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臺北 新北 桃園 臺中 臺南 高雄 新竹 苗栗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澎湖 金門

| | 主辦單位 池上蔣勳書房

池上蔣勳書房|《金剛經-夢幻泡影》(預約制)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蔣勳;(中華民國)曾永玲;(中華民國)董承濂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金剛經-夢幻泡影》蔣勳、曾永玲、董承濂 地點:池上蔣勳書房(台東縣池上鄉中華路9號) 開放時間:每週四、五、六、日 一日三場 10:30、13:30、15:00 (線上預約,每場10位名額) 預約參觀連結https://www.chianghsungallery.com/book-online

科博館《自然藝想》特展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自然藝想》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協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

其他單位: 臺北市立動物園、社團法人大享食育協會、 夢工廠公仔工作室及臺灣動物模型創作群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公仔模型蒐集風氣正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聯合策劃全新特展《自然藝想》,邀請專門製作模型的臺灣原型師共同參與,展出逾40件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及模型,帶領觀眾探索人類如何透過「觀察、測量、建模」理解複雜的自然,感受科學的縝密與藝術的創意,歡迎動物迷、模型愛好者來一探究竟! 《自然藝想》特展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對話,透過標本與模型的錯置,突顯「蒐藏」的深度與廣度、「科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展示呈現在大眾眼前,引領觀眾多元思考,進而實踐共學,體現博物館作為知識轉譯與公共溝通平台的重要角色。 「標本」源於自然,講求還原真實,保存生物樣貌;「模型」則是模仿實物原形,按一定比例縮放製成的樣品。這次特展希望透過標本與模型的巧妙對比,呈現兩者在研究、展示與教育上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帶大眾了解科學工作者、藝術創作者如何從專業視角出發,以不同方式詮釋人們眼中的大自然。 《自然藝想》展出多件原型師打造的恐龍模型,例如:禽龍、亞伯達角龍、厚頭龍等,展現原型師手下的想像與真實;在「自然的『模』樣」單元中,觀眾還能一窺1比20的暴龍頭部模型製作流程,認識模型從平面圖像轉化成立體結構的關鍵歷程。 《自然藝想》展區由5面落地窗型展櫃組成,劃分成獨立卻又相互串聯的主題單元:「『模』索真實」、「標準『模』範」、「有『模』有樣」、「『模』擬自然」、「模樣千萬變」、「自然的『模』樣」,分別展示不同媒材的典藏標本與藝術創作。

| | 主辦單位 屏東縣政府

靈媒與她們的產地 -屏東縣靈媒文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屏東縣政府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她們,是部落中最神秘卻又最堅定的身影——身披傳統服飾,腳踏著土地,心連祖靈,靈媒(pulingaw),不僅僅是儀式中的召喚者,她們是族群與天地之間的橋樑,承載著部落的信仰與精神。 · 靈媒在部落的靈性生命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她們受祖靈選召,經歷著身心的試煉,一生都肩負著與看不見的世界對話的使命,為族人祈福、驅邪、祭告、療癒,在靜默中行動,傳承著深厚的文化與信仰。 · 展覽中呈現屏東縣內40多位靈媒的真實故事,帶領大家探索流傳千百年的部落靈學,讓更多人了解這項珍貴的靈媒文化,並見證她們如何在部落中延續著獨特的信仰與智慧。 · 您將能夠看到靈媒們的肖像、穿戴過的傳統服飾以及她們口述的記憶與傳承。 · 我們誠摯邀請您——來聆聽靈媒的聲音,感受祖靈的氣息,來重新理解「相信」的力量,一同感受這些女性在部落文化中的深刻影響。

| | 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nutjaivililj 以後的以後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你知道排灣族語的nutjaivililj是什麼意思嗎?以後的以後又是哪種以後嘿? nutjaivililj在排灣族語是指「未來」或「以後」,但也有時間排序上「後面」的意思。藏在族語中的智慧是,過去的歷史展開在我們前方,它影響並推動著背後的未來,也就是以後,提醒我們在過往的經驗中學習,並能邁步往後走向未來!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文物館常設展「nutjaivililj以後的以後」,歷經族人們多年累積的豐富能量,終於在113年的11月16日盛大開幕啦!小編誠摯的邀請你妳你妳你,一起走進「nutjaivililj以後的以後」的時光隧道,讓我們在豐富又精采的展場中,再一次、再一次看見各種文化在歷經時代的動盪後,依舊閃閃發亮的模樣。

