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

臺北 新北 桃園 臺中 臺南 高雄 新竹 苗栗 彰化 南投 雲林 嘉義 屏東 宜蘭 花蓮 臺東 澎湖 金門

| |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萬里分館】許捷芳「東北角地質景觀攝影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許捷芳

協辦單位: 新北市立圖書館萬里分館

【新北市立圖書館萬里分館】許捷芳「東北角地質景觀攝影個展」 活動時間:01/02-12/31開館時間 活動地點:新北市立圖書館萬里分館/藝文走廊(新北市萬里區瑪鋉路221號4樓) 聯絡電話:02-2492-4490#12 簡介: 攝影,是一門觀察的藝術。在光影與雲彩的襯托下捕捉每個稍縱即逝的感動,充分展現出東北角得天獨厚的自然景緻。以一幀幀美不勝收的攝影作品,來傳達對台灣土地的熱忱,透過鏡頭刻劃出動人的瞬間,引領讀者以不同的角度探索全新的視野,發現不曾見過的東北角。 歡迎闔家蒞臨觀賞!

| | 主辦單位 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都歷遊客中心|沉浸式體驗故事館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全新的!東海岸親子場域「都歷沉浸式體驗故事館」 就在📍#台東 都歷遊客中心一樓 全新打造的沉浸式體驗區開放啦~ 結合數位科技與在地文化,以「東部海岸故事書」為主軸,透過虛實交織的投影與互動,帶領大小朋友探索阿美族的神話傳說、自然生態與文化價值,感受到東海岸山海生活的智慧。 超厲害的聲光視覺,位於都歷遊客中心一樓,「東海岸沉浸式故事體驗區」,有科技結合也有在地文化,搭配環繞投影及互動裝置,細膩呈現這片土地的故事。沒想到東海岸有這麼前衛的場域。 都歷遊客中心,室外不但可以溜毛孩,室內也有溜小孩放電的沉浸式故事書,大人的知識含金量也不容小覷,內容都是與阿美族有關的傳說故事,跟著故事動線走,還有大小朋友一起打boss的互動關卡,美照拍好拍滿~ 地點:台東 都歷遊客中心一樓 展期:即日起開展

| | 主辦單位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基隆故事館「STORY100%」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基隆故事館,作為訴說基隆故事的場所,以新的面貌重新開幕,此次常設展主題為「見證百年基隆」,以「基隆港」為核心主軸,帶領觀眾穿越百年歷史,一同探索基隆從「雞籠」到「基隆」的轉變,見證這座城市的興衰與繁榮。 本次展覽分為三大展區「漁撈港灣到海港市街」、「戰後復甦到繁華盛世」、「國際觀光到百年導航」。透過船艙廊道的展示手法,喚起不同年代旅人對基隆的第一印象;空拍影像及歷史地圖區則細膩呈現基隆百年來的城市發展脈絡。從1924年基隆從「街」升格為「市」,歷經太平洋戰爭時期(1941-1945)的軍事要港,到戰後的黃金歲月,完整記錄了基隆從在地到國際的蛻變歷程。將涵蓋1990年代至2024年,基隆依然作為臺灣北部的國際貿易大港,持續訴說著百年來的興衰起落。從1924年到2024年,基隆以港口城市的姿態,繼續流轉著未來的篇章,展現出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潭子區戶政事務所

卷錄潭子檔傳啓示-淬鍊潭仔墘世紀風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臺中市潭子區戶政事務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現場規劃5大展區、6大主題,從「檔案時光機」、「潭仔墘傳奇」、「守戶檔傳」、「時光記憶」、「檔我們同在一起」到「叫我第一名」,由檔案代言人薯來寶和薯來爸帶領民眾盡覽人生大小事與在地文化歷史相關檔案,展期延長至114年12月31日止。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

