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辦單位 郵政博物館
蛇來蛇趣生肖郵票集錦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郵政博物館
今年適逢乙巳蛇年,郵政博物館特於高雄館辦理「蛇來蛇趣生肖郵票集錦」,展出國內、外蛇年生肖郵票並介紹蛇類生態知識,內涵豐富,歡迎蒞臨參觀。
| | 主辦單位 郵政博物館
今年適逢乙巳蛇年,郵政博物館特於高雄館辦理「蛇來蛇趣生肖郵票集錦」,展出國內、外蛇年生肖郵票並介紹蛇類生態知識,內涵豐富,歡迎蒞臨參觀。
|
形之極處,靈光乍現。 當藝術突破形式的邊界,便觸及永恆的彼岸。《IN|FINITE 弜限》在物質與意識的交匯處,捕捉那超越時空的光輝。 瞿倩梅的創作源於對內在秩序的凝視。礦石經研磨,大漆隨時間沉澱、裂變,在畫布上生成自足的宇宙圖景。每一筆觸承載心念,每道裂痕記錄時光。那些看似偶然的物質流動,實則是內在世界的映照——礦粉沉澱如思緒累積,漆液流淌似情感波動。材質轉化為靈性的居所,抽象成為本質的表達。靜觀之時,遠古山水的迴響與宇宙韻律同在。 施力仁的雕塑创作跨越东西方的美学对话。以动物形象为媒介,在简练的造型中凝聚生命哲思。每件作品都是心象的投射,在金属的刚毅与陶瓷的温润间,找到东西方美学的共鸣点。每件作品都是心意的具現,承載文化記憶,傳遞生命歡欣。 兩位藝術家以不同方式,共同探索精神永駐的奧秘。瞿倩梅如隱士,在物質生滅中參悟永恆;施力仁似武士,在材質轉化中鑄就永恆。一者內觀自照,一者外顯其道。作品相互映照,如明月映清泉,共譜超越時空的靈性詩篇。 《IN|FINITE 弜限》這一命題暗藏玄機。"|"是界限亦是通道;"弜"是蓄力更是釋放。展覽構築的不僅是藝術空間,更是覺悟之境——在此,形質與心識的藩籬消弭,刹那與永恆的隔閡不再。 作品發出無聲的召喚。不求理解,但求共鳴;不囿定義,唯願銘記。當觀者放下執念,以心相印,便能照見穿透物質表像的靈光,在頓悟瞬間,體會那無始無終的永恆真意。藝術至高的使命,正是在有限中顯化無限可能。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
「詠唱世 - AI給人類的一封挑戰信」思考AIGC(人工智慧生成內容)和LLM(大型語言模型)時代下,人類創作者所面對的衝擊與挑戰,並反思AI在藝術與創作領域中的角色與影響。隨著AI先進技術的應用,AI已能在文學、音樂、視覺藝術等多個領域進行創作,這些機器生成的作品在形式與內容上日益精緻,甚至能與人類藝術家的作品相媲美,然而,這也引發了關於「創意」本質的討論。展覽邀集十三組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共同思考AI在當下所面臨的挑戰。
| |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匠人精神—以火為道、以心為用、以土為器 林添福藝師一生將技藝根植於土地,從柴燒中鍛造出樸實而富含情感的器物,作品承襲傳統 福州製陶技術,又融入個人對自然與時代的敏銳觀察。在生活的器皿中,展現出對工藝技藝的生存、生活美感的鍛造,以及文化記憶的延續。 生命脈絡—從生活之器到文化之道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70週年,倡議「活工藝,工藝活」理念,並2025年接續推動「工藝70+1」,提倡「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彰顯「工藝 是漫波快樂,生活事」的一種態度。 「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是在地思維結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生活態度,其核心價值包含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美學(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及永續(Sustainability),強調「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是S到S之間形成永續無限ㆀ的「善藝」循環。 本展以「蔓衍/生存工藝」、「慢美/生活工藝」、「漫昇/生命工藝」對應林添福藝師於不同時期的創作實踐與時代背景。