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貝聚落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吉貝村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聚落主要位於吉貝南方,從港口由南往北、往東、往西三個方向發展,主要分布在觀音寺到武聖廟一區,直達舊碼頭區。吉貝村以武聖殿為分界點,將聚落區分為東邊與西邊。東邊以「陳」姓、「謝」姓居多,西邊「莊」姓為大姓。武聖殿肇建於明永曆7年(西元1652年)是吉貝居民的信仰中心,又稱東廟;觀音寺創建於清道光7年(西元1827年),又稱西廟。此外尚有福德廟與大將爺(一般俗稱大眾爺)廟,以及數座的有應公廟。 吉貝建築因多數就地取材,使用咾咕石整齊切割,玄武岩以及石板,石灰泥運用廣泛,建築雕樑畫棟,門板上彩繪,整體十分具古色古香;聚落建築融合了不同時空和歷史堆疊出來的景像,就連建築上的窗戶型制,多變具創意。在聚落後方還有菜宅,不論是清晨亦或黃昏,都有辛勤的農夫照護著石牆下的菜蔬,來到吉貝,除了海上活動之外,白天亦可以來聚落走走感受一下。【建議停留時間】 2小時

Read More +

南寮社區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湖西鄉南寮村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位於澎湖東北角,早期南寮和北寮合稱龜壁港社,各自立村後,北寮靠海岸,發展漁業,南寮靠內陸,發展出農業。而南寮農村再生環境改善,入圍105年公共工程金質獎,並獲得佳作。湖西鄉東岸有兩個村落,熟知的奎壁山就是在北寮村,南邊的叫做南寮村;南寮村因未靠海,發展不易,以致早期村內人大量外移,而這裡沒有特別亮眼的景點,鮮少有遊客駐足,正因如此,許多的舊居部落建築就這樣荒置下來,也因此使得南寮更加保有傳統澎湖農村氣氛。至今南寮村內還有很多以咾咕石建築的紅瓦、石牆的傳統房舍,有獨棟式、三合院式,也有一大家族型態的建築,這裡很常見菜宅、牛車、豪宅大戶古厝群。其中「許返古厝」更是以具有宗教背景及藝術價值,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將其登錄為澎湖的「歷史建築」。許返古厝建於清朝時期(1851~1861年),格局屬於一落四櫸頭,主要分為大厝身、間仔、亭仔以及深井,入口設計為倒吞砛式,主體也是以咾咕石圍牆面的澎湖古厝。而後曾翻修過3次,至今保存地相當完好。近年這裡以裝置藝術妝點村落,一些藝術家更是以浮球漁具作為創作素材,巧慧的繪製出一張張可愛的動物臉譜,妝點南寮社區每個角落。走進社區,在咾咕石建築環繞的巷弄中,突然眼前一亮,映入眼簾的是懸掛著上千顆彩色浮球的奇異美景,此地已成了熱門打卡景點,在懸掛的浮球下,澎湖炙熱的太陽穿透過的彩色浮球的縫隙,閃耀的陽光與浮球的陰影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地上映照出斑駁的日光,美得令人窒息,浮球裝置藝術已是南寮社區的重要特色之一。來到這裡,可以緩慢行,遊走在老房舍中,細品味離島鄉村閑散的生活步調。南寮村就以古厝群逐漸打響觀光知名度,來這欣賞古厝群,看看先民以咾咕石建屋的智慧遺跡,這也是鄉村內的私房景點。近年勤於推動社區再造,修復老屋,重現代表村落的歷史建築。2016年獲得行政院「第16屆公共工程金質獎」。2017年更榮登「2017全球百大綠色旅遊地」。走進南寮社區,一旁的民宅外牆即可看到用石頭拼貼出的彩繪牆,描繪著南寮社區婦女特有的蒙面女郎造型與工作的情形,栩栩如生。社區裡的福記魚灶也是改造修復的重點之一,1959年由戴福記建造,整體分為灶台、煙囪、鹹汁槽三部份,2012年空間營造計畫補助修整,使魚灶風貌得以再現,讓遊客可以體驗澎湖傳統魚灶產業。澎湖早期漁業相當興盛,夏季是沙丁魚的產季,出海捕撈到的沙丁魚便會利用魚灶加工蒸煮後,經由日曬風乾成魚乾後再外銷台灣本島與日本,是澎湖盛極一時的魚獲加工產業。如今魚灶雖然已不是澎湖人的重要經濟來源工具,但是魚灶仍是多數澎湖人生命的記憶,重新修復後的魚灶不只讓遊客可以體會澎湖人的歷史傳統文化,更是讓澎湖在地老居民重拾舊日時光,讓魚灶不再只是記憶中的畫面,像是時光倒流一般,回味往日熱鬧的漁獲生活。改造計畫中還有牛屎窟體驗區,2013年透過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農村再生培根計畫課程補助,經由村民共同規劃牛屎窟體驗區,重現早期農村生活原貌。早期農業生活牛屎餅是生活的重要燃料,村民將收集來的牛糞去除水分後並揉成餅狀,日曬風乾成牛屎餅,以作為家中的燃料。區內設置了牛糞坑及早年收集牛糞的相關工具,讓遊客了解早期農村文化外也能體驗製作牛屎餅的過程。除了早期漁獲產業以外,南寮村是傳統的務農聚落,在2014年的空間營造計畫中,提倡「小農市集」,村民利用浮球裝置藝術與彩繪共同努力打造市集場所,提供村民以及附近的社區居民可販售自家栽種的新鮮蔬果與捕獲的海味,提倡無毒農作及減少食物碳足跡的觀念。【建議停留時間】 2小時

