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潭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鹿寮里紅毛埤187號之4
開放時間:星期日 24 小時營業;星期一 24 小時營業;星期二 24 小時營業;星期三 24 小時營業;星期四 24 小時營業;星期五 24 小時營業;星期六 24 小時營業
嘉義巿夜晚最高潮-「蘭潭泛月」蘭潭月夜最為迷人,素有「蘭潭泛月」之稱,是嘉義八景之一,在三信亭裡,微風徐徐,伴著幽雅月光,遊人或散步、或談情、或閤家歡聚、或相約煮茶閒聊,增添蘭潭溫馨之美。 蘭潭潭水清澈見底,四面岡陵起伏,山光水色,潭水若遇月夜朦朧,如詩如畫,故「蘭潭泛月」列為嘉義八景之一,沿岸的環湖公路,環湖巡禮可見觀景樓,立於樓頂蘭潭一覽無遺。通往蘭潭後山有數條山徑步道,沿途兩旁挺拔的樹群不斷釋放芬多精,地較平坦處自然形成羽球場或跳土風舞的場地,而部分步道坡度陡峭,成為熱愛運動者前往挑戰,成為民眾運動、休閒、遊憩的好去處。其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嘉義荒野保護協會在蘭潭後山、樹木園、陶花源、圓籃仔冷泉區設有定點觀察小組,數年來引領眾多生態喜好者造訪美麗多樣的大自然,希望透過深層觀察與體驗讓親近大自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一種理念。期待大家可以和眾多鳥類、昆蟲、植物、大樹們為友,在學習的過程中領略生態之美,體悟生物多樣性的真諦。 .歷史小百科蘭潭位於嘉義市東郊山仔頂附近,距市區三公里,古稱「紅毛埤」,相傳為三百年前荷蘭人所鑿之埤,故稱「蘭潭」。荷蘭時期,截八掌溪水入此,築堰為阜,灌溉王田一帶,荷蘭東印度公司直營王田,鄭氏時代尚存,清領後漸廢,惟地名仍存在。日治時代,「水的長城」 -- 嘉南大圳規劃工程師八田與一在他所負責亞洲最大規模水利工程中,將蘭潭築堤為霸作為自來水廠的儲水池,至今仍是嘉義地區自來水主要供應源。
Read More +劉厝里百年老樹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西區劉厝里一號公園
開放時間:星期日 24 小時營業;星期一 24 小時營業;星期二 24 小時營業;星期三 24 小時營業;星期四 24 小時營業;星期五 24 小時營業;星期六 24 小時營業
嘉義市劉厝里百年大榕樹,樹齡推估約200年,座落在嘉義市劉厝里公墓附近,被尊稱為萬靈公的老鳥榕,樹形自然略似一把大雨傘。目前萬靈公廟香火鼎盛,焚香膜拜人群絡繹不絕,有求必應,在民國六十六年冬天成立萬靈公廟管理委員會,由陳金鐘老先生擔任主任委員,積極募款籌措基金,並整理附近環境,重新規劃建築,設有八角亭、魚池、長春俱樂部及鋪設柏油道路等設施,並有義工擔任整理服務等工作,使老榕樹環境煥然一新,前市長張博雅女士視察時冊封為「諸羅鳥榕王」。諸羅鳥榕王,非常壯觀,樹冠幅面積已約有一千多平方公尺,側枝個個堅立挺拔,筆直的枝條支撐主幹繼續往旁生長,在政府與居民的努力照顧下蓬勃發展,營造出一個蔽蔭遮陽的涼爽之地外,更提供適合兒童遊玩的器材,讓此地成為老少咸宜的好場所。
Read More +軍輝橋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嘉義市省道台18線,跨越八掌溪
開放時間:
「鷺橋跨浪」-昔日的諸羅八景之一每次下過大雨之後,溪水暴漲,兩岸波濤洶湧,就好像萬馬奔騰一樣,非常壯觀,所以「鷺橋跨浪」,就成為二戰後初期(民國37年)所評定的諸羅八景之一了。白鷺橋在建成之後,不但便利了兩岸居民的交通,也逐漸成為嘉義市通往阿里山交通的主要橋樑,行人車輛來往急速的增加。.「軍輝橋」橋名的由來後來白鷺橋在民國四十八年八月七日的大水災中(俗稱八七水災),被洪水沖毀了。然後由當時駐防的國軍官兵擔任重建的工作,最後終於在民國四十九年完工通車,當時為了紀念、感念國軍官兵的辛勞,才將「白鷺橋」改名為「軍輝橋」,這就是軍輝橋橋名的由來。參考資料:嘉義縣志-卷一土地誌嘉義市文獻第八期-八掌溪義渡碑區簡介.歷史小百科.於昭和八年(1933年)的時候(此時為日治時期),由嘉義市役所在這裡新建了一座水泥橋,全長有五百多尺,高七丈多,兩旁設有欄杆,而且橋身全都漆成白灰色的,遠遠看去,就好像是一群白鷺排列成行,一列列排列整齊的飛過水面一樣,所以當時這座橋就叫做「白鷺橋」(又叫過鷺橋)。景點建造:原水泥橋已沖毀,今為軍輝橋
