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臺北 新北 桃園 臺中 臺南 高雄 新竹 苗栗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澎湖 金門
科博館《鯨掘》特展

|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科博館《鯨掘》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其他單位: 務部、教育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2022年於屏東恆春出土、萬眾矚目的鬚鯨化石,今夏首度與大眾見面!在暑假即將展開之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隆重推出《鯨掘》特展,透過多媒體技術、沉浸式空間設計與現場化石清修,呈現這件「臺灣史上最完整鬚鯨化石」從地層深處現身至重見天日的壯闊歷程。展覽主軸圍繞化石的發現、挖掘與清修,並延伸探討臺灣鯨豚的自然史、文化意涵與當代海洋環境,觀眾將可一覽珍貴的鯨豚化石、考古與文史標本,深入體驗遠古鯨豚的時代旅程。 這件鬚鯨化石是臺灣歷來三次重大化石發現中,首度由本土學術團隊主導挖掘,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完整的鬚鯨化石之一。 《鯨掘》特展空間視覺以藍色調營造海洋氛圍,從恆春墾丁鵝鑾鼻神社著名的鯨骨鳥居發想,打造入口意象,象徵觀眾將踏上一段時空交錯的「鯨」奇之旅。展覽共分為5大單元:「臺灣的前世今生」、「化石寶庫」、「鯨生鯨世」、「新白鯨記」、「而鯨而後」,從地質、古生物、文化歷史到當代海洋環境等面向,深度剖析鯨豚與臺灣的緊密關聯。 策展團隊特別在展場內打造一間化石清修展演室,展期間安排專業清修師駐點,持續清理這具長達18公尺的鯨魚化石。觀眾可透過玻璃櫥窗近距離觀察古生物化石的清修實況,探索古鯨背後的時代故事。 臺灣周邊海域紀錄顯示有超過30種鯨豚在此繁衍生息,是全球鯨豚多樣性的重要棲地。過去海洋保育教育多聚焦在現代人類活動對鯨豚的影響,這次特展則將時間軸拉長至10萬年前,揭示恆春西台地曾是數以萬計鯨豚的長眠之地,也反映此區自古以來即為鯨豚洄游與棲息的重地。 在文化層面上,鯨豚經常與自然力量、傳說信仰連結,扮演重要角色。這次特展不僅從地質學、生物學角度出發,也透過文化、民俗與歷史視角,傳遞鯨豚之於臺灣的重要性。 《鯨掘》特展即日起至2026年5月3日於科博館第四特展室展出,期待透過這具沉睡萬年的古巨鯨,再次開啟人們對土地、海洋的深度探尋,共同思索我們與自然之間的永續關係。

| |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2025 Kiss Science-科學開門,青春不悶活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於2025年11月1日(六)舉行,2025 Kiss Science-科學開門,青春不悶活動。 ●當天活動分為上下午各1場 第1場:09:30~11:30 (上限25人) 第2場:13:30~15:30 (上限25人) ●體驗活動內容:(120分鐘) 活動1. 定時導覽(公會堂歷史與建築) 約25分鐘 活動2. DIY動手做(新竹公會堂紙模型) 約90分鐘 活動3. 大合照 約5分鐘 ★請提前於10月31日(五)17:00前,透過 線上 登記報名。 ★單場次活動如未滿5人報名,則停止舉行,敬請見諒。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美術高雄2025:眼球世代藝術奇譚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張騰遠;(中華民國)黃法誠;(中華民國)丁柏晏;(中華民國)官孟玄;(中華民國)張恩慈;(中華民國)林慶芳;(中華民國)林佩穎;(中華民國)倪再沁;(中華民國)李明則;(中華民國)張程鈞;(中華民國)張致中;(中華民國)走路草農/藝團;(中華民國)阮永翰

