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臺北 新北 桃園 臺中 臺南 高雄 新竹 苗栗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澎湖 金門

| | 主辦單位 大象藝術空間館

風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與光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不分國籍)尹明老、伯納德.奧貝坦、李芳枝、里查.塞拉、林學明、侯珊瑚、埃澤奎爾.塔維拉斯、陳貽僮、陳銀輝、陳艷淑、園山晴巳、奧拉齊奧.巴奇、蘇信義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風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與光 從原始動能到未來意識,抽象藝術的當代表述 在抽象藝術的世界裡,「形」與「光」從不只是視覺形式的選擇,而是創作者內在能量與世界感知的轉譯語言。《風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與光》匯聚東、西方十三位藝術家,作品橫跨1960至2020年代,將抽象藝術視為一種流動、變形、不斷生成的語言。策展以五組主題展開,從原始動能出發,歷經筆觸、結構、水墨、風景直至當代感知與科技語境,描繪抽象藝術在不同文化與時代脈絡下的多重樣態。 火的筆觸:以行動與物質轉化書寫畫面 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伯納德.奧貝坦(Bernard Aubertin)、園山晴巳的創作,以原始的動能與物質衝突喚起對「畫面生成」的根本想像。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以厚重金屬與單色蝕刻構築視覺張力,作品如重力的遺跡;伯納德.奧貝坦(Bernard Aubertin)將火焰視為創作主體,讓燒灼的痕跡成為畫面本身,強化時間與物質的交會瞬間;園山晴巳則以折痕與手勢轉化紙面結構,使抽象不僅是畫而是觸感與語言的形狀。他們的作品不在敘述,而在行動,激發觀者對藝術行為的感知力與記憶力。 筆痕視界:抽象畫中的節奏與心象 筆觸作為藝術家心靈的延伸與節奏的記錄,李芳枝、陳貽僮與陳銀輝的作品則展現抽象畫如何透過層層疊構與顏料質地,呈現畫者內在風景與節奏。李芳枝早年將東方筆墨語彙簡化為符號與結構,是台灣現代主義初期的關鍵實踐者,她的作品如視覺詩行,在符號與色面間開啟一種冥想性的觀看。陳貽僮以抽象噴塗、色塊與線性構成製造出流動的科技幻景,筆下的宇宙既是未來幻想,也是內在視覺的外投。陳銀輝則透過沉靜筆法與透明感色層,在冷靜與感性之間建立詩意節奏,構築一種不言而喻的空氣氛圍。 秩序之外:幾何的破壞與生成 幾何在現代藝術中常與秩序、理性相連結,但在蘇信義與陳艷淑的手中,它被拆解、重構,成為創造新秩序的起點。蘇信義運用具象符號與圓形色塊對照,創造理性之外的情感場域;陳艷淑則將書寫與幾何融合,草書筆意與結構交織成語言與空間之間的節奏錯位。在他們筆下,幾何圖形不再是固定的構成,而是生成性的能量軌道。 墨的生成:筆勢與空間的當代表述 尹明老、侯珊瑚與林學明的創作延續筆墨傳統,同時也挑戰水墨在當代語境中的再生可能。他們不以再現為目的,而是在筆勢與材質的穿插中建構出一種動態空間。尹明老以風為題,在畫面中留下筆與墨的速度感;侯珊瑚的墨線跳動如脈搏,充滿節奏與張力;林學明則將觸感引入畫面,畫布不僅是觀看的場域,也是感官碰觸的地景。 未來圖層:抽象中的科技與意識流 進入當代抽象的多維層次:科技、拼貼、訊號與語言殘片。奧拉齊奧.巴奇(Orazio Bacci)以精確線條與節奏排列重構現代感圖像;埃澤奎爾•塔維拉斯(Ezequiel Taveras)結合拼貼、數位印刷與語言片段,創造出流動記憶的資訊地景。他們的作品彷彿是未來的壁畫,是電子脈衝下誕生的新抽象視覺;它們既是語言,又是不穩定的知覺介面,暗示科技如何滲入人類經驗深處。 抽象,是一種活的語言 抽象藝術不是去除意義,而是轉化意義;不是無言,而是另一種語言。從火與筆的物質衝突,到光與墨的感知書寫,再進入幾何邏輯與意識殘影,本展邀請觀者穿越抽象中不斷轉換的形與光——那既是藝術家的內在風暴,也是我們感知世界的潛在可能。風起之處,火行之時,抽象成為時代精神與身體語言的共同載體。這不是觀看,而是一場進入感官與思維深處的旅程。 #聯展 #水墨 #油畫 #雕塑 #裝置藝術 #書法 #複合媒材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

