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information

展覽資訊

提供全國各地展覽活動相關資訊的平台。這個平台匯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展覽活動,包括藝術、文化、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無論您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整合全國展覽資訊都可以幫助您找到適合您的展覽活動。

音樂

Music

READ MORE +

戲劇

Theater

READ MORE +

舞蹈

Dance

READ MORE +

親子

Family

READ MORE +

獨立音樂

Indie Music

READ MORE +

展覽

Exhibition

READ MORE +

講座

Lecture

READ MORE +

電影

Film

READ MORE +

綜藝

Variety

READ MORE +

競賽

Competition

READ MORE +

徵選

Auditions

READ MORE +

其他

Other

READ MORE +
科博館《奇幻自然》常設展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奇幻自然》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迎來生命科學廳的華麗轉身,全新常設展《奇幻自然》即日起開幕,展區規劃5大主題,由科博館內近20名研究人員共同策劃,深入淺出呈現自然界的規則與奧祕。踏進展場首先映入眼簾是一件逾400歲的巨大臺灣雲杉標本,觀眾可在體驗區用嗅覺、觸覺感受它的氣味及紋理,還有身長近4公尺,可手動操作的機械魷魚,吸睛又酷炫。 《奇幻自然》常設展區位於生命科學廳地下1樓,展區面積253坪,從規劃評估、設計提案凝聚20名共同策展人、知名御匠設計公司及其合作團隊心血,歷經3年多溝通琢磨,才將它的前身《數與形》改頭換面。 《奇幻自然》包含5單元:〈哇自然!嗨科學〉、〈圓不圓:蛋科學〉、〈動一動:生物力學〉、〈追呀追:計算與行為〉、〈說故事:探索自然,發現科學〉,細緻介紹自然界的多樣性、形態、功能、行為和科學探究,觀眾可盡情探索琳瑯滿目的科學故事。 博物館常設展一般會展出10年至20年,拜科技所賜,如今學界每隔幾年就可能「發現新物種」或「建立新理論」,因此展示櫃特別設計成「前開式」,方便未來依據學術發現與時俱進、即時更新展品或標本,也能配合講座或導覽需求與觀眾互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1988年完工,由首任館長漢寶德邀請英籍設計師James Gardner設計、英國Beck & Politzer公司製作,以大自然的奧祕為主題,展示遠古生物到現代人類的精彩演化,深受大眾歡迎。當時《數與形》就有多種趣味互動裝置,搭配簡單易懂、延伸性數科概念,為無數人打開自然科學視野。

