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臺北 新北 桃園 臺中 臺南 高雄 新竹 苗栗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澎湖 金門

| | 主辦單位 池上蔣勳書房

池上蔣勳書房|《金剛經-夢幻泡影》(預約制)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蔣勳;(中華民國)曾永玲;(中華民國)董承濂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金剛經-夢幻泡影》蔣勳、曾永玲、董承濂 地點:池上蔣勳書房(台東縣池上鄉中華路9號) 開放時間:每週四、五、六、日 一日三場 10:30、13:30、15:00 (線上預約,每場10位名額) 預約參觀連結https://www.chianghsungallery.com/book-online

科博館《自然藝想》特展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自然藝想》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協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

其他單位: 臺北市立動物園、社團法人大享食育協會、 夢工廠公仔工作室及臺灣動物模型創作群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公仔模型蒐集風氣正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聯合策劃全新特展《自然藝想》,邀請專門製作模型的臺灣原型師共同參與,展出逾40件栩栩如生的生物標本及模型,帶領觀眾探索人類如何透過「觀察、測量、建模」理解複雜的自然,感受科學的縝密與藝術的創意,歡迎動物迷、模型愛好者來一探究竟! 《自然藝想》特展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對話,透過標本與模型的錯置,突顯「蒐藏」的深度與廣度、「科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展示呈現在大眾眼前,引領觀眾多元思考,進而實踐共學,體現博物館作為知識轉譯與公共溝通平台的重要角色。 「標本」源於自然,講求還原真實,保存生物樣貌;「模型」則是模仿實物原形,按一定比例縮放製成的樣品。這次特展希望透過標本與模型的巧妙對比,呈現兩者在研究、展示與教育上的基礎功能,進一步帶大眾了解科學工作者、藝術創作者如何從專業視角出發,以不同方式詮釋人們眼中的大自然。 《自然藝想》展出多件原型師打造的恐龍模型,例如:禽龍、亞伯達角龍、厚頭龍等,展現原型師手下的想像與真實;在「自然的『模』樣」單元中,觀眾還能一窺1比20的暴龍頭部模型製作流程,認識模型從平面圖像轉化成立體結構的關鍵歷程。 《自然藝想》展區由5面落地窗型展櫃組成,劃分成獨立卻又相互串聯的主題單元:「『模』索真實」、「標準『模』範」、「有『模』有樣」、「『模』擬自然」、「模樣千萬變」、「自然的『模』樣」,分別展示不同媒材的典藏標本與藝術創作。

| | 主辦單位 屏東縣政府

靈媒與她們的產地 -屏東縣靈媒文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屏東縣政府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她們,是部落中最神秘卻又最堅定的身影——身披傳統服飾,腳踏著土地,心連祖靈,靈媒(pulingaw),不僅僅是儀式中的召喚者,她們是族群與天地之間的橋樑,承載著部落的信仰與精神。 · 靈媒在部落的靈性生命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她們受祖靈選召,經歷著身心的試煉,一生都肩負著與看不見的世界對話的使命,為族人祈福、驅邪、祭告、療癒,在靜默中行動,傳承著深厚的文化與信仰。 · 展覽中呈現屏東縣內40多位靈媒的真實故事,帶領大家探索流傳千百年的部落靈學,讓更多人了解這項珍貴的靈媒文化,並見證她們如何在部落中延續著獨特的信仰與智慧。 · 您將能夠看到靈媒們的肖像、穿戴過的傳統服飾以及她們口述的記憶與傳承。 · 我們誠摯邀請您——來聆聽靈媒的聲音,感受祖靈的氣息,來重新理解「相信」的力量,一同感受這些女性在部落文化中的深刻影響。

| | 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nutjaivililj 以後的以後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你知道排灣族語的nutjaivililj是什麼意思嗎?以後的以後又是哪種以後嘿? nutjaivililj在排灣族語是指「未來」或「以後」,但也有時間排序上「後面」的意思。藏在族語中的智慧是,過去的歷史展開在我們前方,它影響並推動著背後的未來,也就是以後,提醒我們在過往的經驗中學習,並能邁步往後走向未來!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文物館常設展「nutjaivililj以後的以後」,歷經族人們多年累積的豐富能量,終於在113年的11月16日盛大開幕啦!小編誠摯的邀請你妳你妳你,一起走進「nutjaivililj以後的以後」的時光隧道,讓我們在豐富又精采的展場中,再一次、再一次看見各種文化在歷經時代的動盪後,依舊閃閃發亮的模樣。