展覽不僅呈現他一生的代表作,也展出其傳統製陶工具與窯場模型,重現陶師日常的創作現場與知識體系。作品依題材與創作取向分類為:以陶甕、缸、碗、茶壺為主的「生活之器」,造型簡樸,展現日常實用與在地智慧;「自然之形」如牛、 魚、鳥、獸等雕塑,傳達對土地的情感連結;「文化之韻」涵蓋香爐、鼎彝與祭祀器物,形制莊重;而「當代之介」則透過福氣瓶、長景瓶或變形壺等,展現林添福藝師個人創新的風格與當代陶藝語彙。 透過工藝「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啟動社會的「漣漪效應」,從工藝活動與民眾互動,讓人感動,引發大家一起行動,持續累積正能量,最終形成全民參與的生活運動。就如同投入湖中的工藝之磚,激起層層漣漪,應用智慧科技與企業ESG永續行動,讓社會自然形成「拋一磚,引千重浪」的「工藝運動」。 展覽訊息 2025臺灣工藝季:添福漫活.百年匠心—林添福藝師百歲紀念展 展覽日期:2025年5月20日至10月15日 展覽時間:每週二至週日09:00-17:00 (週一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苗栗工藝產業研發分館 (苗栗市水源里水流娘11鄰8-2號)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來・去 車站 探索建築》特展 孩子們的建築小宇宙,從車站出發! 你是否曾想過,車站除了接送旅客,還藏著哪些建築的祕密?本展是一場為孩子量身打造的建築體驗特展,透過「車站」這個日常場域,引導小朋友從「機能」、「尺寸」、「公共性」三大主題探索建築設計的奧妙。 以互動遊戲、繪本展示、實體挑戰區與設計工作坊等方式,讓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從觀察、思考到動手操作,化身小小建築師,體驗建築不只是蓋房子,而是理解人與空間的關係。 展覽亮點 三大挑戰關卡:「建築機能」、「空間尺寸」、「公共性設計」互動遊戲 臺中車站新舊設計案例剖析,理解歷史與功能並存的建築故事 影音牆與多元使用者對話,開啟「誰的車站?」的公共性思辨 兒童表意區與38場創作工作坊,讓孩子們親手設計友善空間 適合對象| 以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為主要對象,亦適合親子共遊、學校參訪及各年齡層對建築與交通議題感興趣的觀眾。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 |合辦單位:文化部 |協辦單位: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 |規劃執行:喜習工作室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美術館
本計畫位於新北市美術館四樓與六樓的廊道空間,首檔以「放送中」為名,回應廊道的流動特性,並以對聲音的深度探索為創作核心,重新定義聲音與空間的關係。在這裡,聲音不再僅是聽覺的體驗,而是一場視覺化、具象化的旅程;它不只是背景,而是驅動觀者感知與互動的媒介。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1) 義民歷史回顧 臺灣義民信仰,是指臺灣民間信仰中奉祀義民的信仰。在臺灣,所謂之「義民」,是指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衛家鄉而犧牲的民間武力人士。該信仰的出現與其廟宇的興建,大量出現在林爽文事件之後。其是官方鼓勵民間運作的民間信仰,類似於民間的忠烈祠,我們將前往平鎮褒忠祠義民廟,透過廟方專業導覽人員導讀台灣義民軍歷史,以及平鎮當地建廟歷史沿革。 (2) 保台義勇軍 「乙未戰役」是歷史留給臺灣人民們的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更是一段客家先民艱苦保臺的歷史 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與澎湖地區,臺灣在地,紛紛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勇軍,其中「客家族群」作為此戰役主力,也是客家族群歷史中犧牲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雖戰事最終不敵日軍,卻也為臺灣在歷史上刻下保臺抗日的堅毅精神!