科博館《奇幻自然》常設展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奇幻自然》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迎來生命科學廳的華麗轉身,全新常設展《奇幻自然》即日起開幕,展區規劃5大主題,由科博館內近20名研究人員共同策劃,深入淺出呈現自然界的規則與奧祕。踏進展場首先映入眼簾是一件逾400歲的巨大臺灣雲杉標本,觀眾可在體驗區用嗅覺、觸覺感受它的氣味及紋理,還有身長近4公尺,可手動操作的機械魷魚,吸睛又酷炫。 《奇幻自然》常設展區位於生命科學廳地下1樓,展區面積253坪,從規劃評估、設計提案凝聚20名共同策展人、知名御匠設計公司及其合作團隊心血,歷經3年多溝通琢磨,才將它的前身《數與形》改頭換面。 《奇幻自然》包含5單元:〈哇自然!嗨科學〉、〈圓不圓:蛋科學〉、〈動一動:生物力學〉、〈追呀追:計算與行為〉、〈說故事:探索自然,發現科學〉,細緻介紹自然界的多樣性、形態、功能、行為和科學探究,觀眾可盡情探索琳瑯滿目的科學故事。 博物館常設展一般會展出10年至20年,拜科技所賜,如今學界每隔幾年就可能「發現新物種」或「建立新理論」,因此展示櫃特別設計成「前開式」,方便未來依據學術發現與時俱進、即時更新展品或標本,也能配合講座或導覽需求與觀眾互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1988年完工,由首任館長漢寶德邀請英籍設計師James Gardner設計、英國Beck & Politzer公司製作,以大自然的奧祕為主題,展示遠古生物到現代人類的精彩演化,深受大眾歡迎。當時《數與形》就有多種趣味互動裝置,搭配簡單易懂、延伸性數科概念,為無數人打開自然科學視野。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地球you & me】恐龍石光跡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 主題: 「恐龍石光跡」 🦕🦕    ►日期:7/12(六)、8/24(日)    ►時間:14:00-15:00 / 15:30-16:30    ►內容:「恐龍石光跡」將帶領小朋友了解巨大的恐龍骨骼是為何來到博物館,再透過齒爪化石觸摸體驗,了解化石形成的奧妙,並且學習如何透過化石證據,推測恐龍滅絕之前的生活點滴。    --------------------------------------------------------------------------------    ■地點:古生物館 鯨豚平台    ■對象與人數: 建議6-12歲學童參加,每場孩童人數20人,歡迎家長一同參與。    ■報名方式:活動免費,當日先至服務台購買門票及登記場次。(活動30分鐘前開放報名)                   ​***課程可能會依授課狀況進行部分調整,若遇特殊狀況臨時更動,本館保有更改或取消場次之權利,敬請包涵***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未來戰士—永續地球環境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藍星人的母星已不適合居住,由菁英組成「未來戰士」,在宇宙中尋找適宜居住的地方。最近,第十編組的未來戰士接收到首批先遣隊員的求援訊號,隨後來到停留在太陽系行星「Sol 3」的探索艦上,發現滿滿的收集品與研究日誌,提醒卻標註著美好的環境正面臨危機。 K博士全力訪查環境情況寫成日誌,也把人類活動類型做成戰略模型,戰士們需要一起找出造成危機的原因,思考改善對策,也接受生活升級訓練,準備滲透行星「Sol 3」解決問題,讓這顆星球維持適合居住的環境,一起加入團隊吧! 本展透過多媒體、標本和模型,將虛擬的故事脈絡與真實的環境議題互相結合,展場內以手持裝置結合互動遊戲及現場展示物件,將複雜的地球環境問題轉化呈現,並即時連動觀眾闖關方案數據紀錄,將大家協作的地球環境改善變化,以多媒體方式呈現於展場出口。 現場還可以欣賞到藝術家楊順發《臺灣水沒》作品,感受藝術家對環境議題的關注。還有以大面積陳設的海洋廢棄物與各類資源回收物,甚至是與快時尚、電器,玩具等人類生活相關的生活物品,邀請觀眾以旁觀者視角俯看人類活動,呼籲觀眾反思並實踐友善使用地球資源的生活方式。     參觀小秘訣🥼㊙️ 🔎STEP 1. 領取任務 至展場【支援小隊招募】完成測驗「你是哪種未來戰士?」, 即可用手機/平板掃描 QRCode開始任務! 或使用「未來戰士出任務🚀」學習單一樣可以參與任務哦! (現場可索取學習單或自行列印) 🔎STEP 2. 博士日誌編號=危機案例 進入K博士太空艙,從【大氣圈AIR】、【水圈WATER】、【陸地圈LAND】、【生物圈GENE】的博士日誌編號,找尋環境危機發生的原因。 🔎STEP 3. 人類活動=危機發生原因, 一起找尋改善方案! 從【人類活動模型】尋找與危機有關的人類活動及友善環境的改善解方。 🔎STEP 4. 掃描條碼 完成任務!請至【結訓站】掃描條碼,上傳訓練成果! 學習單左下方也有條碼可以掃描哦! ㊙️展場中除了博士日誌,還有延伸小知識SCIENCE NEWS可以閱讀!  

| |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史蹟大樓一樓/ 1.臺灣地形圖模型 2.史前遺址、平埔族、原住民族展示室   臺灣自明朝末年,開始有大量文獻記載,在此之前都屬史前時期,據考古學家研究,在距今約5萬年至1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有了人類活動的跡象。史前遺址從舊石器、新石器到金屬器時代,處處有先民活動遺址,為讓觀眾如臨現場,特別製作相關模型與圖表,以一窺臺灣人生命歷史的長河。 史蹟大樓二樓/   臺灣島因位於海洋樞紐,在17世紀開啟了東、西方不同勢力的進駐,而與本島原住民互相激盪出璀燦的海洋文化。本樓層分為「荷西、鄭氏時期展示室」、「清領時期展示室」及「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示室」。 1.荷西、鄭氏治臺時期展示室 2.清領臺時期展示室 3.臺灣原住民族與二二八展示室 史蹟大樓三樓/ 1.日本及光復後時期展示室 2.臺灣歷史重要人物事件展示室 3.國定古蹟模型展示區

