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走向從前—臺灣傳統製陶技術」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協辦單位: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陶瓷是人們將黏土以各種成形技術、裝飾技法製作後,再透過不同燃料或窯爐燒成,是人類重要的文明展現。本區以「走向從前」為主題,以製陶的燃料、黏土、技法、釉藥及窯爐相關實物、圖文與影片為展示內容,介紹製陶過程的重要步驟與臺灣傳統製陶技術。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陶瓷是人們將黏土以各種成形技術、裝飾技法製作後,再透過不同燃料或窯爐燒成,是人類重要的文明展現。本區以「走向從前」為主題,以製陶的燃料、黏土、技法、釉藥及窯爐相關實物、圖文與影片為展示內容,介紹製陶過程的重要步驟與臺灣傳統製陶技術。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新莊戶政事務所
為營造溫馨親民的洽公環境,本所特別規劃「光影中的風景」攝影展,展出多幅自然風光作品,透過鏡頭捕捉山川湖海的壯麗與四季變化的細膩,讓民眾在洽公之餘,也能感受美好風景所帶來的片刻療癒。誠摯邀請您蒞臨欣賞,共享視覺盛宴。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中和戶政事務所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中和戶政事務所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中和戶政事務所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三峽戶政事務所
陳氏家族世居在三峽區弘道里,根據民國35年的戶口清查表顯示,當時有73人設籍在陳家古厝,其中有42男和31女,還是從戶長陳星田往下六代同堂的大家族。三峽戶所展出橫跨八代的家族芳名錄,呈現陳氏家族八代子孫的完整脈絡。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三峽戶政事務所
三峽曾是藍染的染料植物「大菁」的主要產地,現今的三峽老街仍能看到許多當年留下的「染坊」牌樓立面。時代的變遷盛名一時的「三角湧染」漸漸式微了;三峽戶政特此展出「藍染」的再生與美麗,將消逝已久的文化寫下永恆的記憶。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板橋戶政事務所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土城戶政事務所
每一張戶口名簿背後,寫滿時代的腳步與人民的故事,本次展覽以「戶政沿革」為軸心,串聯日治時期、電腦化前至今,從不同時期的戶籍資料及身分證,讓我們一起見證戶政發展歷史軌跡。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土城戶政事務所
本次的攝影展主題為自然生態與微距攝影之美,以自然生態為核心,融合「微距攝影」的獨特視角,展示我們周遭自然界中細微卻充滿生機的瞬間。透過精緻的鏡頭,深入到微小生物的世界,觀察那些被忽略的生態細節,每一幅作品都蘊含著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讓民眾洽公之餘亦能沉浸藝術氛圍,同時替戶政事務所增添文化藝術氣息。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從臺南的曾文溪-青瞑蛇到民間傳說女鬼與日本哥吉拉,本展描繪自然、水利技術與民間信仰交織的風景。透過神祇與鬼魅的形象,反映人類對自然、科技與社會不公的敬畏與回應,試圖呈現屬於當代的神話地景。
| | 主辦單位 志玄文教基金會台中終身學習教育中心
策展人楊淑宜老師,曾就讀台中師範大學,擁有豐富的美術教學經驗,指導洛泉創意美術班,多為長青學員,秉持樂齡學習精神,繪出人生色彩,此次結合清水志玄文教基金會共同聯展,展現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與獨特視角。希望讓觀眾欣賞到多元的藝術作品,也希望能引發大家對自己夢想的思考與追求,讓每位參觀者都能在這片藝術的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與共鳴。 展出者:楊淑宜老師、沙鹿長青洛泉美術班暨清水志玄文教基金會聯展 開幕茶會:114年9月7日 9時至10時 歡迎大家前往參觀欣賞。
