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臺北 新北 桃園 臺中 臺南 高雄 新竹 苗栗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澎湖 金門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

從野獸國出發-有怪獸主題書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其他單位: (指導)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有怪獸,有怪獸,到處都是怪獸! 不管你稱呼牠們為怪獸、怪物、野獸、妖怪、獨角獸、還是沒有名字的怪東西,現在牠們通通都出沒在兒美館,陪你一起過暑假、過鬼月、過萬聖節、過每一個適合閱讀的好日子! 本次展覽將從莫里斯·桑達克著名的繪本「野獸國」出發,精選36本各具特色的怪獸主題繪本,這些藏身在繪本中的幻想怪獸千奇百怪,每隻都可愛又有獨特個性,等你認識之後,就知道他們一點也不可怕,可以陪你玩、陪你冒險,還能陪你長大。穿上你最喜歡的冒險套裝,到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兒童藝術圖書空間,一起尋找最適合你的怪獸夥伴吧!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安平區公所

《安平憶相》老照片映像展—— 穿越時空,尋回安平記憶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維翰

協辦單位: 私立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所)

其他單位: (指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安平憶相》老照片主題展分為「憶相」、「意象」、「藝像」、「義巷」四大展區,融合老照片、文學詞句、傳統歌謠、藝術影像與巷弄文化,重現安平過去的街巷樣貌與人文風情。展覽中導入AI技術,將靜態影像轉換為動態敘事,打造具沉浸感的觀展體驗,使觀眾能越時光,走進舊時安平的生活場景。

|

2025台灣南方藝術聯盟年度大展 - 邊界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臺灣南方藝術聯盟

其他單位: (指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邊界—是視線所能觸及的極限,也是心靈感知的起點。當我們凝視任何景物,無論是山巒的起伏、海洋的廣闊,邊界不僅標示著存在的範疇,更是我們觀看的立場與角度所決定的框架。 創作中,風景的邊界則充滿了主觀性。以特定的構圖或描述將無邊無際的自然裁剪為有限的空間,邊界成為了創作者自我陳述的語言,訴說著他們對風景的理解與詮釋。 在此,台灣南方藝術聯盟以「在地連結」與「多元對話」為創作核心,致力於探索台灣的多樣性,並將其轉化為當代藝術語言,並與國際藝術潮流接軌,建立屬於台灣南方藝術聯盟的全球視野。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金山分館】金山國小「金典80 再見‧起點」聯合畫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金山國小小第80屆畢業生

協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金山分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金山分館】金山國小「金典80 再見‧起點」聯合畫展 展覽時間:7/14~12/31開館時間 展覽地點:新北市立圖書館金山分館/樓梯廊道 聯絡電話:02-2498-4714#201 簡介: 《金典80 再見‧起點》聯合畫展由新北市金山國小第80屆畢業生與藝術深耕計畫指導老師李賜民、何家俊、沈秋碧、簡杞恆共同策劃,透過57幅以「校門口」為主題的水彩畫,展現學生對母校的回憶與情感。每位學生以三張作品描繪校園角落,藉此表達對金山土地的深厚情感,並象徵人生新階段的起點。在創作過程中,李賜民老師不僅提供繪畫技巧指導,更鼓勵學生探索內在感受,讓每幅作品皆富含個人情感與故事。孩子們透過藝術重新凝視校門,學會用色彩傳達情感、用畫筆記錄成長,並在一筆一畫中與過去道別,向未來啟程。畫展不僅是一場藝術饗宴,更是一場充滿感恩與祝福的畢業禮讚。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亂流:半睡飛行夢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 張文豪;(香港)黃銘樂;(中華民國)黃羿瑄