| | 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nutjaivililj 以後的以後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你知道排灣族語的nutjaivililj是什麼意思嗎?以後的以後又是哪種以後嘿? nutjaivililj在排灣族語是指「未來」或「以後」,但也有時間排序上「後面」的意思。藏在族語中的智慧是,過去的歷史展開在我們前方,它影響並推動著背後的未來,也就是以後,提醒我們在過往的經驗中學習,並能邁步往後走向未來! 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文物館常設展「nutjaivililj以後的以後」,歷經族人們多年累積的豐富能量,終於在113年的11月16日盛大開幕啦!小編誠摯的邀請你妳你妳你,一起走進「nutjaivililj以後的以後」的時光隧道,讓我們在豐富又精采的展場中,再一次、再一次看見各種文化在歷經時代的動盪後,依舊閃閃發亮的模樣。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駁二當代館展覽:1OX1O|超越10觀點的百種視野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ㄆㄊㄎ構音教學輔具、33號白日夢等

在這場1OX1O的展覽裡,看見新世代設計的爆發力,透過十位國內外線上設計師、四類設計領域,精選國內外近年最具影響力的得獎作品,匯聚十位評審觀點,為設計新銳開啟前所未有的啟發與對話。從線上設計師的獨到眼光,洞見設計的無限可能。

| | 主辦單位 澎博海洋科技公司

畫筆下的離島詩篇——許培璟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許培璟

其他單位: (指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附屬水族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許培璟,原為重症病房護理師,後轉型為自由創作畫家,主要創作媒材為油畫、蠟畫與混合媒材。畢業於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並曾榮獲第七屆康堤盃「2024康堤藝術與跨領域設計競賽」銀獎,舉辦多場個展與聯展。她的作品以自然與人文為主軸,透過畫筆傳遞對世界的感悟與情懷。此次個展以油畫、蠟畫及混合媒材創作,呈現澎湖與金門的靜謐之美。金門(浯島)歷經歷史風雨,其古樸的閩南風情聚落與綿延的白沙灘,交織出詩意的景致;而澎湖(菊島)群島環繞,碧海藍天與細膩沙灘相映成趣,波光粼粼的海面映照出大自然的靈動之美。

| |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文學館

特展定時導覽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1、請於活動前15分鐘至服務臺報名。 2、當日導覽主題詳活動列表,場次將陸續新增。 3、如有導覽相關問題,請聯絡(06)221-7201#2511或2999。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編織時空—穿梭內惟與外圍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荷蘭)帕斯卡・凡德葛瑞夫Pascal VAN DER GRAAF;(荷蘭)莉莉·德邦特Lily DE BONT;(中華民國)尤瑪・達陸 Yuma TARU;(中華民國)鄭秀如 CHENG Hsiu-ju;(英國)林青恩Holly JAMES;(中華民國)陳穎亭CHEN Ying-Ting