時隔百年,團結、凝聚彼此的向心力依舊永存在我們心中,讓我們透過展示廳內策展,在緬懷臺灣先烈的同時,也將其勇氣銘記於心,在追訴歷史回憶的同時,也能透過參與走讀活動,感受團結的重要性,讓我們團結一起,展現勇氣,追憶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吧! (3) 平鎮褒忠祠建築結構 褒忠祠的建築、石雕、木雕、剪黏、交趾陶、神祇都是非常細緻的裝飾手法,其中剪黏、交趾陶為陳天乞的作品,同安人的他,年幼隨姐夫洪坤福來台整修廟宇,洪坤福有五位技術最出色的剪粘與陶藝精湛徒弟,分別是:陳天乞、張添發、陳專友、姚自來與江清露,俗稱五虎將,這段故事與建築細節不得不親自參與!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1) 義民歷史回顧 臺灣義民信仰,是指臺灣民間信仰中奉祀義民的信仰。在臺灣,所謂之「義民」,是指在械鬥、民變、戰爭中,因保衛家鄉而犧牲的民間武力人士。該信仰的出現與其廟宇的興建,大量出現在林爽文事件之後。其是官方鼓勵民間運作的民間信仰,類似於民間的忠烈祠,我們將前往平鎮褒忠祠義民廟,透過廟方專業導覽人員導讀台灣義民軍歷史,以及平鎮當地建廟歷史沿革。 (2) 保台義勇軍 「乙未戰役」是歷史留給臺灣人民們的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更是一段客家先民艱苦保臺的歷史 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與澎湖地區,臺灣在地,紛紛自發性組成的抗日義勇軍,其中「客家族群」作為此戰役主力,也是客家族群歷史中犧牲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雖戰事最終不敵日軍,卻也為臺灣在歷史上刻下保臺抗日的堅毅精神!時隔百年,團結、凝聚彼此的向心力依舊永存在我們心中,讓我們透過展示廳內策展,在緬懷臺灣先烈的同時,也將其勇氣銘記於心,在追訴歷史回憶的同時,也能透過參與走讀活動,感受團結的重要性,讓我們團結一起,展現勇氣,追憶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吧! (3) 平鎮褒忠祠建築結構 褒忠祠的建築、石雕、木雕、剪黏、交趾陶、神祇都是非常細緻的裝飾手法,其中剪黏、交趾陶為陳天乞的作品,同安人的他,年幼隨姐夫洪坤福來台整修廟宇,洪坤福有五位技術最出色的剪粘與陶藝精湛徒弟,分別是:陳天乞、張添發、陳專友、姚自來與江清露,俗稱五虎將,這段故事與建築細節不得不親自參與!
|
“臺灣製造”(Made in Taiwan, MiT)已從單純的生產地標籤演變為臺灣創造力與文化韌性的象徵,反映了技術創新與文化記憶的傳承。自1960年代起,臺灣的製造業從紡織品和塑膠玩具發展到全球領先的科技產品,如筆記電腦與電子晶片。在策展「臺灣製造」中,以版畫作為核心媒介,分為「轉」與「韻」兩大主題:「轉」強調技術與媒材的變革,「韻」則聚焦於文化意涵的轉譯。 展覽從藝術的視角重新審視臺灣製造的意涵,鼓勵觀眾思考並討論何謂臺灣製造。探索版畫在技術跨越和文化記憶中的角色,透過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展示臺灣製造的工匠精神與革新,邀請觀眾反思並重新定義何謂臺灣製造 - 這個熟悉又深遠的概念。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本展從桃園龜山的「憲光二村」出發,透過一位憲兵子弟(周廣齊中將)成長為高階將領的生命軌跡,講述一段從家庭教育、眷村生活延伸到國家制度的故事。這是一場從記憶邁向責任、從私領域走入國家公共使命的精神旅程。 展覽不僅關注個人與地方的歷史,也聚焦「憲兵制度」如何作為社會韌性與安定力量的象徵,強調其在當代民主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隱形角色。
| | 主辦單位 龜山眷村故事館