「抓住眼球」,或許是當代最普遍的症狀,宣告我們正處於一場圍繞「看與被看」的全球視覺浪潮,也是此次2025年美術高雄《眼球世代藝術奇譚》的主要切入點。展覽主題錨定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眼球世代」,思考作為「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的高雄藝術家如何以創作回應這股浪潮,並嘗試將動漫、卡漫與電玩風格(暫以ACG風格概述,即Anime-Comic-Game)作為一個觀測的方向。與此同時,也精選倪再沁、李明則兩位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壓陣」現身,形成複調(polyphony)的跨時代共鳴。 本次邀請的參展藝術家共有13組──張騰遠、黃法誠、丁柏晏、官孟玄、張恩慈、林慶芳、林佩穎、李明則、倪再沁、張致中、走路草農/藝團(劉星佑、陳漢聲)、張程鈞、阮永翰(依展間排序),呈現於宛如視覺迷境的展間。針對觀看的路徑,展覽則提供三組關鍵字做為參考:「科幻焦慮與當代末世寓言」、「喧囂圖像↔內在風景」、「以■■作為媒介的在地意識」。這三個關鍵字旨在提供觀者進入作品脈絡的切口,關照當代「虛擬」和「真實」之間的距離、充斥群體潛意識的大量影像和藝術家的內在轉化,以及當動畫、漫畫、電玩等大眾熟悉的媒體成為一種方法,創作者提出的實踐與挑戰。 我們邀請觀眾一同在熟悉的圖像語彙和視覺慣性中,看見陌異的身體與地方經驗,走進紮根其中生長出來的視覺奇譚。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破土: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與行動主義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破土: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與行動主義」 Breaking Ground: Art and Activism in Indigenous Taiwan 展覽日期|2025年8月15日至2026年1月4日 展出地點|美國新墨西哥州聖塔菲 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Contemporary Native Arts (MoCNA), Santa Fe, New Mexico, USA (地址:108 Cathedral Place, Santa Fe, NM 87501, USA)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MoCNA) 策展人|曼紐菈.威爾-歐福-曼(Dr. Manuela Well-Off-Man)、那高.卜沌(Nakaw Putun)、賴駿杰   展覽介紹| 國立臺灣美術館與美國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MoCNA)攜手合作,將於今年度8月15日在美國MoCNA展出「破土: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與行動主義」(Breaking Ground: Art and Activism in Indigenous Taiwan)。本展由IAIA 當代原住民藝術館(MoCNA)首席策展人曼紐菈.威爾-歐福-曼(Dr. Manuela Well-Off-Man)、獨立策展人那高.卜沌(Nakaw Putun)及國美館助理研究員賴駿杰共同組織策劃,展覽聚焦十位/組臺灣原住民藝術家,作品類型包括繪畫、錄像、雕塑、裝置作品、網路藝術等。其中,伊祐.噶照和宜德思.盧信更受邀參與IAIA 當代原住民藝術館方的駐村計畫,於赴美期間進行現地創作。 展覽名稱「破土」,象徵掙脫沉默、開啟對話,也代表原住民在當代語境中重新扎根並發聲。參展的十位/組臺灣原住民藝術家,透過原住民的獨特視野與時間意識,特別是其與祖靈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關於原民權益與土地正義的議題,觸及殖民性/原民性、性別、認同與信仰等不同面向的討論。 展出作品包括榮獲2024年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首獎——胡家瑜的〈洪水過後就有島嶼〉,藉由神話故事重新思索人與島嶼、海洋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所構成的生活哲理。武玉玲《發芽系列一》則探討土地、自然還有生存環境,記錄了從2009年的風災和集體遷村後,族人們開始面對新的世界,從生存的土地、到人類的思想和生活的變化。張恩滿延續〈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概念,與美國原住民藝術家雅思敏.諾瓦克(Jazmin Novak)合作,呈現〈蝸牛樂園協奏曲-聖塔菲篇〉,探討臺灣原生種構樹與蝸牛黏液的消解關係,如何描繪物種傳播與人類遷徙的航線。林安琪的《找尋Temahahoi 的路徑》,交織傳統中的無形文化與當代元素,探討身份、社群與歸屬,編織出混合型態的裝置作品。宜德思.盧信的《向高更致敬?》四件人物作品以蘭嶼達悟族、花東阿美族青壯年男性和泛紋面女性為創作對象,試圖跟高更的畫作對話。伊祐.噶照以現地創作〈回到大海的一座山〉,探討人類如何在不斷的災難和重生中,學習如何和自然共存並和諧生活。林介文和導演多木子的〈裹山〉則展開導讀在地歷史人文、族群、和織者們各自的編織故事。林介文也將對於自然現象的發生,試圖跳脫人本的思考,將害怕與焦慮的情緒與對大自然的臣服交融在一起,創造了〈康芮小姐〉。Makotaay 生態藝術村的參展裝置由曾駐村的藝術家作品組成,內容包括2011年封冰箱事件、藝術村進駐影片、藝術家作品以及土地歷史脈絡到藝術村成立的大事紀。馬躍.比吼以《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請問蕃名》及〈比摩托車牌還不如的身份證〉探討姓名權被剝奪的歷史脈絡,以及姓名作為族群認同與文化連結的意義。余欣蘭則以〈我是女人,我是獵人〉呈現勇敢打破太魯閣族「女人不能走入獵場」的傳統規範、成為獵人的母親,如何透過身體知識與語言,將山林的生命經驗傳承給女兒。〈動物樂園〉則模擬動物視角,展現動物在山林中的活動痕跡與太魯閣族對「獸徑」與「陷阱」的觀察與應用。 本展由臺美兩地美術館攜手推動,不僅呈現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在面對殖民歷史與當代挑戰時所展現的文化韌性與行動力,也映照出原住民藝術實踐在全球脈絡中所能激盪出的深刻對話。期待觀眾能在本展中看見來自臺灣原住民族社群的視角與聲音,進而思考藝術如何在動盪時代中,成為連結土地、記憶與希望的力量。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南區喜樹圖書館

