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information

展覽資訊

提供全國各地展覽活動相關資訊的平台。這個平台匯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展覽活動,包括藝術、文化、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無論您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整合全國展覽資訊都可以幫助您找到適合您的展覽活動。

音樂

Music

READ MORE +

戲劇

Theater

READ MORE +

舞蹈

Dance

READ MORE +

親子

Family

READ MORE +

獨立音樂

Indie Music

READ MORE +

展覽

Exhibition

READ MORE +

講座

Lecture

READ MORE +

電影

Film

READ MORE +

綜藝

Variety

READ MORE +

競賽

Competition

READ MORE +

徵選

Auditions

READ MORE +

其他

Other

READ MORE +

| | 主辦單位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星光慶典》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O劇團

小小的星光,有大大的力量 能點亮黑夜,指引方向,能照亮一座城市,還能寄託希望。 別小看自己,期許未來也能成為一道星光,為別人帶來溫暖和希望! 感謝生命中相遇的點點星光 感謝每顆為我們燃燒自己照亮前方的星,祈禱永遠平安健康; 感謝黑暗中溫暖擁抱的星光,願善良永遠相伴,生命充滿愛和希望。

| |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114年藝學堂親子藝術課程(9-12月)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假日親子藝術課程》114年9-12月 1.「風裡的飛翔(9/7 上午10:00-11:00)」:當風吹向羽毛,就像賦予他們飛行的力量一般。從觀察羽毛開始,畫出一隻擁有美麗雙翼的雁鴉。 2.「獼猴媽媽的愛(10/19 上午10:00-11:00)」:臺灣美麗的山林裡住著一群可愛的獼猴家族,小獼猴有著驚人的活力,就跟我們小時候一樣,必須在媽媽的擁抱裡慢慢成長茁壯,媽媽就是寶寶最溫暖的依靠。 3.「內在的心星(11/2 上午10:00-11:00)」:一顆顆星子旋轉著完美的和諧,讓宇宙的初始充滿奧妙。我們生命的源頭,來自那遙遠的星辰,邀請您向宇宙領受,一份永恆的祝福。 4.「賞蛙趣-是蟾蜍還是青蛙?(11/16 上午10:00-11:00)」:介紹各種蛙類的特徵和生命小故事,如何從鳴叫聲分辨出不同蛙類,認識蛙類生態及特殊育幼行為。 5.「果好(12/7 上午10:00-11:00)」:大地果實,紫紫藍藍橘橘紅紅,這些渾圓成串的繽紛,是世界的禮物。他們帶著美滿的喜悅來到世界上,為大地帶來延續生命的力量。果實帶著安好平和的祝福,也會為我們帶來幸福。 6.「松果聖誕樹(12/21 上午10:00-12:00)」:大認識基礎花藝知識,學習松果排列技巧與飾品的組合搭配,利用不同顏色與材質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物有所適-生活儀式感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其他單位: (指導)文化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展覽以「生活儀式感」為題,隨著人們對於當代生活質感的追求提升,工藝不再只是功能性的器物,透過實際的五感體驗,成為兼具實用與美感的生活好物,盼帶領觀者重新思考工藝如何融入當代生活,探索當代生活的風格美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感,讓更多人理解並欣賞工藝之美。 工藝不只是技藝的展現,更是蘊含生活智慧與文化歷史的載體,透過探討「福爾摩沙美學」(Formosa Style)展現臺灣在地美學如何融合多元文化,形塑出獨特的生活語彙,結合臺灣工藝的創新設計概念,讓工藝成為生活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本展作為今年工藝中心工藝「漫活SLOHAS」系列活動之一,強調「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為自身的生活態度,SLOHAS並融合簡單(Simple)、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性(Original)、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與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等關鍵字,倡議工藝的親近與融入生活日常的精神,喚起人們重新思考生活方式,在日常細節中找到屬於自我的生活儀式感與美學風格。 工藝取材於自然,從草、木、皮到土、金、石,每種材質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語境與歷史背景,透過有別於傳統的展覽陳列方式,打造宛如樣品屋的沉浸式生活空間,將工藝品與實際生活場景結合,讓觀者親身感受與體驗無距離的真實美感工藝,並學習如何在現代生活中融入工藝風格。展場選用三個日常生活核心場域,如「客廳」、「餐廳」與「個人空間」,透過人們的日常視角與精選工藝品,體現當代生活美學風格,在空間中激發人們對「質感生活」的深度思考,並搭配四種不同生活風格,如「自然奢野(Glamping Living)」、「當代洗鍊(Contemporary Living)」、「沉靜樸實(Tranquil Living)」與「喧動馥郁(Vibrant Living)」等面向,詮釋工藝的多元特性,展現工藝融入生活之美。