革物致知-張自強手縫皮革創作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張自強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展呈現張自強老師多年累積的皮革手作成果,以「手縫」為核心技藝,結合創意與實用設計,展出多款皮革包袋與趣味造型作品,如動物造型零錢包、小型手提包及背包等。每件作品皆展現出老師對材質的細膩掌握與細節講究,從選材、剪裁、縫製到成品,無不體現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完美融合。 透過這場展覽,觀者不僅能欣賞皮革藝術的質感與溫度,更能體會手工製作的時間痕跡與職人精神。誠摯邀請您一同感受「革物」所傳遞的工藝美學與生活哲思。

|

木生活館 X 陶藝家 郭詩謙老師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郭詩謙

其他單位: (執行)黃騰國際行銷有限公司,(指導)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督導)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一件交織自然氣息與手感溫度的器具。 陶藝家郭詩謙老師結合柴燒技法與在地泥土,創作出這款獨一無二的燈座作品。自然落灰所形成的層次紋理,使器物散發出渾然天成的溫潤質感,宛如大溪山林間微微灑落的晨光。它不僅是實用的器具,更是一件能轉化空間氛圍、喚回與自然連結的藝術品。 來木生活館,讓選物不只是挑選,更是找到「這就是我生活的樣子」。

| | 主辦單位 屏東縣三地門鄉公所

《山林守護者》熊鷹之羽的文化意象與部落記憶傳承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中華民國)屏科大研究總中心野鳥研究站

本次展覽以熊鷹羽毛為核心意象,規劃六大展區,包括「熊鷹的神話與傳說」、「部落文化與熊鷹、「熊鷹的生態習性」、「熊鷹的棲地危機」、「追蹤熊鷹的足跡」、「仿真的鷹羽工藝」,深入探索熊鷹與百步蛇的神話連結、羽毛在部落位階與儀式中的意義、熊鷹的生態行為與族群困境,並呈現鍾金男工藝師歷時十年開發的仿羽技藝與部落學員創作。 展區同時特別設置「部落記憶影片區」,播放訪談部落耆老 11 位的口述影片,記錄他們對熊鷹羽毛、部落記憶與山林守護的珍貴觀點與生命經驗,透過耆老的親身分享,觀眾能看見羽毛背後不只是榮譽的象徵,更承載著部落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與文化情感,讓傳統記憶得以在當代被看見與延續。

| | 主辦單位 臺南老爺行旅

台南老爺行旅No.23主題展 <物。永恆輪迴>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 V&J Studio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物。永恆輪迴> 透過第23號主題展<物。永恆輪迴>主題策展,<物。永恆輪迴 -塑造幻境>讓大家了解物品回收再製可擁有美麗新生命。寶特瓶不再是廢棄的塑膠,透過地方婦女團體的巧手和藝術家的巧思,能化身美麗的夢幻花園。<物。永恆輪迴 -石頭說>廢棄石材透過「點石成紙」新科技,讓不砍樹也可做成紙,石頭紙這種創新環保的材質及它的特性,將來必定是永續生活中的生活選項。環保、減碳、減塑不是口號,而是生活,是每個人最明智永續的選擇,一起邁向永恆的新旅程。 6F 01塑造幻境 創作者 /V&J Studio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藍色所在:一場關於海的織說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婁經緯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婁經緯的纖維編織作品《海》,以蠶絲等天然纖維為材質,運用自由變化的框織技法,打造出表面凹凸起伏的肌理,生動呈現海洋的壯闊與深沈。作品不以具象呈現海景,而是透過纖維的層次與質感,喚起觀者對大海的感知與想像。此次展覽邀請觀眾走進作品細節,感受藝術家透過材質與手工編織,對自然與時間的詮釋與對話。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土城區公所

擺接28風華—黃書墩師生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黃書墩;(中華民國)董李豐;(中華民國)張芳榮;(中華民國)紀麗娜;(中華民國)李祥福;(中華民國)王程芳;(中華民國)陳春程;(中華民國)李朝順;(中華民國)李文鴻;(中華民國)吳契憲;(中華民國)李鈴慧;(中華民國)王義之;(中華民國)蔡文進;(中華民國)許素娥;(中華民國)王月蓮;(中華民國)賴世崇;(中華民國)賴泳騰;(中華民國)蔡誠賢;(中華民國)林松賢;(中華民國)沈芳如;(中華民國)張意雪;(中華民國)蔡甫鴻;(中華民國)林淑英;(中華民國)張水和;(中華民國)葉啟田;(中華民國)王台生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擺接印社成立迄今28年,展覽以「擺接廿八風華-黃書墩師生聯展」為題,在黃書墩老師帶領下,社員們集體創作,結合書法與篆刻,共同展出豐富作品,期能貫徹創社宗旨;推廣印藝、以印會友。歡迎您蒞臨參觀。

