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臺北 新北 桃園 臺中 臺南 高雄 新竹 苗栗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澎湖 金門

| |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故事館

咱ê老臺灣-古早臺灣民俗文物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南投故事館

協辦單位: 錦春堂文化基金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次特展以「南投故事館」梁志忠館長於「城市廣播電臺」受訪節目為素材規劃36個主題,展出眾多文物,展件復古親民,如家庭寄藥包、柑仔店、留聲機、電唱機、黑膠唱片、黑白電視機、懷舊照相機、冰菓室、三輪車、卡拉OK伴唱機等精選文物;每個主題皆有專屬的Qrcode,提供遊客掃描連結時下流行的Youtube平臺,觀看電臺的節目,從影音細膩解說中,知曉過往的臺灣歷史舊物;此外展出單位亦精心規劃幾處情境展示區,讓民眾體驗老臺灣的生活軌跡,重溫臺灣古早記憶。 開幕式:114年6月20日下午2:00 活動流程: 14:00-14:10 開場表演 14:10-14:25 長官致詞 14:25-14:40 貴賓致詞 14:40-14:50 禮成、合影 14:50-15:30 展場導覽

| | 主辦單位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2025苗北展覽室系列2:光電獸42節奏牆柱—姚仲涵聲光裝置藝術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姚仲涵

其他單位: (指導)苗栗縣政府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姚仲涵專注於結合光影與聲響的藝術創作,熱衷於探索空間與自我。近期的代表作品是「光電獸」系列,自首次提出以來,已累積了40餘件件作品。「光電獸」為一系列現地製作的聲光作品,由2017年依附在台南月津港一座橋的結構開始,逐漸演化成創造空間之經驗。光電獸的作品曾在多個展覽中展出,包括近年的台東光祭與月津港燈節,以及忠泰美術館的「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姚仲涵與大聲光電工作室創作理念是以音樂為共同語言,透過裝置實現空間,連結建築與人。 本次展覽為姚仲涵針對苗北藝術中心展覽室所呈現的現地製作作品,作品「光電獸#42 – 節奏牆柱」 以展覽空間的柱體結構為靈感,探索聲音、光影與空間之間的共鳴關係。作品融合新媒體藝術、噪音藝術與聲光裝置,透過動態光源與多層次聲響,將柱體轉化為節奏的載體,使之成為感官體驗的節點。觀者在穿梭於柱體之間的同時,將感受到聲光交織的節奏流動,重新詮釋空間的邊界與秩序,打造一場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感知之旅。 姚仲涵 創作是姚仲涵生活的一部分,從看似壞掉的日光燈到富有生命力的燈光、從解構的聲音藝術到結構性的音樂製作、從鏡框式作品到空間尺度的思考,無論作品形式如何轉變,不變的是追求自我對於創作的可能性。 2005年開始從事聲響創作,代表作品有日光燈裝置「流竄座標」,以及2017年開始的「光電獸」系列作品。創作身份多元,除藝術家外,也為聲響創作者與DJ,同時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曾獲臺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首獎(2008)、臺北美術獎優選(2017),並多次受邀參與國際展覽與演出。2017年發起大聲光電工作室,獲ADA 新銳建築獎佳作(2022)、倫敦設計雙年展(with偶然設計)最佳設計獎(2023)。

| | 主辦單位 苗栗縣苗北藝文中心

2025苗北藝廊系列4:堆疊的風景—陳怡今蠟筆畫創作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怡今

其他單位: (指導)苗栗縣政府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繪畫是場⼼智活動,你無法忽視內在的感受就產出。」這是今今在⾃出版《創作筆記2:寫⽣》書中寫下的⼀句話。 2023 年起,今今深刻投⼊了⼀場四季⾵景寫⽣的計畫。這不僅是媒材研究練習,更像是⼀場⼼靈的修⾏。站在⾵景⾯前,今今每每感受到⾃⼰在浩瀚⼤⾃然⾯前的渺⼩與未知,這份⼼境促使我更深⼊地觀察、反思與表達。 今年,期望在展覽中擴展⾵景寫⽣的創作範疇與深度,探索更多⾵景與記憶、媒材間的關係。 每⼀次描繪,都是我與⾃然間⼼靈對話的具象化。我意識到,繪畫不僅限於「再現」曾經所⾒,⽽是透過創作來尋找新的視⾓和情感表達⽅式,是是⼀場內在情感與思考的交織。在原有創作的基礎上,我計劃透過尺幅的變化來轉換視⾓——縮⼩或放⼤、或延伸,以此引發新的創作體悟。在縮⼩尺幅時,需更注重筆觸的精緻與情感的凝練;⽽放⼤尺幅時,則需留意筆觸的層次、空間感的平衡與留⽩關係。 透過這次個展「堆疊的⾵景」呈現出今今對⾵景寫⽣的熱情,深刻體悟每個當下與探索繪畫的種種過程。讓觀者能在廣闊的⾵景中感受到⼀種開放的、無邊界的⾃然體感。希望藉此找到新的繪畫表達⽅式,近⽽對觀者的觀看⽅式產⽣影響,引發對⾵景與情感的⾃我反思。 「畫⾵景的我,越畫下去就越能了解⾃⼰。」 陳怡今(今今) 畢業於國⽴臺灣師範⼤學設計研究所。1986 年⽣的南投⼈,是平⾯設計師也是藝術家。覺得「畫畫能讓⾃⼰成為更好的⼈」,喜歡從看似微不⾜道且平凡的觀察裡找到創作的熱情。想創作出讓⼈感到平靜和溫暖的作品,透過不同主題的觀察探索當下⾃⼰與⾃然間的關係。除了畫畫,最喜歡的事情是收納、⾛路、接近⼤⾃然。 FB、IG:@ijinchen.jinjin 作品官網:www.jinjinchen.com 藝術家書籍⾃出版作品:《兩天的⽯頭》、《⽼⾖的⼩庭院》、《HAPPY STONE 快樂⽯頭》、《今天的我是全新的》、《Original Form & Round 原形&圓形》、《Sunset of Love愛的夕陽》。以上作品皆於國內(草率季、傻⽠書⽇)、國外東京、⾹ 港、新加坡)等藝術書展展售⾃出版⽂字書。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桃園地政事務所