贊助單位: 春之文化基金會

北師美術館與國藝會「策展人培力@美術館」計畫合作,將於 8 月 29 日推出由策展團體 Nn̄g Project 策劃的展覽「亂流:半睡飛行夢」( The Limit is The Turbulent Skies)。 展覽邀請觀眾踏入一場「亂流」,在半睡半醒的飛行夢境中,重新感知當下的我們——共同仰望與渴望的天空。展名巧妙翻轉了諺語「The sky’s the limit」,改為 「The limit’s the skies」,從「沒有極限」到「極限就是天空」,暗示著人們對未來的想像早已被改寫。天空,不再是象徵自由、進步與突破一切限制的無垠之地,而是被科技、監控、地緣政治與全球資本交織成一張無形的網絡。 策展團隊試圖揭露在「自由」與「全球化」包裝下的矛盾現實:對雲端系統與演算法的質疑、對遷徙與歸屬的複雜心理、對旅遊慾望的拆解,以及對物質貿易歷史與流通基礎建設的反思。這些現象,如同飛行中無法預測的亂流,擾動著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使原本穩定的觀看方式出現裂縫。當情感、記憶與身體被捲入不斷流動的體系中,「亂流」便成為當代人的集體感知狀態:世界結構鬆動、界線日益模糊、感官持續過度刺激——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自身的位置與連結世界的方式。 展覽場景以「機場」作為出發點,並邀請黃嘉宏擔任主視覺設計師,凝煉機場視覺元素,透過飛行等候線、面板等,引導觀眾思索熟悉卻鮮少深究的空間,如何充滿期待、過境、控制與流動。 本次展出的九位藝術家來自台灣、香港與南韓,透過各自的創作視角,邀請你進入這場感知的「亂流」。也許我們一時無法確定飛往何方;但正因短暫的失重,我們才有可能重新找回自身的感覺。這是一場介於真實與想像之間的旅程,如同飛行中的夢——我們既未完全清醒,也未完全沉睡。 展演者︰|策展人| Nn̄g Project 張文豪/臺灣,黃羿瑄/臺灣,黃銘樂/香港 |藝術家| 張庭甄/臺灣,李鈺淇/臺灣,洪辰煊/南韓,李秉璈/臺灣,林彥翔/臺灣,羅懿君/臺灣,勞麗麗/香港,曾彥翔/臺灣,徐皓霖/香港

|

「異域無界」 — 曾詠晴創作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曾詠晴

其他單位: (指導)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這次展覽將“邊界”設為主題,把旅途中遇到的哨站、海關、簽證的種種限制,和自在飛行的鳥類作對照,人為邊界是虛構的地圖線,真實的邊界卻是自然環境。領土邊界隨時局移動,人們身份有著域限和時限,但鳥兒保有隨意停留或移動權,牠們的自由反是不變的定論。思念隨鳥兒送向遠方,往相隔兩地的家人稍去,全球化的世界,既遠大又狹限。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

第32屆全國兒童聯想創作畫比賽得獎作品114年巡迴展-(12)西屯區上安國小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全國兒童聯想創作畫得獎者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全國兒童聯想創作畫比賽已辦理超過30年,每年提供印有特殊圖形的畫紙,讓全國小學生由此圖形聯想創作,透過獨特的繪畫遊戲競賽啟發兒童聯想創造力,複賽每年級評選第一名1位、第二名2位、第三名3位及優選6位共72位得獎者,歷經初賽及現場即時創作複賽2階段的競爭,從全國作品中脫穎而出。 第32屆比賽圖形以活動主题「未來城市 自然共存」延伸,取大自然的元素及城市相關意象,讓小朋友打開敏銳觀察力,想想平常忽略的小地方也能創造出新天地,延伸出兒童的創想畫作。 得獎作品並於隔年度辦理巡迴展出。 第32屆賽事於113年12月1日辦理完成已辦理完成,114年10/13-10/24來到西屯區上安國小,邀請大家一同進入孩子們的想像世界。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 | 主辦單位 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 路由藝術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在當代氣候危機與城市擴張的夾縫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居所」?它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建築結構,而是關於人與自然、文化與記憶、資源與倫理交織的關係網絡。《共築之所Grounds for Living》,聚焦於「棲居」作為一種再思與再造的行動,邀請五組來自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藝術家,透過裝置、雕塑、織品與繪畫等創作形式,回應我們如何在動盪與變遷中重構生活的根基。 「共築」不只是建築的行為,更是面對土地、資源與社群的重新連結。既指向物理層面的協作與構築,也象徵在生態、社會與文化面向上的集體想像與實踐。展覽中的藝術家透過自然材料、回收物、統計圖像與手工技藝等語彙,回應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緊迫課題。他們的創作並非單向的表述,而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對話,試圖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開啟關於未來棲居的思索與提案。 從熱帶自建住宅到紙箱堆疊的記憶空間,從環境統計的紙雕到工業廢料的再造,《共築之所》呈現一種貼近自然、靈活變動的居所觀,一種非線性、非中心的生活想像。在這些作品中,家屋成為可變的、呼應環境的有機體,是一種與時間、土地共振的生活試驗場。

