共開放空間提供區民、臺北市民,甚至到信義區附近飯店下榻之旅客,遠離塵囂、休閒散步的好去處。四四南村成了平民眷村文化的匯集地,低矮又別有舊時風味的建築體與周圍商業大廈林立的臺北金融中心建築群,形成強烈的對比,與之並存的是展現信義區過去與現在的建築風格。

Read More +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遇國定假日開放參觀。公休日:週一暨每年農曆春節假期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題的私人博物館。行經過它的時候,你很難忽略那特殊的建築造型──沉穩的灰色梯形建築,整面玻璃窗的彩繪裝飾,正中央矗立著刻滿原住民圖騰的石柱,帶著點神秘的氣息,彷彿有種魔力,召喚邀請著人們,快快大步邁入台灣原住民的精采世界。博物館內的典藏文物共有4個主題,詳敘台灣原住民各族的分佈區域,以及建築、工藝、狩獵器具……等傳統日常生活物件的介紹,還有各族美麗的傳統服飾,與原住民族最重要的祖靈信仰。館方也會不定期舉辦各種相關活動及課程,讓民眾能以更活潑而輕鬆的方式,親自體驗原住民的文化,領略他們崇敬祖靈、與自然山川共生息的生活智慧。

Read More +

凱達格蘭文化館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 公休日: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端午、中秋及國慶連假開放參觀

凱達格蘭文化館記錄了平埔族相關的歷史脈絡,以及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及文物,除了溫泉外,北投另有一番原民風情。「北投」此一地名是由凱達格蘭族語音譯而來的,語義是「女巫」的意思,四百多年前曾是凱達格蘭族人的生活源居地。為了保存、發揚原住民族文化藝術,於2002年11月新建落成的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凱達格蘭文化館,整棟建築皆以展示原住民文化藝術為目的,讓都市原住民有一個文化傳承及技藝研習的專屬空間。走進文化館前,路旁佇立了一成排的木樁,上面裝飾有各式表情的錫塑品,有象徵族群融合的手牽手動作,其表示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原住民裝置藝術創作。內部各個樓層則依主題規劃展示,以生動活潑的導覽動線展示原住民歷史文化脈絡,是近距離接觸原住民文化的遊憩景點。十層樓高的主體建物,外牆是錯落分明的石板建材,彷彿是一棟會呼吸的房子,設計強烈簡約,與周圍的溫泉旅館、北投溫泉公園相呼應。明亮寬敞的一樓大廳,絢麗的族群拼織圖騰地磚引領遊客走進部落的懷抱;帶有歷史風味的石刻畫和風格強烈的木雕相當引人入勝,牆上還懸掛了各種狩獵工具,想像原住民追逐水鹿、山豬的傳統生活,文化館中的一景一物都能感受原住民生活的足跡!一至三樓除了是展出原住民文物和平埔族群重要的珍藏外,文化館的公共空間也是表演、活動、集會、技藝研習中心,更是都會原住民凝聚族群的情感場域。文化館也提供原住民主題圖書閱覽服務,多元族群的藏書可增進遊客對原住民文化藝術的欣賞與認知,啟發學童對多元族群的探索、認識。臺灣的高山峻嶺、平原盆地,孕育出多族原住民多元文化,凱達格蘭文化館保存其自然崇拜的祭儀節慶和生活習俗,讓遊客認識這一群最早在臺灣生活的族群、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還有許多令人驚艷的先祖智慧,若是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可以遇到穿著傳統服飾的原住民團體在文化館內聚會、表演,展現純真熱情的一面。凱達格蘭文化館自啟用至今,舉辦了許多原住民文化系列活動及傳統手工藝展,許多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在這裡展出,讓原鄉與都會、傳統與現代,融合在一起,發揮文化館重要的涵義。臺灣多元的族群發展出多彩多姿的文化色彩,文化館不僅是全國原住民文化典藏的寶庫,也是原住民的文化藝術多功能研習中心。凱達格蘭文化館座落新北投溫泉區,體驗完豐富的文化和藝術後,不妨漫步霧濛濛的溫泉鄉,繼續尋訪凱達格蘭族的蹤跡!

Read More +

台北探索館

所在地:臺北市
地址:
開放時間:

身為臺北人,你知道臺北事嗎?歡迎來到台北探索館,瞭解臺北的大小事。台北探索館有4個樓層,1樓為臺北印象廳,以圖文、影像呈現臺北印象;2樓為特展廳,常舉辦相關展覽;3樓為城市探索廳,可看到臺北街道如凱達格蘭大道、中山北路、敦化南北路、忠孝東路等,和西門町、信義區的變遷史;4樓為時空對話廳,有互動裝置,仿古城牆的基石、圖片、文物及模型設施,想瞭解艋舺、大稻埕、臺北城、淡水河的身世,來這裡準沒錯。一樓的臺北印象廳,簡約的風格,讓人馬上聯想到人文薈萃的大臺北調調。主牆面播映的多層次媒體影像及地面投影,展現臺北的一顰一笑。二樓的特展廳,佔地雖然不大, 卻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主要配合市府相關局處或市民關心的議題,定期舉辦特展。三樓的城市探索廳,是一個讓人放縱想像力的地方,從臺北街道的變遷,帶觀眾追尋臺北的發展軌跡。四樓的時空對話廳,代表著城市發展與歷史演進,就像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往的臺北,體驗古今對照、時空變換的意境。發現劇場的360度的大螢幕,放映「城市身世」、「城市生活」、「城市風采」、「台北好時光」等4部影片,提出各種關於臺北市的故事與思索,適合各種不同年齡層的民眾,來此探索。民眾來參訪台北探索館前也可以先在網路上觀看展館的雲端虛擬實境喔!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