墨趣橫生-八德陸光四村國畫師生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畢國忞

其他單位: (指導)桃園市政府地政局

水墨畫,僅有水與墨,黑與白,代表作有山水、竹子畫,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色彩繽紛,也稱為彩墨畫。本期展出作品們,近處寫實,遠處抽象,色彩微妙,意境豐富,揭誠歡迎有興趣民眾參觀。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

《Saigu sun!那麼繪~》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此次展覽以本局辦理桃園市112年度原語宙音樂節暨館舍寫生比賽活動,辦理之寫生比賽得獎作品為主軸,企圖藉由該展覽,展示親子共學的寫生作品,該年度寫生以「桃原‧溪遊記」為主題,希望以原住民文化活動、生態景觀及建築等具文化意涵之人、事、地、物相關為主軸,並從「大溪」視角出發,表現個人對桃原、原住民族及大溪區之人文關懷及文化意涵的情感,也鼓勵學子從事水彩及文化藝術創作,提升心靈美學,將族群文化之美伸入在民眾心中,並宣傳本館為藝術發展之場域。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大溪區戶政事務所

洪禾蓁—M's floral paint 師生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洪禾蓁;(中華民國)郭思吟;(中華民國)洪欣婷;(中華民國)李寶花;(中華民國)鄭玉秀