相機不見了:陳建維

| | 主辦單位 谷公館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號4樓之2)

相機不見了:陳建維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谷公館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號4樓之2)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相機不見了》是陳建維在谷公館的第一次個展,一百多幅攝影作品鋪陳整個展場。那些剎那間捕捉的影像,有些是攝影師最熟悉的朋友,有些是擦身而過的陌生人;有些場景如此熟悉,有時鏡頭也只是場景中的過客。這些零星的光影相互串連,成爲橫貫五年的痕跡。 …………………………………… 相機是一種幻術,真正生活的人比較重要。 A story of loss, return, and the unexpected gifts of absence。 《相機不見了》,來自一段真實的經歷 —— 遺失了相機。不是遺落在計程車裡,也不是借給誰忘了拿回來,它就這樣消失了。在它不見的當下,記憶像著急的跑馬燈一樣,我才意識到,原來一台相機能裝下的,不只是影像,而是這幾年的我自己。那些曾經的光影、心跳與呼吸,一瞬間全都像是蒸發了一樣。那不僅是器材的遺失,更象徵著對於個人視覺記憶的斷裂與不確定。我心裡許了願,如果失而復得,我會為它做些什麼?辦場派對吧!能送給朋友一份禮物,一個擁抱多好!隔天,它就靜靜的坐在與家人曾經一起找遍的桌邊一角,雞皮疙瘩瞬起,不可能吧! 《相機不見了》 是一場關於失去與重逢的影像敘事,也是一場視覺再認與時間縫合的行動。數位影像時代中,我們對影像的儲存與召喚已近乎本能,而當記錄的工具嘎然而止,記憶與觀看也隨之產生裂縫。它們見證了一段被打斷、又重新串起的記錄旅程,記憶裂縫後的再拼貼與再詮釋。「失而復得」反映的是一種普遍而深刻的人類經驗,這些影像,是否仍舊保有最初的情感與意志,抑或已然成為新的記憶?照片還是那些照片,但視角已經不同。 這份日記 ( 2020 ~ 2025 ) 經歷疫情爆發,解封,世界又恢復自由的日常 , 以無所得故。 總會有光如約出現。 —— 陳建維, 2025年7月

| |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巡旅.尋旅–新住民繪本的故事旅行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4場域輪展:介紹展出《話畫看.心畫家》多元母語繪本創作集,於4個場域輪展,大眼睛美術繪本屋(8/10-8/31)、崆書屋(9/1-9/30)、遠見人文空間/鳶Milvus(10/1-10/31)、見書店&書洞市集(11/1-11/9)。 4場閱讀推廣活動:於11/8、9在書洞市集辦理,以《話畫看.心畫家》繪本內容為主軸,透過說故事、工作坊、手作等互動,讓更多人了解自己與「鄰居」國家之間的不同與相同。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大里區公所