Read More +

中屯風車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白沙鄉中屯村永安橋東岸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中屯古地名叫做中墩,因座落於澎湖本島和白沙島之間形成土墩而得名,光復後取諧音為中屯。後來分別興建了永安橋和中正橋北接白沙、南接澎湖本島。之後加上跨海大橋的興建,才將馬公、湖西、白沙跟西嶼四個鄉市連成一氣。車經北環旅遊路線,過中正橋會發現在天空輝映下八支雪白風車,冬季的東北季風及夏季的偏南風吹過風車葉面,化成氣勢澎湃的咻鳴。 為了綠化澎湖,盡量以自然資源來取代供電,臺灣電力公司在風力資源相當豐富的澎湖設置了8座風力發電站,是臺灣第一個使用風力發電的地區,這些電力也供給了澎湖縣10%的用電使用,相當具有環保功能。白沙鄉中屯村架設的風力發電廠是台灣第二座風力發電的電廠,也是澎湖第三代風力發電機,是由4部六千瓦的風力白色風車發電機所組成,當風力變化時,葉片的角度亦可隨之調整,轉速便可隨著發電需求調整。這裡在入口處設有一涼亭與觀海公園,可以在這裡與巨大風車合影瞭望風車。目前這裡已規劃成為風車公園,成為白沙鄉的著名旅遊景點和新地標。北環旅遊可下車和這些巨大風車身影拍照,這些風車都裝有夜間照明設備,晚上會有光束從風車底座向上打,在夜色中把轉動的風車照得更加潔白雪亮。一旁則是白沙中屯綠能源公園,設有了迴廊、涼亭、觀景平台…等。【建議停留時間】 1小時

Read More +

桶盤嶼民宅一字印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桶盤嶼
開放時間:

桶盤嶼全島都是由玄武岩石構成,所以當地居民也就地取材,利用玄武岩來做為建造房屋的建材。事實上,澎湖地區地勢比較平坦,接近熔岩台地的地形,也沒有高山可以阻擋冬季時強烈的東北季風。因此在澎湖本島發展出咕咾石石牆,來阻擋冬季強烈的東北季風,讓作物能夠生長。然而桶盤嶼屬於澎湖的南方島嶼,不但冬季得受到東北季風的強烈吹拂,夏季時還要迎接來自南方的西南氣流,因此桶盤嶼地區形成了很特別的建築型態,這種聚落型態被稱為「一字印」。一字印的建築型態,是桶盤嶼地區獨有的特色,事實上,一字印的建材和澎湖其他地區很類似,以玄武岩或是咕咾石為主,而且同樣視風向來決定建築物的方向,但一字印不同於其他地區房屋的是,他們並沒有庭院的咕咾石圍牆,而是像一個印章一樣,是獨立的,並且在每面牆上開兩道門,是一字印比較特殊的地方。而且一字印通常一面牆只會開一個小小的窗戶,因為東北季風實在是太強烈了!雖然桶盤嶼地處南方,還是無法避免北風的強烈侵襲。桶盤嶼的一字印民宅,被政府列為珍貴的遺產,正積極的保護中,希望能夠將這樣的文化歷史遺跡保存下去。【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桶盤多為巡航或短暫停留,建議或是在島上民宿住一晚