似像 肖像漫畫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王瑞閔;李森禮;吳英豪;吳智賢;林雷孟;陳政佑;張凱莉;傅遠超;劉佳惠與蔡怡真

此次聯展邀請10位畫師參展,畫師們來自不同背景,有大學講師、畫室老師、磁磚花紋設計師、插畫家、文創藝品創作者與室內設計師,皆長年投入人物肖像創作,並於國內外畫展與比賽屢獲殊榮。今年多位畫師更於韓國KOSCA-caricature大賽中,榮獲年度最佳藝術家大獎、最誇張類別及最佳色彩等獎項,歡迎民眾蒞臨欣賞。

| |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2025竹藝博物館駐館竹藝家系列活動:『竹見新境-現代竹藝造型探塑』成果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王凱鶴

其他單位: (指導)文化部,(指導)南投縣政府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駐館竹藝家-王凱鶴 2015年 法國巴黎大皇宮展出作品--寶瓶時尚帶 2016年《法國設計週》 (D’Days) 展出作品5項 2021年 台灣雕塑新藝術獎 入選獎 (作品 / 綻) 2022年 第五屆纖維創作獎-生活類 優選獎 (作品 / 樹說故事) 2023年 第六屆纖維創作獎-藝術類 優選獎 (作品 / 旱地生花) 2024年 彰化縣磺溪美展 雕塑類 優選獎 (作品 / 異世界.真世界) 2024年 臺灣工藝競賽 入選獎 (作品 / 情紐)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市立圖書館高雄文學館

【展覽】從海而來——詩人醫師曾貴海文學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高雄市立圖書館高雄文學館

時間:7 月 26 日至 11 月 2 日 ( 週二到周六 9:00-21:00,周日至 17:00,周一、國定假日休館 ) 地點:高雄文學館 1F 大廳 以詩人醫師曾貴海的生命史為藍本,推出文學體驗特展。 邀請觀眾聆聽一位「從海而來」的詩人故事。沿著展區趣味的互動體驗,包括文學啟蒙、行醫之路、土地行動以及多重光譜,一同寫下關於這位詩人,以及其所愛的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更多故事。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毓繡文化基金會

俳句時刻-CIZ張芝瑄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張芝瑄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在時間縫隙中,看見片刻如詩,存在如愛。 「俳句時刻 a haiku moment」象徵捕捉細膩經驗中的詩意之美 —— 沈浸於當下極微小、稍縱即逝的時間片段,讓美在短暫的停留與閃爍中顯現,隨即消逝。在不斷變動的生命裡,回憶的輪廓漸趨模糊,唯有被珍藏的片刻仍清晰如初,綿延心中。此展以「俳句時刻」為名,作為創作精神的映照,溫柔地訴說短暫即永恆的意念,珍惜所愛之人、所念之事。 展覽以「現在、過去、未來」三個子題為軸,在時間、空間與個體交會中,透過植物的姿態與自然媒材的引導,構築生命與記憶的對話。藝術家以低度人為的方式介入,讓作品回應自然節奏,凝視生命流動中的痕跡與感知的本質。 現在/花 盛開的瞬間無法複製,也無法延長。花以最短暫的形式呈現當下的美好,如同感知此刻的能力,是純粹意識的停留與注視。 過去/葉 記憶雖漸趨模糊,卻因時間的推移而愈顯溫柔。葉靜靜呈現於空間中,留下時間的餘溫與痕跡,如同過往的印記靜默不語,卻未曾消散。 未來/樹 象徵著延續與未知。樹在全然自由的路徑中向上生長,根深紮於地,預示時間的醞釀與希望。生命的感知隨著時序流轉,描繪自然生成的軌跡,在未知中孕育未來的想像與等待。 CIZ 張芝瑄 張芝瑄,桃園人。自幼在家人的牽引下親近自然,植物成了她成長旅程中恆常的陪伴,如同家人,也如語言。她透過觀察花草的姿態與變化,學會感受與回應世界。在她眼中,大自然是一面鏡子,映照情感與時間的流動,那些微小如風的細節、如光的轉瞬,總能在自然中找到回聲。創作,是她與自然持續對話的方式。 從事設計十年,擅長花藝、平面、產品設計、攝影與空間規劃。2016 年起展開藝術創作,2023 年成立 CIZ Project,試圖以個人經驗為基礎,結合自然與異材質的實驗手法,探索時間、生命與感知之間的關係。她的創作關注花開花落般的「轉瞬即逝之美」,凝視每一刻的詩意。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毓繡文化基金會