Read More +圓林仔社區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東義路566巷
開放時間:星期日 24 小時營業;星期一 24 小時營業;星期二 24 小時營業;星期三 24 小時營業;星期四 24 小時營業;星期五 24 小時營業;星期六 24 小時營業
純樸自然的歷史保存區-【圓林仔】圓林仔乃是百年前一個在陵地上散聚形的小部落,由紀、黃兩姓家族深根於此。內有百年荔枝樹、百年冷泉等自然資源豐富,在民國92年由荒野保護協會定點觀察發現本地動、植物、虫蛙蝶之多可謂都市邊的世外小桃源。近年來在市政府的輔導下,成立了「圓林仔生態藝術發展協會」,積極從事社區營造的工作,使得擁有百年歷史的荔枝樹、古井、冷泉、古墓等古蹟,得以完整保存,並透過活動的舉辦,讓更多人了解圓林仔這塊美麗的土地。.歷史小百科『圓林仔』命名乃由於地形為一圓籃狀,故有〝 圓籃 〞之稱,現一般稱『圓林仔』,聚落內有圓林仔、灰窯仔、六蕉仔、墓埔等地名稱呼。
Read More +港坪運動公園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西區嘉義市大同路100號
開放時間:
全家大小都能極限運動!港坪運動公園其名為「市立運動公園」,但由於位在港坪里,因此又稱港坪運動公園。成立以來由於使用率高,其占地 85,000 平方公尺,可容納人數為 3,200 人,其場地經整建規劃後,已增有網球場、籃球場、足球場、溜冰場、兒童遊戲場等,新建的設施有極限運動場、 120個停車位的停車場、木球場、槌球場等。新建的極限運動場設施包括站立台、滑行平台、斜坡道、半圓形斜坡道、階梯道、曲道等。其中一大設施特色為「極限運動設施」,為了因應年輕朋友喜愛的直排輪運動,前市長陳麗貞特別指示新建,但為了使用的安全與普遍性,滑行平台、曲道等設施都以普通級的難度為標準,在興建過程中,對於整體安全性,均與建築師再來的協調以及討論,讓新建的極限運動設施不要太過專業與高難度,以免設施僅能供少數選手級人士使用,所有設施應以普遍級與低難度設施為主,其貼心的設計也使得港坪運動公園列入全台合適從事直排輪運動的去處。
Read More +行嘉吊橋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吳鳳南路547巷附近
開放時間:星期日 24 小時營業;星期一 24 小時營業;星期二 24 小時營業;星期三 24 小時營業;星期四 24 小時營業;星期五 24 小時營業;星期六 24 小時營業
晚霓虹-行嘉吊橋「行嘉吊橋」顧名思義,即為通過嘉義市的一個吊橋,其為2007年為了方便兩岸學童、居民的通學、往來,由全國知名的何明德行善團出錢出力,興建連接興安里與興村里的吊橋。行嘉吊橋擁有一個長達3.1公里為種植台灣欒樹的自行車道,南側則是興仁段的河濱運動公園及親水公園;加上興村段上之河堤生態步道、生態花園及慈玄宮的宗教木雕藝術,到處象徵著嘉義市南區生態休閒空間正逐漸成形。目前嘉義市府為了帶動地方觀光,於是於橋上加裝夜間霓虹燈照明,讓夜幕下的吊橋,在黑夜中似繫戴著長長、閃閃發光的夜明珠項鍊般,格外顯著璀璨耀眼,以不同的夜晚魅力,成為都市藍帶的美麗地標。.歷史小百科行嘉吊橋是嘉義何明德行善團興建之第330座橋且是迄今所興建橋樑中長度最長的,其興建款及人力完全由該團獨自完成。橋於2006年11月 26日動工,2007年9月23日完工,總計歷時10個月,全長297公尺、高33.2公尺、寬1.65公尺,是座雙跨三墩的吊橋,為行人行走安全及避免強風致橋身晃動,施工時在橋上鋪設鋼樑和支撐步道木板,兩側設置木造的高低扶手及鋼架底座;另為增加吊橋的穩定度,橋面下兩側特別安裝蜈蚣腳鋼索加以固定。