| | 主辦單位 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025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匈牙利)Sándor Zelená;(中華民國)峨冷.魯魯安(安聖惠);(中華民國)伊命.瑪法琉(林志明);(中華民國)林俊德+高惟維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成為出海口》 2025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TECLandArt Festival)是交通部東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於2015年開始委託專業承辦,沿著台灣東海岸各地舉辦的藝術活動,內容包括邀請藝術家駐地創作大型戶外作品,並設置在東海岸沿途風景區,稱之為「駐地創作」。除此之外,還有沿著台11線公路開放藝術工作室、藝術市集、音樂會等,是一個以東部海岸線區域的自然環境、部落生活、棲息居住、旅行壯遊為主題的藝術節。東部海岸壯闊自然,有時優美有時狂野,有時神秘有時開放,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寂靜而自然,樸素而自由,本藝術節透過駐地創作、藝術品設置、藝術活動、完善的旅行設施,讓觀光者在公共場所中找到情境涉入與幸福感之關係,繼而產生夢想的在地生根。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的發生場域,座落於臺灣島嶼東南海岸,花蓮的花蓮溪與台東卑南溪出海口之間,海岸山脈與太平洋之間,綿延近兩百公里的狹長山海沃土上。許許多多短而湍急的溪流自海岸山脈山巔深谷奔流入海,而數千年來島嶼東岸的人們便傍著這些溪流與海洋交會的出海口而居,一個又一個出海口聚落,串成如珍珠項鍊般的東海岸聚落。 無論溯流或降海產卵的水中族類,回到出海口都意味著通過生命熟成階段的里程碑,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終點,出海口輪迴不斷地孕育著溪流與海洋中的生命。而千百年來生活在東海岸出海口的阿美族人,作為這陸海循環生態系中的一環,也將生存於出海口的身體經驗轉化為一種「海洋與陸地一體」的空間觀與存在哲學。 已經邁入第十一年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亦是希望透過在夏季舉辦的藝術文化儀式,年復一年的探索與實踐,讓在地的生活者與遠道而來的旅人,在這山海匯流、陸海共生的物種與文化既多元且無比豐饒之處真真實實地相遇,在這裡,每一個人都能成為飽含生命動能的出海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宜灣部落|藝術家 Sándor Zelená 作品《Wadihan 迴響》源自阿美語「Wadihan」,意為「來自山谷的迴響」。 長濱寧埔|藝術家 峨冷.魯魯安(安聖惠) 作品《faki的背影》 花蓮磯崎|藝術家 伊命.瑪法琉(林志明) 作品《溯源之旅》 都歷遊客中心|藝術家 #J工廠 & #W工坊 -林俊德、高惟維 作品《繽紛跳耀東海岸-成為出海口》

| | 主辦單位 臺南老爺行旅

台南老爺行旅No.24主題展 <生活的怪奇比例>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魯志楷;(中華民國)陳楷仁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生活的怪奇比例> 8樓「奇點日常」展覽,由新銳藝術家魯志楷以創新的視角,重新詮釋我們身邊那些熟悉的日常。他的作品像是將平凡生活中的碎片以拼貼的方式重組,創造出一個個奇幻的縮影;9樓「倒轉人生」展覽,由新銳藝術家陳楷仁帶來以「倒插人」為主題的藝術作品,用幽默的方式笑看生活中的無可奈何。我們希望透過「生活的怪奇比例」展覽,喚起大家對生活的重新想像。不僅是一次視覺的饗宴,更是一場思維的啟發。讓我們暫時放下既定的模式,透過幽默與創新,重新感受日常生活中那潛藏的奇異與精彩。 8F 01奇點日常 創作者 / 魯志楷 新銳藝術家魯志楷透過其獨特的視角,重新詮釋我們身邊的平凡生活。 他善於運用創新元素,將日常中的平淡事物賦予幽默與微妙趣味,打破傳統的觀看模式。 這些作品如同奇幻的縮影,將日常碎片拼貼重組,使熟悉的場景充滿新奇與挑戰常識的力量。 此次展出《斿永》、《登陸》兩個作品,進入展廳彷彿置身於奇異的日常世界,吸引觀者用輕鬆詼諧的視角重新審視生活的多重面向。 《斿永》單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循環播放,4分23秒 在中文裡,游泳去除部首「水」後,字音仍然維持不變。然而,實際在沒水的泳池中「斿永」,能深刻感知一種超越現實的奇異與自身心理狀態下的碰撞。 〈斿永 Nobody, but my body〉,成為一個在線性時間下,半失能公共空間與個人意圖的交會。想像在無水泳池中如何正常游泳,進入充滿水痕、腳印與破碎粉塵的空間,開展身體的各式姿態,賦予半荒廢泳池的新生命樣態。 《登陸》單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循環播放,2分30秒 援用擬態與演化心理學的概念,以衣著裝扮,進入鳥類的群居世界,透過單頻道空拍錄像紀錄我在該場域裡的身體行為。把自己置放在一個看似合理、和諧的大自然畫面中,將此視為介入不同物種的襲擾與挑戰,綠意上遍佈的白點視覺重心游移在詭異與美感的臨界。另一個層面來看,空拍機作為一種現代化下的數位眼,在機械飛行特性上呼應鳥類的翅膀器官,以似鳥非鳥的姿態俯視,透過從遠至近移動的鏡位與交疊影像,營造出視錯覺的氛圍,一步步揭示出”我身在其中”的真實情境。 最後,即便站在離鳥群咫尺的位置,我們仍然無法互相理解,亦不可能排除彼此本質上的疏離。討論這樣的矛盾關係,甚而構築一種奇異的互動模式與觀看經驗。 9F 02 倒轉人生 創作者 / 陳楷仁 當我們習慣正著走的生活,是不是該試著倒插一回? 新銳藝術家陳楷仁的展覽 「倒轉人生」帶你突破常規,用幽默點亮生活。 倒插人表達了一種笑看人生的態度。現在就跟著藝術家的奇思妙想,用倒轉視角笑看人生的喜怒哀樂吧! 「表皮層」象徵著人類所處的環境,塊塊被宰割的帶皮肉塊任由人們在裡頭倒插、遨遊著,看似詼諧逗趣的畫面,實則背後隱藏滿滿幽默的寓意,印照出藝術家對大千世界的有感而發。 生活在表皮層上的半身人物的姿態都是來自於現實生活的取樣,「倒插人」這個概念講述一種薛西佛斯式的荒謬,人們努力地站在這片土地之上生活卻又無法停止往下陷落,必須不斷地和表面看不見的力量對抗、拉扯。 為了要讓這種掙扎的畫面張力更加強烈,索性就把所有人物都反過來插在肉裡,讓畫面中的人物倒過來站。美其名是站著,卻是雙腳朝天踩在一個虛無飄渺的空間之中。 陳楷仁以自嘲、幽默的口吻來表達對社會的體悟及觀察,希望透過繪畫勾起人們心裡那種有點酸酸的、癢癢的、有點無奈卻只能莞爾一笑的共鳴。