托尼.馬特利:佈局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美國)托尼.馬特利

贊助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佈局」是美國藝術家托尼.馬特利(Tony Matelli)在台灣首次個展,呈現共27件雕塑及畫作。馬特利的雕塑一向被視為高度擬真、超級寫實,然而他的創作並非都是客觀如實的再現,而是混雜著荒誕的黑色幽默,刻意營造一個意義懸置,不穩定、不舒適的觀看情境。 馬特利的創作幾乎是我們平常熟悉的題材,像是鏡子、古典雕像、香腸、蔬果、雜草、花卉、水杯、繩子等物,但在顛倒、懸浮、失衡、失能、失效等佈局手法下,他把時空的秩序破壞殆盡,讓觀者從中經驗到一種受挫的、受阻的觀看,視覺感知的混亂與焦慮,而這正是他意圖建構的另一種自主性美學邏輯:反抗定義,懷疑並挑戰事物的既定結構,創造屬於自己的情感連結和詮釋空間。 我許多作品的誕生,來自於自我與社會之間的摩擦。 ─ 托尼‧馬特利 展名「佈局」取自二樓展場的系列作品名稱 Arrangement,馬特利以作品在三層樓空間的「顛覆式」編排作為藝術策略,將形式重新定位排列,由此思考存在的構成,以及事物的價值與意義如何被分配賦予,並藉此處理自我慾望在社會體制下所擦碰出的衝突和矛盾。馬特利作品的空間佈局有意識地擺脫物理現實的拘束,亦希望觀者在展場「攀升」(ascension)的過程中,能引發或多或少的忐忑和無法言說的自由感受。 部分展品可能引起不適,包含身體解構及裸露意象,請自行斟酌參與 托尼‧馬特利 Tony Matelli 1971年生於芝加哥,1993年完成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創作學士,1995年取得密西根州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現居住於紐約。 馬特利1991年曾參與紐約獨立藝術學院聯盟-獨立研究計畫,1998年獲得紐約藝術基金會獎助金。其作品典藏機構包含丹麥ARKEN方舟現代美術館、挪威卑爾根當代藝術館、斯德哥爾摩Bonnier Collection、西班牙安德拉克斯(Andratx)當代藝術中心、紐約新美術館 Altoids 當代藝術收藏、莫斯科Ekaterina文化基金會、法國波爾多地區當代藝術基金會(FRAC)、盧森堡大公國現代藝術美術館(Mudam)、科隆路德維希博物館、廣東HEM和美術館等。 馬特利個展經歷包含南投毓繡美術館(2025)、布魯塞爾Maruani Mercier畫廊(2023)、巴黎Andréhn-Schiptjenko畫廊(2023)、洛杉磯Nino Mier畫廊(2022)、紐約Maruani Mercier畫廊(2021)、紐約Alone畫廊(2020)、斯德哥爾摩Andréhn-Schiptjenko畫廊(2019)、伊斯坦堡Pilevneli畫廊(2018)、紐約Real Estate Fine Art(2018)、倫敦Marlborough馬博羅當代(2017)等。重要聯展則包括參與2024年芬蘭坦佩雷藝術博物館「五十年超寫實雕塑大展」,以及2023年羅馬波拿巴宮「重塑現實:五十年超寫實雕塑大展」,其餘亦有荷蘭拉倫辛厄爾博物館(2024)、德國漢堡美術館(2024)等展。 馬特利的雕塑儘管被界定為超寫實風格,事實上他的創作卻是朝向一種毫無牽絆的姿態,自成一格,嘗試構建一個自我探究的思辨性空間,提出關乎存在主義的命題。馬特利藉由展現雕塑物體的高度精緻以及清晰明確的主題,來讓觀者對其產生信任與投入,期待他們能面對作品直接感受意念,與作品內含的價值觀交流互動與對話,根據自己的生命狀態有所解讀或啟發。馬特利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對日常的情緒或情感,作品因此外化了他個人的反叛思維,看似對體制進行批判,實際上卻避而遠之,也無意成為某種理論或意識形態的載體,他想實踐的,僅僅是如何使作品以浪漫主義式的精神與觀者產生內在連結。