其他單位: (指導)桃園市政府民政局

我們的彩繪風格和品味,不僅僅是一個實用的物品,更是一件令人愉悅的藝術品。 努力不是為了感動誰,只為不與最好的自己失之交臂。 取悅自己並慢慢變優秀,才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我們使用進口專業壓克力顏料,防水不退色,非常美觀也兼具實用性。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寫生,是運用畫筆與色彩,將眼前三維空間的實體景物,描繪為二維平面的作品,讓觀者無論在哪一個時空,彷彿能透過畫作看見繪者眼中的景物。我們熟悉的臺灣畫家陳澄波,是個熱愛寫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對象前完成的,也留下數張在寫生現場的得意照片。在二二八事件受害離世後,他的妻子張捷以秘密的收藏,也彷彿為他熱切卻不幸隕落的生命「寫生」,為臺灣歷史留下關鍵證物,當中也有許多見證時代的生活文物。 本特展以「寫生」為核心概念,透過文物與周遭布置的訊息,試著將關於張捷與陳澄波四維時空的故事,表現在三維空間的展場中。我們著眼於重現張捷與陳澄波的事蹟,更希望讓來到展場、帶著不同生存歷程的觀眾們,也能感受他們純眞而活潑的氣息,領略他們經年累月、寫生而成的時代風景。 單元1 生命之章 陳澄波熱情投注於繪畫,致力推廣藝術,同時也是熱心公眾事務的地方聞人。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嘉義軍民對抗,市區一度為民軍控制,3月11日陳澄波與地方士紳組團與軍方和談,在水上機場遭到扣押,兩週後的3月25日上午,他與潘木枝醫師等一行四人,在嘉義火車站前遭公開槍殺。 在這裡,我們從他藝術生涯起飛時的自畫像,到他對家人與社會傾注深刻關懷的遺書,以及妻子張捷秘密收藏的死亡見證,包括受害時所穿的衣服、玻璃底片及照片等文物,體會他生命的重量。 單元二 半樓仔頂的秘密 位於嘉義蘭井街與國華街口的陳澄波故居,是個縱深2.5公尺、內部搭建閣樓的淺型街屋,地坪約莫12坪。在半樓仔頂的10坪大空間裡,曾藏有張捷畢生的珍藏,當中有陳澄波的所有畫作、照片書信、各式文件、繪畫用具,見證著張捷年輕時的回憶、兩人共組家庭的成長發展軌跡,以及陳澄波熱情參與社會的痕跡。 1993年張捷離世後,由長子陳重光持續守護父親遺物,終見二二八事件的平反。然而,歷經長年的捲曲與疊壓,許多畫作和文物因此受損、蛀蝕。近年來,這些文物藉由專業修復逐漸恢復風采,也在後人的整理和研究過程,發現深藏其中的許多秘密。 單元三 超級藏家張捷 陳澄波的太太張捷,不只是「藏畫的人」,她還珍藏了各項承載家族記憶的物件。她的嫁妝、織品、刺繡用品,及親近家人的文件器用、生活物件,也收存在閣樓的各個角落,可以想見她的善於收納、以物念情。從她的蒐藏對象及數量來看,稱其為「超級藏家」也不為過。 1899年出生的張捷,成長於舊傳統與新時代思想並存的時期,也恰逢臺灣摩登文化的開端。從她的個人收藏,可以看到一名女性的成長,及其時代風景的轉變。 單元四 咱的家庭 將近三十年的婚姻生活,夫妻兩人「張捷主內、陳澄波主外」,組成為藝術努力的家庭。留學日本、任職上海,奔波各地寫生籌辦活動的陳澄波,會挑選明信片、寫信給孩子,也為家人和他們的住居留下許多畫作。觀看這些家人間的作品、書信,寫實又溫暖,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流轉、成長和濃厚的情感。 單元五 街道上的畫家 陳澄波熱愛寫生,街道就是他的畫室,從張捷珍藏多年的畫具,可想像他帶著畫具、畫布、背著畫架前往寫生路上的樣態,他甚至會詢問路過民眾的看法,開放式的繪畫生活,直接啟發許多後輩對藝術的興趣。 在張捷蒐藏的陳澄波照片、文獻當中,也可以看見陳澄波在繪畫以外的樣貌。他積極串聯美術界人士,為臺灣文化整體的發展努力,更始終對社會懷抱高度的熱情與關懷,戰後更參選嘉義市參議員,投身政治工作。 單元六 為世界留下的 曾有這麼一個熱愛藝術的家庭,用盡心力、默默地,為他們的時代留下多姿多采的風景,假如張捷、陳澄波──我們的主角們──少了那麼一點留存世間的意志與決心,散佚了這些文物、畫作與生活見證,我們將無從知曉這個藝術家庭的故事,當我們回顧臺灣的美術,乃至整個臺灣歷史的時候,也將偏失極其關鍵的一部分。 歷史,就在人們留存於世間的意志,與時局的無情折衝之間,不斷流變、積累。姑且不論做得到、做不到:您想為您的家人、為自己、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呢?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寫生,是運用畫筆與色彩,將眼前三維空間的實體景物,描繪為二維平面的作品,讓觀者無論在哪一個時空,彷彿能透過畫作看見繪者眼中的景物。我們熟悉的臺灣畫家陳澄波,是個熱愛寫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對象前完成的,也留下數張在寫生現場的得意照片。在二二八事件受害離世後,他的妻子張捷以秘密的收藏,也彷彿為他熱切卻不幸隕落的生命「寫生」,為臺灣歷史留下關鍵證物,當中也有許多見證時代的生活文物。 本特展以「寫生」為核心概念,透過文物與周遭布置的訊息,試著將關於張捷與陳澄波四維時空的故事,表現在三維空間的展場中。我們著眼於重現張捷與陳澄波的事蹟,更希望讓來到展場、帶著不同生存歷程的觀眾們,也能感受他們純眞而活潑的氣息,領略他們經年累月、寫生而成的時代風景。 單元1 生命之章 陳澄波熱情投注於繪畫,致力推廣藝術,同時也是熱心公眾事務的地方聞人。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嘉義軍民對抗,市區一度為民軍控制,3月11日陳澄波與地方士紳組團與軍方和談,在水上機場遭到扣押,兩週後的3月25日上午,他與潘木枝醫師等一行四人,在嘉義火車站前遭公開槍殺。 在這裡,我們從他藝術生涯起飛時的自畫像,到他對家人與社會傾注深刻關懷的遺書,以及妻子張捷秘密收藏的死亡見證,包括受害時所穿的衣服、玻璃底片及照片等文物,體會他生命的重量。 單元二 半樓仔頂的秘密 位於嘉義蘭井街與國華街口的陳澄波故居,是個縱深2.5公尺、內部搭建閣樓的淺型街屋,地坪約莫12坪。