在龜山眷村故事館中,一件件老物件訴說著過去的生活記憶。《未來眷村故事館—生活中的時光記憶》展覽,以館內文物為起點,邀請館舍鄰近的龜山國中同學穿越時空,思考哪些現代生活中的物品,未來可能成為文化見證。透過導覽、學習單與創意發想,同學們從過去的眷村物件中,理解戰後家庭如何在資源有限下創造溫暖生活,也學習觀察自己日常中的意義物件——可能是一件玩具、一張照片、一樣陪伴成長的工具。 在工作坊中,孩子們將選出代表自己生活的「未來文物」,並為這些物品賦予故事與價值。這些作品最終與眷村文物共同展出,構成一場橫跨過去與未來的文化對話。展覽不僅讓孩子們從中獲得參與感,也啟發他們重新看待日常,理解每件平凡物品背後都藏有時代與情感的痕跡。這場活動讓文化傳承從舊物延伸到新生代的想像,讓未來的記憶,從今日悄悄發芽。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橫山書法藝術館
2025書藝館展覽徵件策展類獲選展「守、破、離:魯朴書藝展」,主標題名稱借用自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 (1522-1591)的哲學觀,象徵藝術創作中的三個階段 :從遵循傳統的「守」、經由創新打破舊框架的「破」,到最終超越形式、達至自由創造的「離」。這不僅是一條技藝精進之路,更是藝術家心靈與思想的進化歷程。 藝術家魯朴(小原俊樹)從事書法教育多年,宏觀地思考如何將書法融入生活,不僅成為一項藝術修為,更能成為人生的方向與職業。他認為書法不只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與思想的傳達,是創作者心靈的流露 ,多年來持續以實驗性的精神探索書法的新表現形式,嘗試超越傳統,以期讓書法更貼近當代觀者的感受。 特過本次展覽 ,策展人張登凱不僅呈現藝術家對書法藝術的深刻體悟,更希望激發觀者對「書寫」的重新認識與思考。藝術家透過書寫所傳達的世界 ,不只是文化傳統的延續,更是一種生命表現的藝術。文字如空氣般貫穿日常生活,透過書寫,我們能反思自我、與他人對話、甚至在人與人之間建構和平的橋梁。 魯朴長期關注東方文字的根源,致力於推動書法的現代化發展。本次展出近30件作品 ,除傳統裝裱形式 ,更多結合複合媒材與書法,創作出大型書法裝置作品,不僅突破傳統的書寫媒介,更開啟了書法新的表現語言與可能性,展現書法在當代社會的多元面貌與未來潛能。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此展做為「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實踐的場域,透過工藝啟動漣漪效應,讓觀覽者漫步生活工藝的日常中,展現「工藝是漫波快樂,生活事」的態度,更深入地感受簡單生活與土地的連結。 以「材質」為媒介,探討工藝創作如何透過對物性的理解與實踐,回歸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共生關係。希望涵蓋臺灣各地特色工藝媒材,探索在各種氣候、民族、文化交融的台灣是如何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工藝傳統。 「里山」意指在複雜且多樣的生態環境中衍生的自然規律,追求環保及永續發展,展覽中不僅展示材質本身,更是介紹不同匠師使用的技法、材料、工序去詮釋身處的時空背景,是「材質」與「生命」對話的過程,帶領觀眾試著感受每種材質所承載土地的生命力。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自1954年顏水龍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以來,至今已逾70年。2024年提出之「活工藝,工藝活」理念,2025年更進一步推出「工藝70+1」,以全新視角回應未來工藝價值。以提倡「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彰顯「工藝 是漫波快樂,生活事」的一種態度。 「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是在地思維結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生活態度,其核心價值包含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美學(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及永續(Sustainability),強調「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是S到S之間形成永續無限ㆀ的「善藝」循環。 「工藝 臺灣—永續之道」以工藝「漫活SLOHAS」的態度為基礎,規劃「工藝中心」歷史脈絡展,定調為「工藝 臺灣—永續之道」,於工藝文化館四樓展出。 展覽以時間軸呈現臺灣工藝從傳統至今的轉變歷程,進一步探討當代工藝如何融入永續發展理念。從顏水龍的《臺灣工藝》出發,經歷工藝發展的不同時期,直至今日的「工藝.臺灣」,在歷史與創新之間尋找交會點,從產業發展、人才培育與文化推廣三大面向切入,梳理工藝中心呼應各期國家政策的時代意義與工藝價值。