|

漆器常設展–吳素梅老師(水青沐華藝文空間)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吳素梅

其他單位: (指導)彰化縣政府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漆器常設展–吳素梅老師 吳素梅一個沉迷於漆器溫潤質感的創作者,她一直在思考創新:如何讓這門千年工藝跳出博物館,成為你我日常上的風景。 專注設計「用得上的漆器」 從茶器具、咖啡杯、小酒杯到日常穿搭的漆器手

| | 主辦單位 國家鐵道博物館

〈無限的火車情 ── 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古仁榮先生身後留下大量臺灣鐵道攝影紀錄,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自2020年獲得家屬同意,代管相關文物,進行造冊、數位化工作。 本展覽挑選一部分古仁榮先生早年拍攝的作品、筆記、速寫手稿、畫作,以及與臺日鐵道文化人往來的書信,一窺臺灣在戒嚴氛圍下,鐵道攝影的萌芽與臺日鐵道愛好者之間的互動,追尋他的拍攝軌跡看到原鄉風貌的鐵道風景,串聯跨越國界的火車情,並回顧他的個人生命歷程,呈現鐵道之外多采多姿的創作才華。 展場並播放由鐵博策畫,黃威勝導演拍攝的紀錄影片,呈現他熱愛火車的心境與臺、日友人的追憶,尤其是古仁榮生前受訪時對於臺灣早日籌建鐵道博物館的殷切期盼。   挑選古仁榮在戒嚴時期的鐵道攝影作品,包括蒸汽機車、糖鐵及林業鐵路等珍貴的原鄉鐵路風景。   古仁榮投稿《鐵道情報》雜誌及作品集自序文字稿件原件,描述搭乘林田山林業鐵路的經驗。   古仁榮在鐵道攝影之外,因寫生興趣留下許多繪畫作品,也時常在逢年過節自行繪製卡片及自製手工藝品,贈送同樣愛好鐵道的同好。   鐵博從代管文物中,尋找他的生命歷程,這位來自台東卑南的孩子,歷經戰爭、政權轉換、求學及工作,他早年的歷程,奠定了流利外語的基礎......。   ►參觀〈無限的火車情 ── 臺灣鐵道攝影家古仁榮〉特展,不須事前預約,開放時間敬請以鐵博最新公告消息為準。 ►參觀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下午5點。​   ►參觀相關注意事項: 請以活動頁面公告之開放參觀場次為準。另本籌備處將視工程、古蹟維護、園區活動所需或國定連續例假日等因素,保留取消參觀場次之權利。 請依現場工作人員之引導範圍參觀,切勿擅自闖入非本園區公告開放之區域。 請勿觸摸、移動、攜走及破壞展示物品,如發現有損壞或偷竊行為,應負賠償及相關法律責任。 園區內請勿吸煙、追逐嬉戲、丟棄垃圾雜物及攜帶寵物進入。 展場內禁止飲食及飲水。 請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來參觀,如自行駕車者,請利用鄰近區域之停車位,本園區不開放停車;身心障礙者若有相關需求,敬請先行與本籌備處洽詢。 本籌備處保留隨時修改、變更、解釋及取消本特展活動之權利。 ►如果您有任何的問題,請於週一至週五09:00~17:00洽詢本館展覽教育及公共服務組。  