在半樓仔頂的10坪大空間裡,曾藏有張捷畢生的珍藏,當中有陳澄波的所有畫作、照片書信、各式文件、繪畫用具,見證著張捷年輕時的回憶、兩人共組家庭的成長發展軌跡,以及陳澄波熱情參與社會的痕跡。 1993年張捷離世後,由長子陳重光持續守護父親遺物,終見二二八事件的平反。然而,歷經長年的捲曲與疊壓,許多畫作和文物因此受損、蛀蝕。近年來,這些文物藉由專業修復逐漸恢復風采,也在後人的整理和研究過程,發現深藏其中的許多秘密。 單元三 超級藏家張捷 陳澄波的太太張捷,不只是「藏畫的人」,她還珍藏了各項承載家族記憶的物件。她的嫁妝、織品、刺繡用品,及親近家人的文件器用、生活物件,也收存在閣樓的各個角落,可以想見她的善於收納、以物念情。從她的蒐藏對象及數量來看,稱其為「超級藏家」也不為過。 1899年出生的張捷,成長於舊傳統與新時代思想並存的時期,也恰逢臺灣摩登文化的開端。從她的個人收藏,可以看到一名女性的成長,及其時代風景的轉變。 單元四 咱的家庭 將近三十年的婚姻生活,夫妻兩人「張捷主內、陳澄波主外」,組成為藝術努力的家庭。留學日本、任職上海,奔波各地寫生籌辦活動的陳澄波,會挑選明信片、寫信給孩子,也為家人和他們的住居留下許多畫作。觀看這些家人間的作品、書信,寫實又溫暖,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流轉、成長和濃厚的情感。 單元五 街道上的畫家 陳澄波熱愛寫生,街道就是他的畫室,從張捷珍藏多年的畫具,可想像他帶著畫具、畫布、背著畫架前往寫生路上的樣態,他甚至會詢問路過民眾的看法,開放式的繪畫生活,直接啟發許多後輩對藝術的興趣。 在張捷蒐藏的陳澄波照片、文獻當中,也可以看見陳澄波在繪畫以外的樣貌。他積極串聯美術界人士,為臺灣文化整體的發展努力,更始終對社會懷抱高度的熱情與關懷,戰後更參選嘉義市參議員,投身政治工作。 單元六 為世界留下的 曾有這麼一個熱愛藝術的家庭,用盡心力、默默地,為他們的時代留下多姿多采的風景,假如張捷、陳澄波──我們的主角們──少了那麼一點留存世間的意志與決心,散佚了這些文物、畫作與生活見證,我們將無從知曉這個藝術家庭的故事,當我們回顧臺灣的美術,乃至整個臺灣歷史的時候,也將偏失極其關鍵的一部分。 歷史,就在人們留存於世間的意志,與時局的無情折衝之間,不斷流變、積累。姑且不論做得到、做不到:您想為您的家人、為自己、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呢?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考古番仔園文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協辦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集結30年人類考古挖掘研究精華與成果,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推出《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展場匯聚近500件考古學展品,包括「南勢坑遺址灰坑」剝製標本與「清水中社遺址墓葬」縮小模型,還有觀眾可親手觸摸的仿製石器與鐵器,經由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體驗,深入認識「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活樣貌。 特展聚焦臺灣中部史前時代最晚階段的「番仔園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石併用時代之間的文化發展軌跡。策展團隊藉由考古發掘成果,梳理史前先民在中部地區的聚落分布、農耕狩獵活動、工藝技術及喪葬習俗等生活樣貌,完整還原番仔園文化人的人文景象。 番仔園文化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番仔園類型」,距今1600年至1000年;後期「鹿寮類型」,距今1000年至400年。從時間序列、聚落位置、文化內涵上皆與中部平埔族關係密切,因此推論番仔園文化人就是「中部平埔族的祖先」。 過去30年間,人類學組發掘多處屬於番仔園文化的重要遺址,像是清水.中社、鹿寮、南勢坑、惠來遺址等。遺址出土的獸骨、貝殼、炭化稻米等考古遺物,揭示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經由狗獾、獐的骨頭與牙齒,可判斷臺灣曾有這兩種動物存在,後因故才滅絕。 策展團隊經劉克竑帶領,實地考察番仔園文化遺址後,發現前人居住在氣候宜人的山坡上、距離海岸也不遠,能同時利用山林與海洋資源維持生計,生活條件比想像中豐富多元。 展區有多件亮點展品不容錯過,例如高2.3公尺、座長3.5公尺的「南勢坑遺址灰坑」遺跡剖面剝製標本,這是史前居民挖來燒製陶器的坑,觀眾可近距離觀察灰坑斷面土層的顏色;按1/4比例精心製作的「清水.中社遺址墓葬模型」,重現2019年科博館考古隊挖掘成果,從12具人骨的排列方式與埋葬狀態,一探古人對生命終點的理解與儀式。 特展入口以「大肚山臺地以西的海岸平原」的色彩與光線為設計元素,營造出中部臺地豐饒、陽光充足、氣候宜人的環境意象,讓人彷彿穿越時光隧道,走入番仔園文化的時空。展覽以實體文物為核心,搭配多媒體影像、互動式展具,邀請觀眾一同探索番仔園文化的特徵、了解臺灣史前居民的生活智慧與毅力,感受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與重要性。 展覽分為8大單元,「消失的過去—揭述臺灣中部史前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中部平埔族的生存證據」、「尋找地下的寶藏」、「那些年,人們吃了甚麼?」、「古人穿甚麼?」、「安家立命」、「地下的老祖先」、「歷史時代的中部平埔族」。 《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3月1日於第一特展室展出,歡迎來科博館認識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存智慧,開啟一趟先人足跡的追尋之旅,感受文化傳承至今,你我當下生命的厚度與意義。更多展覽內容與科教活動訊息可參考官方網站。

