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神木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臺灣嘉義縣阿里山遊樂區
開放時間:全日無休

阿里山神木是一棵兩樹合抱、樹齡三千歲以上的紅檜,無論是樹齡或胸徑都曾是亞洲第一,位於阿里山鐵道六十九公里處旁,和阿里山的日出、雲海、高山鐵路與櫻花,並稱為五大奇景。1906年,日本技師小笠原富二郎發現了平均年歲在兩、三千年左右的阿里山巨木群,後來因為預計將森林鐵路貫穿其間,三十萬株通天檜木便被砍伐殆盡。而這棵被遺留下來的老紅檜,卻因為樹心完全被蓮根菌噬光,反而因「無用」而免遭斤斧,甚至被結綵奉神。 孤單鶴立雞群的神木在民國四十二年慘遭落雷襲擊,雷火沿中空樹幹一路延燒到地表,它卻依然頑強緊抓著一線生機。然而民國四十五年第二次的雷擊,終於將神木的上半身枝椏劈除,導致其完全死亡。民國八十六年七月,整株神木因為耐不住風雨而崩倒,樹幹碎裂成四大塊,壓毀樹旁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林務局於是在隔年的六月六日,決定以人工方式將神木原地放倒,讓遊客瞻仰憑弔這棵參天巨木的遺容。 為迎接2007年,彰顯台灣堅忍屹立精神而舉辦阿里山第二代神木票選,原名「光武檜」的神木,是嘉義縣政府、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嘉義林區管理處共同舉辦「阿里山二代神木誰與爭鋒」票選活動所選出,總共獲得一萬三千八百四十六票,樹齡有兩千三百多歲,樹高四十五公尺,直徑三點九二公尺,幹圍十二點五公尺,相當巨大,英姿挺拔,因而獲選為第二代神木,並於2007年1月1日更名為「阿里山香林神木」。

Read More +

三代木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阿里山鄉中山村56號。
開放時間:全日無休

阿里山有名的三代木,位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森林步道沿線上。指的是一棵三代同株的老樹所形成的奇景。第一代的老紅檜生長了一千五百年之後枯死,主幹橫陳於地表。經過了兩百五十年之後,由於苔蘚覆蓋樹幹表層,形成保濕面,且倒塌後,上方的天空裸露,提供充裕的陽光,使得第二代種的樹苗得以在上面存活,藉著枯樹為養分,生長茁莊。三百年之後,第二代木經過漫長的歲月榮枯演化,逐漸根老殼空,再度萌發新苗,即為今日所見的第三代木。 在全台灣的紅檜林內,這種袓父母、父母親、兒女同生一地的跨騎現象並不少見。不過,阿里山這顆高達一丈有餘的第三代紅檜巨木如今枝繁葉茂,盤根錯節,恰巧生成一個漂亮的愛心形狀,倒是成為國內情侶最愛的拍照景點(現已受自然風化斷裂),也是婚紗照的最佳造景。另外,三代木也是阿里山人氣最旺的賞櫻地點,由阿里山工作站往三代木的步道,甚至還有「櫻木花道」的戲稱。遊客到阿里山遊玩,不妨前往欣賞,並且珍藏老樹的奇景,也許幾百幾千年後,還會有第四、五、六代木的蒼鬱樹影出現也未可知。

Read More +

慈化寺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義竹鄉六桂村220之1號
開放時間:正確時間需以當地公佈為準,請先致電洽詢。