其他單位: (指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內惟—此地,彼時,咱的代誌 三百年來,內惟從農耕聚落轉變為城市社區,其歷史活潑鮮明地鐫刻在廟宇、巷弄與市場交談中。本展覽透過藝術創作,交織過去與現在、內惟與外圍。 定居臺灣的荷蘭藝術家帕斯卡・凡德葛瑞夫(Pascal VAN DER GRAAF)以折疊畫布與金屬漆,模擬時空的多重維度;莉莉·德邦特(Lily DE BONT) 的《圓之迴旋》象徵歷史的循環與記憶的再現;陳穎亭《出生的禮讚》以鏽染嬰兒單衣象徵新生的希望與活力;林青恩(Holly JAMES)透過動畫生動描繪內惟的歲月痕跡;尤瑪・達陸 《文化的旅程》透過編織承載遷徙記憶,展現族群文化的流動與凝結;鄭秀如 的《詠物》則透過日常物件喚起情感記憶。這些作品與內惟老照片並置,使歷史與當代產生視覺對話,勾勒內惟的多重時空。 本展覽更邀請觀者成為時空的編織者,重新發現自己—因為「找到」,從來不是等待,而是創造。 Neiwei: Here, Then, Our Stories Over the past three hundred years, Neiwei has transformed from a farming village into an urban community, with its history vividly embedded in its temples, alleys and market conversations. Through artistic creations, the exhibition interweaves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Neiwei and its periphery. The Taiwan-based Dutch artist Pascal VAN DER GRAAF employs folded canvas and metallic paint to simulate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ime and space. Lily DE BONT’s work, Circle Parts Rotating, symbolizes the cycle of history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memory. A Tribute to Birth by Ying-Ting CHEN uses rust-dyed baby singlets to embody the hope and vitality of new life. Holly JAMES vividly depicts the traces of time in Neiwei with animation. Through weaving, Yuma TARU’s Journey of Culture bears the memory of migration, featuring the flow and cohesion of the ethnic culture. Image of Things by CHENG Hsiu-Ju focuses on everyday objects to evoke emotional memories. These works are juxtaposed with the old photographs of Neiwei, fostering visual dialogues between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and representing divers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mensions of Neiwei. The exhibition also invites viewers to act as weavers of time and space, and thus to re-explore themselves. It is because “finding” is never a matter of waiting, but of creating.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繁花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張立曄

本次創作論壇《繁花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由黃志偉策劃,展覽主軸以「非科班出生即為素人」的疑問為起點,重新梳理藝術家張立曄的創作脈絡,其代表性作品貼近生活,並以明豔的色彩和稚趣的構圖來表現他內心深處對家庭、社會、自然萬物的深度感受。在展覽中,希望觀眾們藉由作品尋得內心的共鳴,重新找回兒時對世界純粹的好奇和心靈的悸動。 The current Forum of Creativity in Arts, titled “Ethereal Bloom – The Luminous Paradise of Chang Li-Yeh,” is curated by Huang Chih-Wei. The exhibition begins with a critical inquiry: “Does being self-taught necessarily define one as an outsider artist?”. The exhibition reexamines the artistic trajectory of Chang Li-Yeh, offering a fresh perspective on his creative language and evolution. Chang’s representative works are deeply rooted in everyday life, rendered in vibrant color palettes and childlike compositions. These visual strategies express his profound emotional connection to family, society, and the natural world. Through this exhibition, the curatorial team invites viewers to resonate with the artist’s inner world, rekindling the innocent curiosity and heartfelt wonder with which we once viewed the world in childhood.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南區戶政事務所

臺中市南區頂橋仔國畫班嶺南水墨花鳥畫作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黃麗月、頂橋仔國畫班學員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書畫世界是一個靜而美的奇妙領域,學員多在百忙之暇投入其中,享受這個超然情境,本次展出作品多以小品形式呈現,在不同的花卉色彩與姿態各異的禽鳥描繪,力求舖陳〝賞心悅目〞的畫面,冀能與識者分享,收〝自娛娛人〞之效。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高雄市高縣攝影學會會員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高雄市高縣攝影學會會員

高雄市高縣攝影學會創立於1955年。會員除了退休的教師,還有一些對攝影熱愛的朋友們,在學會薰陶下,培養會員們對顏色、線條、造型、光影、質感、動感六大元素的認知,更結合人像、生態、民俗、花卉、風景的拍攝,豐富每位會員生活的顏色! 在這美好的日子裡,我們期望帶給大家視覺美的享受,增廣不同的視界,展現出攝影者不一樣的風格,也顯示不同的攝影眼,期待這次的展出成功,謝謝!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相忘於江湖:李德×熊秉明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李德;(中華民國)熊秉明