林維璋繪畫藝術創作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林維璋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藝術即本能」是林維璋老師的人生哲學,老師認為藝術不需要使用知識去理解,僅需用心感受;創作者用心感受生活,透過紙筆表現內心,觀賞者用心感受畫作也能與創作者產生共鳴。 本次展覽創媒材以彩墨、壓克力及油畫為主;創作內容包羅萬象,有山水畫也有人物畫,表現手法各有其異,期待帶給參觀民眾多樣的視覺感受。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漫.蔓.慢-工藝漫活主題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其他單位: (指導)文化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2025年適逢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邁向「工藝70+1」,倡議工藝「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為核心推動軸線,意涵「工藝是浪漫.快樂.生活事」。引入「漫活SLOHAS 」融合慢活(SLOW)與樂活(LOHAS)的精神,以工藝為媒介對應未來社會的關鍵議題與文化實踐路徑,不僅是⼀種⽣活態度,更是⼀場由感官經驗出發、引發社會行動、最終形成文化共鳴的「心工藝運動」。 本展以「漫、蔓、慢」三部曲為結構主軸,以「漫活 SLOHAS」的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以及永續(Sustainability)為核心價值,由「漫」的感官啟動、「蔓」的實踐鋪展、「慢」的共創沉澱,鋪展出工藝如何從個人感知走向群體共創,進而回歸生活節奏的深度反思,對應「理念 → 態度 → 風格」的三階段進程,亦是⼀場關於工藝未來的⾏動樂章,構築出⼀套完整的SLOHAS工藝哲學。 本展不再僅是靜態物件的呈現,而是以展覽為行動平台,整合「策展 × 倡議 × 實踐」三大推動方向,擾動觀眾五感體驗,促發思考與行動,描繪臺灣當代工藝在文化傳承、永續實踐與社會參與中的整體樣貌,展現其由傳統技藝邁向生活實踐與文化運動的新風格轉向,強調工藝「漫活SLOHAS」的生活態度,是S到S之間永續無限∞的善藝循環。 《漫》/無邊界的感官流域 展覽從一場鬆動感知的經驗開始 工藝不只是作品的呈現,而是感知的觸發與生活關係的開啟。本展以「漫」為起點,透過懸吊陶片、光影變化與身體參與,打開觀者與工藝之間的感官連結。光線穿越裂縫,隨氣流投射在地面與人影之間,構成流動中的共感風景。這裡沒有觀看指引,每一次步入皆為一次獨特經驗。這是一場感知的鬆動,也是一種關係的開始,讓工藝從物件,轉化為生活中的感受場域。走出陶片與光的世界,一道由氣味組成的過場空間悄然展開,茶的清香、咖啡的焦甜、酒粕的微醺氣息,引領觀眾的身體進入下一段節奏。節 拍轉緩,感受轉深,為「蔓」「慢」的延伸預留餘韻。 《蔓》/工藝的未來根系 工藝不只是延續傳統,更是面對未來的提問。 《蔓》象徵工藝如根系般蔓延而生,向空間延展,也向社會與土地深入。本區以「永續」與「科技」為雙軸主題,展現工藝如何在當代議題中實踐其未來潛力。 永續軸線強調材料選擇與社會關係的在地實踐。創作者以回收素材、天然媒材與低耗能製程,回應對環境友善的材料倫理;同時透過永續旅遊與社區共創等形式,深化工藝與地方的連結,讓工藝不再孤立於展場, 而成為生活中可實踐、可參與、可延續的文化行動。 科技軸線則聚焦於數位技術與創新工法的導入。AI生成設計、3D列印、感應裝置、演算構造等,與傳統工藝語彙交錯對話,打開當代表達的可能性,也為工藝注入新的形式語言與互動體驗。 子題一/永續 環境 × 材料 × 循環設計 × 社會關係 「永續」不只是工藝的附加條件,而是一種從創作源頭開始的實踐態度,貫穿材料選擇、製作方式、 社會參與與整體生命週期。 材料選用:運用可回收、再生或天然素材,延續資源生命、降低環境負擔。 在地回應:依據地方生態與文化條件取材轉化,兼顧節能減碳與文化延續。 製作方式:實踐低耗能、可共生的生產邏輯,讓工藝成為具備環境友善的創作行動。 社會關係:透過永繽旅遊、地方共創與社區參與,建立長期可持續的人地關係網絡,使工藝深植於生活場域中,成為連結人與地方的行動實踐。 在此,永續不是口號,而是滲透於創作者每項選擇中的具體思考,體現在日常製作、社會連結與文 化回應中的行動力量,展現工藝面對未來的內在態度與結構韌性。 子題二/科技 數位 × 感知擴張 × 未來性實驗 科技不是手作的替代,而是延伸材料處理、創作思維與感知經驗的工具。它為工藝帶來新的形式語彙, 也拓展人與物之間的互動可能。 感知轉化:透過科技改變展示與體驗方式,讓作品產生即時互動與感官回應。 技術結合:AI、3D列印與感應技術融入工藝流程,開展創作與製作的新實驗。 參數應用:導入程式與數位製程,讓工藝邏輯延伸至材料運用與流程控制。 在此,科技是創作的媒介,讓工藝超越手工限制,成為穿越材料、時間與感知邊界的實驗場,展現當代 創作語言的開放性與延展性。 《慢》/時間共構與生活節奏的重構 創作的節奏可以很快,但理解與感受的速度,值得放慢。 「慢」是一種與時間共處的方式,也是一種深入生活的創作態度。它不追求快速完成,而重視過程中的等待與投入。本展區以工藝為媒材,讓時間成為創作的一部分,邀請民眾透過動手參與,體會材料的節 奏與個性,找回專注、緩慢、與身體對話的能力。 這裡不只是展示空間,更是一座讓身體與心靈進入「慢」狀態的生活實驗場。展區強調工藝的「在場性」與「生活化」,工藝不只是匠技的展現,更是一種面對時間的態度,一種沉靜而專注的精神實踐。 在這裡,工藝不是靜止的物件,而是一段與人共構、隨時間緩慢展開的關係。每一次參與,都是一次生 活的重置;每一件器物,都是你我共同完成的風景。