美麗臺灣-駐館藝術家蘇智偉水印木刻版畫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蘇智偉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創作者李安琦目前服務於清水區甲南國小與槺榔國小,擔任美勞共聘教師的工作。出身於苗栗縣通霄鎮,從小立志要當老師,有幸在105年透過教師甄選分發至清水區服務至今,自求學階段都是就讀美術班,並在112年自清華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畢業,此次展出的作品即為研究所之創作,是延續自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畢業時的創作而來,作品主要以探討自我內在世界為主題,融合自己的成長經驗、心理狀態、情緒表達…等方面,透過一張張自己的臉孔組合而成的畫面,將自己複雜的心靈思緒以較為具象的方式呈現出來。

| | 主辦單位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輕舟已過萬重山-二呆的『山』畫」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本活動無實體展演者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趙二呆(1917-1995),淡泊名利,於1971年(五十四歲)提早退休,二呆的理想是致力於藝術創作。二呆藝館收藏千餘件二呆的創作,同時出現小舟和山的畫作約計有63幅,本展取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之詩句,強調趙二呆退休後的心情,是經過許多人生閱歷,而呈現雲淡風輕的節奏。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Anping 1865 洋潮來襲:回望安平商貿的黃金年代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曾經是走私寶地的府城,在歷經開港爭論後,終於1865年正式開港對外通商,並設立海關,開啟安平貿易新時代! 來到安平的洋行職員們在這裡工作、生活、形成社群。身在異國的他們,如何適應異地生活?社交娛樂又是什麼樣貌?跟著展覽,一窺19世紀的異國社群文化!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活動場次資訊: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 展區與展期及展覽地點: (2025.4.1-7.6)美術街、展覽室103-107 / (2025.8.9-12.14)展覽室201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策展人 馮勝宣 (2025.4.26-12.14)展覽室301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策展人 黃冬富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策展人 薛燕玲 (2025.4.26-12.14)展覽室302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策展人 林振莖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策展人 蔡昭儀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策  展  人 |  黃冬富、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 典藏是一座美術館的核心價值與定位表徵,是為未來世代保存過往藝術資產的佐證。將靜態的收藏內容積極地透過展示、教育、研究、詮釋等動態活動與大眾接觸,分享與擴散美學、歷史的知識傳播,是美術館的責任,也是美術館典藏的意義。本館逾37年的蒐藏,透過購置、受贈、競賽徵集、移撥四種來源,至2024年底收藏總數量已達22,070件,核心蒐藏範圍自18世紀以降至當今的藝術作品,以及與藏品相關之文獻資料,構成豐富的典藏體系與內容,歷年已經策劃辦理數十檔相關的主題展、斷代史展、藝術家專題展、經典藏品展等,是建構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文化資產。 臺灣在16世紀中葉的大航海時代躍上國際舞臺,成為東西方貿易航線交會的轉運中心。然原住民族大約在8000年前即在此居住活動,是南島語系民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自17世紀以降數百年的異族殖民,造就了臺灣人民堅韌、樂天、開朗的個性,臺灣文化則發揮海洋文化的特色,兼容並蓄了不同來源的外來文化,形成各時代多元多樣、相互輝映的豐富景觀。在臺灣美術發展的歷程中,從荷西時期開啟與本島連結的海圖、地圖與原住民生活樣貌的繪製,而後受到中國閩粵地區書畫、從日本移植而來的近代西洋藝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當代藝術傳入的影響,無不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映射出彼此緊緊相扣的關係,交融根植並發展出本土藝術的獨特面貌。 