六桂村慈化寺主祀董公真人,董公真人是義竹鄉翁姓宗親的公佛,記載是隨福建安溪科榜翁姓宗親在清康熙末葉年間入墾二竹圍庄時的守護神之一。出生於隋朝末年,生長在江南地方,因年少時賦性穎悟,對於當時遭逢時局亂世,自己也對富貴視若浮雲,所以自我起了雅慕清修的念頭,於是身體力行,在虎溪遁跡,鷲嶺修身,閩南頓悟,東麓成真,拓佛蹤於安溪科榜,顯神異域於桐城。 董公真人本居西天,是為古佛,降臨東土,以做高僧,禪機早得,玄真詮秘,道學深研,微妙奧精,圓明真性,一佛歸心定靜,道德潤身,萬魔降伏,淨土消遙,常開方便法門,娑婆濟渡,闡述後學津梁,故獲玉封慈悲救世道德天尊,後因顯赫於福建 安溪 科榜進寶殿內,靈化於慈化寺中,人又稱老祖,且共有董、徐、楊、許、吳、薛、趙等七真人。因義竹鄉翁姓宗親大多從福建 安溪科榜鄉入墾義竹而繁衍至今已有九代之多,董公真人顯靈護佑義竹 翁姓宗親,實是不在話下,清領末期的義竹貴溪公和濱溪公裔孫曾輪流供奉,現董公真人有二尊稱大董和三董的佛尊目前供奉在義竹慈化寺內,二董則供奉在義竹村碧興宮內。 據了解,清 康熙末葉,董公真人初奉到義竹時是以公廳格式供奉,後因義竹翁貴溪公和翁濱溪公裔孫等,事業有成,各創建宗祠後,得以在宗祠內供奉。 慈化寺的興建,事由於董公真人靈驗顯化,慈悲救世,各方大德信士之響應,眾意建寺,庄長(第1屆省議員)翁新台 先生捐地,鄉民翁天化、翁國精等信士發起計劃設計,採用仿宋式宮殿建築風格,因受各界善男信女,眾意虔誠捐獻,在民國62年5月擇良辰吉日舉行落成暨入火安座大典,名曰慈化寺,定每年農曆的11月27日是董公真人誕辰,寺前廣場建有戲台一座,而左廂是為後續所擴建,供信徒會議、招待用途。

Read More +

布袋鹽場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布袋鎮新厝里新厝仔13號
開放時間:請洽布袋鹽場

台灣西南海岸因沙岸平直、日照強烈,自古以來即是絕佳的鹽場。布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曬鹽歷史悠久,可以上溯至清乾隆年間,至今已逾二百年。布袋在清乾隆時開始開闢鹽田,到了清道光3年的富鹽商—吳尚新更開闢了鹽埕百甲,奠定了日後布袋曬鹽業的基礎。到了日治時期,布袋的鹽場更為成熟,並使得當時的布袋港成為重要的鹽運港口,將布袋的鹽銷往中國及日本。白花花的鹽田,曾經具有「白金」級的產業地位,最後則和其他地區的鹽田一樣,鹽工幾乎已經被機械化曬鹽所取代,布袋的鹽業因此式微。偌大的鹽埕上已看不到曬鹽、採鹽的景象,而穿梭在鹽埕中的小火車,也早已功成身退。布袋鹽場不只限於布袋鎮,事實上,整個鹽場區域範圍跨越了嘉義縣沿海的東石鄉、布袋鎮及義竹鄉等三個鄉鎮。粗略的劃分是從台17線以西到海岸線,從最北的掌潭場務所,一直到最南的新塭場務所,管理約10個生產區。現存於台17及台61號省道間的閒置鹽灘地,則與好美寮生態保護區連成一面,成為鷺科鳥類和來台過冬的冬侯鳥最重要的覓食場所,也是賞鳥的絕佳地點。布袋鎮上所有的鹽田皆為台鹽所有,曾是全台最大的鹽場,昔日沿台17號省道南行,兩旁盡是鹽田風光,一畦畦整齊的白色鹽池,泛著熠熠光影,一座座雪白的鹽山,彷彿如平地竄起的小雪山,形成特殊的產業景觀。

Read More +

布袋遊艇港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布袋鎮順安路168號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布袋遊艇港座落於嘉義縣布袋鎮以西濱海地區,位於布袋鎮第一期海埔新生地北側,西南側鄰布袋國內商港,東北側隔60公尺航道與布袋第三漁港相鄰,合稱布袋三港。布袋遊艇港現有港區水域泊地面積約5公頃,陸域土地面積約6.7公頃,包含遊客服務中心、景觀廣場、男女廁所、遊艇停泊及整備區等,區內停車場可停放大客車12輛及小客車262輛。布袋遊艇港於民國98年10月開港,為發揮遊艇港最大功能,目前定位為觀光遊憩港,開放民眾進港遊憩、休閒,並辦理相關體驗活動及水域訓練活動,以培養民眾對於水域遊憩活動的興趣與加強水域遊憩安全的認識。 之後,更於民國99年2月獲交通部核定為動力小船合格的訓練基地,迄今共有中華民國港口總工會、嘉義縣水上救生協會、台灣水上摩托車協會、嘉義縣體育會、嘉義縣救難協會等單位,申請在布袋遊艇港辦理動力小船駕駛訓練、水上摩托車、帆船駕駛、水上防救災訓練、端午節龍舟賽、風帆船、獨木舟體驗等各項訓練和活動。 布袋遊艇港現有東、西側2座浮動碼頭,擁有良好的停泊條件,除實際從事捕魚、養殖作業之漁船舢板外,凡與觀光遊憩相關的船隻,包含遊艇、客船、小船、動力風帆、娛樂漁船、海釣船等均可在此停泊,目前停泊率達100%。 布袋遊艇港位處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範圍內,臨近好美寮自然生態保護區、布袋鹽山、布袋漁市,由布袋旅客服務中心接連海風長堤至布袋遊艇港,儼然成為嘉義海區一個新興的觀光據點;更與東石漁人碼頭、白水湖遊憩區、鰲鼓溼地平地森林園區、外傘頂洲串連形成嘉義縣濱海地區生態旅遊帶,提供遊憩賞景、生態觀察、水域活動、享受海鮮美食和購買漁貨等多元化的海域休閒活動場域,非常適合各年齡層的遊客前來體驗一番。