| |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物大樓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一樓/館史室(採預約開放)   呈現本館各項重要業務興革之梗概以及組織與功能之遞嬗變異。展區分為:1.館史室總說明、2.組織沿革與辦公室搬遷新建、3.採集文獻、4.整理文獻、5.編纂文獻、6.推廣文獻、7.文獻人、8.文獻事、9.未來展望。 二樓/第二展示室-臺灣的民俗特色   呈現漢民族農村特色及原住民族刀耕火種景象,並以實物、情境營造臺灣先民墾殖樣貌。展區分為:1. 臺灣民俗源流、2. 農村曲、3.漁村即景、4. 高山青。 二樓/主題展區   依主題規劃展示,目前主題為「兒時記憶」,展出懷舊童玩及昔時器物等。 二樓/第三展示室-日常生活起居、聚落與建築、風水與格局(厭勝與辟邪)   重現臺灣早期常民生活起居場景,並展示建築與聚落模型、厭勝與辟邪文物,傳達傳統生活意境。展區分為:1. 神明廳(公媽廳)、2. 書房與帳房、3. 大廳(客廳或花廳)、4. 寢室、5. 廚房、6. 活化文物、7. 建築與聚落、8. 風水與格局。 二樓/第四展示室-臺灣民間工藝文化   展示臺灣傳統民間工藝器物,藉由各類器物之美,傳達臺灣民間工藝精湛技藝與意涵。展區分為「臺灣民間工藝與器物」及「臺灣原住民族工藝與器物」。 三樓/第五展示室-臺灣原住民祭典及臺灣民間信仰、祭儀、藝能、戲曲   融合情境、模型場景展示,營造廟埕、廟會廣場、陣頭的熱鬧氛圍,並介紹臺灣民間信仰諸神、藝能、戲曲音樂等多元風貌。展區分為:1.原住民祭典、2.醮祭、3.臺灣的廟、4.出巡陣頭、5.民間信仰諸神、6.祀神用具、7. 民間戲曲音樂。 三樓/第六展示室-生命的過程及民俗的過去、現在、未來   生之喜悅到死之慎終,提供各階段象徵性傳統文物,使參觀者對生、老、病、死各種生命禮俗的文化脈絡,有深刻的認識及感懷。展區分為:1.出生、2.結婚、3.疾病醫療、4.慎終追遠、5.祖德流芳、6.歲時節慶、7.從過去到未來。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

博物繪-浙江自然博物院典藏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其他單位: (指導)教育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博物繪圖透過博物學家之科學的觀察、描繪與詮釋,結合美學的構圖呈現,長久以來,為國內外博物館傳遞生態訊息與美感的科普傳播重要視覺元素。 本特展主要展出浙江自然博物院館藏63組博物繪圖,包括曾孝濂、盧濟珍、朱小元、張瑜、陳子胄、李聰穎、田震瓊等多位博物畫家優秀作品。用以展現當代華人生物藝術創作不同風格,由此凸顯自然史博物館使命的角色。

| | 主辦單位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第四特展室:拼.靚--臺灣客家多重面貌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其他單位: (指導)客家委員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小氣、小炒、花布、桐花編織成當代臺灣客家刻板印象,然而真相就只有這樣嗎?臺灣客家在這片土地上持續地和各族群互動,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不斷調適與改變。因此,本展以「拼.靚」為主題,兼具雙重意義。其一表達客家人堅韌刻苦的精神與生活美學,展現客家文化傳統與創新的力與美;其二本展覽匯聚了重要的公私館藏,從歷史、生活、信仰、守護、創新、藝術等六個角度,分別以客語命名為「徙saiˋ、靚jiangˊ、敬gin、拚biang、變bien、尋qimˇ」,共筆勾勒出臺灣客家的多重面貌。 一、徙:族群流動從未停歇 客家族群移民到臺灣後,歷經波折,或者定居,或者再移民。我們以客家遷徙至這片新土地後,與多元族群合作開墾的故事為起點,敘述客家墾拓與定居,同時又再流動至臺灣各地的過程。 二、靚:花布以外的美麗安居 花布或桐花之外,客家美學其實十分豐富。我們以南臺灣佳冬蕭家的華麗嫁衣為起點,展現客家開枝散葉時,美麗的工藝以及精湛的文風與武藝。在這些精緻的文物中,看到了人們對美滿姻緣的期盼、對子孫的疼愛以及自我實現的努力。 三、敬:虔誠帶來團結與安心 在變動不安的生活裡,人們虔誠敬獻祖先與神明,求得安心;也因為這些儀式,團結在一起。我們從解讀一張北臺灣20世紀初的「調單」為起點,觀察客庄敬天、祭神與崇祖的習俗;我們在這些習俗中意外地發現,原來搞樂團與群眾募資早已不是新鮮事了! 四、拚:自我守護的力量 儘管臺灣政治與社會環境不斷變動,客家族群始終擁有一種凝聚族群意識以自我守護的力量。我們以據傳清嘉慶年間六堆大總理賴熊飛用長刃大刀為起點,從自衛組織、民變、戰爭與專制統治等主題,呈現不同世代的客家人保鄉衛土的精神。 五、變:不斷調適的創造力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總是不斷地創新。我們以20世紀中葉非客籍的福州人林榮飛,從中臺灣到苗栗客庄的陶藝生涯之旅為起點,從工藝、產業與娛樂事業等主題,說明客家人持續因應外在時事挑戰與環境之變化,創造一波波的精彩。 六、尋:誰是客家? 這是一頁從遷徙到定居、維護傳統與創新求變的族群史,我們以文學家林海音穿梭於多元族群的經驗為起點,藉由文學、藝術、攝影與傳播等作品,看看人們如何探尋與凝視自己的身份與土地。