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邀請黃冬富教授,與本館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同策劃,規劃五個主題展區:「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浪潮與衝擊:1945-1979臺灣美術發展」、「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分別闡述臺灣明清時期傳統書畫的狂野率性特質如何反映早期拓墾時期的衝創精神;日治時期臺灣畫家如何透過對於風土「在地色彩」的探索形塑現代化與地方認同的意識;戰後至七○年代如何受抽象、普普藝術等西方浪潮衝擊的同時回歸鄉土美術;八○至九○年代解嚴之後又如何積極突圍,衝撞禁忌議題及探問何謂臺灣主體性;2000年以後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席捲之下,文化地理界線的重劃如何引發自我身分與文化認同之重建,而多元族群、環境議題等等也都成為臺灣藝術家關懷的面向。整體充分展現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如何透過繁複的題材與手法來演繹時代精神。本展企圖透過本館典藏品的展示、館藏文獻與一手資料的整理研究,來映照臺灣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更以編年的方式,來凸顯藝術創作如何隨著歷史開展與時代變遷顯現與遞延;並將臺灣作為主體,放在世界的脈絡中探看臺灣美術發展之路徑,一方面探勘臺灣藝術在揉雜的現象之下如何追尋與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展望未來與全球藝術脈動更深刻的連結。 本展預計持續至2026年12月,規劃以3檔次模式輪替展示,期待將本館的精彩館藏常態性地展示在大眾面前,提供更多鑑賞的機會,並促進觀眾對臺灣美術發展的了解。                                  「中原流風:臺灣早期書畫」參展藝術家: 丁捷三、王仁堪、 吳魯、呂世宜、呂璧松、李霞、林希周、林朝英、林覺、施梅樵、張得貴、莊士勳、莊伯容、莊敬夫、許龍、郭尚先、郭彝、陳心授、曾茂西、辜捷恩、黃雲峯、葉化成、廖慶三、鄭貽林、蕭聯魁、謝彬、謝琯樵 「引光顯影:20世紀前期臺灣美術的在地色彩」參展藝術家: 小出卓二、小澤秋成、木下靜涯、石川寅治、石川欽一郎、立石鐵臣、伊坂旭江等、名島貢、吳金淼、呂孟津、呂鐵州、李梅樹、松本光治、林之助、林玉山、林克恭、林阿琴、倪蔣懷、高燦卿、張秋海、梅原龍三郎、許春山、郭柏川、郭雪湖、陳永森、陳夏雨、陳進、陳澄波、勝田蕉琴、鄉原古統、蒲添生、潘麗水、蔡草如、鄭世璠、蘇家財 「浪潮與衝擊:1945-1979 臺灣美術發展」參展藝術家: 井松嶺、方向、朱銘、朱鳴岡、何肇衢、呂佛庭、李仲生、李梅樹、林之助、孫多慈、席德進、袁金塔、張大千、莊世和、郭雪湖、陳其茂、陳景容、陳銀輝、陳慧坤、傅狷夫、黃君璧、趙春翔、劉國松、蕭如松、賴傳鑑、 謝孝德、顧福生 「激撞與反思:1980s~1990s 臺灣美術主體性尋探」參展藝術家: 王俊傑、何經泰、吳天章、李民中、李明則、李銘盛、林書民、林惺嶽、林壽宇、倪再沁、張永村、梅丁衍、莊普、連建興、陸先銘、黃致陽、黃進河、楊成愿、楊茂林、簡福鋛、嚴明惠 「交融與重構:2000~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參展藝術家:  (2025.4.1-7.6)美術街、展覽室103-107 王雅慧、安聖惠、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林珮淳、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張乾琦、許哲瑜、陳伯義、陳萬仁、陶亞倫、謝鴻均、蘇匯宇、饒加恩 (2025.8.9-12.14)展覽室201 王雅慧、何孟娟、袁廣鳴、吳天章、吳政璋、李足新、李小鏡、姚瑞中、李明維、杜珮詩、林昆穎、武玉玲、陳順築、張立人、張徐展、張恩滿、許哲瑜、郭慧禪、陳怡潔、陳伯義、謝鴻均、饒加恩、廖祈羽 「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主題書展 呼應本次「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感謝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與國美館合作,於國資圖五樓同步推出主題書展,精選數十位藝術家傳記與作品圖錄專輯,透過閱讀深入探索藝術家生平、時代風格。歡迎前往國資圖進一步參觀。 書展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總館五樓 藝術圖書區(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展期:2025/4/26(週六)至2025/12/14(週日) 國資圖五樓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8時30分;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30分;每週一及國定假日為休館日) 書展連結網址:https://ipac.nlpi.edu.tw/exhibitionDetail/187                                

