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樹林分館】114年8月閱讀書籤主題書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新北市立圖書館樹林分館
協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樹林分館
【樹林分館】114年8月閱讀書籤主題書展 展出期間:8.1-8.31 1.主題書展:宇宙大解密 太空一直是人們嚮往的目標,讓我們一同了解神秘的宇宙吧。 2.兒童書展:開學收心操 8月已近暑假尾聲,為了迎接開學到來,讓大小朋友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提起精神面對新的挑戰。 館員精選好書,歡迎踴躍借閱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樹林分館】114年8月閱讀書籤主題書展 展出期間:8.1-8.31 1.主題書展:宇宙大解密 太空一直是人們嚮往的目標,讓我們一同了解神秘的宇宙吧。 2.兒童書展:開學收心操 8月已近暑假尾聲,為了迎接開學到來,讓大小朋友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提起精神面對新的挑戰。 館員精選好書,歡迎踴躍借閱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樹林東昇分館】114年8月閱讀書籤主題書展 展出期間:8.1-8.31 1.主題書展:職場讀書會 精選溝通、領導、時間管理等實用書籍,助你在下半年轉職、晉升或自我提升中脫穎而出。 2.兒童書展:開學魔法屋 以趣味故事引導孩子面對開學新挑戰,從友誼、學習到成長,激發正向態度與學習動力。 館員精選好書,歡迎踴躍借閱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板橋溪北分館】114年8月閱讀書籤主題書展 展出期間:8.1-8.31 1.主題書展:博物館探究 藝術、歷史、科技、人文演進......等,這一切散布在世界各區千奇百怪的博物館內的收藏品,一起來暢遊書海吧! 2.兒童書展:森林療癒時光 貓頭鷹迷路了,碰到了小鹿在散步。小鳥在樹林間跳躍,我享受著寧靜與陽光,讓風吹佛著 ,一切都是那麼的悠閒漫步。 館員精選好書,歡迎踴躍借閱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樹林大安圖書閱覽室】114年8月閱讀書籤主題書展 展出期間:8.1-8.31 1.主題書展:與孩子一起從挫折中成長 本次匯集了多位教育專家的智慧,旨在引導您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並一同面對朋友問題與霸凌。透過這些書籍,我們期許能協助孩子從挫折中成長,發展出穩固未來的基礎。 2.兒童書展:動物世界 透過書籍向你介紹動物的特點,如它們的生命週期和繁殖方式、感官與交流、棲息地、對環境的適應與偽裝、瀕危的物種和動物保護等,這些內容會讓你對動物們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館員精選好書,歡迎踴躍借閱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樹林彭厝圖書閱覽室】114年8月閱讀書籤主題書展 展出期間:8.1-8.31 1.主題書展:爸爸的多樣化 一起來看看各個家庭不一樣的爸爸,有效增加爸爸與家人之間感情,給家人們創造了許多不一樣的回憶! 2.原民書展: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 參與不同部落裡的情境,讓我們來探索原住民充滿驚喜的神話與傳說。 館員精選好書,歡迎踴躍借閱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樹林三多圖書閱覽室】114年8月閱讀書籤主題書展 展出期間:8.1-8.31 1.樂齡主題書展:遠離三高,吃甚麼?! 