| | 主辦單位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老鼠、白蟻、兔子狐狸鼠鹿與蒼蠅的生靈馬戲 - 張徐展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臺東縣延平鄉公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 老鼠、白蟻、兔子狐狸鼠鹿與蒼蠅的生靈馬戲 - 張徐展個展 ⮐ ꜱᴇɴᴛɪᴇɴᴛ ʙᴇɪɴɢꜱ ᴄɪʀᴄᴜꜱ: ᴀɴ ᴀɴɪᴍɪꜱᴛɪᴄ ᴊᴏᴜʀɴᴇʏ ᴡɪᴛʜ ᴍɪᴄᴇ, ᴛᴇʀᴍɪᴛᴇꜱ, ʀᴀʙʙɪᴛꜱ, ꜰᴏxᴇꜱ, ᴍᴏᴜꜱᴇᴅᴇᴇʀꜱ, ᴀɴᴅ ꜰʟɪᴇꜱ ——ᴢʜᴀɴɢ xᴜ ᴢʜᴀɴ ꜱᴏʟᴏ ᴇxʜɪʙɪᴛɪᴏɴ ► 展覽時間:114.8.10-114.10.26 ► 展覽地點:臺東美術館 (臺東市浙江路350號) ►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09:00~17:00 (每週一休館) ► 票價資訊 ◄ ☼全票 50元 / 一般民眾,滿18歲以上成人 ☼團體票 30元 / 團體參觀人數滿 10人(含)以上 ☼優待票 20元 / 敬請出示相關身分證明文件 --本縣縣民持身分證購票者。 --滿6歲以上、未滿18歲之兒童。 --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者。 🐇愛心票 / 免費 --未滿6歲之兒童。 --65歲以上長者。 --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及必要之陪伴者限一位(須同時入場)。 🦊備註:凡購買優待票及愛心票者,敬請出示相關身分證明文件,未攜帶者依規定購票。 張徐展以獨創的 #逐格紙偶動畫藝術 建立起不可取代的藝術價值,他以導演、藝術家的身份獲得國內外各大影展與藝術獎項的肯定,其中包括 2019 年獲薩格勒布國際動畫影展評審特別提及獎、台灣首位德意志銀行年度藝術家;2022 年獲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金穗獎不分類大獎;2023 年獲頒總統文化獎-青年創意獎等等,可謂台灣青年藝術家當中最具代表性與 #國際能見度 者。 張徐展的藝術養分來自我們日常熟悉的 #紙紮文化 和 #傳統民藝,將這些視覺美學當作基礎,並且結合當代藝術和影像創作的技巧,將作品當作不同語言、不同種族國籍的觀眾都能輕易理解與投射自己感想的容器,展現了藝術作為普世性文化交流的價值。 本次在臺東美術館的張徐展個展預計展出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的兩個錄像作品《熱帶複眼》、《Si So Mi》及其延伸的數件 #裝置作品。還將展出 2024 年最新首次以實拍手法完成的《#白蟻餵食秀》,歡迎來到臺東美術館的每位觀眾細細品味藝術家過去的經典作品,並且了解他如何將 #在地文化轉譯 為朝向國際平台的藝術創作。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偶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永興樂皮影劇團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永興樂皮影劇團

