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information

展覽資訊

提供全國各地展覽活動相關資訊的平台。這個平台匯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展覽活動,包括藝術、文化、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無論您對哪個領域有興趣,整合全國展覽資訊都可以幫助您找到適合您的展覽活動。

音樂

Music

READ MORE +

戲劇

Theater

READ MORE +

舞蹈

Dance

READ MORE +

親子

Family

READ MORE +

獨立音樂

Indie Music

READ MORE +

展覽

Exhibition

READ MORE +

講座

Lecture

READ MORE +

電影

Film

READ MORE +

綜藝

Variety

READ MORE +

競賽

Competition

READ MORE +

徵選

Auditions

READ MORE +

其他

Other

READ MORE +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造書之術》主題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造書之術》主題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3樓 藝術圖書中心 展覽日期| 2025 年 5 月 17 日至 2025 年 12 月 26 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五 09:00~17:00、週六、週日 09:00~18:00 為呼應博物館教育與藝術推廣的核心精神,本館位於三樓的藝術圖書中心,歷經重新規劃與空間升級。全新亮相的藝術圖書中心,將以更開放親切的面貌,邀請民眾一同探索藝術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為慶祝重新開幕,本中心特別推出主題展覽《造書之術》,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劉子平擔任總策展人,吳亭寬、許芸瑄擔任協同策展人,從書籍製作的基本結構到當代藝術的詮釋,深入探討書籍的「技術」與「藝術」之間的轉化與對話。 本展聚焦五大子題,分別為: 版印:從雕版、活字印刷到數位輸出,展現印刷技術的歷史演進; 裝幀:探討封面設計、裝訂形式對書籍視覺與功能的影響; 文字:呈現字體、排版與語意在書籍中的運用與表現; 圖像:解析圖像在書中所扮演的敘事與象徵角色; 藝術家之書(Artist’s Book):書籍作為藝術創作載體,突破傳統閱讀的界線。 展覽精選館內豐富的藝術藏書與資料,結合空間中的文獻特藏區、數位資源體驗區與彈性視聽空間,帶來內容與形式兼具的閱讀新體驗。   歡迎各界蒞臨參觀,共同感受一本書從誕生到蛻變為藝術品的無限可能!                  

| |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115年【展覽申請】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申請資格:  ◆個人或團體,國內公私立藝術團體、機關、學校均可。  ◆三年內未曾在本館展出者。   ■收件時間:114年6月1日至114年8月31日     ▲(線上收件開放至114年8月31 17:00止)。 ■展覽場地:本館(美學堂、藝海閣或其它適合之空間)。 ■展覽檔期:時間檔期由本館安排訂之,每檔展期以三至四週為原則(含布、卸展),本館得參酌需要調整之。 ■表格相關資料下載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114年客語薪傳師傳習開班-鄉親歌謠研習班三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翁桂連

