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臺北 新北 桃園 臺中 臺南 高雄 新竹 苗栗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澎湖 金門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

結韻.織心——施寳容編結創作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施寳容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線與結,是時間的軌跡;手與心,是創作的靈魂。 本展展出施寳容老師多年來潛心編結創作的作品,從頸鍊、手環到飾件配飾,融入中式結藝技法與現代美學設計,每一結、每一線,都蘊藏著耐人尋味的情感與文化記憶。 施老師以細膩手法將傳統工藝與當代審美結合,運用多樣材質如玉石、水晶、天然繩線,創作出一件件充滿溫度與生命力的作品。作品中常見象徵吉祥的花葉、雲紋與自然意象,也讓觀者在欣賞作品之餘,感受到手作藝術的深厚底蘊。 這場展覽不僅呈現精湛的結藝技術,更是一段屬於心靈與美感的對話旅程。 邀請您一同走入編結的世界,細細品味織線間流動的詩意與情感。

| |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非泥莫屬」~大肚山紅土泥染民藝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非泥莫屬」~大肚山紅土泥染民藝特展 策展單位: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USR計畫 協辦單位:東海大學勞工教育暨社會實踐處 展出時間:114年7/1~9/15 展出地點:中區分館藝文廊道 展出內容: 位於台中市西側的大肚台地,原為大安溪、大甲溪和大肚溪的聯合沖積扇,後隆起成為台地。在地質上,大肚台地為紅土礫石層分佈區,因土壤蘊含豐富鐵礦,容易氧化,呈磚紅色,稱為紅土。由於紅土為酸性土壤,地質貧瘠不適合農作,且台地地形缺乏天然水資源,只能種些耐旱作物如甘薯等營生。然而,紅土雖然不利種植,但生活在大肚山上的先民卻睿智地將紅土用於砌牆築屋及染製衣物,充分發揮風土特色解決生活難題。 隨著社區空間開發,紅土塑建的土角厝已經逐漸頹圮消失,泥染衣物也被大量現代染織取代,但紅土展現的色澤與溫度,仍然深深地吸引感動著一群想和土地更親近的創作者。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師生團隊,透過田野踏查、紅土採集、泥染實作等過程,深入認識大肚山紅土,現在他們要將這些探索、研究、創作的成果,與更多對大肚山好奇的朋友們分享,歡迎來參觀大肚山紅土泥染民藝特展,一起來感受土地的自然智慧,探索泥染如何讓生活更繽紛!