| | 主辦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粧佛是乘載人們心中信仰,並將神靈、祀典轉化再現的工藝,在臺灣傳承已有數百年,而臺灣的粧佛工藝早已在數百年的交流演變中走出自己的路。人間國寶施至輝藝師及其所屬施自和體系,正是粧佛工藝在鹿港地區具代表性的一脈,適逢藝師九秩之慶,一起探究施自和家族工藝之美!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王振瑋 擅長公共藝術計畫及大型雕塑,其創作中常見對生命本質的關懷,並思索藝術豐沛土地和人文的力量, 透過日常媒材的運用與轉化,用創意、造型、材料、工法,帶給觀眾一場深具啟發性的獨特體驗。 策展人陳一凡指出,「流變」指向時間與物質在移動中的生成;「之境」則是一段可被身體踏入、可被感官捕捉,卻永無定形的場域。 本展以清眷獨特風土為載體,從踏入展間開始,觀眾的行走本身即是一場由水、風、時間共同編排的感知劇本, 作品不再只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讓空間、自然與身體一起「變成」的觸媒。 預定展出作品: 〈出路〉:媒材為漂流木,由巷道往展間內延伸之大型地景作品。 〈在情緒中出發〉:藝術家早期雕塑。 〈過門Fill-In〉:藝術家最新錄像裝置。 〈時空迴廊〉:位於西10號後院,概念為可步行的「時空隧道」,大型地景作品。 〈風之吟〉:位於稻田中,以彈性布與鐵件捕捉清水強勁海風,使無形的氣流成為可見的韻律,為大型地景作品。 〈清眷漫漫〉:位於西2號房舍庭園中,以線條迎風、結合山稜剪影與清眷「限定色」之大型地景作品。 藝術家|王振瑋 策展人|陳一凡 展期|114年8月24日(日)–11月16日(日) 地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西10號房舍(臺中市清水區中社路信義巷51號) 時間|周二至周日 09:30-17:30(周一休園)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海洋世界充滿驚奇,也需要我們的守護。 透過書本,一起認識海洋。 發現它的美麗與脆弱, 從閱讀開啟愛護海洋的行動。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圖書館湖內分館
「海洋動物」主題書展 於二樓設置專區放置相關主題書籍。定期更換推薦書籍,歡迎大家借閱。 ▪展演時間|114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開館時間 ▪展演書單|海洋生物博物館導覽 :海洋生物圖鑑、神秘的海洋、海洋水產趣談、透視海洋生物、海洋生物 :波光潮影,蔚藍水中世界、臺灣海洋無脊椎動物簡介、海洋世界、海洋台灣、海洋生物、海洋動物、島與鯨。海洋之子 ..等書籍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永續紙造所》展覽,將於新板藝廊登場。展覽以「紙」為核心,帶領民眾探索紙材的多元應用與永續價值,同時展現「新北製造」的創新實力。 本次展覽從傳統用途出發,延伸至當代設計思維,呈現紙材在材質特性、回收再利用及創新應用上的多樣可能,呼應新北市設計中心推動永續發展與產業創新的願景。 《永續紙造所》展覽自8月7日起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於新板藝廊免費開放,並將舉辦系列講座與工作坊,歡迎一同探索紙的奇妙世界。
| |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