| | 主辦單位 臺南老爺行旅

No.24主題展 <生活的怪奇比例>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魯志楷;(中華民國)陳楷仁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生活的怪奇比例> 8樓「奇點日常」展覽,由新銳藝術家魯志楷以創新的視角,重新詮釋我們身邊那些熟悉的日常。他的作品像是將平凡生活中的碎片以拼貼的方式重組,創造出一個個奇幻的縮影;9樓「倒轉人生」展覽,由新銳藝術家陳楷仁帶來以「倒插人」為主題的藝術作品,用幽默的方式笑看生活中的無可奈何。我們希望透過「生活的怪奇比例」展覽,喚起大家對生活的重新想像。不僅是一次視覺的饗宴,更是一場思維的啟發。讓我們暫時放下既定的模式,透過幽默與創新,重新感受日常生活中那潛藏的奇異與精彩。 8F 01奇點日常 創作者 / 魯志楷 新銳藝術家魯志楷透過其獨特的視角,重新詮釋我們身邊的平凡生活。 他善於運用創新元素,將日常中的平淡事物賦予幽默與微妙趣味,打破傳統的觀看模式。 這些作品如同奇幻的縮影,將日常碎片拼貼重組,使熟悉的場景充滿新奇與挑戰常識的力量。 此次展出《斿永》、《登陸》兩個作品,進入展廳彷彿置身於奇異的日常世界,吸引觀者用輕鬆詼諧的視角重新審視生活的多重面向。 《斿永》單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循環播放,4分23秒 在中文裡,游泳去除部首「水」後,字音仍然維持不變。然而,實際在沒水的泳池中「斿永」,能深刻感知一種超越現實的奇異與自身心理狀態下的碰撞。 〈斿永 Nobody, but my body〉,成為一個在線性時間下,半失能公共空間與個人意圖的交會。想像在無水泳池中如何正常游泳,進入充滿水痕、腳印與破碎粉塵的空間,開展身體的各式姿態,賦予半荒廢泳池的新生命樣態。 《登陸》單頻道錄像裝置,彩色/有聲,循環播放,2分30秒 援用擬態與演化心理學的概念,以衣著裝扮,進入鳥類的群居世界,透過單頻道空拍錄像紀錄我在該場域裡的身體行為。把自己置放在一個看似合理、和諧的大自然畫面中,將此視為介入不同物種的襲擾與挑戰,綠意上遍佈的白點視覺重心游移在詭異與美感的臨界。另一個層面來看,空拍機作為一種現代化下的數位眼,在機械飛行特性上呼應鳥類的翅膀器官,以似鳥非鳥的姿態俯視,透過從遠至近移動的鏡位與交疊影像,營造出視錯覺的氛圍,一步步揭示出”我身在其中”的真實情境。 最後,即便站在離鳥群咫尺的位置,我們仍然無法互相理解,亦不可能排除彼此本質上的疏離。討論這樣的矛盾關係,甚而構築一種奇異的互動模式與觀看經驗。 9F 02 倒轉人生 創作者 / 陳楷仁 當我們習慣正著走的生活,是不是該試著倒插一回? 新銳藝術家陳楷仁的展覽 「倒轉人生」帶你突破常規,用幽默點亮生活。 倒插人表達了一種笑看人生的態度。現在就跟著藝術家的奇思妙想,用倒轉視角笑看人生的喜怒哀樂吧! 「表皮層」象徵著人類所處的環境,塊塊被宰割的帶皮肉塊任由人們在裡頭倒插、遨遊著,看似詼諧逗趣的畫面,實則背後隱藏滿滿幽默的寓意,印照出藝術家對大千世界的有感而發。 生活在表皮層上的半身人物的姿態都是來自於現實生活的取樣,「倒插人」這個概念講述一種薛西佛斯式的荒謬,人們努力地站在這片土地之上生活卻又無法停止往下陷落,必須不斷地和表面看不見的力量對抗、拉扯。 為了要讓這種掙扎的畫面張力更加強烈,索性就把所有人物都反過來插在肉裡,讓畫面中的人物倒過來站。美其名是站著,卻是雙腳朝天踩在一個虛無飄渺的空間之中。 陳楷仁以自嘲、幽默的口吻來表達對社會的體悟及觀察,希望透過繪畫勾起人們心裡那種有點酸酸的、癢癢的、有點無奈卻只能莞爾一笑的共鳴。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  |  財團法人席德進基金會 策  展  人 |  楊永源 展出期間  |  2025. 08. 23 — 2025. 12. 