| | 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nutjaivililj 以後的以後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你知道排灣族語的nutjaivililj是什麼意思嗎?以後的以後又是哪種以後嘿? nutjaivililj在排灣族語是指「未來」或「以後」,但也有時間排序上「後面」的意思。藏在族語中的智慧是,過去的歷史展開在我們前方,它影響並推動著背後的未來,也就是以後,提醒我們在過往的經驗中學習,並能邁步往後走向未來!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文物館常設展「nutjaivililj以後的以後」,歷經族人們多年累積的豐富能量,終於在113年的11月16日盛大開幕啦!小編誠摯的邀請你妳你妳你,一起走進「nutjaivililj以後的以後」的時光隧道,讓我們在豐富又精采的展場中,再一次、再一次看見各種文化在歷經時代的動盪後,依舊閃閃發亮的模樣。

| |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文學館

特展定時導覽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1、請於活動前15分鐘至服務臺報名。 2、當日導覽主題詳活動列表,場次將陸續新增。 3、如有導覽相關問題,請聯絡(06)221-7201#2511或2999。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編織時空—穿梭內惟與外圍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荷蘭)帕斯卡・凡德葛瑞夫Pascal VAN DER GRAAF;(荷蘭)莉莉·德邦特Lily DE BONT;(中華民國)尤瑪・達陸 Yuma TARU;(中華民國)鄭秀如 CHENG Hsiu-ju;(英國)林青恩Holly JAMES;(中華民國)陳穎亭CHEN Ying-Ting

其他單位: (指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內惟—此地,彼時,咱的代誌 三百年來,內惟從農耕聚落轉變為城市社區,其歷史活潑鮮明地鐫刻在廟宇、巷弄與市場交談中。本展覽透過藝術創作,交織過去與現在、內惟與外圍。 定居臺灣的荷蘭藝術家帕斯卡・凡德葛瑞夫(Pascal VAN DER GRAAF)以折疊畫布與金屬漆,模擬時空的多重維度;莉莉·德邦特(Lily DE BONT) 的《圓之迴旋》象徵歷史的循環與記憶的再現;陳穎亭《出生的禮讚》以鏽染嬰兒單衣象徵新生的希望與活力;林青恩(Holly JAMES)透過動畫生動描繪內惟的歲月痕跡;尤瑪・達陸 《文化的旅程》透過編織承載遷徙記憶,展現族群文化的流動與凝結;鄭秀如 的《詠物》則透過日常物件喚起情感記憶。這些作品與內惟老照片並置,使歷史與當代產生視覺對話,勾勒內惟的多重時空。 本展覽更邀請觀者成為時空的編織者,重新發現自己—因為「找到」,從來不是等待,而是創造。 Neiwei: Here, Then, Our Stories Over the past three hundred years, Neiwei has transformed from a farming village into an urban community, with its history vividly embedded in its temples, alleys and market conversations. Through artistic creations, the exhibition interweaves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Neiwei and its periphery. The Taiwan-based Dutch artist Pascal VAN DER GRAAF employs folded canvas and metallic paint to simulate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Lily DE BONT’s work, Circle Parts Rotating, symbolizes the cycle of history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memory. A Tribute to Birth by Ying-Ting CHEN uses rust-dyed baby singlets to embody the hope and vitality of new life. Holly JAMES vividly depicts the traces of time in Neiwei with animation. Through weaving, Yuma TARU’s Journey of Culture bears the memory of migration, featuring the flow and cohesion of the ethnic culture. Image of Things by CHENG Hsiu-Ju focuses on everyday objects to evoke emotional memories. These works are juxtaposed with the old photographs of Neiwei, fostering visual dialogues between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and representing divers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mensions of Neiwei. The exhibition also invites viewers to act as weavers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us to re-explore themselves. It is because “finding” is never a matter of waiting, but of creating.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大墩典美.藏藝-〈鳥籠的節奏〉、〈春梅〉、〈玄機〉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張明祺、陳庭詩;(中華民國)安井顯太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透過空間規劃,於中心設置六個典藏展示特區,展示平面、立體等作品,包含書法、水墨、水彩、工藝、雕塑等多種類別,並定期輪番展出。每件展示作品都是經典之作,有其獨特之美,邀請民眾一起進入大墩,細細品味典藏之美。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雲上的記憶—泰雅族水平式腰帶地織機探索展kongu na Tayal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紅苧麻生技有限公司、尤瑪・達陸、羅娜・弗耐