想改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就靠良好的飲食習慣,三者之間互為因果,控制不當還會誘發多種併發症!不可不慎,透過書展,讓我們了解吃甚麼可以預防或降低三高,依循原則挑選食物,讓自己活得健康。 2.兒童書展:動感機器人 未來趨勢可能是人機共存的時代。機器人時代可以重新塑造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透過動感機器人的主題書展,可以更了解AI科技,啟發孩子們對機器人的興趣。 館員精選好書,歡迎踴躍借閱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歡迎來到「科幻文學書展」!這是一個讓您深度探索人類想像力極限的場域,從遙遠的星際旅行到近在咫尺的科技倫理,從遙不可及的未來世界到對當下社會的深刻反思,科幻文學總能帶給我們無限的啟發與震撼。
| | 主辦單位 金門縣文化局
| | 主辦單位 金門縣文化局
墨海傳薪-洪子軒、陳玉貞書法聯展 08/25-09/20 08:00-17:30 烈嶼鄉文化館二樓
| | 主辦單位 金門縣文化局
水墨清秋—2025金門縣水墨畫協會會員展 08/30-09/10 08:00-17:30 金門縣文化局第二展場 金門縣水墨畫協會會員年度作品。
| |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文學館
詩人詹冰,是臺灣重要的客籍作家之一。他用筆描繪土地,用詩歌書寫時代,作品兼具庶民情懷與語言美感。適逢《詹冰全集》正式出版,國立臺灣文學館特別舉辦詹冰文學故事館專場活動,帶大家一起認識這位深具文學與文化意義的詩人。 本活動邀請《詹冰全集》主編──莫渝老師,以第一手資料與編纂經驗,為大家分享詹冰的創作與家族故事。除了精彩的專題演講,莫渝老師也將親自導覽詹冰文學故事館,實地走訪詩人創作與生活的場域。 活動資訊: 日期: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時間:13:00-16:00 地點:卓蘭鎮立圖書館(苗栗縣卓蘭鎮中山路125之1號) 詹冰文學故事館(苗栗縣卓蘭鎮95號) 講師:莫渝老師(作家、《詹冰全集》主編)、詹德銓老師(地方文史工作者) 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 地點 說明 13:00-15:20 詩人眼中的詹冰:談詹冰詩文學與作家故事 卓蘭鎮立圖書館 3樓會議室 15:20-16:00 詩人帶路:詹冰文學故事館走讀導覽 詹冰文學故事館集合 演講後統一步行約1分鐘移動至詹冰故事館 導覽路線 詹冰文學故事館→卓蘭街道→峩崙廟→詹冰故居 注意事項: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本活動包含演講與導覽共2場次,2場次統一報名。 導覽包含戶外空間,請留意天氣與自身身體狀況,建議自備雨具、遮陽用品與飲水。 本活動不提供交通接駁,請自行前往。 主辦單位保有活動異動與調整之權利。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破土: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與行動主義」 Breaking Ground: Art and Activism in Indigenous Taiwan 展覽日期|2025年8月15日至2026年1月4日 展出地點|美國新墨西哥州聖塔菲 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Contemporary Native Arts (MoCNA), Santa Fe, New Mexico, USA (地址:108 Cathedral Place, Santa Fe, NM 87501, USA)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MoCNA) 策展人|曼紐菈.威爾-歐福-曼(Dr. Manuela Well-Off-Man)、那高.