| |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基地】臺灣文學處方箋─引錄劇場課程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yRpDZD 臺灣文學基地以「文學日常」為核心理念,期望讓文學走入生活、走進人心。 「引錄劇場」課程結合文學療癒與劇場實作,將個人經驗轉化為劇本與演出,這不僅是一次創作與抒發的歷程,更是一場自我修復與共感連結的旅程。 誠摯邀請——有照顧經驗或身處照顧現場的你;對照顧議題、劇本創作,或對身體與聲音表達感興趣的你。 一起,把故事說出來。   「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是一種以訪談內容為基礎、忠實呈現個人生命經驗的劇場形式。 透過書寫與表演他人或自己的真實語句,讓聲音被聽見、經驗被看見。   一般課程 課程一| 8/10 (日) 10:00-13:00 課程導論、影片文本觀摩與討論 課程二| 8/10 (日) 14:00-17:00 敘事醫學原理、照顧案例分享與討論 課程三| 8/17 (日) 10:00-13:00 照顧倫理、參與式劇場理論概述 課程四| 8/17 (日) 14:00-17:00 文學作品閱讀與分享 課程五| 8/24 (日) 10:00-13:00 深度訪談原理 課程六| 8/24 (日) 14:00-17:00 分組互訪實作 課程七| 8/30 (六) 10:00-13:00 劇本創作初探、劇本編修工作坊 課程八| 8/30 (六) 14:00-17:00 發聲訓練、演技指導 課程九| 9/13 (六) 10:00-13:00 劇本編輯與練習 課程十| 9/13 (六) 14:00-17:00 引錄劇場彩排1 課程十一| 9/20 (六) 10:00-13:00 引錄劇場彩排2 課程十二| 9/20 (六) 14:00-17:00 成果發表會及會後座談分享 **上課地點:台灣文學基地 (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雲門肢體開發課程 課程一| 9/1 (一) 18:00-20:00 肢體開發課程1  課程二| 9/8 (一) 18:00-20:00 肢體開發課程2  **上課地點: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7號3樓)**   ✨講師介紹 課程總導師:吳易叡教授 牛津大學醫學史博士,專事醫學史研究,曾就讀中山醫學大學、牛津大學 康醫療史研究中心,曾任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總監及助理教授,現為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副教授。   協力講師:(依授課順序排列)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董懿萱 音樂治療師/職能治療師 美國卓克索大學音樂治療與諮商所碩士,具備職能治療師證照、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專業會員、美國音樂治療師證照,現職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教育研究組長。專長為失智症非藥物治療、長照復能、心理動力取向音樂治療、身心障礙性議題。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暨教育學科、公共衛生研究所 林雅萍教授 叛逆又心軟,是學生的樹洞。研究哲學,卻因緣際會進入醫學院工作,直面人性實況,深刻體悟到「哲學思考抽象的問題,但不能抽象地思考問題。」專長倫理學、生命與醫療倫理、醫學哲學、醫學教育。近年研究關係自主理論;知識不正義;健康照護現象學;女性主義現象學與批判現象學;醫療決策中的知識、權力與家庭動態;親屬間活體器官移植的倫理、性別與社會文化;即將開展失智照護的現象學研究。   吳妮民老師 家庭醫學專科醫師,寫作者,臺北人。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90週年優秀青年校友。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私房藥》(聯合文學,2012)、《暮至臺北車停未》(有鹿文化,2015),及《小毛病》(有鹿文化,2021)。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周章佞老師 現任雲門教室教學老師,前雲門舞集資深舞者、排練指導。榮獲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傑出校友殊榮。國際專業舞台演出超過1600場,遍及世界各大舞蹈節,其中以林懷民舞作「行草」中的永字和盤巾獨舞及「水月」獨舞讓人印象深刻。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黃筱帆老師 現任雲門教室教學老師,多次擔任「生活律動健康日」活動的主教老師,教學實力深厚,活動帶領經驗豐富,亦投身教學研發中心的職前培訓與講師培育。課堂中擅長結合節奏、空間與身體覺察,引導學員在律動中建立穩定、自信與內在的專注力。   有花製作  李玉嵐老師 有花製作團長。身份多重,有演員、教師、撰稿者、製作人與策展人。接觸表演形式多元,偶、物件、默劇與小丑。2019年成立有花製作,創作核心為藝術與常民生活的對話。主要推動女性議題的《查某人來約會》與熟齡議題的《有熟人計畫》系列工作坊與演出。   有花製作  張庭溦老師   唯劇場團長暨藝術總監。先後攻讀英國東倫敦大學表演碩士、新加坡Intercultural Theatre Institute。2015-2017年為新加坡實踐劇場The Theatre Practice全職演員,期間入圍新加坡Life Theatre Awards「最佳製作獎」、「最佳導演獎」。文化部青年文化村落行動「唯光串連舊市區」藝術介入空間計畫計畫主持人;「第一屆山海屯起藝計畫:中城夢醒」暨年度公演《哪吒城市》導演暨計畫主持人。   有花製作  楊麗菁老師 自由表演藝術工作者。畢業於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協槓於編劇、導演、演員,及排練助理、執行製作等職。編劇作品有:阿伯樂戲工場,新青年登台計畫-小戲搬搬,《愛是什麼鬼》;葫蘆軒工作室,有聲書《夢溪筆談─尋天宋媽》;嘉義縣溪口鄉微型創生計畫,溪計畫3.0,《雨怪溪(K)落去》;阮劇團,2022 封箱感謝祭—新生代演員創作,《生命中的那些鳥事》。   欄協力單位: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 | 主辦單位 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其他)Ana Teresa Barboza、Ishmael Randall-Weeks;(古巴)Ariamna Contino & Alex Hernández-Dueñas;(菲律賓)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克羅埃西亞)Marta Katavić