其他單位: (執行)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數百年來泰雅族人多住在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因應環境變遷或部落遷徙,都使用可移動的水平腰帶地織機來織布製作衣物,並藉以記錄家族的織布技藝、文化圖騰、祖靈信仰,還有織者與地織機間的身體感。 「雲上的記憶-泰雅族水平腰帶地織機探索展」則聚焦於泰雅族的傳統水平腰帶地織機(kongu)為主軸,包括地織機的構造、圓的生命觀、織機與人體間的身體感、五大織紋技法介紹等,並探討大安溪年輕的織者們續織作的原因。並藉由互動展區與多感官體驗視聽媒體(影片),深入了解織機技術如今的使用現況與文化傳承。 因此對泰雅族織者而言,傳統的地織機如同當代使用的USB一樣,可以傳輸織布技藝、文化圖騰、祖靈信仰等文化情感織者們在使用傳統地織機織作時,如同與雲上的祖先們進行記憶上的連結,讓織布成為一種認同的信念,和一種文化的照護。

| | 主辦單位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

修理工廠特展《#山之譜》 分區探索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臺灣大學地理系407研究室(洪廣冀研究團隊)

大雪山林業公司是戰後唯一採行「一貫作業」的林業公司,一條龍式地經營伐木、集材、運材、製材與木材銷售等工作。在公司運作上,各類機具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每一個機具都相互連結🔗,形成集材、運輸與製材三大系統 #集材 「集材」是使用機具,將砍伐🪚後的原木吊運至暫存空間。 大雪山林業公司的集材方法,以高曳式集材(High-Lead)為主、架空索式集材(Skyline)為輔。日後大雪山林業公司發現高曳式集材法容易讓原木損傷,徒增生產成本,決定於1966年起逐漸改變集材方法。 #運材 原木吊運到俗稱「土場」的集材場後,得靠運材系統運至製材廠。 日治時期的林業運材系統,多由臺車、索道、鐵路構成,1940年代才開始用汽車公路(林道)運材。 由於美國林業慣用卡車運材,大雪山林業公司闢建全臺第一條可供重型聯結車行駛的林道,並在中橫公路與大雪山林道的交會處興建東勢廠區。 #鐵路 東勢廠區交通條件不佳,於是臺鐵局興建的東勢線於1959年通車後,大雪山林業公司趕忙出資,委託臺鐵局興建由東勢車站至大雪山廠區的側線。這條鐵路自1960年落成後,成為出貨主要的運輸工具。 一起坐上時光機參觀修理工廠特展《#山之譜》,探索更多關於大雪山林業豐富的故事;園區內亦保留昔日製材之文資遺跡,讓大家身歷其境,更清楚的了解大雪山林業的發展和脈絡

| | 主辦單位 剝皮寮歷史街區

艋舺百興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剝皮寮歷史街區

艋舺,自清代以來便是繁華的商埠,見證了臺北社會的興衰與變遷,在歲月的洪流中,有那麼一群人以不變的熱情與堅守,將家業傳承至今,成為艋舺精神的寫照,《艋舺百興》邀請您走進這裡,深入了解這些百年家業的故事與意義。 在艋舺,百年家業不僅是一份商業成就,更是生活的基石與文化的延續,無論是飄香的飲食、細膩的工藝,還是社會慈善的付出,百年以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家園,比如在龍山寺周邊的小巷裡,有香氣四溢的製香舖,用手工製作的香品承載信仰的重量;也有家族經營的冰菓店,用簡單的糖水與冰品,讓艋舺人度過無數個炎熱的夏天,造福了當地居民,還吸引了來自四方的旅人,在濃厚的地方情懷中感受艋舺的溫暖。 百年的堅守來自於什麼?也許是一種對文化的使命感;也許是對土地的熱愛。艋舺的百年家業,多數是家族傳承的產業,是無數代人的努力與堅持,在擔起照顧家庭之餘,更希望將自己的技藝與情感注入到每一件作品、每一道料理之中。在時代的浪潮中,有些店家學會適應與變革,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需求;有些則選擇忠於初心,守護著最純粹的手藝,這些不同的選擇,共同描繪出艋舺文化的多元面貌。 本次《艋舺百興》展覽希望帶給大家的,不僅是一次歷史與文化的探索,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透過這些百年家業的故事,感受到艋舺人對生活的熱情與對傳承的堅持,而在回顧輝煌以外,更希望激發大家思考未來:如何守護與延續這些記憶,讓它們在現代生活中繼續閃耀? 艋舺的百年家業,是時間的贈禮,也是文化的瑰寶,讓我們一同穿越歷史的縱深,細細品味這些動人的故事,為艋舺的未來注入更多的關注與熱愛。