| | 主辦單位 交通部觀光署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114年度伊達邵地區藝文活動展演:邵式生活行旅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其他單位: (執行)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以生活博物館概念,由在地族人帶遊客走訪部落祭場、家屋、渔獵等空間場域,以生活當下日常所見,連結瞭解邵族文化,以邵式生活行旅實踐越在地越國際的精神,讓部落空間即日博物館 導覽老師: 陳玉聖,邵文協總幹事。 陳忠駿,伊達邵社區主委。 線上預約:10位 現場報名:5位 線上預約 https://www.surveycake.com/s/NY8Xe

| | 主辦單位 交通部觀光署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114年度伊達邵地區藝文活動展演:多元體驗學堂(手作體驗)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其他單位: (執行)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規劃編織、地方風土素材,植物採集等活動,讓部落傳統智慧媒合轉驛與當代生活結合應用…手作編織奇力魚、貓頭鷹。 指導老師:葉玉杏,邵族杵音藝術團副團長 線上預約:10位 現場報名:5位 線上預約 https://www.surveycake.com/s/NY8Xe

| | 主辦單位 交通部觀光署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114年度伊達邵地區藝文活動展演:邵族經典杵音展演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邵族杵音藝術團

其他單位: (執行)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邵族人的新年是在農曆八月一日,邵人會在除夕前一夜晚上,聚集到袁氏頭人家mashtatun(祭儀性杵音) 婦女們會以不同長短粗細的木杵與竹筒,敲擊石頭,以一定的節奏與韻律,發出聲響 除了通知部落族人新年即將到來之外,也讓還在山上狩獵的獵人聽到杵音聲音要趕緊回家好迎接新年。 而現於日常出現的演出,是邵族最知名的mashbabiar(表演性杵音) 小知識:兩者差異在於,表演性杵音中間有演唱迎賓曲izakua;祭儀性杵音是會不間斷敲擊至早晨。 如遇雨天或活動,場地另行公告。

| | 主辦單位 交通部觀光署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113年度伊達邵地區藝文活動展演:特有文化導覽(含傳統服飾體驗)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其他單位: (執行)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活動將帶領大家認識邵族文化,以簡報照片分享,還有族服換裝學習體驗,相信將讓您的伊達邵之旅回憶滿滿。全程免費,額滿為止。 線上預約:10位 現場報名:5位 線上預約 https://www.surveycake.com/s/NY8Xe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立圖書館興安分館

臺中市立圖書館興安分館~多元閱讀/開心練合唱(114年)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台中市合唱團、興安分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引吭高歌不僅能紓解壓力,透過學習練習「腹式呼吸法」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徜徉於音符中,讓優美樂曲撫慰壓力下的身心,一起聽音樂、唱歌曲…….。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立圖書館興安分館

臺中市立圖書館興安分館~故事志工讀書會(114年)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興安分館、山海屯故事協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與臺中市山海屯故事協會共同辦理,推廣更多人參與社會服務,投入圖書志工行列,期盼透過交流,進行閱讀分享、心得分享,提升更多語文表達技巧,及服務的熱忱,共同推動閱讀的美好。

| | 主辦單位 臺北市立美術館

我們總是需要為世界創造出更新的故事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慧嶠;(中華民國)山朋水貴;(中華民國)發條鼻子