Read More +

白沙嶼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小白沙嶼
開放時間:

地質景觀多變,南方有美麗的白色沙灘,是典型的沙嘴地形,還有因受到海水侵蝕而形成的豆腐狀的灘岩及壺穴;東岸的塔狀及彎曲狀的柱狀玄武岩,造型均十分特殊。從白沙歧頭港出發,往東北方行駛,約在鳥嶼北方4公里的海域,可以看到擁有一大片沙灘的島嶼,即是「小白沙嶼」。這片沙灘是個典型的沙嘴地形,長度雖然不長,但沙層厚、沙量多,曾是鳥嶼地區建築時的取沙之處,但劃為保留區後,已不准再開採。由島的西南海域眺望小白沙嶼,有如一隻伏在海中的貓,鳥嶼人將它稱做「貓嶼」,此貓嶼跟我們一般所稱南海的貓嶼是不一樣的。本島南部的熔岩台地高約15~20公尺,由東向南綿延約250公尺,其玄武岩柱狀節理發達,在島嶼東岸海崖為火山頸地形,高約20公尺,氣勢磅礡。東側海蝕平台有一條彎曲的岩脈,附近尚有一低平火山口地形。西邊的海蝕平台上則有一處灘岩,因受海水侵蝕而形成豆腐狀,與散佈其間的壺穴相互輝映,十分有趣。由於小白沙嶼是保留區,未經申請不得登島,於是紅燕鷗、白眉燕鷗、鳳頭燕鷗選擇此處棲息。每當春末夏初時,牠們在島上不同的地點繁殖,白眉燕鷗選在岩石區,紅燕鷗、鳳頭燕鷗則選擇草地,各自互不干擾,彼此相安無事的求偶、交配、產卵、育雛、覓食,這種繁殖景象,可說是每年此地的一大盛事,每當船隻航行此處海域,觀賞島嶼與群鷗飛翔的美景,自是人生一大享受。

Read More +

內垵遊憩區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西嶼鄉內垵村西邊海濱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內(後)灣為內垵村西南與外垵村以北灣澳,由窟仔邊到鼻尾,因位於內垵村落之後(北),而稱內(後)灣。沿岸除玄武岩地質景觀之外,尚有一片廣大沙灘,沙色細白,地勢平坦,為兩村居民嬉水及從事潮間帶活動的場所,亦俗稱白沙灘。內垵遊憩區位於西嶼進入西嶼燈塔前的最後一處風景點,位處在路旁一處峭崖下方,一不留神很容易就錯過此處美景了。內垵遊憩區沙灘後方依循地形變化興建的木棧道,遊憩區內的步道約500公尺長,是觀海聽海的絕佳地點;在木棧道與涼亭可遠眺北端池西的鱟仔尾岬角,細軟的沙灘與澄澈的海水是內垵遊憩區最吸引人的特點,景色極富變化之趣味。一望無際寬廣的大海,藍天碧海,廣泛的白沙灘,如此美景,令人沉醉。沙灘面積可隨著潮汐變化,每到退潮時,沙灘面積就像似無境的向大海退去,這片沙灘低淺平,戲水和看沙灘上生物,值得停留與觀察。【建議停留時間】 1小時

Read More +

媽宮古城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金龍路
開放時間:

媽宮古城位於今馬公市,橫跨金龍路,現今所留存者為順承門,乃清光緒時代所建媽宮城城門之小西門,是至今仍留存之清朝所建城牆之一部份,保存狀況尚稱完整。澎湖位處中國大陸與臺灣間的航海交通要道,海上活動頻繁。是當初大陸移民渡海來臺的中繼站。就軍事地位而言,澎湖為臺灣防務的前哨,關乎大陸東南海防之安全,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是海防重地媽宮城周長七八九丈二尺五寸,高一丈八尺,城厚二丈四尺,為臺灣城牆中最厚者。而城門數有六,順承門為其中之小西門,其建造之海防使用。築城所用建材,多就地取之,以本地所產之水成岩砌牆身,上接老古石為牆垛。城門上有一城樓,為單脊歇山式作法。媽宮城建城之後六年,即遭遇日軍攻臺,城牆遭部份破壞。日據時期,為興築馬公港,拆除城南及東南濱海一帶城牆。並因都市計畫之故,拆除北城、東城。戰後國軍進駐,澎防部以西段殘餘城牆為圍牆,小西門順承門及西段部份城牆才得已保存。現存的城牆規模約700公尺,為原城的四分之一而已。【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Read More +

