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 新北 桃園 臺中 臺南 高雄 新竹 苗栗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澎湖 金門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奇美博物館基金會

《臺南都會公園暨博物館園區》114.10月份街頭藝人表演~木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黃慶惠

10/5 14:00-17:00 臺南都會公園暨博物館園區 10/11 14:00-17:00 臺南都會公園暨博物館園區 10/12 14:00-17:00 臺南都會公園暨博物館園區 10/19 14:00-17:00 臺南都會公園暨博物館園區 10/25 14:00-17:00 臺南都會公園暨博物館園區 10/26 14:00-17:00 臺南都會公園暨博物館園區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來臺南,挖「石油」?!──台南玉井竹頭崎油礦的開採史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來臺南,挖「石油」?!──台南玉井竹頭崎油礦的開採史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國家人權博物館

2025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PIN:預言(Predictive)、直觀(Intuitive)、敘事(Narrative)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成功大學;(中華民國)國家人權博物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活動簡介 「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國立成功大學共同主辦,至今已邁入第七屆。今年恰逢國立成功大學94週年校慶,藝術中心榮幸成為本屆藝術節的承辦單位,期盼以「好事成雙」的喜悅之情,透過藝術跨越語言、空間與時間的界線,提出「藝術是人權(Art is Human Rights)」這個主題,讓「藝術」和「人權」成對出現。 策展理念 蘋果是蘋果,香蕉是香蕉,然而為什麼「藝術是人權」?我們拿「藝術」來隱喻「人權」,用一事物來描述另一事物,兩個不同的事物在同一時間被並列、對照,沒有哪個在先、哪個在後的問題。「時間意識」是它們兩者間的共同點。當我們說「藝術是人權」時,我們反問:創造的意識和人權的意識是否皆是「時間意識」的反射?是否都從「看見」開始?藝術不描述未來,而是以預言進場。它找到形式,顯影了沒看過的世界。藝術不解讀現實,而是直觀現實。它允許直接感受,飛越語言與邏輯。藝術不重述歷史,而是讓事件成為敘事。它從個人的經驗出發,開啟集體意識的辨識。藝術本身就是一種人權的存在形式。它不是人權的附屬,也不是人權的舉例。它讓人看見、感受、思考,讓我們在每天的日常裡,因察覺而坦然。當我們說「藝術是人權」時,是因為它預言、直觀、敘事。

| |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

2025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藝術是人權》開幕表演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林陸傑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世界與他的人民》以魔術為媒介,融合敘事與奇幻,傳達「不論何人、何處,皆平等」的普世訊息。 啟發自莎士比亞「全世界是一個舞臺」,透過魔術中的引導和幻覺,在看似不斷操控人們眼耳的狀態下,帶出另一層隱喻人類共享的生命旅程與與生俱來的尊嚴。 每一個變幻瞬間,都是對人類與世界的頌揚,映射出從城市到村落的共性連結——我們在這舞台上平等相繫,共享生命的驚奇。 這場小巧的魔幻旅程,引領觀眾走入哲思與共鳴,喚醒對包容與團結的信念。邀請每位觀眾成為平等與多元的守護者,共同譜寫人類相繫的篇章。 表演者介紹 表演者林陸傑成長於臺灣宜蘭,拾陸製作藝術總監、臺北市立大學兼任講師。臺灣大學戲劇學碩士,現為博士生。 長期以魔術作為劇場創作素材與實踐的核心語言,於當代劇場中發展出獨具一格的魔術劇場形式。 作品融合幻術與敘事,經常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顛覆對於魔術既有的娛樂印象。 其魔術劇場研究與作品曾獲多項獎助支持,如第十四屆雲門流浪者計畫、兩廳院藝術基地駐館成員、 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代表團隊、國藝會新人新視野、海外藝遊計畫、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節目優選獎、愛丁堡藝穗節戲劇獎等。 近年作品包括:《錯誤(的)引導》、《年少時光》、《Role Play》、《生日派對》等, 創作風格深具個人辨識度,持續於劇場中開展魔術作為藝術思辨工具的實驗。

| |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國家人權博物館

2025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PIN:預言(Predictive)、直觀(Intuitive)、敘事(Narrative)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成功大學;(中華民國)國家人權博物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活動簡介 「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國立成功大學共同主辦,至今已邁入第七屆。今年恰逢國立成功大學94週年校慶,藝術中心榮幸成為本屆藝術節的承辦單位,期盼以「好事成雙」的喜悅之情,透過藝術跨越語言、空間與時間的界線,提出「藝術是人權(Art is Human Rights)」這個主題,讓「藝術」和「人權」成對出現。 策展理念 蘋果是蘋果,香蕉是香蕉,然而為什麼「藝術是人權」?我們拿「藝術」來隱喻「人權」,用一事物來描述另一事物,兩個不同的事物在同一時間被並列、對照,沒有哪個在先、哪個在後的問題。「時間意識」是它們兩者間的共同點。當我們說「藝術是人權」時,我們反問:創造的意識和人權的意識是否皆是「時間意識」的反射?是否都從「看見」開始?藝術不描述未來,而是以預言進場。它找到形式,顯影了沒看過的世界。藝術不解讀現實,而是直觀現實。它允許直接感受,飛越語言與邏輯。藝術不重述歷史,而是讓事件成為敘事。它從個人的經驗出發,開啟集體意識的辨識。藝術本身就是一種人權的存在形式。它不是人權的附屬,也不是人權的舉例。它讓人看見、感受、思考,讓我們在每天的日常裡,因察覺而坦然。當我們說「藝術是人權」時,是因為它預言、直觀、敘事。

目前在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