| | 主辦單位 剝皮寮歷史街區

迷走萬華茶室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剝皮寮歷史街區;(中華民國)賴彥勳

你眼中的「茶室」是什麼樣的場域? 2024城西生活節,參展藝術家賴彥勳透過作品《茶室計畫「萬花庵」》,用萬華茶室文化的獨特視角,挑戰你對茶室的既定印象,期間限定的展演活動大受好評,茶香未散,萬華茶室故事仍在剝皮寮等你細細品味。 ❝ 外表曖昧,內在儀式感 外觀以萬華茶館為靈感,貼滿曖昧挑逗的海報,充滿成人氣息,走進車廂內卻是日式茶道的極致儀式感,茶師在榻榻米上沖煮抹茶,氣味、聲音與視覺的多重感官對撞,挑戰你對茶室的所有想像。 ❝ 重新審視文化記憶 從日式茶室的儀式美學,到萬華茶室的社交與情感功能,茶室文化穿梭於歷史、空間與需求之間,《萬花庵》重新包裝這片土地的記憶,讓我們不只觀看,更深刻思考萬華的文化未來,邀請每一位觀者重新思考:為什麼今天的萬華仍需要茶室? ❝ 巡遊計畫 參展2024城西生活節期間,萬花庵透過三條巡遊路線,走入西門町、廟宇及茶室街,透過展演行動展現茶室文化,邀請每一位觀眾重新探索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與未來可能性。

| | 主辦單位 新莊文化藝術中心

掌藝薪傳-小西園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小西園掌中劇團

「小西園掌中劇團」由許天扶藝師1913年創立於新莊,劇團由次子許王接掌,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憑藉精湛的偶藝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傳統戲曲界屹立不搖。 許王老師4歲學藝、16歲接任主演,不僅遵循古法演出,更不斷創新,如自編劍俠戲《龍頭金刀俠》,一演長達十二年,成為戲迷心中的經典,更於1983年日本巡演開啟國際交流之門,跨越語言與文化,演出足跡遍布五大洲,將臺灣布袋戲推向國際舞台。 本展覽透過歷史回顧、珍貴影像、經典戲偶與手稿展示,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小西園的發展軌跡與許王老師的藝術生涯,體驗布袋戲的藝術魅力與文化深度。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東區林森圖書館

|東區林森圖書館|生態攝影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各攝影家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館與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合作,於本館公共樓梯間展示各攝影作家精彩生態攝影作品,藉由藝術美學傳達環境保護與重視生態觀念。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政府民政局

114年新住民藝文中心常設展 -「憶」童玩在一起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臺中市新住民藝文中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年度常設展以童玩作為主題,規劃8個展版與展櫃,展示包括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香港、澳門、日本、韓國、美國及英國等10國特色童玩遊戲,以輕鬆活潑且充滿趣味的方式了解各國獨有的文化背景,,歡迎民眾踴躍蒞臨參觀。