07 展出地點  |  101展覽室    ---------------------------------------------------------------------------------------------------------   展覽介紹 1943年席德進入學杭州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原「國立杭州藝專」),1948年畢業,同年夏末八月,席德進隻身自杭州轉上海來到臺灣,開啟了顛沛流離的前十年,生活漂泊不安,內心卻堅定的在藝術道途上前進。他這種在不安與堅定中找尋平衡的特質,一方面是來自對藝專生活的懷念,和對老師林風眠教導的反芻,另一方面是對中華文化及民間傳統美感形式的追尋,終生未曾或忘。   來台初期他落腳在嘉義中學擔任美術教員,課餘時間足跡遍布嘉義近郊和南臺灣城鄉風景,體驗到南臺灣風景中的光與色,建立了在自然中找題材寫生的作畫習慣,終生受其影響;他勤練藝專時期習得的人物畫技巧,保留肖像畫的手感在台北大展身手。   1952年初離開嘉義中學北上,席德進以畫插畫和廣告畫謀生,但心中卻不斷浮現回歸純藝術創作的呼喚。他走遍台北近郊畫風景畫,並投身市井去捕捉臺灣常民生活,到廟宇認識民間信仰。席德進也延續他在嘉義時期畫人物畫和肖像畫的興趣,從畫冊學習二十世紀初期塞尚、盧奧、馬諦斯、畢卡索等藝術家的風格,建立了油畫材質和肌理的表現技巧,形成辨識度極高的繪畫風格。   1955年至1960年代初期,他的水彩風景畫和肖像畫銷售甚佳,已可依靠售畫過職業藝術家生活。然而1950年代後半,臺灣掀起的現代繪畫運動浪潮,對席德進而言,畫風與題材的變與不變形成了考驗。1957年完成作品〈閑坐〉在全國美展中展出後,他寫下「這幅畫比較特別,也可說是油畫中具象風景的最後出現,以後我走向了抽象幻想風。」他原先以繪製肖像畫知遇於臺北的歐美外交人士和眷屬圈子,這個抽象風的轉變,也幫助他打開了1962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體驗現代藝術的機會大門,並由美國延伸到歐洲,客居巴黎三年。   1962年席德進赴美前回覆邀請單位的作業安排時,表示他想參觀的首要對象為抽象畫家弗朗茨•克萊恩(Franz Kline)的藝術、華盛頓、紐約以及舊金山的畫廊和美術館。旅美期間他習慣水彩寫生之外,還創作了一系列抽象畫。不過他在美國時也發覺,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的浪潮,已被普普藝術和其他新興流派所取代。他順應潮流在美國開始普普藝術創作,並延續到1963年起在法國時,大量沿用中國民間宗教圖騰,和加入民間藝術的圖像於他的普普風創作。席德進的普普作品裡使用的民間生活元素,可說是「經過符號化」,這也使得他的普普藝術創作具有強烈的個人辨識度。   席德進的抽象繪畫和普普風創作,持續到他遊歷歐洲返台之後最初的幾年間,然而中華文化的美感精神,和臺灣鄉土題材裡的老屋建築和平凡人物,佔據了他後半生的創作,這已是另一個面向的席德進了。     「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主題書展 呼應本次「履痕深烙:席德進早期的生命和藝術軌跡, 1943-1966」,感謝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國美館合作,於國資圖五樓「賢雲星空書房」同步推出藝術家席德進相關書展專區。歡迎前往國資圖進一步參觀。 書展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總館五樓 賢雲星空書房(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書展連結網址:https://ipac.nlpi.edu.tw/exhibitionDetail/276 展期:2025/8/24(週日)至2025/12/7(週日) 國資圖五樓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8時30分;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每週一及國定假日為休館日。        