| | 主辦單位 國家鐵道博物館

〈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從清代的草創、日本時代的成長、戰後的重生,到新世紀多元運具的發展,沿著起起伏伏的臺灣鐵道發展歷程,呈現大時代下人們的經驗與所思所想。   在戳章、時刻表、列車刊物、郵票等與火車相關的平面設計中,可窺見每個時代所關注的事物、流行風格、美學和所重視的價值。     ►參觀〈文化中的臺灣鐵道史〉特展,不須事前預約,開放時間敬請以鐵博最新公告消息為準。 ►參觀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下午5點。​   ►參觀相關注意事項: 請以活動頁面公告之開放參觀場次為準。另本籌備處將視工程、古蹟維護、園區活動所需或國定連續例假日等因素,保留取消參觀場次之權利。 請依現場工作人員之引導範圍參觀,切勿擅自闖入非本園區公告開放之區域。 請勿觸摸、移動、攜走及破壞展示物品,如發現有損壞或偷竊行為,應負賠償及相關法律責任。 園區內請勿吸煙、追逐嬉戲、丟棄垃圾雜物及攜帶寵物進入。 展場內禁止飲食及飲水。 請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前來參觀,如自行駕車者,請利用鄰近區域之停車位,本園區不開放停車;身心障礙者若有相關需求,敬請先行與本籌備處洽詢。 本籌備處保留隨時修改、變更、解釋及取消本特展活動之權利。 ►如果您有任何的問題,請於週一至週五09:00~17:00洽詢本館展覽教育及公共服務組。    

| | 主辦單位 苗栗縣政府

2025 國際木雕藝術交流展《千鑿萬刻》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協辦單位: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贊助單位: 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探採事業部,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通霄發電廠

其他單位: (執行)三義木雕博物館,(指導)文化部,(指導)客家委員會,(指導)交通部觀光署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2025國際木雕藝術交流展,策劃選取「刀功」藝術特性,立「千鑿萬刻」,集合國內和東亞日、韓、中國大陸、及歐洲英國、義大利藝術家們的木雕傑作,一同探索木雕藝術獨有的工具和刀法魅力。 本展特關「木雕創製器械工具展示區」,搭配木雕名人堂百多位藝術家訪談影片,引領賞展觀眾了解「刀功」各種面向。每一位優秀的藝匠師、藝師、大師都是從基本功開始洋習,經過長時間千錘百煉的自我訓練,累積紮實的基本功夫,才能心手相應的轉化出藝術形象之美,「千鑿萬刻」意象正是歌頌木雕創作者的精湛刀工。

| | 主辦單位 國立國父紀念館

水彩畫A-許敏雄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國立國父紀念館第66期生活美學班課程大綱 課程名稱:水彩畫A                                                           授課教師:許敏雄 適合對象:一般社會大眾 週次 單元名稱 內容摘要 一 課程說明,認識老師同學,購買畫材 購買工具材料 二 水彩靜物練習(一):花與應景水果練習 現場寫生 三 水彩靜物練習(二) 靜物照片臨摹 四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一):照片內容的取捨 (老師提供照片內容或自己拿照片給老師挑選) 風景照片臨摹 五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二):風景照片   六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三):旅行寫生的要義與方法 代針筆 七 風景照片臨摹練習(四):旅行寫生的要義與方法   八 不透明水彩、壓克力混合靜物或風景練習 半具象畫練習 九 水性顏料複合媒材介紹與練習:   十 留白膠,無酸樹脂,壓克力打底劑等介紹、 示範與練習 平面複媒示範與練習 十一 風景寫生:水彩或壓克力 館外寫生 十二 人物頭像示範與練習 人物照片 十三 人物胸像示範與練習 人物照片 十四 抽象畫的認識 抽象畫練習 十五 回顧本期作品:水彩、不透明水彩、壓克力等 裝裱作品總檢討           註:1.本課程內容可能會隨著學員上課情形而有所調整,以實際上課情況為準         2.停課:9/8、9/29、10/6         3.工具材料:鉛筆一盒,保護噴膠:素描、色鉛筆、粉彩共用:(Fixatif),水彩、           壓克力共用:(Crystal Clear、Matte Finish),橡皮擦(鉛筆,炭筆用各一),           代針筆,水性色鉛筆,水性臘筆,粉彩,油性粉彩,水彩簿,水彩紙(四開、八開等),           粉彩紙等,水彩用具(各類水彩筆、水彩顏料、調色盤、水袋等)戶外寫生畫架。           依課程單元所需,自備其他工具材料(如複合媒材材料,壓克力顏料等)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風景區管理所

台日草月流漂流木藝術創作交流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廖煌武、曾俞瑄、張秉鏵、陳思華、郭倩儀、呂芳運、鐘國榮、羅美華、李美惠、陳丁發、龔碧琪、陳詠琁、陳建榮;(中華民國)陳玫珮、李江妃玉、蔡孟玲、王淑慧、呂佳真、高寧婉、陳沛林、陳建成、許淑貞、何慧卿、林育暄、鄭秀梅、王秀春