悅己者容 — 纏足文化特展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北投文物館

悅己者容 — 纏足文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協辦單位: 三寸金蓮博物館

其他單位: 文化部

三寸金蓮,是歷史洪流中的身體語言,也是一段文化審美與社會價值的集體記憶。纏足,這場歷史悠久的身體儀式,如何影響女性的命運? 在將近千年的歷史中,纏足風俗在貴族社會間萌芽,逐漸傳播至平民家庭。不僅是服飾文化的表現,更牽動著個人命運與家族榮耀。它曾廣泛流行於大江南北,甚至非漢族的滿清婦女為之傾心,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具規模與延續性的流行文化之一。 本展精選逾百件珍貴館藏,從纏足的起源、織繡工藝、時尚美學到女性解放歷程,呈現纏足文化的多重面貌。八大展區包含〈纏足的秘密〉、〈華服映足〉、〈足尖之藝〉與〈鬆綁之後〉等。 展覽設有多媒體互動體驗,結合地域文化與當時審美觀,提升觀眾共感與參與感。其中〈愛欲與禁忌〉展區從性學角度切入,搭配〈蓮影留痕〉中的歷史影像,打開對纏足文化更多元的理解與討論空間。 誠摯邀請您走入北投文物館,一同穿越時光迴廊,細細品味三寸金蓮所承載的幽微情感與歷史回聲。 展覽亮點搶先看! ♦︎ 百件珍稀文物: 特邀纏足文物收藏家廣川醫院院長柯基生先生,出借其珍藏四十餘年的藏品。 ♦︎ 時光回溯之旅: 從台灣與閩南特色三寸金蓮出發,探究不同時代與地域的纏足風貌。 ♦︎ 探索文化脈絡: 從身體構造、性學象徵、服飾工藝、社會演變四大視角,深入剖析這段影響深遠的歷史文化。 這不僅是一場展覽 更是一場對於「美」的探問 女性身體如何承載了文化與命運的重量 展覽日期|𝟮𝟬𝟮𝟱.𝟱.𝟯 (六) - 𝟮𝟬𝟮𝟱.𝟭𝟭.𝟭𝟲 (日) 展覽地點|北投文物館(台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身體記憶 #纏足文化 #傳統美學 #歷史審美觀 #女性身體與歷史 #特展預告 #北投文物館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造書之術》主題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造書之術》主題展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3樓 藝術圖書中心 展覽日期| 2025 年 5 月 17 日至 2025 年 12 月 26 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五 09:00~17:00、週六、週日 09:00~18:00 為呼應博物館教育與藝術推廣的核心精神,本館位於三樓的藝術圖書中心,歷經重新規劃與空間升級。全新亮相的藝術圖書中心,將以更開放親切的面貌,邀請民眾一同探索藝術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為慶祝重新開幕,本中心特別推出主題展覽《造書之術》,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劉子平擔任總策展人,吳亭寬、許芸瑄擔任協同策展人,從書籍製作的基本結構到當代藝術的詮釋,深入探討書籍的「技術」與「藝術」之間的轉化與對話。 本展聚焦五大子題,分別為: 版印:從雕版、活字印刷到數位輸出,展現印刷技術的歷史演進; 裝幀:探討封面設計、裝訂形式對書籍視覺與功能的影響; 文字:呈現字體、排版與語意在書籍中的運用與表現; 圖像:解析圖像在書中所扮演的敘事與象徵角色; 藝術家之書(Artist’s Book):書籍作為藝術創作載體,突破傳統閱讀的界線。 展覽精選館內豐富的藝術藏書與資料,結合空間中的文獻特藏區、數位資源體驗區與彈性視聽空間,帶來內容與形式兼具的閱讀新體驗。   歡迎各界蒞臨參觀,共同感受一本書從誕生到蛻變為藝術品的無限可能!                  