協辦單位: 路由藝術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在當代氣候危機與城市擴張的夾縫中,我們該如何重新想像「居所」?它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建築結構,而是關於人與自然、文化與記憶、資源與倫理交織的關係網絡。《共築之所Grounds for Living》,聚焦於「棲居」作為一種再思與再造的行動,邀請五組來自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藝術家,透過裝置、雕塑、織品與繪畫等創作形式,回應我們如何在動盪與變遷中重構生活的根基。 「共築」不只是建築的行為,更是面對土地、資源與社群的重新連結。既指向物理層面的協作與構築,也象徵在生態、社會與文化面向上的集體想像與實踐。展覽中的藝術家透過自然材料、回收物、統計圖像與手工技藝等語彙,回應自身所處環境中的緊迫課題。他們的創作並非單向的表述,而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對話,試圖在不確定的時代中,開啟關於未來棲居的思索與提案。 從熱帶自建住宅到紙箱堆疊的記憶空間,從環境統計的紙雕到工業廢料的再造,《共築之所》呈現一種貼近自然、靈活變動的居所觀,一種非線性、非中心的生活想像。在這些作品中,家屋成為可變的、呼應環境的有機體,是一種與時間、土地共振的生活試驗場。 《 共築之所 Grounds for Living 》 展覽日期|2025.06.28(SAT.) - 2025.08.16(SAT.) 開幕時間|2025.06.28 (SAT) 15:00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 - 17:30 主辦單位|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協辦單位|路由藝術 - |參與藝術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_艾佛雷多 & 伊莎貝爾.阿奎禮贊 Ana Teresa Barboza_安娜.特蕾莎.巴博札 Ariamna Contino & Alex Hernández-Dueñas_阿拉姆娜.孔蒂諾 & 艾利克斯.埃爾南德 Ishmael Randall-Weekss_以實邁爾 · 蘭道 · 威克斯 Marta Katavić _瑪爾塔・卡塔維奇

| | 主辦單位 台灣好基金會

台灣好基金會x池上穀倉藝術館|《土地.流雲—藝術駐村十年有成典藏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倪又安等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策展人/倪又安 參展藝術家/(依駐村年分排序) 林銓居丶連明仁丶葉海地丶鍾舜文丶簡翊洪丶張蒼松丶鹿向夷丶池上鳳珠丶陳俊華丶蔡鎮澤丶吳耿禎丶劉文瑄丶范思琪丶吳曉菁丶馬克·尼爾森丶牛俊強丶葉仁焜丶王新蓮丶李屏宜丶張宏彬丶曾建穎丶劉振祥丶彭賢祥丶劉永仁丶蔡育田丶林柏樑丶李賢文丶石晉華丶綦宗涵丶劉致宏丶林義隆丶黃璟丶阮璽丶陳睿淵丶徐明豐丶黃青木丶張家荣丶翁明崖丶羅宇成丶洪宇蕎丶鄭農軒丶周代焌丶孫福昇丶陳又伃丶王玫玲丶吳冠德丶林秦華 十年來,台灣好先後邀請48位藝術家參與了「池上藝術村」駐村計畫。池上豐厚的自然與人文,如沃土般源源不斷供給創作養分。 這次的十年有成典藏展,如何將這麼多年來豐碩的累積展出呢❓ 👉策展人將駐村捐贈作品分為「寫真景」、「化流形」、「靜觀一隅」、「兀自低吟」四個概念不同卻可彼此對照的子題,帶您感受不同的池上魅力。 🔹「寫真景」 觀察並描繪具體的山與田,藉由再現乃至表現的經典方式與池上對話。 🔹「化流形」 以半具象或抽象的語言詮釋池上,這可能源自於某些對象本身的線條、質感與結構所提供的抽象性養分。 🔹「靜觀一隅」 選擇注視池上的片段或角落,以小中現大的詩意來涵蓋整體。 🔹「兀自低吟」 延續原有創作脈絡,對於在地性的明確表描述並不強調,而是讓池上的氣自行生發。