客語薪傳師傳習開班 透過客語歌謠的傳唱,推廣客語歌謠文化,讓不同族群之鄉親共同學習與分享。

| | 主辦單位 大象藝術空間館

【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李屏宜、林子絹、林正哲、張伯豪、張若綺、許唐瑋、陳逸鋒、黃嘉寧、蔡依潔、霍凱盛、顏妤庭、羅婕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重塑風景:記憶、空間與物件的對話 在數位技術與全球化交織的時代,從數位革命初期到社交媒體時代的兩代人的藝術創作者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遷與挑戰。他們的成長經歷涵蓋了從類比到數位的轉換,親身見證了記憶如何碎片化,邊界如何模糊,物件如何被重新賦予意義。這場展覽正是對這一代人集體經驗的探索,透過藝術的視角重新審視個體與世界的關係。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藝術家的個人記憶與文化脈絡,更試圖在消逝與追尋、遷徙與流動、物質與符號之間,尋找新的可能性。 記憶的重組:在消逝與追尋之間 在數位時代,記憶的形態已從線性敘事轉變為碎片化、易逝的狀態。從數位時代的網絡原住民到早期科技接觸者的兩代藝術家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以重組、拼貼、手工技法等方式,回應個人記憶與文化歷史的流變。他們的作品不再只是單純的再現,而是透過不同媒材的組合,探索記憶的斷裂與重塑。 張若綺的《在海的另一方》以抽象層疊的畫面呈現記憶的模糊與游離;羅婕則在《穿梭在柔軟的回憶裡-4》中結合彩墨與繡線,讓個人記憶與歷史脈絡交織;顏妤庭的《收成後的一無所有》透過時間的痕跡與消失後的空白,展現歷史遺留的不可挽回性;霍凱盛的《樂團-翡冷翠》則利用老木盒作為創作載體,讓歷史物件與當代藝術對話,將時間封存於作品中。 在此,藝術家試圖超越「記憶即回憶」的傳統框架,將記憶視為一種可被再建構的材料。他們的創作方式也反映了一種對數位時代的回應——當影像與資訊成為無處不在的流動片段,藝術則成為一種重新編織歷史與個人經驗的手段。 穿越邊界:移動中的風景與身分 當代世界的流動性與跨文化經驗,使「邊界」的概念變得模糊不清。無論是地理上的遷徙、身份的轉變,還是數位世界帶來的全新空間經驗,藝術家們都在探索這種移動中的不確定性。他們的創作不僅關注物理上的風景,更映照心理與文化的遷移過程。 許唐瑋的《穿越空間的裝置12》運用壓克力與畫布構築虛擬與現實交錯的空間,回應科技對我們感知世界的影響;蔡依潔的《我迷路在前往風景的路上》與《重返風景 I-A / I-B》則描繪人在旅途中的迷失與探索,映照年輕世代對目標與意義的思索;林子絹的《走吧_咖哩飯》透過鮮豔色塊與幾何構成,幽默地詮釋旅程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移動」已經不只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對當代身分認同的思考。藝術家們以視覺語言構築了「流動的風景」,讓觀者在作品中體驗邊界的消解與自身位置的不確定性。這也與從數位革命初期到社交媒體時代的兩代人的成長經驗密切相關——他們的世界觀建立在遷徙、網絡連結與瞬息萬變的資訊環境之中,因此,作品中的空間感也往往帶有一種未完成、未確定的特質。 物件的異化:日常與材料的再定義 隨著當代藝術對物質性的關注轉變,物件不再只是創作的媒介,而成為藝術語言本身。第一代數位原住民與科技開創者的藝術家往往關注物質的歷史感與觸覺經驗,而年輕世代的藝術家則更加傾向於透過異質材料組合,探索物件在當代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他們以拼貼、轉換、跨領域媒材等方式,使物件在新的脈絡中產生變異。 陳逸鋒的《#026》透過白色的張力探索繪畫的傳統界線;林正哲的《有大象玩具的靜物》則以靜物畫方式,使孩童玩具轉化為具有詩意與時間感的物件;李屏宜的《鲮鯉寶寶 (1 / 5)》運用木刻技法,承載時間、工藝與民間神話的對談;張伯豪的《空氣稀薄》則透過電鍍銅與透明樹脂的對比,象徵物質世界的不確定性與變遷;黃嘉寧的《untitled-7》則透過隨性筆觸,探索當代繪畫對材料與形式的自由可能。 這些藝術家將日常物件置於新的語境之中,以不同的媒材策略來重新定義它們的價值。這些作品反映當代藝術對「物」的重新思考,也帶出了年輕世代對物質世界的多層次感知——在真實與虛擬交錯的當下,物件的意義不再固定,而是重新賦予新的故事與象徵。 隨著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遷,他們的作品不僅回應當下,也為未來鋪設新的想像路徑。在虛擬與現實的交錯之間,藝術如何反映快速變遷的世界?如何在流動的環境中創造持續影響力?這些問題將驅動新世代的創作方向,並促使藝術不斷進化。 本次展覽中,他們的創作展現出記憶的重組、邊界的穿越與物件的再定義。記憶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可被重構的材料;空間不再是固定的,而是一種流動的狀態;物件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而是一種敘事的媒介。兩代藝術家視角,透過作品間的關聯、媒材的對比、展場的敘事結構,讓觀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不同時代的藝術語言如何回應世界的變遷。這也使展覽不只是展示個別藝術作品,而是一場關於時代與創作變遷的對話、時代的見證與預言。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中壢區龍德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排舞舞蹈班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夏騰美

其他單位: (指導)桃園市政府社會局

透過優美的樂曲,配上個人活潑曼妙的舞姿動作,來完成排舞舞蹈的美感活動,提供民眾展現排舞文化底蘊及生命的熱情。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龜山區大崗社區發展協會

114年度太鼓班研習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郭怡廷

其他單位: (指導)桃園市政府社會局

辦理太鼓課程,透過學習太鼓打擊樂的表演,推動社區藝文氣息及提高生活品質。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桃園區西埔社區發展協會

114年西埔社區樂活土風舞、花藝造型設計、歌唱研習活動(3班)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馬素雲;(中華民國)呂秀枝

其他單位: (指導)桃園市政府社會局,(指導)桃園市桃園區公所

1.樂活土風舞研習班/馬素雲:4/08-9/30(二、五)19-21時,共50堂。 教導婦女各式土風舞,如捷舞、長扇舞、華爾滋、探戈、民俗舞、恰恰等舞蹈,不僅展現了不同地域與族群的生活文化,也具有教育性、表演性與社交性。 2.花藝造型設計研習班/呂秀枝:4/10-9/25(每周四)19-21時,共25堂。 認識花藝美學,推動社區文藝氣息,提高生活品質。 3.歌唱研習班/馬素雲:4/11-10/03(每周五)13:30-15:30,共26堂。 藉由學習歌唱國台語經典歌曲,有助於學員認識本土文化與語言,進而增進對地方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意識。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中壢區興華社區發展協會