| | 主辦單位 清水小願文化創意協會

2025小願夏享藝趣『藝童陶趣』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中港高中、鹿峰國小、建國國小、文光國小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2025 小願夏享藝趣『藝童陶趣』 藝童陶趣聯展 🙌(1)中港美術班.陶織夢 陶藝家李承恩、偕同教師陳維真、王秋燕與林圭堂,共同引導中港高中國中部第十七屆美術班, 運用豐沛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用陶藝創作述說自身的夢境、表達夢想的美好、未來的期待與社會的關注。 🙌(2)鹿峰國小.染泥青韻 李俊毅主任與教師李美枝、陳郁嵐與黃千嘉共同指導高年級藝術課,利用泥土、鋁線與青花技法,創作鋁線編織陶板、陶藝絞泥容器與青花彩繪陶作品,不僅兼具實用與美感,也展現傳統與創新的融合。 🙌(3)鹿峰國小.染剪映聲 教師林美枝、黃千嘉與藍染工作坊、彤漾藍工作坊共同指導高年級藝術課,利用染、剪、鋁編與熱縮等獨特技法進行創作,展出植物染背袋、剪紙油紙傘燈與熱縮片風鈴,展現自然與傳統工藝之美。 🙌(4)文光國小.戀戀南勢溪 教師范文甄指導,結合學生南勢溪踏訪經驗與彩繪技巧,在陶桶上刻畫、壓印,利用線條與圖形表現對南勢溪動植物與地景的觀察,線條的刻畫,會因為不同的力道創造不同程度的光線映照,由內而外凸顯器皿上溫潤的釉色,藉此感念這條滋養的溪流。 🙌(5)建國國小.古今對話 教師蔡育慧與蔡景卉指導,創作靈感來自於拍瀑拉平埔族過往的狩獵生活,以平面繪畫為媒材,呈現族人與自然共存的日常圖景與現代清水的風貌,象徵傳統與現代交融,帶領觀眾走入一場家鄉古今的對話。 👉時間:5/10-8/24 09:30-17:00週一休館 👉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小願藝樹館 公益小願市集 👉時間:5/10-8/24之雙週日 10:00-16:00 👉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信義小站廣場