| |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故事館

咱ê老臺灣-古早臺灣民俗文物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南投故事館

協辦單位: 錦春堂文化基金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次特展以「南投故事館」梁志忠館長於「城市廣播電臺」受訪節目為素材規劃36個主題,展出眾多文物,展件復古親民,如家庭寄藥包、柑仔店、留聲機、電唱機、黑膠唱片、黑白電視機、懷舊照相機、冰菓室、三輪車、卡拉OK伴唱機等精選文物;每個主題皆有專屬的Qrcode,提供遊客掃描連結時下流行的Youtube平臺,觀看電臺的節目,從影音細膩解說中,知曉過往的臺灣歷史舊物;此外展出單位亦精心規劃幾處情境展示區,讓民眾體驗老臺灣的生活軌跡,重溫臺灣古早記憶。 開幕式:114年6月20日下午2:00 活動流程: 14:00-14:10 開場表演 14:10-14:25 長官致詞 14:25-14:40 貴賓致詞 14:40-14:50 禮成、合影 14:50-15:30 展場導覽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寫生,是運用畫筆與色彩,將眼前三維空間的實體景物,描繪為二維平面的作品,讓觀者無論在哪一個時空,彷彿能透過畫作看見繪者眼中的景物。我們熟悉的臺灣畫家陳澄波,是個熱愛寫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對象前完成的,也留下數張在寫生現場的得意照片。在二二八事件受害離世後,他的妻子張捷以秘密的收藏,也彷彿為他熱切卻不幸隕落的生命「寫生」,為臺灣歷史留下關鍵證物,當中也有許多見證時代的生活文物。 本特展以「寫生」為核心概念,透過文物與周遭布置的訊息,試著將關於張捷與陳澄波四維時空的故事,表現在三維空間的展場中。我們著眼於重現張捷與陳澄波的事蹟,更希望讓來到展場、帶著不同生存歷程的觀眾們,也能感受他們純眞而活潑的氣息,領略他們經年累月、寫生而成的時代風景。 單元1 生命之章 陳澄波熱情投注於繪畫,致力推廣藝術,同時也是熱心公眾事務的地方聞人。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嘉義軍民對抗,市區一度為民軍控制,3月11日陳澄波與地方士紳組團與軍方和談,在水上機場遭到扣押,兩週後的3月25日上午,他與潘木枝醫師等一行四人,在嘉義火車站前遭公開槍殺。 在這裡,我們從他藝術生涯起飛時的自畫像,到他對家人與社會傾注深刻關懷的遺書,以及妻子張捷秘密收藏的死亡見證,包括受害時所穿的衣服、玻璃底片及照片等文物,體會他生命的重量。 單元二 半樓仔頂的秘密 位於嘉義蘭井街與國華街口的陳澄波故居,是個縱深2.5公尺、內部搭建閣樓的淺型街屋,地坪約莫12坪。在半樓仔頂的10坪大空間裡,曾藏有張捷畢生的珍藏,當中有陳澄波的所有畫作、照片書信、各式文件、繪畫用具,見證著張捷年輕時的回憶、兩人共組家庭的成長發展軌跡,以及陳澄波熱情參與社會的痕跡。 1993年張捷離世後,由長子陳重光持續守護父親遺物,終見二二八事件的平反。然而,歷經長年的捲曲與疊壓,許多畫作和文物因此受損、蛀蝕。近年來,這些文物藉由專業修復逐漸恢復風采,也在後人的整理和研究過程,發現深藏其中的許多秘密。 單元三 超級藏家張捷 陳澄波的太太張捷,不只是「藏畫的人」,她還珍藏了各項承載家族記憶的物件。她的嫁妝、織品、刺繡用品,及親近家人的文件器用、生活物件,也收存在閣樓的各個角落,可以想見她的善於收納、以物念情。從她的蒐藏對象及數量來看,稱其為「超級藏家」也不為過。 1899年出生的張捷,成長於舊傳統與新時代思想並存的時期,也恰逢臺灣摩登文化的開端。從她的個人收藏,可以看到一名女性的成長,及其時代風景的轉變。 單元四 咱的家庭 將近三十年的婚姻生活,夫妻兩人「張捷主內、陳澄波主外」,組成為藝術努力的家庭。留學日本、任職上海,奔波各地寫生籌辦活動的陳澄波,會挑選明信片、寫信給孩子,也為家人和他們的住居留下許多畫作。觀看這些家人間的作品、書信,寫實又溫暖,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流轉、成長和濃厚的情感。 單元五 街道上的畫家 陳澄波熱愛寫生,街道就是他的畫室,從張捷珍藏多年的畫具,可想像他帶著畫具、畫布、背著畫架前往寫生路上的樣態,他甚至會詢問路過民眾的看法,開放式的繪畫生活,直接啟發許多後輩對藝術的興趣。 在張捷蒐藏的陳澄波照片、文獻當中,也可以看見陳澄波在繪畫以外的樣貌。他積極串聯美術界人士,為臺灣文化整體的發展努力,更始終對社會懷抱高度的熱情與關懷,戰後更參選嘉義市參議員,投身政治工作。 單元六 為世界留下的 曾有這麼一個熱愛藝術的家庭,用盡心力、默默地,為他們的時代留下多姿多采的風景,假如張捷、陳澄波──我們的主角們──少了那麼一點留存世間的意志與決心,散佚了這些文物、畫作與生活見證,我們將無從知曉這個藝術家庭的故事,當我們回顧臺灣的美術,乃至整個臺灣歷史的時候,也將偏失極其關鍵的一部分。 