| |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在人類器具的發展史上,竹器的使用緊隨於石器之後,因竹林取材簡便、加工容易,時至今日,竹器仍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傳統的竹傢俱,主要包括桌、椅、凳、床、榻、枕、墊、櫃、架、箱、屏風等,竹傢俱因其質性高雅耐用,輕便而價廉。 為推廣傳統竹傢俱,本次由南投縣竹藝學會策劃,特別邀請堅持「竹藝生活化」的資深竹工藝師羅川敦老師提供二十多件作品展出,羅老師從小接觸竹工藝協助母親支撐家庭經濟,熟悉竹管加工技術,偏好使用桂竹、孟宗竹兩種竹種進行創作,在竹管傢俱製作中,以桂竹為材料的包管技術以及以刺竹為主的榫接技術相當熟稔;除了竹管傢俱以外,羅老師也是竹童玩的開發者。 本次展覽同時配合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漫活SLOHAS-2025臺灣工藝季」參與衛星展,串聯全台公私立藝文館所,以工藝內容,共襄盛舉。 開幕式活動邀請「竹鹿竹樂團」演出,竹鹿竹樂團以竹製作的眾多樂器展現出竹的美妙樂章,其中也有許多羅川敦老師所協助製作的竹管樂器,在此特別歡迎大家一同來欣賞竹管的美好,讓觀眾透過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體驗,感受竹工藝的深層魅力。。 開幕式:8月2日(六)10:00 09:45 暖場演出-竹鹿竹樂團 10:00 主持人開場 10:05 長官致詞 10:20 來賓致詞 10:30 竹鹿竹樂團演出 10:30 藝術家導覽 11:00 賦歸
| | 主辦單位 詠基文化藝術館
詠基文化藝術館以繪畫、陶藝與木雕展現自然之美與工藝的永續價値。「漫品詠荷」呼應南投中興新村荷花池的盛開季節,由詠基建設、南投縣美術學會與南投縣政府文化局策劃,邀請藝術家聯展,並於工藝季展出荷花主題工藝品,詮釋荷花的詩意與生命力。「活雕龍柏」以70年古龍柏象徵工藝中心70周年,匠師順應木紋雕琢,使古木蛻變為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延續自然的禮贈,創造人、建築與自然的對話。
| | 主辦單位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
《國際陶藝收藏展》精選韓國與美國陶藝家的代表作品,呈現傳統技法與當代創作的多元面貌。韓國陶藝結合精湛工藝與文化意涵,創新詮釋傳統技法;美國陶藝則透過實驗性的釉色與材質探索,結合雕塑語彙與日常設計,回應環境與社會議題。展覽不僅是陶藝的展示,更是一場跨文化對話,從東方的細膩精緻到西方的自由大膽,讓觀眾在器物與釉彩間,感受陶藝承載的生活哲學與時代精神,詮釋工藝 在傳承與創新間的永續價値。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文昌分館
「在地作家玉米辰(陳旻昱)老師繪本美學作品」海報展 ★活動展期:2025/04/17-2025/12/31 ★展示地點:沙鹿文昌分館1-3樓 ★在地作家:玉米辰(陳旻昱)老師 玉米辰老師的作品:《水雉的浮葉》、《幸運的一群》、《小島的洄龜》。 玉米辰老師的創作理念專注於臺灣環境保護的議題上,在與文昌分館環境結合過後,它不僅作為視覺藝術作品,更加深了這片土地上所有孩子們環境保護的概念,希望借由繪本美學作品與繪本書籍的交互展示,來引起讀者對環境議題的更加重視。這也是我們一直想鼓勵大家來重視環境議題的原因。 媒材:數位海報輸出/數位輸出 ★公開宣傳網址: IG https://pse.is/7hgew6