關於場所 「輕盈」 南進門藉由玻璃及鋼構透露出一種「透明」與「渾厚」之間的差異,儘管那建構本身只是北美館本體建築的附著物看似「輕盈」,但有一種輕盈具有象徵意義,南進門作為匯通北美館的路徑,呈現精微時間流動的「輕」更是豐富。那具體存在之變化和堅定而穩固的建築,這條路徑使得人的角色成了物質隨機變化,小小的變動,眼前的事物都變得輕盈。這樣加了許多輕盈的意象:白色的空間、流動的時間、流動的事物,以及無聲靜謐的空氣。這個場所是不是滿滿的蠱惑,是不是交織了很多條的線索? 「新奇」 循著這條思路,因而幻想創造一個包羅萬象的場域:二個長廊各據一方,假設以一黑一白的空間形態為論述成形:雲朵般的白色長廊,彷彿失重消融空間的堅實感。另一頭的黑色長廊以不一樣的角度、不同的邏輯來看待一個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有關現在和未來的現實⋯⋯我們總是需要為世界創造出更新的故事,總有新的途徑等待探索。在其中,導向對於一切新奇事物的感受,是關於物質世界的事物,但是通過情境裝置,嘗試連結上無限微渺、輕盈、機動的事物的感受。 「路徑」 黑與白二個空間可以解讀許多路徑,它們是多孔的、向外開放的,能兼容每個人的慾望及所有恣意放肆與歧異之見,而令人驚奇不已。如果有一條路徑是進入理性思維的心智空間,在這裡得以探索交錯的直線、陽光的投影、形狀、空間的向量。另一條路徑則通過場景所建構的空間,並藉由文字來嘗試創造出一個等同於那個可以言說和不可以言說的總和的空間。這兩條途徑投射出自然世界和想像世界裡真有其事的現實,我們不斷地在這兩條路徑之間來回變換,以一個人能夠渴求的所有欲望述說這裡的事物,總是含有相當數量的訊息相互混雜。 「空間、時間」 「——如空間有幾何學,時間有心理學。」《追憶似水年華》以著名的〈斯萬之戀〉開卷,在回憶與想像之間穿透相輔相成。1空間是一個有形的介殼,如果把它的物質力量加諸於抽象的時間之上,就會意識到我們藏身在某個角落、某個時間裡漫遊、逗留在記憶與想像之間。我們喜歡藏匿在物理形體上的每一吋,丈量著時間,無論是喧囂、寂靜:遠處有著濃濃的書香和咖啡香、音樂緩緩流瀉、綠色植披散發著沈靜安定的氛圍、浮光掠影如羽毛般輕盈、ㄧ個刻意的黑與精確的光這種矛盾組合,可能表達我們的理性思維和場所之糾纏⋯⋯ 南進門這個難以被定義的場所,可以精確的分為兩個方向:它是有形有體的物理空間,它也是一切抽象事物的載體,呈現事物可感知的層面。我們嘗試賦予場所最細微的元素如事物的重量、空間的量度、真實可感、知性思索、形體與官能,直到淬煉出場所本身的精純度。我想,場所意味著超越機能主義所賦予的定義,因此作品所構成的內容最終都與這裡每一個要素所具有的意義不可分離。例如陽光、雨天、風從大片玻璃窗融入的片刻,再真實不過,它們將這個空間變得具象而散發出一種官能性。在這裡,時時刻刻都有它們自己的樣子,或許是其他空間的樣子?每個場景都是一個序幕,錯過了,就進入故事的篇章。 可以說環境就是作品的一部分,這個「場所精神」揭示和作品在其中的結構整體既有主觀的一面也有客觀的一面。如果想像把作品部署在以精神為基礎的場所,這是極關鍵的細節,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周遭發生的事件,呈現的事物就越細微,每一個構成的意義也就越豐富。簡言之,把場所作為能夠影響作品的東西,而向外部開放。重要的是,它可能意味著是虛幻的,或者是不可理解的,和真實的、可理解的相對。 關於空間 現在,我必須轉向空間問題:跨學科思潮打破展覽場域作為物件陳列空間的空間機能,取而代之的是什麼樣的獨特場域。南進門之所以有其魔力,且不在乎空間上侷限的原因,就是來自它擁有灰色空間的擴延特質:它的輕充滿活力與勁道,它的空間本身給予我們一種無限的想像,那種純粹的場所感所衍生出來的某些特殊性質,反而去凸顯物理空間與心理空間的關係。 非池中藝術網一篇專文裡,作者提及倫敦白教堂美術館 (Whitechapel Gallery) 館長Iwona Blazwick,曾於2007年文章表達對展覽空間的觀點:「同時是一張可滲透的網絡、一個黑盒子、一個白盒子、一座殿堂、一間實驗室,甚至是一種情境。」美籍藝術史學者畢莎普(Claire Bishop)以「舞蹈展覽」為例,將這類展覽解讀為“灰色空間”,它因表演而存在,是實驗劇場的黑盒子和美術館白立方(白盒子)的歷史性融合。