| |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文學館

2025臺灣手語導覽體驗遊程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一、活動簡介 為打造聾人資訊平權的博物館環境,推出「臺灣手語導覽體驗遊程」,透過手語導覽,讓聽障朋友更親近、認識文學藝術,獲得美好的「看」展覽經驗。由聾人導覽員進行臺灣手語導覽,搭配聽人手語翻譯員同步口語翻譯,邀請聽障朋友及對手語有興趣者,一同「看見」體驗臺灣文學藝術之美。   二、活動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湯德章大道1號)   三、活動對象 聽障者、陪同親友及對手語學習有興趣者(以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之聽障者優先),為維護手語導覽品質,每場次以15人為上限。   四、辦理場次 日期 建築導覽 展場導覽 五感體驗 7月27日(日)   大門口建築特色及重捶式窗戶體驗(蔡世鴻) 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常設展(蔡世鴻) 登山寫生分享及繪畫體驗(林瑋萱) 8月10日(日) 大門口建築外觀及體驗重捶式窗戶(陳毓儀) 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牛暄文) 登山寫生分享及繪畫體驗(林瑋萱) 8月24日(日) 大門口建築外觀及體驗重捶式窗戶(陳毓儀) 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牛暄文) 精油芳療體驗(黃于玲) 9月7日(日) 大門口建築外觀及體驗重捶式窗戶(陳毓儀) 意料之外神展開:踏上文學銀幕奇幻之旅特展(陳毓儀) 登山寫生分享及 繪畫體驗(林瑋萱) 9月21日(日) 大門口建築外觀及體驗重捶式窗戶(陳毓儀) 意料之外神展開: 踏上文學銀幕奇幻之旅特展(陳毓儀) 精油芳療體驗(黃于玲) 10月5日(日) 大門口建築外觀及體驗重捶式窗戶(蔡世鴻) 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常設展(蔡世鴻) 登山寫生分享及繪畫體驗(林瑋萱)   五、活動流程(以實際流程為主) 時間 內容 流程說明 13:20-13:30 網路正取者報到 臺文館1F文學沙龍門口報到 13:30-13:50 建築導覽 由聾人導覽員搭配手譯員即時口譯,以臺灣手語介紹臺文館建築特色及歷史典故。 13:50-14:20 展場導覽 由聾人導覽員搭配手譯員即時口譯,以臺灣手語介紹本館常設展或特展。 14:20-14:30 中場休息 14:30-15:00 五感體驗活動 (文學沙龍) 繪畫體驗或精油芳療 15:00-15:20 心得分享 填寫問卷 請參加者分享參觀體驗後的心得,填寫問卷以供國立臺灣文學館參考使用。 15:20-- 賦歸     六、聾人導覽員簡介     蔡世鴻(手語名字:瀏海男) 臺文館特約聾人導覽員,2016年通過臺文館臺灣手語導覽培訓,擔任臺文館多年的臺灣手語導覽志工,同時也是「聾人夢想起飛」及「手語星球」的節目主持人,曾拍攝多部臺灣手語電子繪本。            陳毓儀(手語名字:挺鼻女)  2024年通過臺文館臺灣手語導覽工作坊培訓,國立臺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兼任教師、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臺灣手語教學支援工作人員暨種子講師、國立臺南大學手語翻譯班講師、技術士檢定「手語翻譯」術科測試監評人員。          牛暄文(手語名字:下巴+牛) 現任公視手語新聞主播(10年+)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理事長(6年) 衛福部身障權益小組委員(2年) 交通部無障礙委員(3年) 中華民國聾人協會手語班(5年) 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手語班(1年) 第一、四屆國際聾人電影節執行長 臺灣第一本手語繪本-小熊在哪裡編輯委員 國教院手語課綱小組委員   七、五感體驗課程師資簡介     林瑋萱 聽障藝術創作者。40歲那年,在朋友的邀約下,開始了登山的旅程。一邊爬山,一邊用寫生來記錄所聽到的許多細微聲音,並將這些經歷融入到繪畫中。曾獲國藝會文學類、美術類創作補助,著有《我把耳朵借給了畫筆》。         黃于玲 中華國際自然醫學協會聘任芳療講師/1年 薰喬國際有限公司/負責人/6年 好行整合行銷顧問有限公司/芳療特約講師/6年 芳心芳療學苑/講師/5年 美國NAHA國際芳療師證照 英國TAS芳療照護師 美國自然醫學會中醫芳療證照/2018年 HBC認證情緒芳療師 教育部CPA芳療應用師乙級證照/2018年        