李德與熊秉明,是二十世紀極具代表性的文人藝術家。分別出生於1921、1922年,兩人同屬戰亂的一代,卻因人生選擇而走向不同的藝術旅程。李德於1948年來台,從此深耕於台灣,從事創作與教學,尤其在美術教育方面影響深遠;熊秉明於1947年公費赴法留學,自此長居巴黎,成為享譽國際的旅法華人藝術家。兩人皆具深厚的文學與哲學素養,並在藝術實踐上不斷探索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突破。本次展覽以「相忘於江湖」為題,取意於莊子典故,象徵他們雖身處不同文化脈絡,卻在藝術的世界中相互映照、共鳴。 Read Lee and Hsiung Ping-ming are among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literati ar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Born in 1921 and 1922, respectively, they emerged from a generation affected by war, yet their artistic paths diverged due to the life choices they made. Lee relocated to Taiwan in 1948, where he established deep roots as an artist and educator,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the landscape of art education in Taiwan. In contrast, Hsiung received a government scholarship to study in France in 1947 and permanently settled in Paris, becoming a celebrated French-based Chinese artist who achiev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Both artists possessed a strong foundation in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continually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and breakthrough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eir artistic practices. This exhibition, titled Diverged Paths, Shared Resonance, draws inspiration from a story in Zhuangzi, symbolizing how both artists’ works, though shap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resonate and reflect one another within the art world.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大墩典美.藏藝-〈鳥籠的節奏〉、〈春梅〉、〈玄機〉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張明祺、陳庭詩;(中華民國)安井顯太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透過空間規劃,於中心設置六個典藏展示特區,展示平面、立體等作品,包含書法、水墨、水彩、工藝、雕塑等多種類別,並定期輪番展出。每件展示作品都是經典之作,有其獨特之美,邀請民眾一起進入大墩,細細品味典藏之美。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那些人、那些事—下街三十七番地》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財團法人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其他單位: (執行)財團法人大嵙崁文教基金會,(指導)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一個街區 幾代人的歲月 幾代人的故事 這裡的每一張照片、每一件展品,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也是生活與木器緊密交織的證明。 邀請您走進這場由協盛木器第三代與左鄰右舍們共同策劃的展覽,看看下街三十七番地曾經發生的那些人、那些事……。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美術館

【新美館開館展】「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回看工作室;(中華民國)許雁婷;(中華民國)何肇衢;(中華民國)余進長;(中華民國)吳天章;(中華民國)吳李玉哥;(中華民國)吳昊;(中華民國)吳瑪悧;(中華民國)李民中;(中華民國)李永沱;(中華民國)李再鈐;(中華民國)李重重;(中華民國)李焜培;(中華民國)李義弘;(中華民國)宜德思.盧信;(中華民國)林章湖;(中華民國)林壽宇;(中華民國)林銓居;(中華民國)姚仲涵;(中華民國)施翠峰;(中華民國)洪東標;(中華民國)洪瑞麟;(中華民國)胡坤榮;(中華民國)倪蔣懷;(中華民國)唐唐發;(中華民國)夏一夫;(中華民國)袁廣鳴;(中華民國)張照堂;(中華民國)莊普;(中華民國)連建興;(中華民國)陳月里;(中華民國)陳依純;(中華民國)陳浚豪;(中華民國)陳順築;(中華民國)傅狷夫;(中華民國)Posak Jodian;(中華民國)黃才松;(中華民國)黃贊倫;(中華民國)楊三郎;(中華民國)楊啟東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展從臺北縣立文化中心至新北市美術館的典藏作品出發,回溯新北市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脈絡與城市共同體的生成過程。透過對近現代至當代美術史發展樣態的多重採樣,梳理城市化經驗中的細節,探索人事物如何在時空交織中產生撞擊與映照,進而形塑生活記憶、地理經驗與社會圖景。在展場的「往來」與「照見」之間,提出關於美術館典藏展覽實踐及城市視覺文化生產、轉譯與再造的多重思考。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美術館

【新美館開館展】基進城市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引爆火山工程;(中華民國)印刻部;(南韓)全昭侹;(菲律賓)艾薩.霍克森;(斯里蘭卡)維努里.佩雷拉;(中華民國)何采柔;(新加坡)何銳安;(中華民國)你哥影視社;(中華民國)吳瑪悧;(中華民國)吳權倫;(中華民國)侯怡亭;(中華民國)侯淑姿;(中華民國)姚睿蘭;(中華民國)致穎;(多哥共和國)Elom 20ce;(德國)格雷戈爾.卡斯帕;(中華民國)張徐展;(中華民國)張乾琦;(南韓)梁慧圭;(美國)麥克.拉克威茨;(美國)喬依里.米納亞;(中華民國)黃孫權;(比利時)瑞納斯・凡・德・維爾德;(柬埔寨)萬迪.拉塔納;(中華民國)廖建忠;(南韓)鄭錦衡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新北市作為臺灣最大都會區之一,其發展過程可視為全球都市現象的縮影。「基進城市」展覽匯聚23組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以全球化背景下「現代都市」的興起為切入點,探討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都市現代化進程中的產業興衰、勞動遷徙、經濟貿易景觀及都市空間政治。在此脈絡下,展覽特別關注全球南方視角下的城市發展經驗,並進一步延伸至當代社會中多元主體性的形塑、新的社會關係,以及精神世界的重建。

