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information

展覽資訊

提供全國各地展覽活動相關資訊的平台。這個平台匯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展覽活動,包括藝術、文化、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無論您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整合全國展覽資訊都可以幫助您找到適合您的展覽活動。

音樂

Music

READ MORE +

戲劇

Theater

READ MORE +

舞蹈

Dance

READ MORE +

親子

Family

READ MORE +

獨立音樂

Indie Music

READ MORE +

展覽

Exhibition

READ MORE +

講座

Lecture

READ MORE +

電影

Film

READ MORE +

綜藝

Variety

READ MORE +

競賽

Competition

READ MORE +

徵選

Auditions

READ MORE +

其他

Other

READ MORE +

| | 主辦單位 苗栗縣政府原住民族及族群發展處

泰雅文物館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苗栗縣政府原住民族及族群發展處

其他單位: (指導)苗栗縣政府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館內主要展示泰安鄉部落分布與遷移歷史、泰雅文化、歲時祭儀等,並有木雕、藤編、口簧琴及傳統服飾等文物收藏。 洽詢電話:037-941805。

| | 主辦單位 臺灣客家八音戲曲推廣中心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其他單位: (指導)苗栗縣政府,(指導)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五0年代客家採茶戲名伶鄭美妹女士之孫-鄭榮興先生,於1986年重組其祖母當年劇團,1988年重新登記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曾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推展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獎」、「社教公益團體獎」,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類「採茶戲」之保存團體。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研究、保存、傳承與推廣傳統客家戲曲藝術文化為宗旨,自成立以來,致力於推廣傳承客家戲曲表演藝術文化,培訓儲備客家戲曲表演人才,執行客家藝文資源調查研究專案,承辦相關藝術文化活動,呈現傳統藝術新風貌,發揚傳統客家文化之光華!

| | 主辦單位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臺灣意象展-變動中的臺灣人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

●變動中的臺灣人 本展透過歷史上在臺灣交會過的人群所留下的紀錄、文物與遺跡,呈現在曲折變動的歷程中,他們如何互相影響、摩擦、爭執、交融,型塑出特殊的「臺灣人經驗」。同時也透過臺灣人經驗的雜揉性(hybridity),省思臺灣社會不同人群之間的關係,尋求更為開放、相互連結的可能性。 ●遭遇與接觸 本展區分別以外來訪客與臺灣住民的視角,來看17世紀以降島上不同人群的交流。臺灣的人事或繪畫的形式,出現在這些造訪者的紀錄中。他們多半以獵奇的眼光描繪臺灣的住民,同時也呈現出他們在不同的情境下,為了各種原因,如貿易、殖民、漂流,來到臺灣的所見所聞。此外,臺灣住民與外來人群的接觸、交流經驗,也遺留在今日臺灣人的生活中,例如:火繩槍、新港文書。 ●人群的交會 臺灣歷史上不同的統治者,都曾分類臺灣的人群,例如「番」、「熟番」、「漢」、「平埔族」、「高砂族」,乃至於今日的「四大族群」等。但無論是血統上或文化上的分類,都會有難以被界定的曖昧地帶,需要被特別關注。此外,被分類的臺灣住民不僅會因流動與通婚不斷變動;人們也會在統治規則的狹縫中,找尋有利自己的安身之處。改朝換代、政策轉變,也會帶來不同的人群分類以及不同性質的移民,再產生新一波的文化與社會交流。 ●文化的雜揉 一波波人群的交會和互動,構成彼此的雜揉性(hybridity),具體而微地呈現在臺灣人生活的各個層面中,從日常起居中的各種物件、生活習慣,到形而上的信仰世界,藝術家、工藝家所呈現的美感也積累了不同人群的文化元素,以及不同時期主流文化對臺灣的影響。 ●人群的多重對話 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社會,不能只由各群體宣稱自己的獨特性與純粹的傳統,卻遮蔽掉群體內部的差別與不平等,而是認可與接受群體之間的差異,尋求更為多面向的連結與創意。近年臺灣社會的自由化與多元化,使那些原本被忽視、壓迫與邊緣化的人群,開始被看見與聽到。同時,原本無法輕易被分類定義的生活經驗與文化價值,也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規則與秩序。