| |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印象‧山海-林世斌創作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山的獨白】是對山水的深度凝視與思索,嘗試將傳統筆墨技法與鮮明色塊相交融,在畫面中並置寫生與想像、平面與立體、古典與現代等多重對立,看似矛盾卻又呈現出主觀的哲思,成為詩意且有現代感的獨白。 【心山水】對於筆墨語言的探問。將筆觸粗細、長短、墨色濃淡等變化,輔以色彩的襯托,令畫面在動與靜之間流轉著情感的韻律,展現筆墨內在生命力,亦是對自然重新建構。 而【印象‧山水】試圖搭建傳統與現代觀察間的橋樑,結合寫生與內心感知,運用自己的筆墨,凝煉出個人風格的印象式山水,這些作品不是複製,而是傳遞藝術家「林泉之心」的映照。 展覽亦融入花卉及書法的相關創作,以添增人文抒情氛圍,使觀者於欣賞山水之外,也感受筆墨的特殊張力。 期盼這次將是創作者與您對山水藝術本質的深度回望與前行。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之美-郭永吉原子筆畫創作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郭永吉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藝術家郭永吉(凡吉),臺南西港人,擅長以原子筆描繪臺灣風景與文化。以簡約的線條創造層次感,融合油畫、繡畫與粉彩的特質,展現鮮明且充滿生命力的作品。其創作題材取自臺灣民間信仰與表演藝術,如金獅、宋江陣頭,熱愛臺灣的郭永吉透過隨手可得的原子筆,用細膩的線條之美記錄下臺灣的風俗與技藝傳承。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總爺國際藝術駐村計畫】剩餘的身體─許懿婷創作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許懿婷

協辦單位: 臺南市總爺藝文中心

本展為一基於家族史的現地研究創作計畫,結合臺南善化的歷史與地景,關注高齡身體在都市化與產業轉型中的處境。 善化牛墟自1870年代為牛隻交易要地,1999年轉型為農民市集,如今卻因南科開發面臨搬遷。計畫透過參與家族攤販、田野訪談與行為創作,挖掘這片土地上的記憶與焦慮。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總爺國際藝術駐村計畫】當水靜止之時─Matilde Stolfa駐村成果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荷蘭)Matilde Stolfa