| | 主辦單位 臺中市西屯區公所

石雨集114年聯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廖琬莎、朱麗娟、 武仲莊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分別來自台中山線,石岡和霧峰的朋友,以家鄉名字的「首字」和「字首」發想成了這個興趣的交遊集合,「石雨集」。意象中石頭承受著雨水的潤澤,有硬氣也有柔情,在迷濛中自見迸放的光芒。

| | 主辦單位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時間的雅歌 The Song of Time」-葉子奇個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葉子奇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風景就是室外的靜物,靜物卻是室內的風景。」 這句話出自誰之口呢? 正是亞美館下一檔展覽的主角 - 藝術家葉子奇! 葉子奇個展《時間的雅歌 The Song of Time》 即將登場!葉子奇透過描繪「室內的風景」與「戶外的靜物」以及最重要的「家人」,將不同生命階段的時間與空間、記憶與現實,記錄了下來。透過層層堆疊的油彩與時間的積累,將瞬息萬變的大自然,凝結成為永恆寧靜的畫面。 #個展 #油畫

| | 主辦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裝置藝術】蛇吻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洪易

其他單位: (指導)彰化縣政府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12生肖系列,靈蛇起舞、報福音,特做此物,讓帶著嬌豔欲滴紅唇的蛇吻,載著滿滿愛意昇華成龍共舞,搭配作品運用多樣繽紛的彩繪花卉,象徵花開富貴,吉祥和睦。 作者:洪易 展出地點:彰化縣立美術館門口左側 年代:2022/材質:不銹鋼版烤漆 尺寸:96 * 85 *87(長x寬x高/cm )

| | 主辦單位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

臺東設計中心|臺東,Yes I do!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臺東設計中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臺東設計中心推出全新展覽《臺東,Yes I do!》,本次攜手曾獲走鐘獎「最佳剪輯獎」的YouTuber BBFFMF 打造展覽前導影片,以愛情故事為引子、第一人稱的男友視角出發,帶領你從秘密房間的體驗、正在剪輯的影片,窺視 2021-2024 詳實紀錄的女友觀察日記,揭曉她參與每項專案的幕後身影,呈現她作為臺東與設計的橋樑,每一瞬甘願因為所愛,喊出「Yes, I do」的執著與信仰。

| | 主辦單位 屏東縣政府

醬人。釀時光/屏東客家味个守藝人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屏東縣政府

穿越時空,品味客家族群三百年來的釀造智慧 整個展場,瀰漫著屏東釀醬的香味(๑´ڡ`๑) ꒰ 有哪些展區👀 ꒱ 🔸歲月之釀🔸技藝之釀🔸玩醬達人🔸屏東名醬 ꒰ 展現六堆醬人精神的玩味特展👀 ꒱ 一甕老醬,釀的是歲月 一段故事,說的是地方味 現場還有互動遊戲區,玩醬達人就是你! 讓我們一起回味最熟悉的屏東味ꔛ‬♡‪

|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售票網址: 點我前往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Collateral Event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合辦單位:中華民國文化部 協辦單位:外交部、內政部國土管理署、駐義大利臺北代表處 執行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主要贊助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永豐餘、鴻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六赫茲股份有限公司、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臺北市建築世代會、冠德建設|根基營造、臺灣首廟 天壇天公廟、臺灣媽祖聯誼會、紐約帕森設計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系友會、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國美藝術大使團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2025/05/10-09/28,11:00-19:00 2025/09/30-11/23,10:00-18:00 周一休館(5/12、6/2、7/21、9/1、10/20、11/17正常開放)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 Palazzo delle Prigioni(Castello 4209, San Marco, 30122 Venice, Italy)   展覽介紹|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以「[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為題,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執行,以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基礎,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Intelligens)」角色,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漂蕩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策畫概念受到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NON-sites」理論啟發,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通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無」同時也是東方哲學中「無/有」的二元辯證思考。 展覽設計嘗試辨識與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沒有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尋找「智慧(Intelligens)」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分為三大主題:效率(Efficiency)、科技(Technology)、控制(Control)。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無]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   策展團隊| 策展人|薛丞倫 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 專案建築師|黃彥璋、林伊柔 專案經理|王威舜、蔡承昀 展覽顧問|曾瑋 國際顧問|Brian McGRATH 展場執行|黃彥璋、林伊柔 、王威舜、蔡承昀、葉毓君、             簡行知、李懿倩、黃柏倉、楊婷雯 燈光設計|互動空間運算研究室、林軒丞、林子妍、鄭子芸 視覺設計|Path & Landforms  俞思安 展務行政|王逸璇、顏嘉慶 研究團隊|H2O Studio                