| | 主辦單位 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5年夏天,奧地利策展藝術團隊 Numen / For Use、策展人克里斯托夫.卡茲勒(Christoph Katzler)首次來台,特別帶來兩件扣合勤美術館鮮明建築語彙的沉浸式裝置藝術《Net Taichung》及《String Taichung》全新作品。 《Net Taichung》以張力懸吊在空間中的網狀結構,猶如可行走於其內的立體畫;《String Taichung》緊繃的繩索穿越空間,將建築語彙轉化成沉浸式體驗。兩件作品延伸了勤美術館的建築視覺語言,打造出有彈性、有回應性的空間體驗。 在這個充滿想像力的夏天,一起來像孩子般地自由快樂玩耍吧! #裝置藝術
| |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每年的6月5日為聯合國世界環境日,目的是提高全球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重要性!客基會近年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積極連結文化與環境,首度策劃「不廢藝術季」響應世界環境日,並藉由藝術的號召,邀請青年一同實踐文化保存,以創新方式發揮創意,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構思環保有機又具潮流的藝術作品,引領年輕世代了解及體驗不同的客家傳統文化,讓公園除了提供休閒功能,也逐步成為實踐環境保護、永續經營的行動基地! 「不廢藝術季」藉由藝術號召 傳達不浪費的精神與內涵 本次「不廢藝術季」以客家足跡與生活為企劃主軸,藉由藝術家的梳理轉譯,重新詮釋客家族群遷移從海洋至山林、島嶼至城市的生活軌跡,透過藝術創作、互動體驗、教育推廣工作坊,傳達時間與事物的延續、不浪費與環境永續的精神與內涵。展覽邀請藝術家「Kjohn的再生軍團/羅楷烱」、「不垃圾場/張楷翊」、「林資芬」、「陳依慧」、「羅聿綺」、「鹽池工作室/吳有容、顏鈺恬」使用再生材質、解構再重組的創作,創作出符合永續主題的藝術品;此外更邀請到「大水溝二手屋」、「街道案子」團隊,設計共6件永續互動遊戲空間;以及由「不廢跨村實驗室」青年藝術家講師群帶來的再生材料手作課程,讓民眾了解客家族群如何在食衣住行等生活面向,延續客家族群珍惜資源的精神! 轉廢為用的藝術創作 藝術家林資芬的作品《穿上時間的顏色》以回收牛仔褲為媒材,結合藍染植物「馬藍」的意象,拼接成一件承載時間與記憶的長版客家藍衫,與過往勞動者的日常相呼應,也象徵與自然共生、慢工細作的藍染精神,不僅回應了快時尚下被忽略的意義,也傳遞對土地、工藝與傳統的尊重與珍惜。 《再生小舟》則是由不垃圾場創辦人張楷翊,利用100多公斤的塑膠廢棄物,透過創意與工藝,重新轉化為藝術作品,作品再生小舟不僅是一件藝術作品,更是藝術家一個環保行動的象徵,每一塊回收的塑膠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也讓更多人看見塑膠再生的可能性。 《非裝飾記事》由鹽池工作室兩位藝術家吳有容、顏鈺恬共同創作,作品由回收碎布料製成,以藍衫上的「布扣」為創作概念,扣子中有九個頭,象徵長長久久出頭天的意思。 自然構造的仿生與反思 作品《海底生物的再生》由Kjohn的再生軍團創作,藝術家羅楷烱有感於環保對於海洋生態的重要性,利用電子設備等日常用品的廢料,創作出多個海底生物,希望傳達垃圾減量,珍惜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藝術家陳依慧與羅聿綺共創作品《窩-人與大地的共生對話》、《窩-我好像也可以是那片葉子》,是一場向自然的造屋者學習的堆疊計畫。藝術家陳依慧以竹子編織還原動物巢穴的棲所,藝術家羅聿綺則在巢穴架構中創作生活的足跡,藉由探索兩者共創的仿生窩,喚起觀展者對於人與大地母親關係的感知與反思。 6件互動體驗、48場手作課程引領更多年輕世代體驗客家傳統文化 本次藝術季期間邀請「大水溝二手屋」、「街道案子」團隊,設計共6件永續互動遊戲空間,「街道案子」邀請服裝設計師金蓓雯、空間設計師鍾定業與藝術家廖翊丞參與創作,從衣物再造、書籍修復到星空電影院互動空間,探索再生與永續生活的不同可能。「大水溝二手屋」則是規畫廢棄木材打造再生遊具、二手衣變裝改造及維修電器DIY體驗。「不廢跨村實驗室」青年藝術家講師群特別開發設計再生材料手作課程,邀請青少年族群親自體驗客家族群如何在食衣住行等生活面向延續客家族群珍惜資源的精神,讓大家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動手體驗「減廢生活」的趣味!