卜沌(Nakaw Putun)、賴駿杰 展覽介紹| 國立臺灣美術館與美國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MoCNA)攜手合作,將於今年度8月15日在美國MoCNA展出「破土: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與行動主義」(Breaking Ground: Art and Activism in Indigenous Taiwan)。本展由IAIA 當代原住民藝術館(MoCNA)首席策展人曼紐菈.威爾-歐福-曼(Dr. Manuela Well-Off-Man)、獨立策展人那高.卜沌(Nakaw Putun)及國美館助理研究員賴駿杰共同組織策劃,展覽聚焦十位/組臺灣原住民藝術家,作品類型包括繪畫、錄像、雕塑、裝置作品、網路藝術等。其中,伊祐.噶照和宜德思.盧信更受邀參與IAIA 當代原住民藝術館方的駐村計畫,於赴美期間進行現地創作。 展覽名稱「破土」,象徵掙脫沉默、開啟對話,也代表原住民在當代語境中重新扎根並發聲。參展的十位/組臺灣原住民藝術家,透過原住民的獨特視野與時間意識,特別是其與祖靈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關於原民權益與土地正義的議題,觸及殖民性/原民性、性別、認同與信仰等不同面向的討論。 展出作品包括榮獲2024年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首獎——胡家瑜的〈洪水過後就有島嶼〉,藉由神話故事重新思索人與島嶼、海洋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所構成的生活哲理。武玉玲《發芽系列一》則探討土地、自然還有生存環境,記錄了從2009年的風災和集體遷村後,族人們開始面對新的世界,從生存的土地、到人類的思想和生活的變化。張恩滿延續〈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概念,與美國原住民藝術家雅思敏.諾瓦克(Jazmin Novak)合作,呈現〈蝸牛樂園協奏曲-聖塔菲篇〉,探討臺灣原生種構樹與蝸牛黏液的消解關係,如何描繪物種傳播與人類遷徙的航線。林安琪的《找尋Temahahoi 的路徑》,交織傳統中的無形文化與當代元素,探討身份、社群與歸屬,編織出混合型態的裝置作品。宜德思.盧信的《向高更致敬?》四件人物作品以蘭嶼達悟族、花東阿美族青壯年男性和泛紋面女性為創作對象,試圖跟高更的畫作對話。伊祐.噶照以現地創作〈回到大海的一座山〉,探討人類如何在不斷的災難和重生中,學習如何和自然共存並和諧生活。林介文和導演多木子的〈裹山〉則展開導讀在地歷史人文、族群、和織者們各自的編織故事。林介文也將對於自然現象的發生,試圖跳脫人本的思考,將害怕與焦慮的情緒與對大自然的臣服交融在一起,創造了〈康芮小姐〉。Makotaay 生態藝術村的參展裝置由曾駐村的藝術家作品組成,內容包括2011年封冰箱事件、藝術村進駐影片、藝術家作品以及土地歷史脈絡到藝術村成立的大事紀。馬躍.比吼以《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請問蕃名》及〈比摩托車牌還不如的身份證〉探討姓名權被剝奪的歷史脈絡,以及姓名作為族群認同與文化連結的意義。余欣蘭則以〈我是女人,我是獵人〉呈現勇敢打破太魯閣族「女人不能走入獵場」的傳統規範、成為獵人的母親,如何透過身體知識與語言,將山林的生命經驗傳承給女兒。〈動物樂園〉則模擬動物視角,展現動物在山林中的活動痕跡與太魯閣族對「獸徑」與「陷阱」的觀察與應用。 本展由臺美兩地美術館攜手推動,不僅呈現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在面對殖民歷史與當代挑戰時所展現的文化韌性與行動力,也映照出原住民藝術實踐在全球脈絡中所能激盪出的深刻對話。期待觀眾能在本展中看見來自臺灣原住民族社群的視角與聲音,進而思考藝術如何在動盪時代中,成為連結土地、記憶與希望的力量。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中友百貨公司