望安中社古厝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61-1號
開放時間:

位於澎湖望安鄉中社村的中社古厝,當年是擁有一百多戶閩南建築的花園古厝,可見當年的繁榮和興盛。走在街道上,可以看到傳統閩式建築、女兒窗、貓洞、咾咕石扇貝…中社古厝原名是「花宅」而花宅的正中央,有一個小山丘,居民們稱小山丘是「花心」,意思是花宅的中心。「花宅」以港灣之名初見於1695年的《台灣府志》中。「花宅」因地形像一朵花而得名,若從外海遠眺,高低山丘環繞,宛如花瓣環拱花心,先民乃將其命名「花宅」。 中社村之古厝群(傳統閩南聚落)被列世界一百處瀕臨滅失地點,目前已正式登錄為文建會之「古厝保存區」。 中社村因古厝聚落密集,散發濃厚人文氣息,常引遊人思古幽情,近年來更是電影(視)、廣告(如伯朗咖啡)拍攝的媒體寵兒,實為值得來澎旅人一覽之處。【建議停留時間】 1.5小時

Read More +

七美南嶼城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七美鄉西文里104-7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南嶼城,以七美島所產之玄武岩塊建構而成的城堡,造型有別於一般城牆,黑色玄武岩砌成約二樓的城牆建築,大門及牆面均由弧形及斗拱式的廊柱構成。城牆堅固無比,看起來非常有氣勢;拱形的城門入口與連拱式的城牆秀面,讓弧線與藍天間的天際線,更顯露這座城的藝術與立體感。 南嶼城的由來,可以知道七美島上陳姓家族的淵源,南嶼城石門內側,嵌有「重修南嶼城記」石碑,紀錄七美陳姓先祖陳進,在清朝乾隆年間,從當時的八罩島隨著其母親遷徙到南嶼(古時地名)居住在當地的「尖山腳」,並與張氏結為連理,歷經數十年的努力下,家族繁衍且累積許多財富,為防盜賊而興建這座南嶼城,家族全數居於南嶼城範圍,當地地名因此被稱為「城內」。南嶼城是七美陳氏家族為了感念先人在七美開墾的辛勞而蓋的紀念性建築,陳氏家族將南嶼城建物及土地無償提供大眾使用,是七美島上相當著名的特色地標。【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Read More +

虎井西山公園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虎井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虎井嶼是澎湖群島的第七大島,距馬公市7海浬。全島分為東西二山,村落就位在東、西山之間,東山目前是軍事管制區,不對外開放,而西山在國軍精實撤防後,改闢為公園遊憩區。在西山只有一條主要道路,沿著西山的道路往上走,該路的左手邊就可見玄武岩柱的景觀。沿著路上去的就是西山公園。西山公園上有一尊漢白玉觀音巨像和十八羅漢,這觀音像是旅居香港的鄉人陳英傑於民國83年(1994),請大陸師傅雕刻而成,捐贈給他睽違已久的故鄉。而其面貌與擺動的衣飾實在生動,當時因觀音像無法直接船運回,故被分成三等份運到虎井再接合,故上頭留下了兩條明顯的接痕。在西山公園觀音像這裡,天氣良好能見度佳時,可以從這遠眺鄰近島嶼。再過去尚有虎井西山地下碉堡和北回歸線紀念碑。【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虎井停留時間短,建議或是在島上民宿住一晚

Read More +

險礁嶼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白沙鄉險礁嶼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險礁嶼位於吉貝嶼南方,因附近海域有許多暗礁而得名,整座島不大,全島均由岩石、沙粒及珊瑚礁碎屑堆積而成,東南、西南及南側海域沙灘潔白如玉,海水澄碧似藍,四周海域熱帶魚及珊瑚群相當豐富,是浮潛、戲水的天堂,為偶像劇"原味的夏天"主要拍攝場景。真實的在險礁嶼上建構出一棟民宿,將戲劇完整呈現在澎湖群島上,充滿陽光海洋的戲劇背景;將最真實、最原味的人性,在碧海藍天下完整演出。   像劇「原味的夏天」以險礁為主要的拍攝場景,在島上原有的魚灶與石屋上搭建藍色小木屋,非常搶眼,吸引不少遊客的目光。險礁嶼四周的海底資源豐富,綺麗的海底世界有五彩繽紛的珊瑚及熱帶魚生態,是知名的浮潛聖地。該島海岸周圍的暗礁,一不小心可能船隻就會觸礁沈沒,因此將這座島嶼取名為險礁,真實的顯現這海域的危險性,同時提醒過往的船隻,小心這片海域。【建議停留時間】 2小時多為巡航或海上活動,或是在島上民宿住一晚