| | 主辦單位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由馬祖西莒出身、現旅居淡水的知名水彩藝術家林國勇老師所主辦的個展-《夢迴彼岸-2025林國勇的水彩世界》,即將於6月6日(五)至8月19日(二)在馬祖民俗文物館一樓特展區盛大展出。開幕典禮將於6月7日(六)上午10時至12時登場,畫家本人將親自導覽,並特別率領50餘位繪畫班學生及藝術愛好者從台灣本島飛抵馬祖,與鄉親一同感受藝術與鄉情交織的感動時刻,誠摯邀請民眾踴躍參與,共享這場跨越時空與地域的藝術盛會。 林國勇老師為馬祖西莒人,畢業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其創作理念深受印象派影響,講求「以寫生為方法、以寫意為理想」,風格融合西方水彩的透明層次與東方水墨的韻味,構築出燦爛如詩、率性自然的畫面。他的色彩與筆觸既展現遷客文人獨有的感懷與詩意,仿若在紙上低語往昔,也流露對現代景物的柔情注視,展現一種超越技法、觸及靈魂的藝術境界。 本次畫展主題《夢迴彼岸》,是林國勇老師心靈與記憶的深層回望。畫筆行走於記憶與現實、馬祖與台灣之間,透過水彩的光影與墨色的流動,引領觀者在光影層疊間,尋回對土地、對家鄉、對人生片段的溫柔凝視。 展場依主題劃分為四大展區,分別為「鄉愁如潮」、「淡水風情」、「夢織寶島」以及「花開滿心」。林國勇老師以自身人生歷程為時間軸,循序鋪展創作脈絡-從對馬祖家鄉的深切思念與文化記憶出發,接著描繪遷居淡水後的生活日常與人文體悟,再延伸至對台灣寶島多元風貌的細膩觀察與詮釋。最終,於「花開滿心」篇章中,呈現他歷經歲月洗禮後的心靈成熟與藝術豐收,如同靈魂深處綻放的花朵,在畫紙上盡情綻放,交織出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旅程。 本次展覽不僅是一場藝術饗宴,更是台灣與離島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林國勇老師特別安排來自本島的畫友與學生同遊馬祖,讓藝術走入地方,也讓地方迴響藝術。無論您是藝術愛好者,還是對故鄉懷抱深情的旅人,都歡迎前來共襄盛舉,於畫作之中重溫心中「彼岸」的模樣。
| | 主辦單位 琴韻雅集書畫藝文交流協會
彭玉琴老師及學生以傳統國畫山水技法與現代彩墨創作,透過畫筆演繹,實現藝術生活化夢想。普及推廣多元的藝術文化。傳遞游藝熱情,永續美學。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從「服飾圖紋」裡認識六堆客家與鄰近原住民族的美感與織繡工藝外,也蘊藏著不同族群、地域、使用場合的文化意涵,更作為族群識別的重要表徵。在「尋衫」的文化路徑上,展現屏185縣道原、客族群間相遇、交流所發展的精彩故事,多元族群生活文化就藏在一針一線之間。 展覽特色|族群文化 × 服飾圖紋 × 刺繡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