歷史,就在人們留存於世間的意志,與時局的無情折衝之間,不斷流變、積累。姑且不論做得到、做不到:您想為您的家人、為自己、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呢?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寫生,是運用畫筆與色彩,將眼前三維空間的實體景物,描繪為二維平面的作品,讓觀者無論在哪一個時空,彷彿能透過畫作看見繪者眼中的景物。我們熟悉的臺灣畫家陳澄波,是個熱愛寫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對象前完成的,也留下數張在寫生現場的得意照片。在二二八事件受害離世後,他的妻子張捷以秘密的收藏,也彷彿為他熱切卻不幸隕落的生命「寫生」,為臺灣歷史留下關鍵證物,當中也有許多見證時代的生活文物。 本特展以「寫生」為核心概念,透過文物與周遭布置的訊息,試著將關於張捷與陳澄波四維時空的故事,表現在三維空間的展場中。我們著眼於重現張捷與陳澄波的事蹟,更希望讓來到展場、帶著不同生存歷程的觀眾們,也能感受他們純眞而活潑的氣息,領略他們經年累月、寫生而成的時代風景。 單元1 生命之章 陳澄波熱情投注於繪畫,致力推廣藝術,同時也是熱心公眾事務的地方聞人。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嘉義軍民對抗,市區一度為民軍控制,3月11日陳澄波與地方士紳組團與軍方和談,在水上機場遭到扣押,兩週後的3月25日上午,他與潘木枝醫師等一行四人,在嘉義火車站前遭公開槍殺。 在這裡,我們從他藝術生涯起飛時的自畫像,到他對家人與社會傾注深刻關懷的遺書,以及妻子張捷秘密收藏的死亡見證,包括受害時所穿的衣服、玻璃底片及照片等文物,體會他生命的重量。 單元二 半樓仔頂的秘密 位於嘉義蘭井街與國華街口的陳澄波故居,是個縱深2.5公尺、內部搭建閣樓的淺型街屋,地坪約莫12坪。在半樓仔頂的10坪大空間裡,曾藏有張捷畢生的珍藏,當中有陳澄波的所有畫作、照片書信、各式文件、繪畫用具,見證著張捷年輕時的回憶、兩人共組家庭的成長發展軌跡,以及陳澄波熱情參與社會的痕跡。 1993年張捷離世後,由長子陳重光持續守護父親遺物,終見二二八事件的平反。然而,歷經長年的捲曲與疊壓,許多畫作和文物因此受損、蛀蝕。近年來,這些文物藉由專業修復逐漸恢復風采,也在後人的整理和研究過程,發現深藏其中的許多秘密。 單元三 超級藏家張捷 陳澄波的太太張捷,不只是「藏畫的人」,她還珍藏了各項承載家族記憶的物件。她的嫁妝、織品、刺繡用品,及親近家人的文件器用、生活物件,也收存在閣樓的各個角落,可以想見她的善於收納、以物念情。從她的蒐藏對象及數量來看,稱其為「超級藏家」也不為過。 1899年出生的張捷,成長於舊傳統與新時代思想並存的時期,也恰逢臺灣摩登文化的開端。從她的個人收藏,可以看到一名女性的成長,及其時代風景的轉變。 單元四 咱的家庭 將近三十年的婚姻生活,夫妻兩人「張捷主內、陳澄波主外」,組成為藝術努力的家庭。留學日本、任職上海,奔波各地寫生籌辦活動的陳澄波,會挑選明信片、寫信給孩子,也為家人和他們的住居留下許多畫作。觀看這些家人間的作品、書信,寫實又溫暖,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流轉、成長和濃厚的情感。 單元五 街道上的畫家 陳澄波熱愛寫生,街道就是他的畫室,從張捷珍藏多年的畫具,可想像他帶著畫具、畫布、背著畫架前往寫生路上的樣態,他甚至會詢問路過民眾的看法,開放式的繪畫生活,直接啟發許多後輩對藝術的興趣。 在張捷蒐藏的陳澄波照片、文獻當中,也可以看見陳澄波在繪畫以外的樣貌。他積極串聯美術界人士,為臺灣文化整體的發展努力,更始終對社會懷抱高度的熱情與關懷,戰後更參選嘉義市參議員,投身政治工作。 單元六 為世界留下的 曾有這麼一個熱愛藝術的家庭,用盡心力、默默地,為他們的時代留下多姿多采的風景,假如張捷、陳澄波──我們的主角們──少了那麼一點留存世間的意志與決心,散佚了這些文物、畫作與生活見證,我們將無從知曉這個藝術家庭的故事,當我們回顧臺灣的美術,乃至整個臺灣歷史的時候,也將偏失極其關鍵的一部分。 歷史,就在人們留存於世間的意志,與時局的無情折衝之間,不斷流變、積累。姑且不論做得到、做不到:您想為您的家人、為自己、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呢?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生活藝術家侯文釗創作回顧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嘉義縣六腳鄉出生的侯文釗,是一個結合台灣傳統俚語的素人繪畫藝術家。