協辦單位: 臺南市總爺藝文中心

本展為揭示並傳達圍繞臺南鹽業的多層次與跨時間敘事,包括鹽業逐漸被放棄的過程及其在文化、社會、經濟和景觀層面的影響。希望探索人類沿海活動的動態及其與有形和無形遺產之間的關聯,並透過敘事手法探討傳統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模式變遷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線之所向:玻璃畫圖樣的工藝筆記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黃燕清先生、馬芥龍先生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臺灣日治時期稱畫在玻璃上的彩色繪畫為玻璃匾仔、玻璃漆。這大量流行於民間的平面藝術,以平板玻璃為畫板,使用毛筆沾油漆在玻璃背後作畫。題材大致分為風景,包括自然風光的描繪、人物肖像(主要為訂製人像)、仕女題材等主題。在日治時期經由書籍或實體玻璃畫被帶入臺灣,玻璃畫也逐漸演繹發展出屬於自己本土民間藝術的內容與風格的玻璃畫市場。我們將從玻璃畫家黃燕清先生、馬芥龍先生的作品中,認識這項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工藝作品與藝術價值。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財政稅務局

「蝶翎飛舞 在愛禮」蝶古巴特創作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姵慈老師

陳姵慈老師善長運用餐巾紙、月曆紙等不同材質的紙張,再搭配各式劑法、蕾絲、木紋刷等多媒材拼貼成一幅幅美麗的作品。本次展出有古典、神秘、奇幻、故事感、可愛風等主題,風格獨特多元,分享給喜愛藝術的您,歡迎一同來品味美的事物。

| | 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

原住民當代藝術典藏展《凝視》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邱毅成;(中華民國)陳辰;(中華民國)黃慧娟;(中華民國)邱雅茹;(中華民國)林庭恩;(中華民國)黃偉哲;(中華民國)阿邁‧熙嵐;(中華民國)李宗凌;(中華民國)許寶元;(中華民國)陳曉雯;(中華民國)巫志宏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藝術創作,是一種表達的工具、傳遞思想的載體。創作者在進行創作之前,若已有意識地在進行某種思想的傳遞或訊息的溝通,那麼我們好奇的是,作為原住民藝術家,他們的作品中是否沉積著以自我主體探索出發的共感,並在不同的時空及表現風格下,不謀而合的回應他們的當代處境? 本次典藏回顧展以桃園原民會館自107年以來逐年徵選的11位駐館藝術家:邱毅成、陳辰、黃慧娟、邱雅茹、林庭恩、黃偉哲、阿邁‧熙嵐、李宗凌、許寶元、陳曉雯、巫志宏等之典藏作品35件。每件作品都體現了創作者獨到的覺察方式,不論是向外觀看下捕捉的瞬間或向內心世界的探索。 本展藉由心理學的「凝視」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將35件作品分別以:「自我凝視」、「不存在的存在」、「我與他者」,來為作品提供一種探測藝術家創作意圖的詮釋路徑,提供一種脈絡式的觀看路徑,並為長期的駐館計畫提出一種詮釋的觀點。 「凝視」,是心理學及文化研究中的用語。原來僅為注視的意思,但由心理學家拉岡(1978),將凝視定義為自我和他者之間的鏡映關係,人會因為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折射之後,構成了自我的再現。 自我凝視 自我凝視是一種自我覺察的過程,好似人可以脫離主體,以靈、神或抽離本我的客觀或更為中性的方式觀看自己、察覺當下的情緒、情感或狀態。我們看到部分作品呈現出這個覺察的當下,描繪覺察的過程或意識的再現,將其具象化,毫無隱藏地捕捉抽象的狀態,使其具象化。自我凝視中的自我形象,仍是一種帶有期望的、轉化的、想像的投射。當作品完成的同時,他們也決定了所謂的藝術家個體,作為作品的主人/體的存在,應該或期待如何被觀看。 不存在的存在 此單元的作品,藝術家更多地描述夢境或記憶中的美好瞬間,作為一種象徵性的寄託或情感的依歸,他們相信當曾經存在卻已消逝的曾經,在畫作中的再現,得已成為一種永恆的存在。 我與他者 在我與他者的單元中,我們看見藝術家透過對族我關係的外在世界的觀察/看,重新再現,是一種正在與事物建立的關係的過程,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之中,正推敲著某種東西遺落、穿越、轉換,或者決定了些什麼。 本展借用心理學的凝視理論中揭示自我認同的發展過程,以及“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幫助我們理解,自我建構過程,並不是單純的內在發展,而是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和互動所產生的結果。透過35件館內典藏作品,我們發現藝術家主體的觀看,是嘗試再現「自我凝視」中那些不可見的思緒,「不存在的存在」則是藝術家非本體但相關連的再現,可能是記憶也可能是心中的美好境地,最後的「我與他者」,則是藝術家透過對於他者的再現或原住民傳統工藝的製作的疊合,重建主體與他者的關係或連結,進一步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如同視覺藝術理論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所言,我們從不只看一件事物;我們總是在觀察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這些作品顯示了某物或某人曾經的樣子,從而暗示了其他人曾經如何看待他/她/它們。