| |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再來一次! try again  「藝術游擊」藝術家返場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再來一次! try again 「藝術游擊」藝術家返場聯展 時間的流淌,讓過往可憶不可追,「再來一次」是許多人心中的想望,有的事物有重來的機會,但有的沒有。重來不一定就是完整的原始再現,用不同的形式再現也是重來。這次展覽探索「物」與「人」及「時間」的聯繫,人類生活無所不與「物」共存,經由物質與他人產生聯繫與互動,我們使用、分享、談論、製造並賦予它意義,也寄託情感。物不只是物品,也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並間接形塑表現我們是怎麼樣的人。 在高度消費社會中,物件氾濫,除了實用性功能消失被人類淘汰視之為廢棄物之外,也有一些是被珍視之紀念物,二者的價值是否都會因不合時宜而消亡?它們是否還有重新循環再來一次的機會?當物件原始角色的轉換,可重溫過往也可以再賦新詞,都將產生出不同的面貌!激發不同的聯繫。經由藝術家的巧思,讓它們能夠脫胎換骨轉換成另一個物件型態與功能。 以「再來一次」為主題,另一面向也同步呼應創作者和馬祖在地的想望,對於藝術家們返場是再來一次馬祖創作的機會,對於老聚落來說是再一次傳述過往之風華;每個人在不同階段與場合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與身分,期望大眾也能時時抱持著再來一次的信念,堅毅而勇敢展現多元化的自己。 6位藝術家利用「海洋廢棄物」或「舊物件」作為創作元素或材料,將分別在東莒島和西莒島展出,對於物件、記憶與情感在時間推移過程中產生的變化與不同面貌之呈現。   展覽資訊- 時間:114年9月5日(五)至11月16日(日) 地點:連江縣莒光鄉 東莒島(東莒大浦客廳、正泰養雞場)、西莒島(田澳老街、福餘商店) 展出藝術家:倪苑茹、李語晨、鄭伊里、黃建寰、邱雍晉、李奕芃 展出場地 作品主題 作品簡介 藝術家 個人社群 藝術家簡介 東莒 正泰養雞場   (Open Time:9:00-18:00) 海拾餐具 Re_Vessel   「海拾餐具」是海洋與我共同推出的最新餐具系列,海洋負責處理餐具們的表面質感,而我則是負責拼裝。海廢不是海廢,碎片不再是碎片,而是餐桌上的另一片風景。 倪苑茹 Yuan-Ru Ni   IG:@yuan_jewellery 金工首飾創作者,因「永續珠寶」講座開始反思材料與環境的關係,利用自身的金工技藝與設計思維,將海洋廢棄物,如海玻璃,轉化成首飾創作。 東莒 正泰養雞場   (Open Time:9:00-18:00) 海神的餐桌 The Table of the Deep Blue 「望向大海的時候,你看見什麼呢?」載浮載沉的人造廢棄物是我們望向大海時看見、也看不見的畫面。當海廢成為海,海中生靈過的又是什麼樣的日子呢?覓食的時候,究竟是在吃飯,還是吃垃圾?歡迎來到海神的餐桌。 李語晨 Yu-Chen Lee IG:@yuchenlee1022 攝影師、教育工作者。英國布萊頓大學攝影碩士、政治大學外交系/中文系畢業。喜歡攝影中的詩性,靈感來自於大自然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影像作品反映生命的美、脆弱和複雜性,持續進行《海洋碎片計畫》。 東莒 大浦客廳   (Open Time:9:00-18:00) 海廢互動家庭音響 Turning Ocean Waste into an Interactive Home Audio System 大型的海上浮球具有良好的聲學特性,能將便宜的小型喇叭變成類似家庭劇院的音響系統。在以海廢打造的聲音空間中,觀眾可以使用手機掃描喇叭上的 QR code,與音樂互動。此計畫為實踐環保概念,聲音裝置撤展後還能繼續作為日常使用的藍牙喇叭,成為永續使用的生活物件。 鄭伊里 I-Lly Cheng     作品協作: 吳睿哲、黃鈺丞 https://i-llycheng.co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碩士,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院電子音樂碩士,目前於美國布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創作透過音樂、裝置、電聲、多媒體和空間,持續關注探究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因器樂演奏之背景啟發了人與聲音互動的熱忱,專注於開發聲音互動系統。 西莒 田澳老街   (Open Time:24小時) 島犬拾光 MIsland Dog, Gathering Light 作品以廢石與漂流木構築的台座為記憶與失落的象徵,上方安置一隻由透明樹脂與海漂物組成的犬形雕塑,抽象回應古地名「西犬島」。半透明軀體封存浮具、漁網、海玻璃等海岸殘片,在陽光下折射海洋色光與時間痕跡,如同逐漸消逝的語言、人口與生活。作品以「不完整」、「漂浮」、「空洞的紀念」呼應場域,邀請觀者在光與海風之間,重新凝視邊陲島嶼的歷史與文化。 黃建寰Huang,Jian-huan       IG:@sicy777 生於屏東,現居台南,藝術工作者。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碩士、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碩士。擅長以裝置藝術結合影像與複合媒材,喜歡把生活裡的物件、影像和記憶拼湊成對話。探討個人經驗與社會、歷史、空間的流動關係。 西莒 福餘商店1樓   (Open Time:8:00-17:30) 島的棲息練習 Island of resting practice 小島像是給過路人一個喘息的機會,是一種輕盈的流浪地景,也像是一座暫時的夢土,漂浮在現實與想像之間。一個漂浮在現實的邊緣,人與世界短暫疏離後的棲居之所。裡面沒有界線,只有呼吸和片刻的靜,一個孤立、寧靜、自我探索的空間。在這小島中,暫時放下世界的喧囂,聆聽自己的聲音。 邱雍晉CHIU,YONG-JIN   作品協作:黃心怡、黃建瑋、李依輯 https://www.chiuyongjin.com 現居南投,藝術創作者與藝術教育工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創作概念為透過日常中移動的經驗,以自身的視角詮釋移動過程中的一景一物,關注人與自然之間不斷變化的過程,同時反芻生活層面、地緣關係、歷史與自然環境的脈絡觀察,重新組構當下所經歷的感知,再現於作品之中。創作媒材為繪畫、攝影及裝置。 西莒 田澳老街   (Open Time:24小時) 獻給馬祖的一隻貓毛蟲 A CATerpillar dedicated to Matsu 2025年5月場勘時,我和田沃村的大哥聊天。我們都不想要太藝術的東西,他想吸引觀光客,我想創作與在地有關的作品。我請他分享幾個田沃特色,他提到手榴彈箱、雌光蟲、燕鷗和貓。我有點怕蟲、討厭武器,燕鷗又太常見,所以選了貓。但這不是普通的貓,是貓毛蟲。他們會在田沃村,邀請你一起逛逛找貓。 李奕芃 LEE,YI-PENG IG:@leeyipengart 目前在南投和朋友一起經營 YAHAHA 臺灣國際藝術村。從駐村藝術家變成藝廊負責人,最近因為經營藝術村變成了廚師、司機、保母、行政、行銷、翻譯、諮商師等角色。2025的我,做了幾隻貓送給馬祖。我真的很愛馬祖,從來不知道馬祖喜不喜歡我,我猜馬祖真的不在意。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協辦單位: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連江縣田沃社區發展協會、福餘商店、福大大工作室   馬祖國際藝術島  https://matsubiennial.tw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留下臺灣第一聲音~ 曲盤裡肚个客家愛情音樂同日常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林太崴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展覽將帶您回顧一百年前的臺灣聲音。展覽重點在於客家音樂及文化的歷史,展示了臺灣首張錄音曲盤《一串年/大開門》、最早的山歌《上山採茶》等珍貴錄音。