| | 主辦單位 苗栗縣政府

三義木雕博物館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協辦單位: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常設展區介紹: 一館一樓/森林區、南島民族木雕、從面具看世界文化、木雕薪傳創作營特展區。 一館二樓/三義木雕源流、木雕原木裁切、得獎暨典藏作品區、建築家具區、印模區及木雕工具區。 二館二樓/寺廟神像。 洽詢電話:三義木雕博物館 037-876009

| | 主辦單位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中興分館

梯間智慧--「好書精選」海報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中興分館

展出內容:「好書精選」主題相關海報。

| | 主辦單位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中興分館

梯間智慧--「閱讀主題」海報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中興分館

展出內容:「閱讀」主題相關海報。

| | 主辦單位 南投縣自然史教育館

自然史教育館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南投縣自然史教育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以文字、圖片、燈箱、圖表及農耕器具、飾物、標本等實物陳列展出。 地下一樓展示區: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原住民的陶瓷工藝文化、運輸文化等、農耕文化,漁、獵文化、居住文化等實物。 一樓展示區:除有原住民木雕文化展示外,也與科博館建立巡迴特展,每半年展出不同主題特展。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地質科學廳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其他單位: (指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地質科學廳為常設展區,利用3個展示區呈現地質科學教育的各種主題。第一區域以921地震為主軸,介紹斷層活動及研究過程,再透過互動教具演示,了解臺灣誕生的原因。第二區域介紹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及砂箱實驗,臺灣原是海底的沉積物,受到板塊運動的影響,逐步抬升成擁有許多高山的海島,學者們想了解臺灣的造山運動,因此以砂箱模擬形成的過程,從中了解板塊運動與斷層的關係。本廳擁有豐富多元的科學教育資訊,使人們能以宏觀的角度體會地質的奧秘,並省思人類的定位與作為。 此外,本區亦展示園區的吉祥物-中華穿山甲。穿山甲在世界上已是瀕臨絕種的生物,為了提倡保育活動,本區介紹穿山甲的生態習性,並展示標本及動物園的生態影片,讓大家更加了解穿山甲與保育的重要性。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聯絡電話:049-2623108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斷層槽溝保存館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其他單位: (指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921地震是近年來對臺灣造成嚴重災害的地震之一,發生在民國88年9月21日,故稱為921地震,其震央位於集集鎮,因此又稱為集集地震。引起這場地震的主要原因是車籠埔斷層的再次錯動,因此為了瞭解斷層過往的錯動紀錄,地質學者開始進行相關研究。 槽溝是研究古地震紀錄最直接的方式,過去活動造成的地質現象都有可能在地層間保留下來,竹山槽溝因留存較完整的古地震紀錄而被保留下來。 斷層槽溝保存館是半圓球型的特殊建築,外觀如同小巨蛋,此特色來以於「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主要功能在於維護科學研究的現場及展示珍貴的車籠埔斷層槽溝,進入保存館行走於館內設置的空橋,近距離的觀賞斷層剖面,可讓參觀民眾體會到大自然龐大的力量,並重新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處共存。 斷層槽溝保存館於112年9月1日至113年8月2日進行整修作業,並重建參觀平台,新平台提供更寬敞的參觀場域,讓觀眾可以更親近槽溝中的地質現象,藉由觀察斷層剖面真實呈顯地震所產生的地層破壞,了解台灣不可避免的地震宿命。 槽溝光雕影片 此影片是將學者的研究資料,以動畫的方式在現場呈現。透過影片展示,能更加瞭解車籠埔斷層過往錯動時,在竹山一帶造成的影響。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視聽中心影片欣賞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本活動無實體展演者