Read More +

二崁草原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西嶼鄉二崁社區的南方區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二崁崗丘草原,日曬強烈,乾燥少雨,不利於灌木叢生長,低矮耐風的草木植披就在這二肯聚落周圍台地上生長起來了,一片平整翠綠,俗稱二崁草原。草原視覺效果宛如軟綿綿的綠氈,夏季草原油量且遼闊乾淨;在2002年,麥當勞廣告選擇在冬季向全世界行銷二崁草原季風下的蕭瑟「猛烈歡舞的枯草」。二崁草原眺望起來遼遠卻不覺得累。二崁草原很歐洲,龍舌蘭跟天人菊點綴其間直指天際,夏季遊客偶會逐放風箏於草原黃昏,一派悠閒。二崁在日據時代曾有黃牛20隻放養於此,人口外移睪農地休耕後,如今匍匐在草原上只剩遺忘耕事的老牛一、二。偶有鄰村居民於此放牛,二崁草原頓時才顯得牛聲鼎沸,目前也放養有羊群,較有朝氣。崗丘草原泛指大坑溝頂及唇仔頭至大菓葉柱狀玄武岩間,素來不是二崁人產業活動的核心,卻是二崁美景素描的顯要元素。【建議停留時間】 1小時

Read More +

青灣仙人掌公園(暫停營業)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嵵裡里嵵裡300號
開放時間:

青灣仙人掌公園原為日據時代軍事營區,總面積18公頃,最高處海拔高度37.1公尺,營區內可佈滿仙人掌、日據時用玄武岩砌成的碉堡、特殊的柱狀玄武岩景觀,至頂高處可欣賞海景,氣候良好時還可看見虎井嶼與桶盤嶼等島嶼,美麗景色盡收眼底。利用廢棄營區打造的園區,沿著園區輕鬆散步,處處可見壯麗玄武岩景觀及各式仙人掌。這裡有遍地的仙人掌、瓊麻、天人菊等地方特色樹種植群,及日據時期留下的玄武岩碉堡。園區內有大山砲台軍事遺跡、駝鳥區、可愛動物區、旋轉木馬等,包括大仙、岩體、金琥三個花坊及願景館、落日步道、掩體碉堡、瞭望台、觀海平台等。青灣仙人掌公園保有多樣的特色植物,也將日治時期軍事營舍、觀測台、砲臺碉堡、彈藥庫和排水溝渠等設施完整保留,在此除可欣賞到豐富的自然生態外,還可見歷史遺跡。園裡遍佈滿地澎湖特色植物「仙人掌」,它經歷海風洗禮、炎陽曝曬還依舊長青,成群仙人掌交織而成的角落及日據時代用玄武岩砌成的碉堡和柱狀玄武岩壯觀景色,形成迷人的風景,一路上還有可愛天人菊沿路點綴著,走到置高點,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海景,太陽西下時,海平面閃著金黃亮點,餘暉暈染天空上的雲朵,海連著天倒映著彩霞,讓人陶醉。【建議停留時間】 3小時

Read More +

觀星公園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山水里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觀星公園位在山水沙灘南岸東邊山水漁港一帶的觀音山,山水著名的浮潛區,就在山腳下的海濱。而觀星公園2008年整建完成,沿著步道往上爬,可眺望山水海港的觀星公園,山背則有草原和濱海小徑;在觀星公園內有三座涼亭,沿著步道走,可在這小憩再出發。在山背凹處,畫有春夏秋冬節氣的星象石碑參考表,這星儀槽區設計,可以遮蔽鎖港與山水海域夏季夜晚海上夜釣小管的船隻燈光,透過土牆遮擋海面上的漁火光害,讓觀星更加順暢,可以在這觀星廣場觀賞滿天星斗。山水觀星公園,位在山水東側最高處,居高臨下可鳥瞰山水沙灘和山水漁港,蔚藍大海盡收眼底,另一頭可見鎖港與山水之間遼闊的海岸草原與沙之徑,寬闊的草原,夏天翠綠與冬天蕭黃都有獨特之美。在這裡可以晨間看日出,傍晚看夕陽,夜晚觀星。【建議停留時間】 1.5小時