她表示:「…灰色空間的特性之一就是社交媒體:智能手機成為觀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部分則因為舞蹈展適時地出現(並興盛)於這個無所不在的移動設備支配生活的年代⋯⋯」2 就像我試著說明關於場所的陳述,南進門記述一個拒絕精確定義的空間,它呈現在我們心中的,是一個可以相互滲透的空間。在那裡,我們容許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對撞,令我們自在而輕鬆。依此脈絡,在此發生的展覽有一個主體,但更像是有機體:作品、相關場域以及物質性的承載與轉譯,就像「生成」這個字義,因此還帶有衍生和變化的意味,同時以一種「未完成」、「待續」的方式存在。所有那些「非比尋常」最細微的狀況和不同的物質等待著我們用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感官去抓住最細微感受。 關於作品 因此,藉由「場所」的概述,安置了黑與白二個空間作為展覽的敘事結構,確定陳慧嶠的乒乓球系列和發條鼻子結合環境的浸淫式裝置二件作品。陳慧嶠用「顏色」在白色空間裏傳達一種單純知性的東西,讓場所揭露了它的「輕盈」。發條鼻子建構一個全黑的空間,通過影像、人造光以及從縫隙透進來的自然光源透露出被確實執行裡所指涉的陳述。展覽主題暫定為《我們總是需要為世界創造出更新的故事》,試圖營造一種單純的知性與純粹的感性,這兩個範疇在意識型態上是針鋒相對的,但二者出人意表地發展出某種形而上的對話。 但是,關於這些陳述,到目前為止還是很抽象,我都談了什麼?我的想像對象是什麼?我的意圖想描述什麼?我是否有改變方向?總之,一切部署都仍處於無限制陳述的階段,以證明我那個天真的想望:盡其所能地讓觀看者從知覺到視覺意識到他們自己可以引發和改變某種情境,並將有能力自主行動。 關於多巴胺 我可以明確說明所謂的展覽主題,更精確的說是什麼論述實踐。一開始,我對場所表達一個觀念、一個慾望、一個形象,在將論述形成與它們描述的陳述連結起來後,我開始往外去尋找這些陳述的使用:我可以透過它們發現什麼?它們對陳述場域和強調場域的形成構成分析時,作品的要求是什麼?需排除的是什麼?問題不是質疑陳述的形成,過程中有必要提出關乎自身限制,比如說是建築體、空間、環境等特定性問題,因此反向分析是不可避免的。反向分析就是提出若干命題往外去思考文本、命題本身的定義,從語義、邏輯到心理層次一一去尋找。 在研究陳述時,「不確定」和「無限」不斷出現且相互參照,這導向無限延伸的概念,以類似無止盡的觀點來看待事物,非常令人著迷、亢奮。但不確定的、模糊的無法精確而清晰地藴育構想的東西也展示它的力量,令人感知到痛苦、困惑。我並不想在這裡討論個人心理層次的轉折,而是要談多巴胺。 「從多巴胺的角度來看,⋯⋯,欲望是上癮的驅動力。」3或許欲望就是做展覽的驅動力,它呈現在表現、認知和想像等方面的潛在性,所以令人上了癮頭。科學家說多巴胺(Dopamine)是人腦中會讓人感到快樂的化學物質,它是屬於神經傳導物質,透過神經突觸傳遞。當人們吃到美味的食物或是聽到喜歡的歌曲時,多巴胺會產生並使人感到愉悅。多巴胺還會參與大腦的獎勵系統,當人們獲得獎勵或是在努力過後實現回報時,多巴胺會飆升,讓人們感覺到快樂並且上癮,因此更有動力繼續克服困難、向前邁進。 產生多巴胺的細胞只佔大腦的0.0005%,但這是我們用來探索世界的一小群細胞。我們認同我們的多巴胺:享樂主義者、藥物成癮者、愛情成癮者、藝術家⋯⋯,不論是人生在追求更多的同時得到更多的回報、深思熟慮的選擇、最大化我們所認為美好的事物、人如神一般的力量創造真與美之物,這就是多巴胺,多巴胺是傳遞信號的小指揮,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 在南進門,我們把自己的本質和多巴胺迴路聯繫起來,我們能抬起頭看看外面的天空、聞到空氣、品嚐眼前的景物,還是漫不經心的穿過現實世界沈浸在幻想世界⋯⋯在那裡,我們的世界可以成為自我陶醉的天堂,驅動我們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但我們也可能徒勞無功,只是任由欲望馳騁,想要更多,一切都在不停地運轉。我想做一個能驅動我們全部感知的展覽。很快的我們的多巴胺迴路會告訴我們欣賞眼下的現實,享受它們無限的複雜性,享受我們擁有的,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事情。