由於現成的俚語圖文配對很少,他就使用借來的、自創的非常多元的繪畫語言來表現那些俚語,因此繪畫表現經常會溢出俚語本身的含意。這溢出的部分特別寶貴,使他不光是一位結合俚語的畫家,還從出生地農村家鄉開始,直接見證了台灣從50、60年代之後,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的各種真實的艱辛過程。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協辦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集結30年人類考古挖掘研究精華與成果,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推出《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展場匯聚近500件考古學展品,包括「南勢坑遺址灰坑」剝製標本與「清水中社遺址墓葬」縮小模型,還有觀眾可親手觸摸的仿製石器與鐵器,經由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體驗,深入認識「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活樣貌。 特展聚焦臺灣中部史前時代最晚階段的「番仔園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石併用時代之間的文化發展軌跡。策展團隊藉由考古發掘成果,梳理史前先民在中部地區的聚落分布、農耕狩獵活動、工藝技術及喪葬習俗等生活樣貌,完整還原番仔園文化人的人文景象。 番仔園文化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番仔園類型」,距今1600年至1000年;後期「鹿寮類型」,距今1000年至400年。從時間序列、聚落位置、文化內涵上皆與中部平埔族關係密切,因此推論番仔園文化人就是「中部平埔族的祖先」。 過去30年間,人類學組發掘多處屬於番仔園文化的重要遺址,像是清水.中社、鹿寮、南勢坑、惠來遺址等。遺址出土的獸骨、貝殼、炭化稻米等考古遺物,揭示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經由狗獾、獐的骨頭與牙齒,可判斷臺灣曾有這兩種動物存在,後因故才滅絕。 策展團隊經劉克竑帶領,實地考察番仔園文化遺址後,發現前人居住在氣候宜人的山坡上、距離海岸也不遠,能同時利用山林與海洋資源維持生計,生活條件比想像中豐富多元。 展區有多件亮點展品不容錯過,例如高2.3公尺、座長3.5公尺的「南勢坑遺址灰坑」遺跡剖面剝製標本,這是史前居民挖來燒製陶器的坑,觀眾可近距離觀察灰坑斷面土層的顏色;按1/4比例精心製作的「清水.中社遺址墓葬模型」,重現2019年科博館考古隊挖掘成果,從12具人骨的排列方式與埋葬狀態,一探古人對生命終點的理解與儀式。 特展入口以「大肚山臺地以西的海岸平原」的色彩與光線為設計元素,營造出中部臺地豐饒、陽光充足、氣候宜人的環境意象,讓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走入番仔園文化的時空。展覽以實體文物為核心,搭配多媒體影像、互動式展具,邀請觀眾一同探索番仔園文化的特徵、了解臺灣史前居民的生活智慧與毅力,感受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與重要性。 展覽分為8大單元,「消失的過去—揭述臺灣中部史前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中部平埔族的生存證據」、「尋找地下的寶藏」、「那些年,人們吃了甚麼?」、「古人穿甚麼?」、「安家立命」、「地下的老祖先」、「歷史時代的中部平埔族」。 《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於第一特展室展出,歡迎來科博館認識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存智慧,開啟一趟先人足跡的追尋之旅,感受文化傳承至今,你我當下生命的厚度與意義。更多展覽內容與科教活動訊息可參考官方網站。

| | 主辦單位 十鼓仁糖文創園區

《一粒糖的旅行》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宜東文化創意策展

展覽以「一粒糖的旅行」為主題,內容用角色帶路,透過卸蔗、壓榨、清淨、蒸發、結晶、分蜜到包裝成品等七大工序,講述製糖的故事。觀眾將跟隨糖界五大人氣角色——可愛暖QQ的糖膏怪、活力爆棚的甘蔗大哥、神秘迷人的糖膏婕魅,以及閃閃發光的糖晶寶寶、超有料的爐渣君,從甘蔗田出發,穿越製糖七大工序,在展場中一邊闖關、一邊解鎖糖的誕生魔法。

目前在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