Read More +

將軍嶼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望安鄉將軍澳嶼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將軍澳以矽質玄武岩為主,表面即為平坦,是屬於典型的玄武岩方山,和望安嶼僅一海浬之遠,航程約5分鐘。早年因採集珊瑚、文石而繁榮富庶,漁港街道上小樓房櫛比鱗次,而有「小香港」之美名。此島也是澎湖少數在早年就開始建有樓房的地區,故這裡二、三、四樓的樓房很多,另這裡亦有為數極多的窄巷老房,有著傳統的柑仔店。現在島民多以捕魚為生,港邊低矮老舊的漁村風情,澎湖海域絕美的珊瑚與海底生態,因為愛護愛惜得以保持。島上有四座大廟:將軍廟、永安宮、天后宮、將軍禮拜堂。其中天后宮是由島民捐獻修建的寺廟,曾創下澎湖三最,花最多錢、擺最多流水席、最短時間完工,在此您可見精湛的石雕工藝。在將軍嶼環島,可遠眺陸連島「船帆嶼」,為一座高約25公尺的玄武岩。上面設有一座涼亭,可在此悠閒放空,這陸連島也是海釣客的重要聚集地。【建議停留時間】 2小時或過夜

Read More +

赤崁仙人掌公園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白沙鄉赤崁村37-4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位於赤崁碼頭的赤崁仙人掌公園,明顯地標就是在北海遊客服務中心的停車場後方,有塊約3層樓高的岩壁,因地勢較高,所以一般人不太會在這裡採集仙人掌的果實,也是這樣,這片仙人掌公園可保留較完整且壯觀的仙人掌植物和果實景觀。赤崁仙人掌公園還可見特殊的岩石風化樣貌,這裡規劃了涼亭和木棧道,方便走著木棧道爬上公園上方,可以更加看清楚仙人掌群壯觀貌,而上頭涼亭,可在這乘涼和瞭望北方海域,十分放鬆。經過北環時或是在北海遊客服務中心等候搭船時,可來這裡瞧瞧這片完整的仙人掌,亦可在涼亭上望海放鬆。在赤崁仙人掌公園前方,有片赤崁沙灘,是個珊瑚貝殼碎屑海灘,因少數人會繞道來這裡,所以保持得很乾淨,這裡也是任賢齊新片取景之一地點。【建議停留時間】 1小時

Read More +

東吉嶼燈塔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望安鄉東吉村150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東吉島位於望安島之東南側,為早期澎湖往台灣之海運中繼站,素以水路兇險緊臨黑水溝著稱;東吉嶼面積約1.5平方公里,為澎湖東南四島中面積最大者。由於交通不便,一般都是由馬公或望安雇船來到東吉漁港停靠。興建於日明治44年,民國前1年(西元1911年)興建的東吉嶼燈塔,位於澎湖縣東吉嶼北角崖頂,原為鐵造圓筒形燈塔,民國2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圓塔,外表漆黑白相間的平行橫條紋。東吉嶼是澎湖群島中與台灣本島距離最近的一座島嶼,螺旋狀的急湍暗流來回其間,被稱為黑水溝,附近海域觸礁沉沒的船隻甚多,早期東吉嶼東邊的黑水溝被航海人視為鬼域,是最危險的區域。東吉燈塔,為航行於黑水溝的船隻點亮漆黑的夜。東吉燈塔西北方海域有鋤頭嶼,冬季盛產紫菜。北側海岸海崖垂直,附近有一巨大的海蝕洞和海蝕柱,在海崖下方經風化的玄武岩塊,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觀賞形狀各不相同,有如海上巨人。東北角有日據時代興建的砲兵房舍遺址,東吉人稱為「兵厝」。此地一望無際的青青草原,許多野放的羊兒四處奔跑。【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看船家停留時間