|

呂志英水彩個展---與光同行 隨風而往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呂志英

其他單位: (指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這次個展全是近期不曾發表的作品,畫面試圖呈現光在環境與心境之間交會移轉的片刻,用以傳達「此即彼,彼即此」心與境交互相融,一切皆已具足的內心感受。 同時也藉此期許畫界總是推陳出新,讓民眾從看展中獲得新鮮的美感滋養,並激發創造力,增益一切美好關係。

| | 主辦單位 苗栗縣政府原住民族及族群發展處

苗栗縣114年度部落大學作品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苗栗縣政府原住民族及族群發展處

其他單位: (合辦)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指導)苗栗縣政府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原住民部落大學作品聯展,以「在地智慧.世代相傳」為主題,本次聯展豐富多元,每一件作品皆蘊含對文化根源與珍惜,工藝師將傳統技藝結合現代創意,呈現對原文化的生命力。 泰雅文物館致力於推動原住民族文化保存及創新,透過這次部落大學的作品聯展,讓更多人認識文化藝術價值,對傳統的延續相傳,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共同開創原住民族工藝。

| | 主辦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虛空之境」手語導覽 10/17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活動亮點   ►當期展覽「虛空之境」,由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導覽志工老師及TASLI臺灣手語翻譯協會翻譯員合作,透過手語翻譯表述,一同認識臺法攝影家們如何以攝影創作,對焦領土與城市,凝視我們的時代! ►以共融的角度,歡迎聽語障朋友及聽人朋友,一同觀賞本次展覽,推廣支持手語文化,共享文化資源!   講者簡介   TASLI臺灣手語翻譯協會 TASLI臺灣手語翻譯協會目標在於使台灣手語翻譯人員達成「精進自我 服務聾人」的手語翻譯專業團體,作為聽語障人士與聽人溝通的橋樑,並促進台灣手語翻譯專業發展以全面提升手語翻譯品質與量,維護聽語障人士知的權利與應有福利。     活動時間 2025年10月17日(五) 14:00~16:00   活動地點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 2樓展間 請先至1樓 服務台報到 來館交通:交通資訊點此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猿緣園藝術館

臺中市藝術亮點-當代名家書畫聯合展(上集)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劉其偉、李奇茂、王王孫、詹明涼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次展覽網羅多位優秀書畫創作者,其中尤以劉其偉、李奇茂、王王孫與詹明涼等當代名家最具代表性,展現水墨藝術的豐富樣貌與文化深度。誠摯邀您蒞臨,共賞當代書畫名家與優秀創作者的墨韻風采!

| | 主辦單位 和顏牙醫診所

臺中市藝術亮點-《那些美好的時光》蔡維祥水彩創作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蔡維祥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花花世界沁人心,美好的事物總令人心曠神宜。藉著這次的畫作展出,透過作者水彩畫柔和的筆觸與細膩的色彩,喚起大家憶起往日那些美好的時光。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2025臺灣美術新貌獎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臺灣美術新貌獎入選者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在快速變動的全球藝術語境中,藝術早已超越審美,成為連結現實與想像、歷史與未來的語言。自2000年創立以來,「臺灣美術新貌獎」致力於發掘創作能量與實驗精神,自2016年起更取消媒材、尺幅與年齡限制,打造更自由的創作平台。 2025年展覽延續這項精神,鼓勵創作者以自由思維與跨域語彙,回應當代社會與文化議題。46件入選作品橫跨繪畫、裝置、聲響、空間、AI與新媒體,展現臺灣藝術家對記憶、性別、靈性、城市與身份認同的深刻探索。藝術家融合感官經驗與空間敘事,打破形式與語彙邊界,使藝術成為參與現實、理解自我與重構想像的方式,開啟藝術與世界對話的新可能。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日日清眷,有風的地方」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港區藝術中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家的模樣」,不一定豪華,不一定整齊,但有熟悉的味道、聲音和光。 在清水眷村,也有那樣的家-- 《 日日清眷,有風的地方》,除以文字介紹清水眷村過去歷史外,也將清水過去居民的生活片段,以原眷戶保留至今的老照片,搭配眷村房舍格局圖、回憶小故事做展示,角落的一隅還撥放著日常生活的聲音,希望邀請觀展民眾走入空間喚起過去生活的聲音與記憶,另外展場也展出小飯盒、收音機、舊電話、老掛鐘等過去的老舊文物,讓人仿佛走進時光隧道,感受眷村的生命軌跡。 一旁的牆上也特別放置展覽明信片,邀請民眾、清水眷村原住戶或曾有過眷村生命經驗的朋友,寫下與「過去家」或「親近的人」的記憶,分享屬於自己生命中的家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媒材:舊文物、老照片、複合媒材 展覽時間:114年7月29日(二)至114年12月28日(日)上午9:30-下午5:30(每周一休園、若遇特定國定假日不開放) 展覽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西1號服務中心展示室