| |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澎湖縣政府

「大航海時代的海上明珠-故宮國寶聚澎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本活動無實體展演者

協辦單位: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其他單位: (指導)文化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故宮國寶聚澎湖」特展分為文物及數位兩大展區:文物展由人氣國寶〈清 肉形石〉領銜,精選〈明 成化 鬥彩雞缸杯〉、〈清 乾隆 右旋白螺〉等15件珍貴文物及文獻、輿圖等資料,結合澎湖在地豐富的考古文物、水下生物及重要古蹟,呈現大航海時代澎湖的關鍵地位與多元文化交流;數位展以「黑水溝的引航人」為主題,運用數位技術打造全新沉浸式體驗,結合清代文獻、輿圖,與澎湖生活博物館的史料和文物,再現明清時期的澎湖航海故事,引領觀眾探索充滿知性與趣味的歷史航程。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雲上的記憶—泰雅族水平式腰帶地織機探索展kongu na Tayal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紅苧麻生技有限公司、尤瑪・達陸、羅娜・弗耐

其他單位: (執行)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數百年來泰雅族人多住在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因應環境變遷或部落遷徙,都使用可移動的水平腰帶地織機來織布製作衣物,並藉以記錄家族的織布技藝、文化圖騰、祖靈信仰,還有織者與地織機間的身體感。 「雲上的記憶-泰雅族水平腰帶地織機探索展」則聚焦於泰雅族的傳統水平腰帶地織機(kongu)為主軸,包括地織機的構造、圓的生命觀、織機與人體間的身體感、五大織紋技法介紹等,並探討大安溪年輕的織者們續織作的原因。並藉由互動展區與多感官體驗視聽媒體(影片),深入了解織機技術如今的使用現況與文化傳承。 因此對泰雅族織者而言,傳統的地織機如同當代使用的USB一樣,可以傳輸織布技藝、文化圖騰、祖靈信仰等文化情感織者們在使用傳統地織機織作時,如同與雲上的祖先們進行記憶上的連結,讓織布成為一種認同的信念,和一種文化的照護。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

第32屆全國兒童聯想創作畫比賽得獎作品114年巡迴展-(8)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全國兒童聯想創作畫得獎者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全國兒童聯想創作畫比賽已辦理超過30年,每年提供印有特殊圖形的畫紙,讓全國小學生由此圖形聯想創作,透過獨特的繪畫遊戲競賽啟發兒童聯想創造力,複賽每年級評選第一名1位、第二名2位、第三名3位及優選6位共72位得獎者,歷經初賽及現場即時創作複賽2階段的競爭,從全國作品中脫穎而出。 第32屆比賽圖形以活動主题「未來城市 自然共存」延伸,取大自然的元素及城市相關意象,讓小朋友打開敏銳觀察力,想想平常忽略的小地方也能創造出新天地,延伸出兒童的創想畫作。 得獎作品並於隔年度辦理巡迴展出。 第32屆賽事於113年12月1日辦理完成已辦理完成,114年7/11-8/27來到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邀請大家一同進入孩子們的想像世界。

| | 主辦單位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

修理工廠特展《#山之譜》 分區探索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臺灣大學地理系407研究室(洪廣冀研究團隊)