Read More +

梅嶺美術館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2-9號
開放時間:早上9:00~12:00 下午1:30~5:00

梅嶺美術館位於朴子市中正公園內,是吳梅嶺老師之學生為感念其恩師教育精神,並為發揚大師的理念與促進地方美術之發展,而於民國七十三年發起籌建「梅嶺美術館」並成立「梅嶺美術文教基金會」;在民國八十年徵得基金會全體董監事同意,將未完成的建築物捐贈予嘉義縣政府繼續興建,而於民國八十四年七月十一日吳梅嶺先生百歲誕辰正式落成啟用。文化局梅嶺美術館自成立起,即致力於結合嘉義縣各鄉鎮市產業活動,扶持成立地方特色博物館,以發展農林漁業及觀光資源文化,並規劃和協助設立公共藝術與推動視覺藝術活動,以促進藝術教育落實基層文化建設為目標,另歷年辦理文藝展覽及活動以豐富人文生活內涵,成為民眾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本館面積約500坪,主要可區分為展覽廳、研習教室、典藏室和行政區等四大區域。 1、展覽廳:展覽廳總面積約三百五十坪,分為一樓展覽室、二樓展覽室,適合繪畫、攝影、雕塑、陶藝和文物等展覽活動。 2、研習教室:研習教室位於本館地下室,提供民眾學習書法、繪畫、雕刻、陶藝等課程研習和義工組訓等之用。 3、典藏室:典藏室位於本館二樓,主要典藏百歲人瑞吳梅嶺先生之畫作。 4、行政區:行政區位於本館入口左側,為行政管理與辦公的地方。

Read More +

配天宮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朴子市開元路118號
開放時間:AM7:00~PM8:00

配天宮創建於康熙26年,據說有位東石半月庄人士,林馬,篤信媽祖,每年均遠赴外地的媽祖廟參拜,由於旅程十分艱辛,因此這年他決心自湄州迎回媽祖神像在自家中祭拜。迎回神像的回程,林馬經過朴子溪南岸朴樹下的茶棚,便歇腳休息,而附近居民得知此事,商請停留幾天,讓民眾可以參拜媽祖,可是數日後,當林馬欲啟程返家,神像卻變得沉重無法移動,擲筊問卜之下,神明表示永遠鎮守在此,於是民眾隨即搭建小廟祭祀;剛好廟旁有棵樸樹,所以作為廟名,稱作「樸樹宮」。之後聚落以本宮為中心向外發展,故朴子舊稱「樸仔腳」,即是得名於此。「樸樹宮」後來更名為「配天宮」,原因年代眾說紛紜,根據較可信的說法是:同治4年(1865)重修工程落成時,廟方董事將廟名取意「配享千秋馨香、功參天地造化」而更名。 配天宮由於香火鼎盛,歷年來修建不斷,最早是在康熙54年擴建中殿和拜殿,乾隆、嘉慶乃至於同治年間,約每隔半世紀即進行修建。乃至於日治時期(1915) 的第四次修建,據信是由漳州名師陳應彬主持,採用「對場作」的方式,並首開日本官方之補助台灣廟宇修建之例。二戰後較大的變動有:民國36年重修後殿、新建了鐘鼓樓;民國64~66年興建香客大樓;民國70年改建東西廂房。元宵節結燈花是配天宮百餘年來最具特色的慶典,起源也和王得祿將軍有關。相傳嘉慶皇帝曾敕賜王將軍,可自行在府內舉辦花燈盛典供年邁的兄嫂觀賞,後來王將軍將燈花移至配天宮,藉此祝賀媽祖,且供民眾欣賞,燈會便成為本宮的元宵節傳統。 建築簡介: 配天宮的建築配置大致呈「囬」字型,和一般廟宇一樣,中軸線上的空間最為尊貴,依次是最華麗的三川殿、最高大的正殿和後殿,也是主要的祭祀場所。最左右側是廂房,作為辦公室等空間。正殿的兩邊設置鐘樓、鼓樓,以突顯華麗的屋頂線條。 建築特色: 配天宮採用「對場作」方式重修。當時請兩組匠師以中軸線為界,各自施作左、右側,以達到競技、省時的目的。所以站在三川殿中央往屋頂一望,可以發現左右兩邊的木構件和雕刻,都不對稱,就是兩組匠師各顯神通的成果。