|

大嵙崁事件走讀活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王閩雄

協辦單位: 桃園市復興區公所

為加強原住民族學生對族群歷史事件史蹟認識,特此辦理大嵙崁流域走讀活動,大嵙崁事件發生於日治時代(1907年),大嵙崁溪流域因屬高經濟作物(樟腦)生產地,為泰雅族人傳統領域,在理蕃計畫中與日人展開山區推進計畫,在枕頭山抗日浴血戰達2月之久日軍警死傷慘重,後因泰雅族人不敵日軍火炮增援大舉壓境,故泰雅族人與其和解。

| | 主辦單位 74藝術中心

臺中市藝術亮點-《樂遊花園》 曾永鴻陶塑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曾永鴻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從事陶塑多年,擅長手塑人物的陶藝家曾永鴻,對於刻畫植物紋理丶釉下彩繪丶化妝土處理很有自己的想法與特色。陶藝作品營造多彩繁複紋理,展現曾永鴻獨特且細膩的藝術創作。

| | 主辦單位 全安堂太陽餅博物館

臺中市藝術亮點-西區長青學苑李日進老師書法班師生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李日進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墨韻流芳〉展現書法班師生創作成果,推廣書法藝術之美,促進文化交流。由傳統、現代、創意的書法,搭配色彩使畫面更豐富,提高長青族群學習的樂趣。

| | 主辦單位 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財團法人阿罩霧文化基金會

臺中市藝術亮點-【百年光影:走過20世紀的日常與風華】霧峰林家老照片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霧峰林家,是臺灣歷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從清領至日治,從戰亂至現代,承載著臺灣歷史的重要篇章。其文化與記憶不僅留存在壯麗的古建築與珍貴文物中,更流淌在每一代人對於家族的記憶裡。 讓我們透過珍貴的影像,一同走入20世紀,細細品味霧峰林家的日常風貌與時代榮光,見證霧峰地區發展的歲月及臺灣歷史文化的風華。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新莊地政事務所

邱麗玟老師「愛戀手作口金包作品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邱麗玟

口金包的開闔方式獨特,有守財納福的寓意,其特色在於它復古的設計、實用的功能和多樣的變化,製作簡單使用上也很便利。 本次邀請邱麗玟老師展出愛戀手作口金包作品,其設計靈感來自於傳統錢包,以多種布料材質、刺繡珠飾搭配不同的口金,發展出多樣款式,不僅具有懷舊的韻味,同時也融入了現代元素,期待給觀者精彩的視覺饗宴。

| | 主辦單位 南投縣草屯鎮公所

FUN暑假樂讀趣主題書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草屯鎮立圖書館

協辦單位: 南投縣草屯鎮立圖書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 | 主辦單位 南投縣中寮鄉公所

114年7-8月主題書展《藝術在身邊:美學與心靈的日常靈感》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南投縣中寮鄉立圖書館

協辦單位: 南投縣中寮鄉立圖書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114年7-8月主題書展 《藝術在身邊:美學與心靈的日常靈感》 藝術不僅僅是博物館中的作品,它也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本次書展涵蓋建築、工藝、設計、攝影、手工藝等多元藝術類別,鼓勵一般讀者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透過閱讀讀者將從不同角度探索美學,邀請你一起發現生活中的美並在日常中找到藝術的靈感。 發現身邊的美學靈感 透過閱讀探索不同角度的生活中的藝術世界 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創意泉源 讓藝術不再遙遠,而是融入每一天!一起開啟這場美學與心靈的探索之旅吧!