大雪山林業公司是戰後唯一採行「一貫作業」的林業公司,一條龍式地經營伐木、集材、運材、製材與木材銷售等工作。在公司運作上,各類機具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每一個機具都相互連結🔗,形成集材、運輸與製材三大系統 #集材 「集材」是使用機具,將砍伐🪚後的原木吊運至暫存空間。 大雪山林業公司的集材方法,以高曳式集材(High-Lead)為主、架空索式集材(Skyline)為輔。日後大雪山林業公司發現高曳式集材法容易讓原木損傷,徒增生產成本,決定於1966年起逐漸改變集材方法。 #運材 原木吊運到俗稱「土場」的集材場後,得靠運材系統運至製材廠。 日治時期的林業運材系統,多由臺車、索道、鐵路構成,1940年代才開始用汽車公路(林道)運材。 由於美國林業慣用卡車運材,大雪山林業公司闢建全臺第一條可供重型聯結車行駛的林道,並在中橫公路與大雪山林道的交會處興建東勢廠區。 #鐵路 東勢廠區交通條件不佳,於是臺鐵局興建的東勢線於1959年通車後,大雪山林業公司趕忙出資,委託臺鐵局興建由東勢車站至大雪山廠區的側線。這條鐵路自1960年落成後,成為出貨主要的運輸工具。 一起坐上時光機參觀修理工廠特展《#山之譜》,探索更多關於大雪山林業豐富的故事;園區內亦保留昔日製材之文資遺跡,讓大家身歷其境,更清楚的了解大雪山林業的發展和脈絡

|

沿山溯描-大武山腳下的風景輪廓╱PIN藝術群首次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范峻銘等9人

其他單位: (指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PIN藝術群為曾追隨李進安老師在屏中習藝的學生而成立之非立案藝術群體。眾藝術家以屏東地域風土作為創作靈感泉源之發想地,期發展更具有土地意識之藝術創作。「沿山溯描-大武山腳下的風景輪廓」試圖以實際的地理紋理,從在地本位的角度,再次省思「寫生」的創作意涵,兼容不同的創作手法、媒材和主題,重新審視自身,以此「描溯」來自大武山下—屏東這塊土地滋養下的人文關懷面貌。

|

藝彩飛揚五人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杜瓊瑜等5人

其他單位: (指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五位各具風格的藝術家,將日常生活中的一隅、對四周景物的細心觀察體會及旅行時所見的風景,以自己的美學理念及對色彩的感知與詮釋,透過畫作永存,以藝術家的眼光及感受來看待這個世界。 本次展覽作品皆是五位藝術家在近三年來的上上之作,希望透過這次展出的藝術呈現,能夠傳遞美好的美學風氣,與觀者產生共鳴與鼓勵。

| | 主辦單位 剝皮寮歷史街區

艋舺百興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剝皮寮歷史街區

艋舺,自清代以來便是繁華的商埠,見證了臺北社會的興衰與變遷,在歲月的洪流中,有那麼一群人以不變的熱情與堅守,將家業傳承至今,成為艋舺精神的寫照,《艋舺百興》邀請您走進這裡,深入了解這些百年家業的故事與意義。 在艋舺,百年家業不僅是一份商業成就,更是生活的基石與文化的延續,無論是飄香的飲食、細膩的工藝,還是社會慈善的付出,百年以來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家園,比如在龍山寺周邊的小巷裡,有香氣四溢的製香舖,用手工製作的香品承載信仰的重量;也有家族經營的冰菓店,用簡單的糖水與冰品,讓艋舺人度過無數個炎熱的夏天,造福了當地居民,還吸引了來自四方的旅人,在濃厚的地方情懷中感受艋舺的溫暖。 百年的堅守來自於什麼?也許是一種對文化的使命感;也許是對土地的熱愛。艋舺的百年家業,多數是家族傳承的產業,是無數代人的努力與堅持,在擔起照顧家庭之餘,更希望將自己的技藝與情感注入到每一件作品、每一道料理之中。在時代的浪潮中,有些店家學會適應與變革,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需求;有些則選擇忠於初心,守護著最純粹的手藝,這些不同的選擇,共同描繪出艋舺文化的多元面貌。 本次《艋舺百興》展覽希望帶給大家的,不僅是一次歷史與文化的探索,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透過這些百年家業的故事,感受到艋舺人對生活的熱情與對傳承的堅持,而在回顧輝煌以外,更希望激發大家思考未來:如何守護與延續這些記憶,讓它們在現代生活中繼續閃耀? 艋舺的百年家業,是時間的贈禮,也是文化的瑰寶,讓我們一同穿越歷史的縱深,細細品味這些動人的故事,為艋舺的未來注入更多的關注與熱愛。

目前在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