| | 主辦單位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第三特展室(兒童館):客庄遊樂去-探索客庄生活智慧及節慶生活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其他單位: (指導)客家委員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臺灣客家文化館兒童館以「客庄遊樂去」為主軸,探索客庄生活智慧及節慶文化,將展區規劃分為「客家美食擂台」、「擂茶DIY」、「好客龍VR體驗館」、「土地生活區」、「晴耕雨讀區」及「童話秘密基地」六個分區。 其中「客家美食擂台」與「擂茶DIY」開放體驗,歡迎大小朋友共下來挑戰。 「客家美食擂台」,以觸控平板及互動牆面投影連動技術呈現,藉由遊戲中的25道客家名菜,包含四炆四炒、粄食、醃製食物等等經典菜餚,了解客家人克勤克儉、敬天惜物與熱情好客的精神及客家菜特有的風味。 「擂茶DIY」,以虛擬觸控桌DIY的操作模式,藉由簡易趣味的研磨遊戲過程,可了解擂茶從原料到成品的製程,認識這道獨特的客家茶飲文化。 凡持好客劇場入場券,即可至第三特展室(兒童館)免費體驗VR遊戲。兒童館活動時程: 09:30-10:30 好客龍VR體驗館 10:30-11:00 兒童說故事劇場 11:00-12:00 好客龍VR體驗館 12:00-13:30 清潔維護時間 13:30-15:30 好客龍VR體驗館 15:30-16:00 兒童說故事劇場 【開放預約參觀囉】 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8日指示,防疫措施鬆綁逐步執行,並延長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至7月26日止,本館自7月14日起微解封開館: 請於7月12日始於9:00-17:00來電037-985558分機732預約參觀,參觀時段為每天上午(9:00 & 11:00)下午(13:30 & 15:30)各2場次2小時為原則(最後一場至17:00),完成預約之個人或團體再依預約時間準時到館參觀。 入園/館前仍需進行人流分流管制: 館內總人數限縮100人/單一特展室(或商場)限縮40人。

| | 主辦單位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承蒙客家」臺灣客家文化館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展係依據展前研究「承蒙」一書作為策展主軸,「承蒙」意指客家族群與臺灣社會之間相互致敬、感謝之意。主視覺以Hakka之H為意象,摹寫兩人「攜手」協力之體態,用以表達相互包容、共創精采的寶島特色文化精神;同時也有「拱手」致謝的意涵,由此彰顯展示主題「承蒙客家」之意。展覽內容從「歷史客家」、「全球客家」、「常民客家」、「文化客家」及「公民客家」等五個面向來重新詮釋客家文化;期透過本展印證客家是臺灣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並表達臺灣滋養了客家文化,客家豐富了臺灣文化之普世價值。 【開放預約參觀囉】 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月8日指示,防疫措施鬆綁逐步執行,並延長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至7月26日止,本館自7月14日起微解封開館: 請於7月12日始於9:00-17:00來電037-985558分機732預約參觀,參觀時段為每天上午(9:00 & 11:00)下午(13:30 & 15:30)各2場次2小時為原則(最後一場至17:00),完成預約之個人或團體再依預約時間準時到館參觀。 入園/館前仍需進行人流分流管制: 館內總人數限縮100人/單一特展室(或商場)限縮40人。

目前在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