| |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114年暑假MUSE大玩家集章活動【7月1日~9月30日】互動體驗館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紙本集章卡: 1. 每人限索取一張。(兌換完獎品後由館方回收) 2. 持集點卡參觀各社教、文化館所活動,完成參與館所設計之111年暑假集章活動,即可蒐集該館所活動章。 可選擇實體或電子方式,蒐集本館戳章。 ■本館實體集章條件: ■本館集章方式: 1. 請於本館內任一展出作品合影。(可多人拍於同一張照片)(戶內外都可) 2. 照片須拍攝到正面臉部。(可戴口罩)(可清楚辨識人數) 3. 發文於個人臉書,設定分享對象為公開,並於打卡處標註「國立新竹生活美    學館」。(多人照片可發至一個臉書帳戶即可,但是人都要在現場唷) 4. 將當日個人臉書發布畫面出示給服務人員,即可集章。 ■本館電子集章條件: 1. 手機搜尋app【iMuseum 臺灣】並安裝或使用網頁版。 2. 選取右下角 MUSE大玩家集章。 3. 使用帳號登入下拉找到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4. 下拉找到 活動1-Muse 大玩家-TEAM MUSE【電子集章】 5. 將個人臉書發布畫面出示給服務人員。 6. 即可【兌換集章】        

| |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刻畫人生:陳國展版畫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陳國展(1937–2024)出生於屏東縣竹田鄉西勢村,自幼深受廟宇文化與民間信仰薰陶,慈鳳宮的建築與庶民生活成為其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求學期間,師承多位藝術名家,並與台灣版畫先驅交流切磋,奠定其獨特風格。他以銅蝕刻凹版技法聞名,融合美柔汀、松香細點等技法,呈現戲劇性光影與細膩紋理,於1980至1982年間連續三年榮獲省展最高榮譽,成為省展永久免審查藝術家。 本展以「大家的歷史・歷史的大家」為策展主軸,精選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40件作品,呈現陳國展於臺灣戰後版畫發展中的關鍵角色,以及他在藝術教育、技法實驗與社會參與的深遠貢獻。展覽並嘗試導入淨零減碳思維,從設計、材料到教育推廣,實踐永續理念,邀請觀眾思考藝術與環境的多重關係。 透過陳國展豐富而深刻的版畫創作,我們得以重新凝視臺灣版畫藝術的精神脈絡,回望這位深耕土地、細膩刻畫人生的藝術家所留下的文化足跡。 地點:本館5樓展廳 日期:2025年7月18日(五)至9月28日(日) 時間: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週一公休,逢國定假日或活動則另行公告)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立圖書館霧峰以文分館

貓咪群像陶塑雕刻工藝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胡老師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陶藝及雕刻工藝是人類生活智慧的結晶也是民俗文化的象徵,以貓的可愛形象塑造,更融入能夠耐久欣賞的藝術雅趣。喜愛貓的人只要看到就能會心一笑,邀請您一同欣賞藝術與生活融合的工藝,由胡老師提供於本月在本分館西側走廊做貓咪群像陶塑雕刻工藝展,歡迎大家到館參觀。

| | 主辦單位 佛光緣美術館臺中館

開啟與未來 - 宇宙首航 黃冠連創作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黃冠連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這次的展覽名稱叫做「開啟與未來」將自身的經驗與創作的經歷結合,希望能夠開啟自身過去的天賦與喜好,並能夠在未來持續追求夢想;而「首次宇航」除了代表首次對外個展之外,也則期許自己能像太空人一樣能大膽的追夢。 #開啟與未來#宇宙首航#油畫#黃冠連#侏羅紀公園#恐龍#太空人#天文學家#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

目前在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