Read More +

鐵支路公園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朴子市八德路上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嘉義縣朴子市的「鐵支路公園」,是嘉義縣政府和朴子市努力規劃而出的一條帶狀公園,全長1,250公尺。這裡的部份路段在日治時代原為垃圾場,至1911年開始才被興築成一條從蒜頭糖廠出發、載運蔗糖和民眾的五分仔小火車鐵道。當時台糖鐵道全線通車時,鐵道還得同時載運貨物、沿海漁獲、嘉南平原農產品等等進入嘉義市區,動脈影響擴及全台,幾乎包括當時農業和工業的每一個環節,可說是台灣經濟起飛時的重要功臣。一直到1960年代初,縮減客、貨運和載客行車路段,小火車才改為西駛至朴子為終點。從此以後,朴子火車站以西至港墘路一段,就僅供運送蔗糖之用了。直至1999年3月,小火車才終於走入歷史,隨後便被蒜頭糖廠拆除,功成身退。拆除之後的鐵路不僅失去了鐵軌和枕木,也失去了其利用價值,於是被放任其閒置荒蕪,後來便成為當地居拿來隨意侵耕種菜或堆置垃圾、廢棄傢俱的地區,環境污染讓人難以忍受。一直到嘉義縣整治工程後,才成為現在美麗動人的「朴子鐵支路公園」。這條美麗的公園沿線上,已經進行了全面的綠化改革,除了全長一公里多的帶狀公園路樹之外,沿線更廣設植栽、人工步道、涼椅、夜間照明…等設施,於2004年9月正式完工。美化過後的鐵支路公園,不但提供了朴子市民回味昔時追逐小火車抽甘蔗時的難忘情懷,也成為當地重要的休閒遊憩天地及觀光景點。

Read More +

老土藝術工作室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雲林縣崙背鄉仁愛街42-3號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六09:00~17:00;周日休

老土藝術工作室是由李明松教授領導,作品內容以創作生活陶器為主,以手拉坏及手工捏塑為基本創作技巧,產品特色取材自生活周遭自然與人文的元素。李明松教授希望老土藝術的精神是可以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也期許自己專志傳承陶藝這古「老」悠久的陶「土」藝術,故以此命名。

Read More +

月光下友善農場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雲林縣麥寮鄉西濱路三段80號
開放時間:預約制

「看到麥子,麥寮就到了」是月光下友善農場最大的願景⋯ 2016年月光下這群業餘的農夫捲起了褲管,開始種麥... 他們種下麥寮消失五、六十年的第一片麥田,也將麥田轉化為在地民眾共識的認同,繼而發展出友善環境與大地的永續產業⋯ 麥寮真的有小麥!

Read More +

黑森林自行車道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654雲林縣四湖鄉海清路93號2
開放時間:24小時

原為農用牛車道,於2012年開闢為自行車道,兩旁遍植防風植物木麻黃,可以在陰涼樹蔭下舒服的騎乘自行車。

Read More +

北水南引資源共享碑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655雲林縣元長鄉河堤道路(虎尾-北港)
開放時間:24小時

為民國十九年完成北港溪引烏山頭水庫北幹線與雲林縣濁幹線疏浚工程,及時通水救旱之紀念碑。

Read More +

藍光水塘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
開放時間:24小時

位於虎尾鎮新吉里湖泊公園,原為大魚池,因水塘映照著藍天綠樹碧樹微風而得名。

Read More +

憨吉秘塘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雲林縣水林鄉
開放時間:24小時

景觀橋樑為鉛筆造型的裝置藝術,海棗樹影勾勒出絕美的秘塘景,可見綠頭鴨和鵝在水中悠游。

Read More +

黑矸仔醬油釀製所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黑矸仔醬油釀製作(元長鄉興工街12號)
開放時間:08:30-17:30六日公休