| | 主辦單位 十鼓仁糖文創園區

《一粒糖的旅行》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宜東文化創意策展

展覽以「一粒糖的旅行」為主題,內容用角色帶路,透過卸蔗、壓榨、清淨、蒸發、結晶、分蜜到包裝成品等七大工序,講述製糖的故事。觀眾將跟隨糖界五大人氣角色——可愛暖QQ的糖膏怪、活力爆棚的甘蔗大哥、神秘迷人的糖膏婕魅,以及閃閃發光的糖晶寶寶、超有料的爐渣君,從甘蔗田出發,穿越製糖七大工序,在展場中一邊闖關、一邊解鎖糖的誕生魔法。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三寮灣東隆宮東隆文化中心

東隆常設展-信仰文物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東隆文化中心

本宮文化中心提供展演平台,讓藝術文化深耕,提升社區文化氣息 促進在地參與,於每年不同階段配合年節或神明慶典,辦理各項藝文特展,在鹽分地帶藝文人才出眾,分別邀請在地藝術家回鄉參展,期盼引領於鹽分地帶各面向之特色呈現,並結合跨領域及各不同產業之資源,促進整個文化古都之美,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極藝弄彩》高雄市書畫學會會員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高雄市書畫學會會員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會成立於民國58年,至今有55年歷史。 目前集結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所呈現的作品皆是一時之選, 內容繽紛多彩,美不勝收。除了東方美學的作品如:書法、 水墨、工筆及複合媒材之創作,亦有西方美學的油畫、雕塑及攝影等。 藉由展出,每位藝術家都提供最經典的代表作,呈現在展場 讓整個場域更生動活潑,而與觀者產生最直接的感受,進而推廣藝術。 藝術人生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資糧,透過藝術使人們達到幸福美滿 的生活,減少社會問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並達到本會所推廣的藝術理念。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葉老百歲紀念系列特展:槍聲與紅鞋子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漫畫:葉澄;(中華民國)策展: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葉石濤1925年11月1日出生於府城打銀街,畢生創作150篇的短篇小說,多以家鄉臺南為故事背景,曾在〈台南的古街名〉一文寫道:「這是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紀念葉石濤誕生100周年的開端,本次「葉老百歲紀念系列特展─槍聲與紅鞋子」,從葉老最知名代表作《台灣男子簡阿淘》的改編漫畫《槍聲與紅鞋子》中精選,展現新時代的漫畫視角如何轉譯小說文本,並搭配實際史料與照片,回顧195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臺灣知識青年遭遇的真實困境與哀愁。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立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在地資料徵集計畫在地資料展覽【八德慢旅:細說秘境與美食】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林煒舒;(中華民國)張泓斌

其他單位: (指導)國立臺灣圖書館,(指導)教育部,(指導)桃園市政府教育局

你聽過「八塊厝」這個地名嗎?想知道這個地名的由來是什麼嗎? 八德有哪些古蹟呢?這些古蹟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民以「食」為天!八德的市街上有哪些值得一嚐的好味道? 想瞭解「石頭信仰」嗎?「浣衣池」的周邊日常是什麼樣的光景? 歡迎大家一同來探索八德的各種面向,參與在地文化系列展覽,都在桃市圖總館!

|

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公共藝術計畫——藝術與療癒的全新對話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邱承宏;(中華民國)王榆鈞;(中華民國)林大為

其他單位: (策劃)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臺大醫院健康大樓公共藝術計畫——藝術與療癒的全新對話 伴隨健康大樓新建工程,臺大醫院即將展開一項融合藝術、自然與城市記憶的創新公共藝術計畫——「重啟對話 Dialogues Reset」。此計畫不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一場與自然、城市與生命自我對話的過程,透過常設型藝術作品設置與多元的參與式創作,引領大眾探索健康的多重面向。 與空間歷史共鳴,創造療癒氛圍 此計畫集結多位國內外藝術家,打造七件常設型藝術作品,預計於今年年底完成。其中,國際藝術家Inés Esnal以懸掛於大廳色彩繽紛的裝置作品《讓自然成為撫慰》,為觀眾帶來活潑流暢的視覺趣味。充滿綠意的數位植生牆--《律動的風景》,張博智以水氣為靈感,透過動態影像技術與數位演算,將捕捉到的環境氣候係數視覺化,搭配木質調的內裝,充滿藝術與自然交織的療癒氛圍。 串連舊院區和新醫區的中央走廊,將設置以詩意和色彩為表現的精彩作品《海邊的房間》,由新銳藝術家徐婷所創作,將海邊一日從清晨到黃昏的色彩變化,透過玻璃窗灑落的光,使得繁忙的廊道沉靜溫柔。 戶外,林大為的作品《如煙亦如夢》,利用光影投射於古蹟煙囪之上,光影的漸變,象徵了城市歷史的流轉與未來的夢想;鍋爐室前方,則上演一場雕塑與音樂的對話,邱承宏《繡燕#台大醫院》與王榆鈞《透光尺度》,分別從「城牆石」與「時間凝結」召喚台北城和醫院的百年記憶。城牆石椅上,林書楷《未境之城移地計畫》藉著基地調查和個人語彙,打造富含地方敘事與城市未來想像的藝術場域。 啟動參與式創作,與自我和社會對話 除常設作品外,計畫也將於6月啟動一系列參與式創作,邀請民眾共同參與,將藝術融入生活。藝術家秦政德將帶領「心靈寄藥袋」計畫,透過走讀、創作與分享,探索現代人心靈的療癒方式;走路草農/藝團則推出「思想第六感」計畫,結合食物的療癒力與五感體驗,引導大眾重新連結自然與身心健康。劉雨青「自然校準綠回歸-來帖藝術處方箋」以園藝療法為基礎,透過四季更迭的植物,為不同族群設計療癒體驗,讓大自然成為最溫柔的治癒力量。陳科廷「剪拾-感官告白的心識界」則透過五感與剪紙工作坊,讓參與者從酸甜苦辣的體驗中,感受內在情緒的轉化,重新塑造自我。 藝術與健康的交會,打造療癒場域 「重啟對話 Dialogues Reset」不僅是一個公共藝術計畫,更是臺大醫院對於「健康」概念的全新詮釋——身心靈的平衡、城市記憶的延續、與自然的共鳴。這場藝術對話即將開啟,邀請所有人一同參與,感受藝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帶來療癒與啟發。 展演者︰邱承宏/台灣 展演者︰王榆鈞/台灣 展演者︰林大為/台灣 展演者︰林書楷/台灣 展演者︰張博智/台灣 展演者︰Inés Esnal/西班牙 展演者︰徐婷/台灣 展演者︰秦政德/台灣 展演者︰陳科廷/台灣 展演者︰走路草農/藝團/台灣 展演者︰劉雨青/台灣 展演者︰陳若軒/台灣 展演者︰李基宏/台灣