Read More +

目斗嶼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吉貝村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目斗嶼與南側的吉貝嶼相隔7公里。全島周長843公尺,面積僅0.0244平方公里,是一個迷你小島,該島以目斗嶼燈塔聞名,島上除燈塔工作人員外,無其他住戶。目斗嶼位於吉貝嶼北方,為澎湖群島最北的島嶼,因形狀好似人的眼睛而得名。另有一說,由於該島是玄武岩方山台地構成,形狀亦如木匠使用的墨斗,所以早期稱為「墨斗嶼」,後因讀音差池而變成「目斗嶼」,再加上位處澎湖群島的最北端,因此又稱為「北島」。附近有許多暗礁,以往常發生船難,所以在清代光緒年間設立目斗嶼燈塔,為船隻指引方向,至今已超過百年。目斗嶼燈塔高40公尺,黑白相間的塔身矗立在黑褐色的岩礁上,自然散發一股巍峨的氣勢。目斗嶼燈塔是日本人統治台灣後,在澎湖群島興建的第一座燈塔。目斗嶼燈塔的塔高39.9公尺,為台灣地區塔高最高的銑鐵燈塔,也是遠東地區最高的銑鐵鑄造燈塔(居住者為燈塔看守管理員)。其取水口設在燈塔內部,將燈塔及宿舍屋頂蓄積的雨水源直接引進塔內,是台灣地區唯一將蓄水池取水口設在塔內的燈塔。目前島上無電,電力全靠三部發電機自行發電,提供燈塔運轉。目斗嶼燈塔於民國90年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中被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建議停留時間】依船家看潮汐訂停留時間

Read More +

鯉灣遊憩區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七美鄉東南岸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鯉灣為呈現弦月形的一個天然小灣澳,為七美早期近海作業的港口,現在剩下南側小範圍的簡易鯉港,沿著海岸道路,經過雷達站,在斜坡彎道上,就能看見呈弦月形的海灣,周圍的玄武岩地形發達,壯觀且多變,海蝕地形處處可見。這裡的地質以玄武岩為主,海灘由白色珊瑚碎屑堆積而成,黝黑的玄武岩與潔白珊瑚碎屑沙灘形成明顯的對比。而鯉灣戲水區是七美唯一的戲水區,因七美島為零工業島嶼,水質乾淨清澈,珊瑚密集,擁有豐富且多樣的海洋生態,並且因水位較淺,相較安全,許多遊客也會到此體驗浮潛,由專業教練帶領遊客觀察海底的生態,可近距離看到熱帶魚自由的穿梭在密集的珊瑚當中,是來到此必玩的體驗喔。【建議停留時間】 1小時

Read More +

七美嶼燈塔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七美鄉南角崖頂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七美嶼地處澎湖群島最南端,是澎湖九十座島嶼中的第五大島,同時也是標高第二高的島嶼,約66公尺,僅次於貓嶼,自古即是台灣海峽的要衝,也是大陸居民移往台灣的中繼站。七美嶼燈塔位於七美嶼南角崖頂,興建於1937年,是澎湖所有燈塔中最後興建的一座。於1989年整建後,高8.3公尺,8000燭光,塔光可達19海浬。七美嶼燈塔又稱為「南滬燈塔」,是澎湖群島最南端的燈塔,也是澎湖南方海域船隻的航行指標。塔身為白色,塔高8.3公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物,是日本人在台灣地區最後興建的一座燈塔。 由於造型為露天式燈塔,每年9至12月多風季節時,鹽垢與泥灰往往隨著風覆住燈籠外的玻璃或入侵其內的水晶玻璃,燈塔看管員須經常擦拭維修,極為辛苦。 備註:目前燈塔不開放進入參觀【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Read More +

岐頭親水公園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岐頭村58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岐頭親水公園位在白沙島,岐頭親水公園,從港子村大榕樹入口直入,經過水族館後,即可到達。親水公園是利用潮差設計建構的一座公園,是座具豐富海洋生態的園區。裏頭有潮間帶漫步活動區,潮差圓形戲水池和兒童遊樂設施,是個多功能的遊憩區;潮間帶生態行,是現今較新穎的觀光活動,讓遊客親自下海捕拾,體驗不一樣的海上遊憩,是處具知性教育意義的好去處。岐頭親水公園和澎湖水族館結合成一處生態活動區,前有潮間帶,是生態之旅最佳知識學習教室。岐頭村和員貝嶼隔海相望,東側社區後的岐山,視野廣闊,有白沙八景之一的「岐山日出」‧親水公園旁則是岐頭碼頭漁港,這裡則是鳥嶼、員貝兩地交通遊憩船碼頭,現今已成為東北海之旅的重要航線據點。【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Read More +