遵循古法,創新追求新新醬油黑矸仔醬油釀製所謂於元長工業區內,早年為人代工醬油,在第三代接手後,將古法手作釀造醬油加入雲林柳橙、咖啡、黑蒜、白鳳豆等等特產,成為風味獨特的新新醬油。

Read More +

北港街角藝事館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雲林縣北港鎮
開放時間:預約制,請電洽各館

百年工藝新亮點北港以媽祖文化成眾多百年藝陣和工藝匠心,為了推動百年藝陣計畫由雲林縣政府選出五個北港街角藝事館,藉由巷弄的小型工藝展演場域,讓歷史悠久的北港小鎮呈現更多元的藝文新亮點。北港街角藝事館/參訪資訊神山堂/陳明洲雕塑造工作室地址:雲林縣北港鎮民生路56號聯絡人: 陳明洲工藝師電話: 0910239485開放時間:預約制秀惠拼布工房地址:雲林縣北港鎮武德街23號聯絡人:周秀惠工藝師電話:0932590080開放時間:預約制帶偶回家工作室地址:雲林縣北港鎮大同里義民路193巷6-1號聯絡人:陳威光工藝師電話: 0932578459開放時間:預約制華星印書局/活版故事館地址:雲林縣北港鎮公民路22-1 號聯絡人:蘇明堂工藝師電話: 0937762146開放時間:預約制石顏藝術彩畫坊地址:雲林縣北港鎮華勝路176 號聯絡人:蘇俊碩工藝師電話: 0976653273開放時間: 週一~-週五,早上10:00-晚上6:00照片:石顏藝術彩畫坊;攝影:薛穎琦(授權照片請勿轉載)

Read More +

樂米工坊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土庫鎮建國路35巷3號
開放時間:09:00-18:00一公休

米麵包專家樂米工坊前身為民國38年成立的老碾米廠「豐順號米行」,名稱源自法文的米字Le riz,民國100年轉型為雲林第一家米麵包工廠,由第二代和第三代共同經營,專研米食烘焙。

Read More +

雲林縣蝴蝶故事館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林內鄉坪頂村1號
開放時間:08:00-16:30一二公休

翩翩飛舞的環保生態鄉素有「蝴蝶故鄉」之稱,林內改建坪頂村舊活動中心,變身蝴蝶故事館,舉辦探索與昆蟲教學,也為留住蝴蝶繁衍下一代努力。位於林內南方的湖本也規劃生態村,除了有觀光果園供人參觀採果,亦有保育鳥類和植物,緊密連結觀光和生態教育。

Read More +

華山遊憩區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古坑鄉華山1之7號
開放時間:08:00-16:00(預約制,一般團體場地租借)六日公休

青山綠野生態遊​1996年起,華山即被指定為休閒農業保護區,生態豐富,各式產業和體驗也因而發展,春天賞螢,秋天採收咖啡豆,全年亦可見樹蛙、八色鳥等生物。擁有觀光步道與自然景觀結合,教育園區等地提供預約學生戶外導覽等活動,兼具觀光、教育與遊樂價值。

Read More +

石龜車站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斗南鎮石龜里
開放時間:05:00-23:30

石龜溪傳奇石龜車站位於斗南鎮郊,設立於民國47年,初始做為278K號誌站,民國60年升級成簡易站,並命名為石龜站,由斗南站管理,現為藏身稻田中的迷你招呼車站!

Read More +

林內車站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林內鄉林中村中山路42號
開放時間:05:00-23:30

紫斑蝶花園林內車站設立於明治41年,當時稱林內驛,係濁水溪南岸第一座縱貫線車站,北接二水站,南鄰石榴站,昔日有三菱製紙廠的支線連接至車站,現為台鐵三等站。

Read More +

六房天上聖母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每年過爐無固定位址,請查詢「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六房媽會」
開放時間:08:00-22:00

移動的宮廟俗稱六房媽,為雲林斗六、虎尾、斗南、大埤、土庫等鄉鎮,五股三十六庄的信仰,沒有固定的廟宇,媽祖神像跟著爐主走,每年農曆四月舉行過爐儀式,數萬人跟著媽祖一起搬家。現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六房媽會管理。

Read More +

水林通天府

所在地:雲林縣
地址:水林鄉水北村廟前路86號
開放時間:05:30-21:00

開台溫王爺水林通天府主祀溫府千歲,為水北、水南兩村信仰中心,本地的先人相傳為明末隨顏思齊來台開墾,溫王爺也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每逢五年王祭典,本地必迎請馬鳴山五年千歲、北港媽祖參與繞境。攝影:薛穎琦 (授權照片請勿轉載)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