以藝術家簡愛樺的生命轉折與創作蛻變為靈感,展出多件融合印象派風格的毛根藝術。作品以19世紀的印象派為創作主軸,並使用畫作中常見的花卉作為創作表現,與150th印象派光影藝術展相互呼應,形塑整體系列感,展場空間如詩如畫,讓顧客在逛街之餘,也能感受藝術的溫度。
| | 主辦單位 月臨畫廊
從影像到想像到圖像——蘇煌盛的「通風」 /朱盈樺 在準備展覽的期間,蘇煌盛告訴我,他這次的個展名稱叫〈通風〉,但英文標題還在斟酌中,因為「通風」這個詞在中文裡既具象又抽象,他一時找不到真正貼切的英文對應詞,於是試著向 ChatGPT 描述:「我不要密不通風,又不想疏可走馬。」這句話聽來曖昧,卻提供了一條理解他作品的路徑。他在畫面中不斷尋找一種「被打開的結構」,既非封閉也非鬆散,而是處於不同密度的動態平衡,作品在兩種極段之間滑動,既有密集的線條堆疊,也有鬆動開展、讓目光得以穿梭的留白。他以水墨、膠彩等技術性極高的媒材為基底,並藉由數位設備進行初步投影與構圖,在創作過程中保留一種「不完全被掌控」的彈性,畫面因此總處於調節、偏移、重新編排的運動狀態中,進行「通風」。 蘇煌盛的創作常以「影像」為起點,那些來自日常經驗或視覺資料庫的影像,不只是提供形式上的參照,更召喚出具有可變性與空間潛力的視覺契機。這些影像的來源多樣而豐富,有時是藝術史圖像的局部挪用,如〈愚人〉系列中參照了義大利古塔羅牌的畫面;有時則來自個人生活經驗,例如紐約系列來自駐村期間於城市街頭閒晃的記憶,或是〈蝙蝠〉系列源於旅居倫敦期間,為化解路衝擋煞而創作的圖像。這些視覺印象不斷被拆解與重構,在畫面處理過程中開啟新的觀看邏輯,進而構成畫面的空間節奏與視覺流動。 從最初的影像到最終的圖像,「想像」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蘇煌盛使用 iPad 繪製草圖,再透過投影機將影像投射到畫面中打稿,他並不追求對影像的精準復刻,反而刻意保留過程中的偶然與偏差,例如燈泡亮度衰退或解析度失衡所產生的光暈斷層與模糊錯位,這些被他形塑為圖像輪廓中獨特的視覺語感。在〈愚人〉系列中,小尺幅作品的畫面彷彿來自更大圖像的裁切與格放,像手上的金幣、服裝褶皺的斜向排列,皆帶有一種從整體畫面中抽離出的片段視覺。這些局部圖像不只是細節的放大,更像是想像力對圖像的重新定位與聚焦,使其跳脫原有脈絡,成為獨立而具張力的空間。〈相位〉則以多重視角與時空錯置為創作核心。他將視覺經驗分解為多個片段,並將這些觀看角度壓縮進同一畫面之中,重新編織出一種延展的時空結構。自〈蝙蝠〉系列開始,因倫敦生活材料取得的限制,他轉而在未托裱的畫布上直接作畫,這樣的「不確定性」和過去他在紙或絹上的精密形成對比,反而成為自由創作的入口,使每一筆觸都帶有即興與生成的可能。 在最終作品中所呈現的「圖像」,成為觀看得以在畫面中呼吸與穿行的起點。這些圖像已非原始影像的再現,而是在他的線條筆觸,以及水墨、膠彩與金銀箔等材質的堆疊中,被滲透、變形,重新獲得感知厚度與心理張力。在我看來,蘇煌盛的作品與攝影之間存在直接的連結,但與攝影所強調的「瞬間捕捉」不同,他在畫面中呈現的,是一種透過重組所生成的空間,使畫框邊緣轉化為開放的界線,暗示著畫外空間的持續延伸。若說〈相位〉著重於空間的再編,〈拳擊〉系列則更聚焦於時間的建構,畫面以局部凝視拳擊手的身體,透過肌肉紋理的線條與色塊的堆砌,構築出延伸而不封閉的時間感。時間彷彿被拉長、彎曲、甚至不斷推遲,它不再是某個瞬間的凝結,而是一種由構圖所生成的時間感,一種後設於敘事之外的視覺組織方式,使拳擊手的身體成為圖像節奏得以展現的場域。在〈蝙蝠〉系列中,東西方文化對蝙蝠所賦予的不同象徵,使這個形象在畫面中開展出多重語境。相同的造型,因畫面處理與上下文變化,而在不同作品中呈現出各異的語調與指涉,也呼應〈相位〉系列裡圖像變異的視覺邏輯。無論是蝙蝠、手勢、服飾或姿態,這些圖像元素皆成為再編碼的節點,如同記憶般在疊加與扭曲中浮現,既在場,又不穩定地游移其間。 法國哲學家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在《空氣與夢想:論運動想像力》中指出,「空氣」這個元素本身即具有積極召喚想像的特質,它以輕盈、透明、無垠的姿態,主動邀請我們進入空中遐想;而想像力的任務,正是將我們從直接的意象中解放出來。對巴舍拉而言,想像的本質並非將事物固定於既定形式,而是一種持續變形、持續生成的運動過程。蘇煌盛以「通風」作為展覽命名,正是將畫面視為一種可呼吸、可流動的空間。他避免讓畫面過於密閉,也拒絕全然鬆散的無序,而是在兩者之間調節密度與張力,尋找一種剛好能讓觀看滲入其間的縫隙。在這些畫面中,我們所經驗的是一種尚未完成的生成過程,一座由想像驅動的視覺迷宮,這些作品讓我們意識到「通風」不只是一種物理上的狀態,更是一種觀看的姿態;既是畫,也是一道風,一道剛剛好能穿透、又不致吹散的風。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南區喜樹圖書館