| | 主辦單位 臺北市立美術館

靜˙物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日本)須田悅弘;(中華民國)王亮尹;(中華民國)吳思嶔

孩童時期的我們都是「物件」大師,一根樹枝就是一個人、一座橋,餐桌上的飯粒可以排成長長的火車,腳踏車可以成為帳篷的支架,棉被是用來搭建魔幻的小屋,客廳的地毯就是海洋。簡單的日常物品,便能讓孩子利用它們發揮想像與創造力,將它們變成玩具、道具、舞台或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形成許多故事、遊戲,甚至是仿如朋友般的存在。藝術家其實也跟孩子們一樣,他們發揮對物件的探索與研究,在不同時期發展出大相逕庭的靜物作品。本次教育計畫以「靜物」為主軸,透過典藏作品及委託互動裝置的展出,期望讓觀眾與作品在展場迸發一場有趣的互動,一同探索藝術家是如何透過「物件」的繪製、製作,在創作上呈現多元觀點的真實上演。透過簡單的「物」,藝術家們就可以創造與溝通,如同孩子般發展出有趣的關係,展覽將以「物與物的關係」、「時光定格」、「物的再創造」等三個子題拆解靜物畫,鼓勵觀眾以新穎的視角看待周圍的世界。在此,不僅是靜態的藝術品,部分作品還是可以操作、組合的,讓觀眾在體驗的過程中,探索並重新定義這些物件的意義。 參展藝術家 王亮尹 吳思嶔 走路草農/藝團 邱承宏 張義雄 莫伊塞斯‧巴瑞歐斯 郭柏川 須田悅弘 劉啟祥 賴九岑 策展人 王瑋婷

| | 主辦單位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25國光劇團「微劇場」9/3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光劇團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114年9月3日(週三)14:30 國光劇團擁有多名優秀青年團員,為淬鍊青年團員之京劇造詣,特安排精選小型演出內容。藉此提升青年演員之表演能力,累積舞臺經驗,將傳承經典劇目成果與觀眾共享。

目前在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