其他單位: (指導)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7月6日台中海洋觀光季首場結合日本草月流花道與台灣海岸漂流木的藝術創作展,將在台中海線地標大安港媽祖文化園區開展掀起一波自然美學浪潮!於開幕當天除了漂流木地景藝術創作還有專業的草月流師範於現場表演花藝創作,為展覽揭開序幕,另外也有民眾共同參與創作漂流木地景藝術的課程,歡迎大家一同來感受自然與藝術交織的療癒能量。   草月流為日本三大花道流派之一,已有百年歷史,藝術創作強調自我與素材對話的自由風格。本次展出作品融合漂流木粗獷質感與台灣海岸的漂流廢棄物,以「木語·流光」為主題,邀請台灣及日本草月流老師,包括曾兪瑄、鈴木幸惠老師們,以「漂流木」為主材料,結合草月流強調自由創作、不受拘束的風格,打造專屬於海岸地景的藝術語言。創作不再局限,而是延伸為能與自然場域對話的大型裝置藝術,兼具視覺震撼與環境意識。   活動選用漂流木作為創作核心,不只是回應環保與永續議題,更象徵著「海洋的循環」與「時間的痕跡」。每一塊漂流木都有獨特形狀與歲月刻痕,經由創作重新被看見,賦予它新的生命與意義。現場將設有地景藝術創作以及花藝創作,活動結束後將成為大安港媽祖文化園區常設展,全程免費開放,無論是藝術愛好者、親子家庭或喜歡拍照打卡的遊客,都能在這裡找到與自然共鳴的感動時刻。

|

她們的視界-女性藝術家的視角與表現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高雄市現代畫學會

其他單位: (指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她們的視界:女性藝術家的視角與表現」是一個以女性藝術家為核心的展覽,旨在深入探討她們如何透過創作來表達個人經驗、社會洞察與文化批判。在歷史長河中,女性藝術家的聲音長期處於邊緣地帶,往往因性別的刻板印象和社會結構的壓制而被忽略或誤解。此展覽試圖打破這種歷史沉默,強調女性藝術家們在創作中所展現的獨特視角,並引導觀眾重新審視這些作品的意義及其在藝術史中的重要地位。 展覽以三個子題區域進行策劃:「自我探索」、「女性力量」與「情感與關係」,每個區域都著重在深入呈現女性藝術家如何透過不同的創作手法和媒材,表達對自我、社會及人際關係的深刻思考。

| | 主辦單位 屏東縣潮州鎮公所

潮州三山國王廟老照片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潮州鎮公所

潮州鎮公所特別策劃《三山國王廟老照片展》,現場分五大展區,展出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從廟宇、街景、民生,到人情風貌,邀請大家穿越時空、重新認識潮州。展覽開幕當天,舉辦了一場別具意義的開幕論壇,邀請學者與地方領袖共同分享潮州的歷史文化與未來展望。

| | 主辦單位 屏東縣潮州鎮公所

潮州三山國王廟老照片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潮州鎮公所

潮州鎮公所特別策劃《三山國王廟老照片展》,現場分五大展區,展出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從廟宇、街景、民生,到人情風貌,邀請大家穿越時空、重新認識潮州。展覽開幕當天,舉辦了一場別具意義的開幕論壇,邀請學者與地方領袖共同分享潮州的歷史文化與未來展望。

| | 主辦單位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偶戲常設展】 「三大偶戲,指掌乾坤」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布袋戲、傀儡戲和皮影戲的戲偶在演師們的操弄之下,活靈活現,宛如具有生命,指掌乾坤演繹了千古事,傀儡戲的莊嚴肅穆,布袋戲的無窮變化,皮影戲的魅幻童趣,緊緊吸引人們的目光,進入戲臺的奇幻世界。 展出內容含括布袋戲、傀儡戲和皮影戲三大偶戲劇種,展品以大稻埕戲苑的館藏戲偶、道具為主,另外還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展區也有設置多媒體影音,針對偶戲的背景及偶戲的製作進行說明,三大偶戲雖然都靠演師雙手來「指掌乾坤」,戲偶操弄和表現形式卻各有千秋,歡迎大家來一窺三大偶戲的奧妙!