其他單位: (指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影片介紹: 一、飛覽車籠埔斷層地形 1999年9月21日,車籠埔斷層再次發生錯動,引發芮氏規模7.3的集集地震,在中臺灣造成2,415人罹難、11,305人受傷,另有5萬多棟房屋全倒。在地表上,留下長達約100公里的地表破裂。 由於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災害頻繁,對臺灣造成嚴重災害的不只921地震,還有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及1906年梅山地震。 國立中正大學鄰近嘉義梅山斷層,因此斷層造成1906年規模7.1的災害性地震,屬於高度地震危害區域,中正大學於1990年首先設立地震研究所,並於2002年成立地球與環境科學系,除了積極培育地科相關人才之外,更肩負推廣地震教育及防災的態度與觀念。 本部影片是由國立中正大學規劃,要帶領大家飛覽車籠埔斷層沿線,了解斷層活動對臺灣的影響。 建議對象:親子家庭、學生、教師、樂齡、一般大眾 二、吉娃斯愛科學 科學動畫影集,故事敘述主角吉娃斯為實現夢想,不斷努力吸收新知,期許自己能成為部落的第一個女性領袖。 第一集:古戰場新願望 科學知識:反應接觸面 吉娃斯為了練習射箭,在古戰場遇到了巴彥,在巴彥的教導下學習如何製作火把及原理。 第二集:爸爸冒煙啦 科學知識:地殼變動 部落發生了地震、河邊冒出溫泉,巴彥說明這都與板塊運動相關。 建議對象:親子、學生、教師、樂齡、一般大眾 三、地球的極限-海冰的眼淚 台視團隊跟著台灣科學家前往北緯78度,最接近北極點的國度,挪威 冷岸群島,此處位在高北極地區,團隊經過三次轉機還要再搭船,才終於抵達北極研究站,探勘冰川時,更親眼目賭冰川崩裂瞬間,氣候變遷對極地造成的衝擊在眼前真實上演,這些掉落海中的浮冰,彷彿海冰的眼淚,不斷傳來的冰震聲,彷彿是冰川在向人類發出求救訊號,人類聽到了嗎? 建議對象:親子、學生、教師、樂齡、一般大眾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電磁視界2.0:消失的科學家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其他單位: (指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園區與台灣電力公司策劃一座結合電磁科學教育的璀璨電塔,搭配「電磁視界」特展開幕,在2017年平安夜開始帶大家一探電與磁的奧妙! 為何在以地震、地質為主題的園區要舉辦電學的特展呢?主要原因就來自於入口處的高壓電塔,過往大眾對於高壓電塔都認為是極度危險的設施,不只是高壓電,電磁波更是高得嚇人,因此許多遊客在入口看見高壓電塔後就害怕不想入場參觀。但是,高壓電塔的電磁波真的如此危險嗎? 本特展就是以電與電磁波為主軸,介紹生活用電與電磁波介紹,透過85個電磁波監測站,實際量測並視覺化展示園區內實際運作的超高壓電塔的電力電磁波,讓民眾可以親眼看到電磁波的強弱,同時在室內外提供許多互動展品,可以在玩樂中認識電力、電磁與能源的科學知識。 「電磁視界2.0:消失的科學家」於2023年1月1日開放參觀,本次特展注重電與磁的科普傳播,2.0更新版建立於舊版基礎上,以神秘電磁場與原子意象作為入口設計。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聯絡電話:049-2623108

| | 主辦單位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與熊共存-臺灣黑熊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協辦單位: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塔塔加管理站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不只是說說的國寶,更是共同生活的一份子 臺灣黑熊作為臺灣唯一的原生熊類、稀有的保育類動物,近年來因環境保護、生態保育意識興起,頻繁出現於大眾視野中,民眾開始瞭解其所面臨的生存壓力,包含非法狩獵、誤中陷阱或山屋滋擾等人熊衝突,但偶爾也有母熊帶小熊的溫馨畫面。根據多年研究調查及通報資料顯示,於玉山園區及周遭皆有其活動蹤跡,在在顯示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及國家公園推展保育行動的成效。在塔塔加地區漫步的大家,要巧遇牠也不無可能,只是您真的有做好心理準備要來與牠相遇了嗎? 玉管處為讓國人更加認識臺灣的國寶-臺灣黑熊,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展出仿真1:1雕像、頭骨、足拓、作為食物來源的植物標本、研究採集的毛髮、糞便及啃咬痕等實物展品,另還有調查使用的設備器材,以及防熊設備等,近距離呈現給大眾,同時搭配有獎徵答活動,一步步從臺灣黑熊的身家背景到我們如何與其自在共存,全方位了解同處於臺灣寶島上的珍貴家人。 守護牠,也是守護我們自己 作為生態系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大型食肉目動物,其食物來源有八成來自植物,加上其廣大的活動範圍,是許多植物重要的傳播者,更是健康山林的靈魂。近年來國內登山戶外活動風氣漸盛,國人開始走入山林,因此「人熊共存」,亦或是「與自然環境共存」是玉管處所肩負的保育重任及重要議題,其中最核心價值莫過於「無痕山林」,將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方能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希冀透過特展的呈現,將相關黑熊知識、與熊共存、無痕山林議題及國家公園於保育工作、教育推廣的努力傳遞出去,讓大眾了解自身行為小小的改變及積累,皆是為守護家園盡一份心力。

目前在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