在現實人生中有一群人持續對皮影戲保持熱愛、堅持付出,你知道面對傳承與生計雙重壓力的演師們如何在不同角色間轉換,努力演出皮影戲親近觀眾成為令人喜愛的表演藝術嗎? 本次展覽聚焦百年歷史的高雄永興樂皮影劇團,透過描繪第四代張新國、張英嬌及第五代張信鴻三位演師的做戲歷程,體現皮影傳統藝術與現代社會的對話與延續,運用「對話」元素引領觀眾進入皮影戲的世界。演師賦予戲偶個性與生命活力,在舞台上表演時讓戲偶活靈活,展覽精選永興樂皮影劇團創團至今多為主要演師作品,包含保存百年以上的戲偶、放大版戲偶、《哪吒鬧東海》、《割股》、《西遊記》等經典戲偶和影像。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誰把高雄變大了?」──高雄設市百年線上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1924年12月25日高雄市役所正式成立,宣告了高雄做為地方自治組織、具備獨立財政的新時代來臨。百年來,高雄市從臨港市街發展為工業大城,如今更是南臺灣重要都會區。若問是誰把高雄變大了?不同階段的「產業」有效提振經濟、創造就業、捲動內需,即為關鍵。首先是海港物流奠定城市底蘊,而後,化工業、石化工業、加工出口區、重工業,乃至近年的高科技產業等,先後注入動能,牽引各種日常和非常的生活產業。 本特展盤點19項產業與職人,並將概分二大主題:一是對於出口做出貢獻者,二是對於城市內需提供助力者。我們簡述產業、勾勒職人,藉由影像、物件傳達歷史幾許,對無數從業者的付出獻上敬意。 產業與其背後的職人塑造了城市的個性。當初從各地聚集,在各產業中打拼的人,是城市發展背後的推手,也是形塑高雄的高雄人。適逢百年紀念的此刻,我們更應感念這群默默為高雄貢獻的人們。在複雜的產業體系中,本特展盤點19項產業與職人,並將概分二大主題:一是對於出口做出貢獻者,二是對於城市內需提供助力者。我們簡述產業、勾勒職人,藉由影像、物件傳達歷史幾許,對無數從業者的付出獻上敬意。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木下靜涯舊居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淡水木下靜涯舊居」為新北市歷史建築,此棟約興建於19世紀末的建築,1923年起租借給旅臺日籍畫家木下靜涯居住,取名「世外莊」,直到1946年第二次大戰結束、木下被迫遣返日本為止。 此棟二層洋式樓房,曾裝載著木下優游臺灣、發展藝術風格的生活事蹟。擅長膠彩畫的木下,不僅擔任臺灣美術展覽會、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東洋畫部審查委員,更熱心提攜後進,影響日本時期臺灣膠彩畫的發展。熱愛淡水的他更曾擔任淡水街協議員,對淡水地方建設不遺餘力。 淡水的山、河與街道,曾經賦予木下靜涯生命的喜悅與創作靈感,舊居景色亦是許多繪者畫筆下的靈光。請您與我們一起走入歷史,放鬆沉思,共同體會木下「日日是好日」的生命片刻。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紅毛城的歷史與建築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今日的紅毛城是由荷蘭人在1644年重新建造,荷蘭人在建造時以軍事目的為主;英國人改建時,做為領事館使用,所以紅毛城有軍事防守、辦公、地牢等不同的建築特色。 歷經不同時代的歲月流轉,共有九個政權在此駐守、辦公或代管,屹立將近400年的堡壘,重新設計承載故事的展示,向世人分享它的故事篇章。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滬尾之役洋人生活館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滬尾之役洋人生活館」將以淡水紅毛城園區為基地,邀您以英國領事視角,觀察滬尾之役中,同樣深受影響的淡水異國住民生活。從建築特色到領事公務、衣飾、飲食和茶文化,邀您回到百多年前,在餐桌前坐下,參與一場英 國領事在淡水的生活盛宴。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淡水古蹟博物館是淡水眾多分散文化資產的集合體,來訪的遊客在「淡水古蹟微型博物館」展覽中,可以看到文化資產群的縮影,也能初步了解本館所經營管理或是未來即將開放的文化資產,看完展覽之後,再安排實地走訪,讓古蹟之旅更有趣。 為了讓遊客輕易認識文化資產的特色,展覽依照文化資產曾經使用過的類型或居住過的人物,區分為事業、平安、財富與學業四種運勢,如果遊客有時間,不妨依照今日運勢來趟古蹟好運之旅。