| | 主辦單位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處

「指劍之舞·舞動可愛」蕭言中創作𝟰𝟬周年經典作品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蕭言中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蕭言中「指劍之舞·舞動可愛」特展,一起重溫漫畫大師的創作心路歷程 漫畫家蕭言中𝟮𝟬𝟮𝟯年離世,為致敬並紀念大師,台北當代藝術館於𝟮𝟬𝟮𝟰年籌辦「指劍之舞-蕭言中創作𝟰𝟬周年經典作品展」,展覽期間廣受好評。這檔別具意義的展覽,即將移展至國家漫畫博物館由我們接棒持續傳遞大師以簡單、深刻的精神散播幽默與愛的人生哲學。

| | 主辦單位 蔣勳文化基金會,時善慧館

蔣勳《祇樹給孤獨園》展覽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蔣勳、曾永玲、董承濂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蔣勳的《祇樹給孤獨園》展覽作品主要採用油畫作為創作媒材。這幅作品描繪了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中講述《金剛經》的場景,透過畫筆讓觀者想像在森林裡靜坐修行的人與眾生。 此外,展覽中還包括蔣勳手書的《金剛經》書法作品,這些書法作品展示了他對佛教經典的深刻理解和藝術詮釋。 聯合新聞網 《祇樹給孤獨園》展覽結合了油畫與書法,呈現出蔣勳對佛教文化的深刻體悟與藝術表達。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其他單位: (指導)文化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2025年適逢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邁向「工藝70+1」,倡議工藝「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為核心推動軸線,意涵「工藝是浪漫.快樂.生活事」。引入「漫活SLOHAS 」融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精神,以工藝為媒介對應未來社會的關鍵議題與文化實踐路徑,不僅是⼀種⽣活態度,更是⼀場由感官經驗出發、引發社會行動、最終形成文化共鳴的「心工藝運動」。 本展以「漫、蔓、慢」三部曲為結構主軸,以「漫活 SLOHAS」的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以及永續(Sustainability)為核心價值,由「漫」的感官啟動、「蔓」的實踐鋪展、「慢」的共創沉澱,鋪展出工藝如何從個人感知走向群體共創,進而回歸生活節奏的深度反思,對應「理念 → 態度 → 風格」的三階段進程,亦是⼀場關於工藝未來的⾏動樂章,構築出⼀套完整的SLOHAS工藝哲學。 本展不再僅是靜態物件的呈現,而是以展覽為行動平台,整合「策展 × 倡議 × 實踐」三大推動方向,擾動觀眾五感體驗,促發思考與行動,描繪臺灣當代工藝在文化傳承、永續實踐與社會參與中的整體樣貌,展現其由傳統技藝邁向生活實踐與文化運動的新風格轉向,強調工藝「漫活SLOHAS」的生活態度,是S到S之間永續無限∞的善藝循環。 《漫》/無邊界的感官流域 展覽從一場鬆動感知的經驗開始 工藝不只是作品的呈現,而是感知的觸發與生活關係的開啟。本展以「漫」為起點,透過懸吊陶片、光影變化與身體參與,打開觀者與工藝之間的感官連結。光線穿越裂縫,隨氣流投射在地面與人影之間,構成流動中的共感風景。這裡沒有觀看指引,每一次步入皆為一次獨特經驗。這是一場感知的鬆動,也是一種關係的開始,讓工藝從物件,轉化為生活中的感受場域。走出陶片與光的世界,一道由氣味組成的過場空間悄然展開,茶的清香、咖啡的焦甜、酒粕的微醺氣息,引領觀眾的身體進入下一段節奏。節 拍轉緩,感受轉深,為「蔓」「慢」的延伸預留餘韻。 《蔓》/工藝的未來根系 工藝不只是延續傳統,更是面對未來的提問。 《蔓》象徵工藝如根系般蔓延而生,向空間延展,也向社會與土地深入。本區以「永續」與「科技」為雙軸主題,展現工藝如何在當代議題中實踐其未來潛力。 永續軸線強調材料選擇與社會關係的在地實踐。創作者以回收素材、天然媒材與低耗能製程,回應對環境友善的材料倫理;同時透過永續旅遊與社區共創等形式,深化工藝與地方的連結,讓工藝不再孤立於展場, 而成為生活中可實踐、可參與、可延續的文化行動。 科技軸線則聚焦於數位技術與創新工法的導入。AI生成設計、3D列印、感應裝置、演算構造等,與傳統工藝語彙交錯對話,打開當代表達的可能性,也為工藝注入新的形式語言與互動體驗。 子題一/永續 環境 × 材料 × 循環設計 × 社會關係 「永續」不只是工藝的附加條件,而是一種從創作源頭開始的實踐態度,貫穿材料選擇、製作方式、 社會參與與整體生命週期。 材料選用:運用可回收、再生或天然素材,延續資源生命、降低環境負擔。 在地回應:依據地方生態與文化條件取材轉化,兼顧節能減碳與文化延續。 製作方式:實踐低耗能、可共生的生產邏輯,讓工藝成為具備環境友善的創作行動。 社會關係:透過永繽旅遊、地方共創與社區參與,建立長期可持續的人地關係網絡,使工藝深植於生活場域中,成為連結人與地方的行動實踐。 在此,永續不是口號,而是滲透於創作者每項選擇中的具體思考,體現在日常製作、社會連結與文 化回應中的行動力量,展現工藝面對未來的內在態度與結構韌性。 子題二/科技 數位 × 感知擴張 × 未來性實驗 科技不是手作的替代,而是延伸材料處理、創作思維與感知經驗的工具。它為工藝帶來新的形式語彙, 也拓展人與物之間的互動可能。 感知轉化:透過科技改變展示與體驗方式,讓作品產生即時互動與感官回應。 技術結合:AI、3D列印與感應技術融入工藝流程,開展創作與製作的新實驗。 參數應用:導入程式與數位製程,讓工藝邏輯延伸至材料運用與流程控制。 在此,科技是創作的媒介,讓工藝超越手工限制,成為穿越材料、時間與感知邊界的實驗場,展現當代 創作語言的開放性與延展性。 《慢》/時間共構與生活節奏的重構 創作的節奏可以很快,但理解與感受的速度,值得放慢。 「慢」是一種與時間共處的方式,也是一種深入生活的創作態度。它不追求快速完成,而重視過程中的等待與投入。本展區以工藝為媒材,讓時間成為創作的一部分,邀請民眾透過動手參與,體會材料的節 奏與個性,找回專注、緩慢、與身體對話的能力。 這裡不只是展示空間,更是一座讓身體與心靈進入「慢」狀態的生活實驗場。展區強調工藝的「在場性」與「生活化」,工藝不只是匠技的展現,更是一種面對時間的態度,一種沉靜而專注的精神實踐。 在這裡,工藝不是靜止的物件,而是一段與人共構、隨時間緩慢展開的關係。每一次參與,都是一次生 活的重置;每一件器物,都是你我共同完成的風景。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孔廟忠烈祠聯合管理所