| | 主辦單位 池上藝術長工基地

池藝基地|赤籽— 晒到赤赤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王金生等

池地之上的豐水沃田間有一群人, 懷擁著極具生命力的赤色籽苗, 在東部曙光的日與日間將其曬得通赤, 力行不輟以赤子之身染南方之色。 這群人, 不在無意識地追趕中, 拼湊轉瞬即逝的花團錦簇, 而是在有意識的積累中, 匯成滋養一方的上善若水; 這群人, 以此點滴澆灌內在的赤籽, 並在此地一域, 謙謙種下不息生命的能量初始;他們, 裸心無藏, 晒到赤赤。 /聯展藝術家/ 王金生 多媒材燈具 王新蓮 多媒材抽象畫 李素雲 刺繡 ( 池上雲繡 ) 依本 裝置藝術 徐沐藍 藍染與手作 ( 沐藍池上 ) 莊月嬌 創意食作 ( 嬌食手作食堂 ) 彭明通 木刻與裝置 ( 山凹工作室 ) 彭柏瑋 蠟畫 ( 4.5公里工作室 ) 潘韋如 蠟作 ( is well | 山山來池) 羅正傑 影像紀錄 ( 走走池上|島嶼東方 ) 游云旨 策展人 牛韻茹 策展人 與談人 李威萱 書道字 /展覽地點——池上藝術長工基地/ 『巷弄池上 藝術住⺠』 池上獨特的藝⽂底蘊,緊貼著⼟地和⽣活的脈動,就像在此安⾝立命的居⺠⼀般,寬厚、踏實,且不張揚。 在這個知名的藝⽂⽶鄉裡,住了⼀群藝術⼯作者,他們有些出生本地,有些從外地移居⽽來,在池上落腳⽣根,實踐獨⼀無⼆的⽣活美學;⼀如勤奮的池上農⺠,在天地間默默耕耘,向下紮根,⼀同眷顧池上的美與善。 這群棲居於池上巷弄的藝術⼯作者,稱⾃⼰為池上的藝術長⼯,而這個空間——「池上藝術長⼯基地」簡稱「池藝基地」,便是由這群熱愛池上的藝術⼯作者經營。此一實驗展場,將作為多功能展演空間和藝術交流的基地,持續推廣池上特有的⽣活美學。 • 展覽開展日期:2025/01/10 • 展覽地點:臺東縣池上鄉中正路10號(池上火車站站前)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大南方多元史觀三部曲《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 館藏選粹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王雅慧;(中華民國)安聖惠;(中華民國)何孟娟;(中華民國)吳瑪悧;(中華民國)李屏宜;(中華民國)杜珮詩;(中華民國)東冬•侯溫;(中華民國)林介文;(中華民國)林佳臻;(中華民國)林羿綺;(中華民國)林珮淳;(中華民國)武玉玲;(中華民國)侯淑姿;(中華民國)柳依蘭;(中華民國)洪素珍;(中華民國)徐洵蔚;(中華民國)徐叡平;(中華民國)高媛;(中華民國)張恩慈;(中華民國)許淑真 ;(中華民國)陳云;(中華民國)陳幸婉;(中華民國)陳慧嶠;(中華民國)黃文英;(中華民國)楊偉林;(中華民國)蔡佳宏;(中華民國)蔡佳葳;(中華民國)賴純純;(中華民國)薛保瑕;(中華民國)謝鴻均;(中華民國)嚴明惠