策展論述| 《Welcome to Gourmet Plaza》以「美食廣場」為象徵,探討當代社會中飲食圖像的文化意義與視覺生產。藝術家吳怡蒨透過拼貼、壓克力與複合媒材,重新編碼食物影像背後的社會語彙,並結合成大藝術中心舉辦的共創工作坊,邀請20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以個人飲食記憶為主題,共同完成拼貼創作。 展覽共呈現四大創作系列:第一系列以消費導向雜誌中的美食圖像為素材,透過剪貼與重組,反思影像如何構築身體欲望與文化幻想;第二系列將地景符號與食物形象融合為抽象視覺語言,呈現味覺與土地間的地誌學關係;第三系列運用報紙與廣告單構成書簡裝置,承載被遺忘的日常記憶;第四系列則將包裝廢棄物轉化為裝置,探討資本主義下視覺文化與消費結構的關聯。 共創部分則展現出高度多元的飲食文化圖像——從節慶、家鄉味到外食經驗,皆透過拼貼技法打破線性敘事,轉化為文化對話的開端。藝術家不只是創作者,更作為知識生產與文化引導的觸媒,實踐藝術作為關係生成與社會參與的可能性。 整體展覽不僅是對飲食影像的感官再現,更召喚觀者重新觀看圖像與日常的關係,反思當代社會中,食物如何成為文化認同、視覺慾望與記憶傳承的交會點,也讓藝術成為我們重新理解生活的入口。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西區戶政事務所
本次展覽由台中教育大學進修推廣部-游阿好老師,帶領養生書法創作班的學員,藉著書法聯展讓大家了解書法除了可以傳承中華固有文化外,還可以修生養性,歡迎民眾一起來體會!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太平區公所
本展展示太平知名國際級藝術家陳庭詩鐵雕、版畫、書法等42件創作。 策展單位陳庭詩現代藝術基金會表示,陳庭詩的創作中大量使用現成物件作為素材,從農耕社會的牛車輪、鐮刀與鏟子,到工業社會的腳踏車零件與大型金屬工具,他將那些被時代遺落的物件,透過藝術創作重賦新生。陳庭詩用鐵雕語彙拼湊出臺灣半世紀的歷史風貌,也勾勒出個人情感對家園土地的依戀與凝視。 本次也難得展出陳庭詩版畫《蟄》,1970年該作品參加韓國東亞日報舉辦的第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榮膺最高首獎名譽,被評為「穿破黑暗的光明」,深具東方精神特色,沉凝洗鍊,潛藏無比的力量,值得一看。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大雅區公所
本所於8月11日至10月31日邀請大雅區長青學苑「色鉛筆同樂繪班」及「油畫基礎班」至所內藝廊空間辦理聯合畫展,展出約50多幅畫作,希望透過作品的展覽,秀出近年來學員學習的成果,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
| |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114-115年南投縣傳統工藝及傳統表演藝術推廣展覽計畫-聽見匠聲、看見傳藝」,首期展覽以「竹藝篇—編竹成藝.竹映生活」為題,邀請竹藝保存者邱錦緞、劉興澤、蘇素任、林秀鳳、涂素英等五位大師,徵集18件精美作品聯合展出。作品運用攢編、透空編、斜紋編、方格編、攤編等多種精湛的傳統工藝技法,展現將細密如綢、絲髮細纖的竹篾編目,作成視野通透、氣勢磅礴的大型竹器,將竹材的柔性及韌性完美呈現。 本次展覽特別引進AI導覽系統,讓參觀者透過智慧化語音與影像導覽,深入了解工藝背後的故事與技法,讓導覽體驗更即時、便利。同時,現場設置互動裝置,讓參觀者能透過互動小遊戲,更快速了解每一展演檔期的相關知識。
| |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悠遠的歷史,不乏動物的題材。原住民族有靈動山海的動物精魂、古典漢詩有島國獨具的鹿蹄鳥跡、日治小說有勞苦堪憐的牛犢馬匹,現代主義文學意識深處可從動物看到人的原始獸性、都市文學常見溫暖陪伴的毛小孩,當代的自然書寫則又話鋒一轉開始反思人類文明膨脹的不應該……。 動物不用文字,不過,人類挺身代寫,以「動物文學」豐富了身體和生命經驗的多元。《聖經.約伯記》一段詩意的話,「你且問走獸,走獸必指教你,又問空中的飛鳥,飛鳥必告訴你。」走獸飛鳥,是無比深邃的自然界,人類在此發現超越人類的智慧,所以必須,成為人以外的。 展覽主題以:書寫靈光的眼睛、古典田園交響曲、變調的工業邏輯、獵奇消費修羅場、多元價值眾生相、動物園裡的凝視、動物抒情片等作為本展的命題主軸,呈現以動物為主的臺灣文學。歡迎前往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四樓南投縣文學資料館參觀。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
A8藝文中心在今年以《微笑,來自龜山》為主題,攜手國際知名日本藝術家大石曉規,引導在地居民,透過他溫暖童趣的簡約線條與標誌性的笑臉圖像,搭配鮮明的色彩,共同創造出屬於龜山的簡單卻深刻的情緒語言,一起用笑容探索「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