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滬尾小學校禮堂」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滬尾小學校」是日治初期日本人在淡水地區唯一興築的小學校,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目前僅遺留西元1923年落成之「滬尾小學校禮堂」。 「滬尾小學校禮堂」為日治時期典型的紅磚造公共建築,是淡水地區唯一保有日本兒童就學記憶之空間,也是日治時期淡水地區初等教育發展的歷史見證,並具有集會型公共建築之特色。2006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22年修復完工。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多田桑の多彩日常」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本次「多田桑の多彩日常」常設展,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再次探查手寫書信與史料,重現多田桑的生活光景。從玄關往故居裡漫步,由此走入多田的日常中。側身走入,桌上的日記與老櫃子,訴說著多田過往回憶、窗櫺一隅的小圓桌上,茶香總是引人入味;步入八疊大堂,暖桌與日常小物訴說故居光景,往窗外望去,這就是屬於街長的觀音風光。 多田的生活充滿了多樣的面貌,他曾經推動淡水的副業發展,以莚草加工發展地方經濟;在經商事業與政治的路途上,他也累積財富成為有16動房子的地產大亨;茶道、圍棋、三味線等3個興趣更是不可少;轉入廚房,當年的多田可說是一位飯桶,一天要吃盡1.5kg的飯才滿足;熱心的他也曾捐助滬尾小學校、女子公學校「慰問袋」。 如此多彩豐富的多田桑日常,等您來探索!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日本警官宿舍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日本政府大正九年(1920)設置淡水郡,座落於淡水老街制高點的日本警官宿舍,最初即為淡水郡的高階警官居所,民國時期則繼續作為臺北縣淡水警察分局局長宿舍。建築本體隨時代變遷與警官頻繁的人事異動,因居住者的不同需求,而歷經至少5次較大規模的改建,成為如今融合日本、西洋與中華文化特性的建築樣貌,並且在2007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原主建物設有:玄關(主出入口)、取次、座敷(客廳)、寢所(臥房)、茶ノ間(餐廳)、緣側(室內廊道)、臺所(廚房)及便所(廁所)。整體建築多為和式,其中座敷鋪設屬於和式特有的榻榻米。建物前端凸出是應接室(洋式客廳),判斷為後來增建,是典型「和洋折衷」的建築樣式。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未來預言—工業與精密陶瓷」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協辦單位: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陶瓷除了在日常生活與建築運用外,亦是工業科技用品常見的材料與元件。本區透過充滿科技與現代感的展示情境,以電腦、電話、行動電話等當代科技產物,呈現工業、精密陶瓷與傳統陶瓷的差異,展現陶瓷產業在科技中的多元應用與發展。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回看所來處—臺灣陶瓷發展」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協辦單位: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在距今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臺灣就已經發展製陶文化,直到17世紀荷蘭人、西班牙人以臺灣為國際貿易駐點後,臺灣走向新的歷史階段,也讓臺灣的陶瓷文化開始有顯著變化。回看過去400年來臺灣陶瓷的發展歷程,分別在17世紀中葉、20世紀初期、20世紀中葉產生巨大變化。這些時間點都是臺灣歷史的重要轉捩點,顯示臺灣陶瓷發展深受社會、文化、經濟因素影響。本展廳將探討17世紀以後陶瓷與臺灣的關係,先從臺灣社會與經濟的面向,歸納臺灣陶瓷整體的發展情形,再從臺灣民間信仰、傳統生活、傳統建築的面向,呈現陶瓷在臺灣文化的重要性。

目前在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