114年度孔廟六藝水墨花鳥班第2季成果展-翠羽流芳,墨語生香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王小玲、邱銀珠、張晉餘、張麗珠、陳玉容、陳宛宜、陳宛蓁、陳麗玲、黃明婕、廖淑靜、劉欽順、蔡美月、賴淑女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孔廟六藝研習班已耕耘將近二十載,在這座古意盎然的園區中,學習氛圍靜謐而深遠。兩位擅長花鳥工筆的藝術講師——張麗珠與陳麗玲,以細膩的筆觸與豐富的教學經驗,引領學員走進水墨的世界。學習不僅是技藝的磨練,更是一場與心靈的對話,讓人從筆尖中尋得自我,從墨色裡尋得安寧。創作之餘,學員也將這份美感延伸至生活空間,為日常注入藝術氣息。 此次展覽主題為〈翠羽流芳,墨語生香〉,一幅幅作品如詩如夢,描繪著冬盡春回、夏意盎然的萬物生機。花鳥在畫中輕舞飛揚,情境優雅動人。讓漫步孔廟的訪客,除了感受古建之美,也能被這些水墨作品所觸動,感受到園區中悄然流動的藝術靈魂。

| | 主辦單位 創價美術館台中館

臺中市藝術亮點-陳石柱膠彩典藏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石柱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立足於台灣,描寫四季自然風情,陳石柱作品散發生意盎然的幸福愉悅,並將純粹、和諧的構圖與氛圍,昇華為圓滿的人生觀。本次「雋永的芬芳—陳石柱膠彩典藏展」精選1951 至2007 年之作品,以三個子題梳理時間節點、創作意向與寫生信念,呈現陳石柱一生的膠彩創作軌跡。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來・去車站—探索建築】 創作工作坊X展覽教育活動(持續更新中)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活動亮點 【身體 × 空間感知】移動時,我們如何感受空間?  實際測量與模擬,探索身體如何影響我們的空間知覺。 【設計 × 使用經驗】什麼是讓人願意停留的車站設計?  從觀察出發,結合功能與創意,打造屬於自己的理想交通空間。 【未來 × 永續想像】下一代的車站會是什麼樣子?  以科技與永續為核心,提出對未來交通空間的創新提案。 【繪本 × 親子互動】孩子們眼中的車站,可以長什麼樣?  透過繪本故事與遊戲活動,引導幼兒探索交通空間的基本概念。 【講座 × 深度閱讀】車站裡的故事,藏著哪些設計與人情? 一起認識車站的空間設計、鐵道工作者的日常,以及旅途中映照出的城市風景與文化記憶。     |三種創作工作坊|(年齡欄位請填寫參加學員之出生年月日) ① 移動與尺度——我們如何感知空間?  ■ 日期|8/24(日)、9/14(日) 10:00-12:00  ■ 地點|鐵道部園區 4號建物  ■ 講師|謝欣儒/喜習建築教育  ■ 對象|親子組(6–9歲孩童與家長),採網路報名,每場上限8組,備取4組。  ■ 費用|活動免費,須購票入館(全票100元,半票50元)。  ■ 核心概念|身體尺度與空間感知  ■ 活動重點| 你知道嗎?我們的身體尺寸,會影響我們對空間的感知方式。 本工作坊透過實際測量,幫助孩子們探索「身體尺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空間認知。 ② 設計你的理想交通空間  ■ 日期|8/24(日) 、9/7(日)、9/14(日) 14:00-16:00;8/10(日) 、8/31(日)10:00-12:00  ■ 地點|鐵道部園區 4號建物  ■ 講師|謝欣儒/喜習建築教育  ■ 對象|8-11歲,(國小三至國小六年級學童),採網路報名,每場上限15名。  ■ 費用|活動免費,須購票入館(全票100元,半票50元)。  ■ 核心概念|空間設計 × 使用者體驗  ■ 活動重點| 車站不只是人來人往的地方,它的設計影響著人們的移動效率、舒適度與安全感。本工作坊帶領學生思考如何設計交通空間,創造更友善的使用體驗。   ③ 未來交通空間的創新設計  ■ 日期|8/16(六)13:30-16:30  ■ 地點|鐵道部園區 4號建物  ■ 講師|李怡臻/喜習建築教育  ■ 對象|12歲至17歲,國中及高中學生,採網路報名,每場上限15名。  ■ 費用|活動免費,須購票入館(全票100元,半票50元)。  ■ 核心概念|城市設計 × 永續 × 創新  ■ 活動重點| 隨著科技進步與人口成長,現代車站設計也在進化,未來的車站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本工作坊從解決現代車站面臨的設計難題出發,探索交通空間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性,提出兼具科技、永續的未來交通空間。   |兩種展覽活動|(年齡欄位,請填寫參加學員之出生年月日) ④ 繪本故事工作坊  ■ 日期|8/16(六)、9/7(日) 10:30-11:15  ■ 地點|鐵道部園區食堂 4號建物  ■ 講師|謝欣儒/喜習建築教育(6/22、7/12)、李怡臻/喜習建築教育(7/27)  ■ 對象|4–7歲幼兒與家長,採網路報名,每場上限8組,備取4組。  ■ 費用|活動免費,須購票入館(全票100元,半票50元)。  ■ 核心概念|交通空間初體驗 × 故事感知  ■ 活動重點| 我們選了許多繪本來探索有關車站的故事,每本繪本呈現了車站空間中不同的景象。讓我們一起來觀察車站裡會發生什麼有趣的故事吧!   ⑤ 故事 × 鐵道人 × 旅行:繪本講座  ■ 日期|9/20(六)14:30-16:00  ■ 地點|演講廳(9/20),採網路報名,上限60名。  ■ 講師|方俊凱 建築師  ■ 對象|一般大眾/成人讀者  ■ 費用|活動免費,須購票入館(全票100元,半票50元)。  ■ 核心概念|繪本閱讀 × 空間敘事  ■ 活動重點| 這場講座將透過繪本的視角,帶大家認識車站空間的基本樣貌與設計邏輯,了解鐵道繪本中常見的故事結構與圖像呈現方式。我們也會聊聊鐵道工作者的角色,看看他們的日常如何被描寫,並從繪本出發,延伸到鐵道旅行中的風景與地方文化,思考這些故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空間與人的連結。  

棲息之地 — 六位韓國藝術家 X 六個心中的秘密地

|

棲息之地 — 六位韓國藝術家 X 六個心中的秘密地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嗨,你最近好嗎?」 「明天,在心中的那個地方碰面吧!」 休息的時候,你的心,會飛去哪裡? 靜靜的, 在我們之中的棲息之地。 / 「棲息之地 THE PLACE IN YOUR HEART」 六位來自韓國的藝術家 x 六個藝術家心中的秘密地 在畫中,尋找屬於你的棲息之地。 / 展覽詳情:https://www.theflowartco.com/theplaceinyourheart / 關於藝廊 — 流 THE FLOW 流 THE FLOW 是一間位於北投,結合茶、頌缽的藝廊與療癒空間。我們關注身心健康,期待透過藝術、頌缽與低刺激的茶品,幫助人們放慢腳步、感受生活,找回自我的生命節奏。希望來到流 THE FLOW 的人們,都能在此感到放鬆、安全,自在的做自己。 流 THE FLOW 的地點、官網及社群:https://portaly.cc/theflowart.co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美術館

【新美館開館展】再自然不過的事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徐世賢;(中華民國)辛綺;(中華民國)郭奕臣;(中華民國)劉致宏

其他單位: (指導)新北市政府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新北市美術館「探索基地」及「新美聚所」定位為全民參與的共同學習空間,開館展覽「再自然不過的事」以親子觀眾為目標族群,打造通透無隔間的大型空間藝術裝置,並以自然地貌與人造環境的更迭為發想概念,呼應園區豐富的生態環境,同時邀請民眾加入集體共創的行列,透過藝術的參與,加深我們與自然生態和所處環境的連結。

目前在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