「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為高雄市立美術館自2019年起,藉由新型態美術館的空間改造,重新定位美術館與全球藝術史的鏈結所推出的策展計畫。本計畫重新盤點美術館的典藏作品,建構從地方到全球的藝術典藏與研究脈絡,歷經首部曲《南方作為相遇之所》與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2024年推出三部曲《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透過策展重新梳理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文化底蘊,再創跨文化的新視域。 《珍珠》Part I由本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共同策劃,以「南方」所匯聚的多元背景下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為策展主題,關注邊緣化的歷史、性別、地理與藝術實踐,書寫多元且扎根於土地的故事,呈現了過去近三十年來臺灣與東南亞具開創性的女性藝術家創作,呈現當代女性藝術多元及繁盛紛陳的創作面貌,紀錄著女性視角下,小至個人、大至家國的生命歷程至今仍不斷帶給世人們的啟發。《珍珠》Part II,展覽架構延續Part I的四個主題:身體風景、療癒之方、遷徙與安棲,以及非人類與生態,聚焦高美館典藏品,共展出31位跨世代、跨媒材的臺灣女性藝術家。 中文展名「珍珠」—命名靈感來自紀錄文學《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的中譯名,象徵著展出的藝術家們,如同來自南方海域的閃耀珍珠,從南方折射世界。英文的展名採用了東加詩人艾裴立.浩歐法(Epeli Hauʻofa)提出「海即我心」(Ocean in Us)的概念。呈現跨越海洋、島嶼邊界的文化共同體,展現仿如海洋流動的思惟和多元匯聚。 本次展出體現了這樣的海洋世界觀,藝術家自在地從身體內在微觀、個人的私密記憶,或來自日常的愛、挫折與希望,批判性地挖掘被忽視的性別視角、生態、遷徙與藝術物質性的重要性。這樣的世界觀也回應了人類世的迫切需要,從以人為中心的視角轉向與環境共存。隨著藝術家,我們遊走在現實與想像、傳說與夢境間,反映著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和其無盡的精神性。本展邀請觀眾走入女性藝術家的宇宙,理解她們在仿如大海島嶼的生命境遇中,憑藉勇氣、想像力與開放性,迎接生命的波濤與潮流。

| |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大南方多元史觀三部曲《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Part II: 館藏選粹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王雅慧;(中華民國)安聖惠;(中華民國)何孟娟;(中華民國)吳瑪悧;(中華民國)李屏宜;(中華民國)杜珮詩;(中華民國)東冬•侯溫;(中華民國)林介文;(中華民國)林佳臻;(中華民國)林羿綺;(中華民國)林珮淳;(中華民國)武玉玲;(中華民國)侯淑姿;(中華民國)徐叡平;(中華民國)高媛;(中華民國)張恩慈;(中華民國)許淑真;(中華民國)陳云;(中華民國)陳幸婉;(中華民國)陳慧嶠;(中華民國)黃文英;(中華民國)楊偉林;(中華民國)蔡佳宏;(中華民國)蔡佳葳;(中華民國)賴純純;(中華民國)薛保瑕;(中華民國)謝鴻均;(中華民國)嚴明惠

「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為高雄市立美術館自2019年起,藉由新型態美術館的空間改造,重新定位美術館與全球藝術史的鏈結所推出的策展計畫。本計畫重新盤點美術館的典藏作品,建構從地方到全球的藝術典藏與研究脈絡,歷經首部曲《南方作為相遇之所》與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2024年推出三部曲《珍珠—南方視野的女性藝術》,透過策展重新梳理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文化底蘊,再創跨文化的新視域。 《珍珠》Part I由本館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共同策劃,以「南方」所匯聚的多元背景下代表性的女性藝術家為策展主題,關注邊緣化的歷史、性別、地理與藝術實踐,書寫多元且扎根於土地的故事,呈現了過去近三十年來臺灣與東南亞具開創性的女性藝術家創作,呈現當代女性藝術多元及繁盛紛陳的創作面貌,紀錄著女性視角下,小至個人、大至家國的生命歷程至今仍不斷帶給世人們的啟發。《珍珠》Part II,展覽架構延續Part I的四個主題:身體風景、療癒之方、遷徙與安棲,以及非人類與生態,聚焦高美館典藏品,共展出31位跨世代、跨媒材的臺灣女性藝術家。 中文展名「珍珠」—命名靈感來自紀錄文學《印尼etc.:眾神遺落的珍珠》的中譯名,象徵著展出的藝術家們,如同來自南方海域的閃耀珍珠,從南方折射世界。英文的展名採用了東加詩人艾裴立.浩歐法(Epeli Hauʻofa)提出「海即我心」(Ocean in Us)的概念。呈現跨越海洋、島嶼邊界的文化共同體,展現仿如海洋流動的思惟和多元匯聚。 本次展出體現了這樣的海洋世界觀,藝術家自在地從身體內在微觀、個人的私密記憶,或來自日常的愛、挫折與希望,批判性地挖掘被忽視的性別視角、生態、遷徙與藝術物質性的重要性。這樣的世界觀也回應了人類世的迫切需要,從以人為中心的視角轉向與環境共存。隨著藝術家,我們遊走在現實與想像、傳說與夢境間,反映著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和其無盡的精神性。本展邀請觀眾走入女性藝術家的宇宙,理解她們在仿如大海島嶼的生命境遇中,憑藉勇氣、想像力與開放性,迎接生命的波濤與潮流。