蛇頭山遊憩園區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風櫃里蛇頭山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蛇頭山位於澎湖西南角風櫃尾北端突出的小半島,與北岸的金龜頭共同守護馬公灣,形狀如趴臥在海中的蟒蛇,故稱為「蛇頭山」。登上蛇頭山,可以俯瞰海灣、遠眺馬公市,也可眺望四角嶼和澎湖內灣。蛇頭山過去曾是舉足輕重的軍事要地,1622年荷蘭人曾在此築城,是台灣最早的紅毛城,這座紅毛城遺址則在民國90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蛇頭山東南側,建有法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及日軍松島戰艦沈船紀念碑,為不同的年代所設立,前者為紀念法軍佔領馬公島時因疫病死的將士紀念物,後者為日本政府為紀念當年停泊於馬公港附近的日艦「松島」因火藥庫爆炸而罹難的士官兵而建立的石碑。透過澎湖縣政府的規劃、重整下,將澎湖風櫃蛇頭山定調為古戰場的遺址,過去的軍事遺址,可見當年蛇頭山的烽火歲月,現已成為遊客觀景休憩的景點之一。【建議停留時間】 3小時

Read More +

菓葉日出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湖西鄉菓葉村菓葉漁港附近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菓葉日出是澎湖知名的舊八景之一。 菓葉村在西北側的沙丘坡地上,有一片黃槿樹林,而黃槿樹又俗稱菓葉,因此而得名。 這片菓葉林四季長青,春夏盛開黃花,十分茂盛,菓葉村東邊面臨海邊,海天相連,視野非常開闊,是觀賞日出非常知名的景點;登上觀日樓,居高臨下,是最適合欣賞日出的角度;尤其遇到天氣良好的時候,往東邊海邊遠眺,日出的紅色太陽從海面上緩緩升起,天空由原本黝黑、灰暗,接著天色慢慢轉成橘紅色,金黃的太陽從海平面升起,整個海面剎那間被金黃的太陽割出一道橘亮的反光,加上海灘邊特殊的侵蝕地形,當陽光的反光被映射在侵蝕地形上時,石塊的反光因為侵蝕地的破碎,就好像浮在海面上的鑽石一般,映照點點金黃,整個海面就像是披上金黃戰衣的武士,踏著金黃的浪花向其奔馳而來,令人目眩神馳的美! 看出日出之際,天氣夠好,萬里無雲的時刻,可以看到遠方的台灣,中央山脈的輪廓歷歷在目。【建議停留時間】 1.5小時

Read More +

跨海大橋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白沙鄉白沙鄉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澎湖跨海大橋橫跨白沙、西嶼兩島之間的吼門水道,水流湍急,流速據說可達每秒3公尺,為澎湖海域第二險流。澎湖跨海大橋銜接白沙鄉與西嶼,全長約兩千四百九十四公尺,於民國59年完工通車,曾經是東亞第一大的跨海陸橋。它橫跨白沙島和漁翁島之間,水流十分湍急,當年建造澎湖大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方便馬公本島與西嶼之間的聯絡,並且能夠控制「吼門」船隻的航行,因此澎湖跨海大橋是非常重要的建設。跨海大橋完成通車之後,更成為澎湖縣極重要的網絡道路,進而促進地方繁榮,功不可沒。1965年始建跨海大橋,1970年完工通車,以解決西嶼島往來的交通困境。後期因橋樑腐蝕嚴重,於1984年拓寬陸堤,1996年完工通車成為雙車道新橋。至今大橋西嶼端北側海域仍留有早期水泥柱和框架,靠西嶼一側留有斑駁的橋墩,分別述說早期西嶼電力是由高壓電線架跨海輸送,與舊橋功成身退的一段故事。  經重建擴寬成雙線,使交通更加便利,從白沙或西嶼這頭駛入澎湖跨海大橋,都可以看到一道白色的大拱門,並在右邊用金字題上了「澎湖跨海大橋」六字,是非常有名的地標。站在跨海大橋的吼門水道上方,可眺望內海的大倉和西邊的馬公、西嶼、四角嶼、桶盤、虎井等島‧漫步在橋上,觀海聽浪吹海風,也是種浪漫。【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