| | 主辦單位 苗栗縣政府

2025三義木雕藝術節:2025年臺灣國際木雕競賽作品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協辦單位: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贊助單位: 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單位: (執行)三義木雕博物館,(指導)文化部,(指導)客家委員會,(指導)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探採事業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2025灣國際木雕競賽分為「工藝木雕類組」與「當代木雕類組」兩大類,初審階段評審結果出爐:工藝木雕類組計21件作品入選;當代木雕類組計24件作品入選,合計45件作品入選。本次參賽作品數量雖略少,但卻有許多新手加入,其中多數為木雕研習營學員,而參賽國家也在疫情之後逐漸增加,呈現多元角度的木材質雕刻創作特色,內容形式從抽象到具象人物,表達出時代的精神與造型的美感線條。而今年參與的薪傳營木雕新生代有18位學員參賽,研習營見證了無數年輕創作者,從最初的摸索與練習,到日漸磨出個人風格的歷程。近20年來,已為台灣孕育出數以百計的木雕藝術創作與工藝傳承人才。

| | 主辦單位 澎湖縣政府

《漲落之間──國際當代藝術展》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李映蓉;(中華民國)李鍵;(義大利)Luca Bonaccorsi

協辦單位: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由藝術家吳佳容擔任策展人,邀集六位來自英國、義大利及臺灣的藝術家,包含李映蓉、李鍵、黃翰柏、潘勁、Luca Bonaccorsi以及吳佳容,展區橫跨文化局特展室及文馨畫廊。將透過新媒體與複合媒材裝置藝術,共同思考人與島與海之間的依存關係。本展以「地景與文化的交織」、「海島意識的形成」與「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為三大策展論述核心,回應澎湖作為海島在歷史地理、文化認同與生態環境中的特殊位置。藝術家們藉由多樣媒材語彙與空間介入,打造一場跨越地域與時間維度的藝術對話,回應當代社會對於「家」、「歸屬」與「邊界」的再定義。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 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臺灣文學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展將以「注意,你已被文學包圍了」、「始動,島孕育的 ‧ 與海帶來的(~1895)」、「立志,文明開化的夢與傷(1895~1945)」、「跨越,窒息年代的游擊戰(1945~1980)」、「爆炸,每個人都飆出高音(1980~2000)」、「____,寫我們一起的未來」等六大主題展區,將百年來的文學史化為日常,並透過數種不同的多媒體設備,讓觀眾可以與臺灣文學互動、創造,並從中帶走物質和心靈的紀念品。

| |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2025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宣誠;(中華民國)柯慕一;(中華民國)陳思因;(中華民國)簡志明;(中華民國)王柏仁;(中華民國)鄭浩祥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首度移師東岸台東, 選址知本森林、活水湖畔與達魯瑪克部落, 展開一場以竹為語言,串連地景與文化的建築行動。 🌱 六組建築設計師團隊, 以「真實的建築」為題,在多變的氣候與地貌條件下, 親自落地實作,打造回應環境脈動的竹構作品。 不只是創作,更是一場集體共學與在地對話的旅程。 我們誠摯邀請你透過前導短片,看見這些提問與回應—— 🔸 建築如何從自然出發,回應台東的山海與氣候? 🔸 在地方共作中,團隊與部落如何攜手凝聚共識、彼此理解? 🔸 一場「真實的建築」,要如何慢慢被實踐出來? 🔸 在這片土地上,竹能不能成為文化的載體? 📺 現在就從這支影片出發,走進島嶼、走進山林,與竹一起呼吸。 ______________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展訊 ▧ 展覽場域|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台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達魯瑪克部落 *2025年5月開展(常設展) ▧ 指導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 協辦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台東分署 ▧ 策展執行|初樸建築師事務所 ▧ 策展人|葉育鑫 ▧ 參展團隊|陳宣誠、柯慕一、陳思因、簡志明、王柏仁、鄭浩祥 #島嶼構竹2025 #與自然共生 #竹構築 #永續設計 #綠色建築實驗場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 柯慕一.村夢遊牧 | 《石頭的孩子》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 陳宣誠.共感地景創作 | 《竹蝶》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 陳思因.風土建築研究室 | 《在若亭》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 台灣義築協會 | 《第三空間》 ▍台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 | 王柏仁.阿瓦瓦規劃設計 | 《船塢》 ▍達魯瑪克部落 | 鄭浩祥.普悠瑪文化工坊| 《Irilriya》

目前在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