| | 主辦單位 臺中日月千禧酒店

臺中市藝術亮點-《織山.留水》李偵綾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李偵綾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突破藝術展覽的框架,日月千禧酒店第二十七次的文化局藝術亮點計畫藝文展出,特別邀請織品藝術家李偵綾舉辦〈織山.留水〉個展,總共十一幅織物創作,展出藝術家歷年三個代表性系列–〈變奏風景〉、〈卵石〉與〈仙山〉,將山與水的意象,置入當代提花織造語彙與臺灣文化語境之中,唯美優雅,帶給視覺截然不同的震撼。 織品藝術家李偵綾的作品從對家鄉風景的情感記憶出發,以數位提花技術的混色加法、材質堆疊與紡織密度變化,模擬風景在視覺中的暈染與生成。作品中山已不再是堅固穩定的象徵,而是變動中被文明、記憶與情感重組的場域。織紋與點狀像素穿梭其中,彷彿一場失序的資料洪流,也像一場失語的情感宣洩,其間滲透著自然與數位的模糊邊界,形構出一種屬於當代的風景觀看經驗。

| |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東亞茶文化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品茶,是生活,是時尚,是藝術,也是文化。 茶的原鄉在中國,自古發展迄今,已由原初的解渴藥飲、煎煮點啜,到今日的沖泡慢品。隨著製茶方式的改變,茶器形式與品茗方法也隨之變化。漢地飲茶習俗,透過使臣與貿易的傳播,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發展出游牧民族的飲茶方式與器皿。 唐宋時期,茶文化透過遣唐使、留學僧及商賈自中國傳入日本,並融入當地的文化精神與行茶禮儀,發展成一套嚴謹的日式茶道。明末,福建僧侶又將閩式飲茶法及宜興茶器帶入,結合日本文人清談的飲茶方法,形成「煎茶道」。 明末清初,飲茶習慣也跟隨中國東南沿海移民的足跡傳到臺灣,延續閩粵地區「工夫茶」的飲茶傳統,發展至今已將喝茶氛圍推至藝術領域。 展覽依前述脈絡分為「中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蒙藏奶茶」、「臺灣工夫茶」等四單元,展出院藏茶文化相關文物,並藉由明代茶寮、日本茶室、蒙藏奶茶區及現代茶席等情境空間展示,營造出不同的飲茶氛圍,呈現各區域特有的品茗文化與多元性。

| |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佛教起源於印度,是構成亞洲文化的重要成分。自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創教以來,至十二世紀末回教徒大舉入侵為止,歷經一千七百餘年的發展。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教理與時俱進,宗教內容不斷充實,思想體系也愈趨完備,隨著各個王朝統治階級的護持推廣、僧侶不斷弘揚、以及商旅往來等,印度佛教信仰日益擴大,影響及於中亞、中國、西藏、蒙古、斯里蘭卡、東南亞等地。東北亞因與中國往來頻繁,佛教也順勢傳到了朝鮮半島與日本。如今,佛教已在亞洲各地綻放出豐富多元的文化花朵。 亞洲各地的佛教造像或經典雖然都以解決眾生痛苦,傳達成就佛果等宗教訊息,但各地的文化沃土有別,在當地養分的滋潤下,發展出許多「同源異流」的地方特色,造就出千變萬化的佛、菩薩、天王、護法等形象,與各式不同的寫經方式與裝裱形制,使得亞洲佛教藝術顯得異彩紛呈、璀璨奪目。 本展覽分為「誕生的喜悅」、「佛陀的智慧」、「菩薩的慈悲」、「經藏的流轉」和「密教的神奇」五單元,以時間為軸,將各地的佛教造像與經典等並列,呈現佛教藝術的「不變」與「變」。引領觀眾欣賞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佛教藝術之美,以及其深邃的宗教哲理。

| |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亞洲織品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織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穿著打扮、日常用品,還是空間裝飾,都能看到織物的身影。本次展覽精選院藏亞洲織品文物,規劃為「包覆與盛物」、「裝飾與辨識」、「護佑與祝福」三個主題,分別從實用功能、社群關係、精神象徵等面向,呈現織物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多元面貌與豐富意涵。本展還設有學習體驗區,透過實例展示、放大圖說與觸摸體驗,介紹基本的纖維材料與製作技法;並配合視障觀眾需求,提供了兼具文字與點字的雙視圖冊。此外,配合故宮亞洲藝術節的年度主題,本展的「婚慶盛裝」單元展示亞洲各地的結婚禮服,呈現其中的禮俗文化,以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

|

公共圖書館北區資源中心聯合書展「書香共生・悅讀未來」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公共圖書館北區資源中心

協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

其他單位: (合辦)桃園市立圖書館,(合辦)臺北市立圖書館,(合辦)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由北區資源中心(台北市立圖書館)、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北分區資源中心)及桃園市立圖書館(桃園分區資源中心)聯合舉辦共享館藏書展,推廣公共圖書館區域資源中心的經典好書。

目前在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