| | 主辦單位 臺東縣海端鄉公所

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祭食 x 季時—海端鄉布農族文化產業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祭食 x 季時—海端鄉布農族文化產業展》 本展介紹布農族整年的歲時祭儀—開墾祭(masiduhlas)、播種祭(mapudahu)、除疏祭(minghulau)、射耳祭(malahtangia)、收穫祭(cinsan)、嬰兒祭(masuhaulus)、進倉祭(andaza)、年終祭(minhamisan),依循著小米的生長周期,呈現布農族的神話禁忌、生態知識與價值觀。 展場動線也巧妙設計呼應循環成圓的時間觀,帶領觀眾沿著布農族的步伐,走完整年的祭儀旅程。 除了傳統祭儀的文化脈絡,本展也展示了當代海端鄉的農作物產業,例如咖啡、水蜜桃、高麗菜等,在生產時序上對應到傳統的祭儀時節,讓傳統與現代共鳴,展現出布農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善化區圖書館

善化區圖書館:兒童美術作品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善化區圖書館

為培養民眾對文學藝術的興趣,善化圖書館特別於館內設有常設藝術展品-兒童美術作品展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善化區圖書館

善化區圖書館:善緣書畫學會作品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善化區圖書館

為培養民眾對文學藝術的興趣,善化圖書館於館內設有常設藝術展品-善緣書畫學會作品特展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善化區圖書館

善化區圖書館:陶藝班作品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善化區圖書館

為培養民眾對文學藝術的興趣,善化圖書館於館內設有常態藝術展品-陶藝班作品展

| | 主辦單位 臺南市善化區圖書館

善化區圖書館:布可星球書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善化區圖書館

配合台南市政府教育局推廣國中小學生閱讀活動常設書展-布可星球書展。

| | 主辦單位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第二特展室:餞影-典藏攝影藝術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其他單位: (指導)客家委員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客家典藏影像記錄客庄生活的多樣風貌,攝影家長年觀察族群生活與儀式禮俗,使影像凝練如時光沈澱的蜜餞(客語稱餞糖,四縣腔客語發音 jien tongˇ)與風乾肉脯,風味愈久愈醇,蘊含文化的厚度與歲月的積累。「餞影-典藏藝術攝影展」運用本中心數位典藏影像作為展示素材,細數昔日作品,回眸影像如何連結歷史、人情與自然審美,帶領觀者進入濃厚的客家文化底蘊。「餞影」不僅是影像的呈現,更開啟嗅覺、聽覺與五感交融的體驗,使影像超越紀錄,成為文化與情感的載體。

| | 主辦單位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第五特展室:「山鳴谷應─公路上的客家凝視」特展


活動場次資訊: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 交通部公路局

其他單位: (指導)客家委員會

推廣網址: 點我前往

此次展覽呈現客發中心數位典藏及交通部公路局相關珍貴的歷史影像、文獻與文物,見證公路與客庄的生活脈絡。另外也向長期投入公路文物收藏與研究的陳信誠先生、陳朝強先生借展珍貴藏品,包括金龍號與金馬號的浮雕、早期竹苗地區的舊車票,以及桃園中壢、六堆地區客運所使用的車頭頂捲軸等物件,搭配文史工作者葉柏強、黃家榮、公路人曾介宗以及擔任客發中心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志工的金馬號小姐曾蘭英等舊時影像資料,喚起許多民眾對於客庄交通不同年代的集體記憶。

目前在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