日本語言文化暨旅遊資訊通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彭梓安

其他單位: (指導)桃園市政府社會局

藉由學習日文會話活動,推動語文之多元文化,並提升社區文藝氣息。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觀音區三和社區發展協會

114年度初階國台語歌曲教唱研習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彭竹祺

其他單位: (指導)桃園市政府社會局

辦理國、台語歌唱課程,推動社區文藝氣息,提高生活品質。

| | 主辦單位 翡冷翠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印象派150週年光影藝術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翡冷翠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展區一 |黃金印象 Introduction 以影片、原寸仿真畫作等多元方式,帶領觀眾回顧印象派150年的歷史與重要事件,認識最具代表性的畫作與畫家,領略印象派對人類藝術史的貢獻與影響。本區入口設有電視播放印象派簡史,以及梵谷自述生平的影片,使觀眾透過影像深入了解印象派的誕生與梵谷的藝術歷程。此外,展區特別設置「梵谷自畫像牆」,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梵谷獨特的筆觸與色彩表現。 展區二 | 花都風情 Life & Leisure 馬奈、竇加、雷諾瓦、卡耶博特等畫家將工業革命、城市改造、休閒活動等生活百態一一入畫,公園、咖啡館、歌舞廳、大街小巷都成了他們啟發靈感的場景,生動的題材與大膽的風格隨著時代脈絡而延伸,也留下風情萬千的歷史見證。 展區三 |藝象之都 Art Capital 在這片藝術空間中,您將步入一座專屬於莫內與梵谷的藝廊,沉浸於兩位大師的創作世界。透過會動的畫作與原寸仿真畫作,感受莫內筆下流轉的光色變幻,以及梵谷狂熱筆觸中蘊藏的情感張力。彷彿置身於巴黎的橘園美術館及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讓您近距離領略兩位巨匠如何以獨特視角顛覆傳統、啟迪後世,塑造出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的經典篇章。 展區四 |光影之舞 Light & Shadow 光影是最動人的靈魂,畫家們透過細膩的筆觸,捕捉不同時刻、四季變幻與天候交替間的瞬息光感,將剎那化為永恆,譜寫對大自然的禮讚。本區以時空隧道的形式,讓觀眾步入光影交織的藝術長廊。變幻莫測的光影投射在線簾之上,隨著您的步伐,畫面如流水般流轉,彷彿穿梭於晨昏交替的詩意時空。穿越這道光影簾幕,您將抵達最後的沉浸式展區,在光影的擁抱中,感受印象派畫家筆下的流動世界。 展區五 | 四季之歌 Four Seasons 印象派畫家的作品與季節和景色緊密相連,他們以獨特的筆觸捕捉自然變化的瞬間。例如,莫內的《睡蓮》系列展現了池塘隨四季更迭的色彩變化,從春日的翠綠到秋日的金黃,充滿詩意與流動感;《麥田》系列則描繪法國鄉村的田野風光,從春天的新綠到盛夏的金黃,展現農田在不同季節中的獨特氛圍。 在沉浸式投影區,觀眾將彷彿步入印象派畫家的世界,置身於光影交錯的畫境之中,感受微風拂過麥浪、晨曦映照睡蓮的動人時刻,親身體驗印象派筆下流轉的季節與自然之美。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大肚區戶政事務所

《花之雙靈魂》陳鴻文畫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鴻文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陳鴻文先生 *就讀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就讀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與視覺研究 Fine Arts and Visual Studies 系 *《花之雙靈魂》的創作主旨為讚嘆生命及生活。生命及生活總是如花及美景般燦爛美麗卻短暫,需好好把握,應活於當下而不要留下任何遺憾。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書法學會

2025臺中市書法學會青年書法菁英培訓營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簡銘山、蕭世瓊、王振邦、周良敦、張倍源、林榮森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2025臺中市書法學會青年書法菁英培訓營 招生對象:全國18至45歲,具一定書法基礎之青年學子。(中彰投苗地區會員依比例優先錄取。) 招生名額:錄取人數以20人為上限,由評議委員會進行書面資料線上遴選。 上課地點: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 課程規劃:自114年5月起舉行,每月辦理一次,全年共6次課程,聘請書法藝術專家親授。 *5/24(六) 簡銘山老師 *6/29(日) 蕭世瓊老師 *7/26(六) 王振邦老師 *8/24(日) 周良敦老師 *9/28(日) 張倍源老師 *10/26(日) 林榮森老師 🖌報名截止日期:114/05/11(日)晚上23:59分止

目前在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