此次聯展邀請10位畫師參展,畫師們來自不同背景,有大學講師、畫室老師、磁磚花紋設計師、插畫家、文創藝品創作者與室內設計師,皆長年投入人物肖像創作,並於國內外畫展與比賽屢獲殊榮。今年多位畫師更於韓國KOSCA-caricature大賽中,榮獲年度最佳藝術家大獎、最誇張類別及最佳色彩等獎項,歡迎民眾蒞臨欣賞。
| |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駐館竹藝家-王凱鶴 2015年 法國巴黎大皇宮展出作品--寶瓶時尚帶 2016年《法國設計週》 (D’Days) 展出作品5項 2021年 台灣雕塑新藝術獎 入選獎 (作品 / 綻) 2022年 第五屆纖維創作獎-生活類 優選獎 (作品 / 樹說故事) 2023年 第六屆纖維創作獎-藝術類 優選獎 (作品 / 旱地生花) 2024年 彰化縣磺溪美展 雕塑類 優選獎 (作品 / 異世界.真世界) 2024年 臺灣工藝競賽 入選獎 (作品 / 情紐)
| | 主辦單位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中興分館
熱門書展/圖書館一樓門廳、三樓書庫 本展每月規劃精選主題圖書展出 新進童書展/圖書館兒童室 展出每月進館優良童書 歡迎到館閱覽,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
| | 主辦單位 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
| | 主辦單位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
《畫夢》 #趙志霞 花甲之年 我挑戰內在的膽怯與不安 嘗試用畫筆與畫布共舞 我用自己的攝影作品做底布 揮霍色彩盡情渲染 呈現眼與心沉澱後的樣貌 一支彩筆 解開生命中諸多疑惑 更在畫夢中自我療癒 展覽名稱:趙志霞〔畫夢〕油畫個展 展覽期間:2025/07/01(二)-2025/08/28(四) 展出地點:彰濱秀傳紀念醫院 大廳藝廊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 上午08:30~下午17:30
| | 主辦單位 台灣玻璃館
| | 主辦單位 彰化縣埔鹽鄉公所,彰化縣埔鹽鄉立圖書館
2025國際藝術交流展✨ 台日藝術交流展在埔鹽已辦理20年,由 日本創書會、台灣和平書道學會、埔鹽鄉籍藝術家等共同參展。在本次展覽中,我們不僅能欣賞來自兩地藝術家的精湛作品,更能感受到他們對書道與藝術的共同追求。誠摯的邀請鄉親們共同來參與這場藝術饗宴,以體會書法藝術的美好~~ 展覽地點:埔鹽鄉立圖書館三樓地方文化館 展覽期間:114年7月12日至114年8月17日
| |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文學館
母語,是表徵族群特色的文化基因; 也讓我們有根,找得到回家的路。 2025臺灣文學獎創作獎系列講座暨母語主題日推廣活動,邀請劇本獎、台語文學獎、客語文學獎、原住民華語文學獎共9位得獎者,與聽眾分享創作心法;以及他們如何在家庭、生活、寫作中活化母語,完成世代傳承。邀請大家一同聆聽劇本創作和母語書寫的故事,跟著創作者一起學習,為自己鋪一條回家的路。 時間 講者 地點 8/10(日) 14:00-16:00 主 題:《千年之癢》劇本創作分享暨讀劇選段演出 主持人:傅裕惠(劇本創作獎評審) 講 者:陳巧蓉(劇本創作獎得主) 臺灣文學糧倉-文學沙盒 9/7(日) 14:00-16:00 主 題:跟綴台語轉厝——台語文學創作分享 主持人:陳豐惠(台語文學創作獎評審) 講 者:李長青(台語新詩首獎得主) 吳品瑜(台語散文首獎得主) 陳龍廷(台語小說首獎得主) *參與台語學習家庭計畫集點 臺北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9/13(六) 14:00-16:00 主 題:隨族語返家——原住民華語文學創作分享 主持人:乜寇.索克魯曼(原住民華語文學創作獎評審) 講 者:Uhay Mali Pacidal徐邱宜婕(原住民華語新詩首獎得主) 麗度兒‧瓦歷斯(原住民華語散文首獎得主) Lulyang Nomin 魯亮.諾命、(原住民華語小說首獎得主) 屏東屏北高中 9/14(日) 14:00-16:00 主 題:跈著客語轉屋——客語文學創作分享 主持人:黃子堯(客語文學創作獎評審) 講 者:蕭宥(客語新詩首獎得主 何志明(客語散文首獎得主) 臺灣文學糧倉-文學沙盒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台語學習家庭計畫集點
| |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螺鈿,又稱「百寶嵌」,是一種將天然貝殼鑲嵌於木器或漆器的傳統工藝,以其獨特的虹彩光澤聞名。這項技藝可追溯至中國商周時期,唐代達到高峰,並在明清時期廣泛應用於家具、樂器及文房用品。1950年代,螺鈿技藝隨香港師傅傳入台灣,落腳於新竹,成為當地重要的工藝產業。 螺鈿製作工序繁複,需經過設計、選貝、切割、鑲嵌等繁複工序。匠人首先將圖案分解成小塊,再選用珍珠貝、鮑魚貝等材料,依其天然色澤裁切。關鍵在於以鋼絲鋸精準切割,並保持45度角,避免貝殼脆裂。台灣的螺鈿以「厚螺鈿」為特色,強調立體鑲嵌,與日韓的薄螺鈿形成對比。 然而,隨著產業外移與現代審美轉變,螺鈿技藝正面臨失傳危機。全台螺鈿製作師傅所剩無幾,新竹的螺鈿工坊也從鼎盛時期的百家銳減。近年來,文化單位與民間積極推動保存,包括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開設傳承課程,並將螺鈿轉型為文創商品,如手機殼、飾品等,讓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 螺鈿的流光千年不滅,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延續。望透過創新與教育,使這項瀕危的藝術能重新在新竹綻放光彩。
| | 主辦單位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來自雲林縣虎尾鎮的周鈺欣,自幼對色彩與繪畫展現出靈敏的感受力,創作媒材多元,其作品以情感與直覺為核心,融合東方精神與個人表現形式,作品常流露出兼具寧靜且富有生命力的視覺感受。「心彩」象徵創作源自內心感受,取「心」為本,象徵藝術表現皆起於心念的流動;「彩」則代表情感與生命力的展現,亦呼應創作者擅長運用色彩傳遞情感的創作風格;而「游藝」取自「遊於藝」之意,寓意在藝術世界中自在漫遊,透過創作遊歷內在與外在的風景,感知日常、觀照心靈,開啟一段自我與自然對話的創作歷程。 這次展出的作品《映像境圖》,展出畫作設計四面皆可觀賞,分別展現如《千壑-岩》、《木像-根》、《水城》、《岩岸》等景致,呈現多角度觀看的趣味性。每一景皆蘊含自然的靈動與視覺轉換的獨特性,從岩石的肌理、水紋的流動,到地貌交界處的光影變化,皆傳遞創作者對自然萬物的敬意與對生命的讚美。透過畫筆,細膩凝視描繪自然的多樣地貌。 數位藝術系列則以「宇宙星河」為靈感,描繪創作者在自然與宇宙之間獲得療癒的心靈片刻,呈現出虛實交融、夢幻靜謐的心宇宙;水墨系列則以雲霧、山巒與墨韻為意象,傳遞創作歷程中沉靜內省的心境觀照,展現東方筆墨與心靈探索之間的深度連結。周鈺欣表示:「創作是一種對世界的感知延伸,不同媒材的使用,象徵著不同時期內在心境的轉化,也反映在作品中情感的流動。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與自我深度對話的歷程,感受藝術所帶來的美好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