Read More +嘉義鐵道藝術村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西區嘉義市北興街37-10號
開放時間:
藝術創作與展示場域嘉義鐵道藝術村原為閒置的鐵道倉庫,經由巿府規劃下,於89年9月開始進行「鐵道藝術村」的規劃作業,將其改設為藝術創作與展示的場地,並建立周邊意象與風貌,提供各種創作空間,來進行藝術交流享宴,期望以藝文展演活動為前導,結合地方特色及社區總體營造,實現鐵道藝術村的理想目標。其鐵道倉庫計有倉儲十二間,呈南北走向之長條型多隔間形式建築群,其中七間屬鐵路局貨運服務所管理,室內面積共約775坪,室內與戶外分別規畫為創作、展覽、表演、教育推廣等用途。於鐵道周邊建立藝術的意象與風貌,成為藝術展演的另類空間。火車站或後火車站下車:1.搭乘火車於嘉義火車站下車後,搭乘往後火車站(先期轉運中心)之市區7路的市區公車,於鐵道藝術村站下車後,步行約10分鐘即抵達。2.搭乘火車於嘉義火車站下車後,搭乘往嘉義榮民醫院(或二二八國家紀念公園)之市區1路(或市區1A)的市區公車,於鐵道藝術村站下車步行約10分鐘即抵達。3.搭乘客運於後火車站下車後,搭乘往大雅站之市區7路的市區公車,於鐵道藝術村站下車後,步行約10分鐘即抵達。火車站-步行:從嘉義火車站下車後,下車步行約8分鐘即抵達。高鐵下車:1.搭乘高鐵於高鐵嘉義站下車後可搭乘7211與7212brt於台鐵嘉義後站下車後,搭乘往大雅站之市區7路的市區公車,於鐵道藝術村站下車後,步行約10分鐘即抵達。2搭乘高鐵於高鐵嘉義站下車後可搭乘7211與7212brt於台鐵嘉義後站下車後,搭乘往嘉大校區之市區1路(或市區1A)的市區公車,於鐵道藝術村站下車步行約10分鐘即抵達。3.搭乘高鐵於高鐵嘉義站下車後可搭乘7211與7212brt於台鐵嘉義後站下車後,步行約8分鐘後抵達。
Read More +射日塔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公園街46號【嘉義公園內】
開放時間:星期日 09:00~21:00;星期一 公休;星期二 公休;星期三 09:00~17:00;星期四 09:00~17:00;星期五 09:00~17:00;星期六 09:00~21:00
※111年春節連假期間(1/31~2/6)開放時間為:1/31(除夕)-2/6初六(日)10:00~18:00全台獨一無二的景觀,連夸父都追不上的射日塔!【射日塔】為最具代表性的嘉義市新地標,在嘉義公園內,民眾只要仰頭看,便能看見一朵巨型豔紫荊花,與藍天相輝映,豔紫荊花為嘉義市巿花,就這樣的透過射日塔照射開來,充分顯示嘉義市花之美!在這座以嘉義市市花為斜頂的圓型建築,原所在地是舊忠烈祠原址,高度 62 公尺的射日塔,爬到第十,十一最高樓層處,可360度眺望諸羅全景,山城美色盡收眼底。入口處有象徵台灣守護神的雲豹銅雕一對,塔的底層是【忠烈祠】,烈士牌位以白色大理石雕成,供民眾參拜。二樓以上為射日塔,為了改變民眾對舊有忠烈祠的刻板印象,這棟建築不論內外都有極大的突破,注入更多人文藝術氣息。
Read More +蘭潭月影潭心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鹿寮里紅毛埤187號之4
開放時間:星期日 24 小時營業;星期一 24 小時營業;星期二 24 小時營業;星期三 24 小時營業;星期四 24 小時營業;星期五 24 小時營業;星期六 24 小時營業
城市新美學-「月影潭心」展風華蘭潭佔地面積約70公頃,位於嘉義市東郊山仔頂附近,距市區3公里,古稱「紅毛埤」,相傳為300多年前荷蘭人所鑿之埤,故稱「蘭潭」,是嘉義地區自來水主要供應源,腹地廣大,為自然生態資源,風景區的後山範圍有著相當豐富的自然資源,包含多種不同植物與昆蟲等,為嘉義地區著名的旅遊景點。蘭潭「月影潭心」為近期甫建置完成的旅遊新亮點,坐落於嘉義市後花園-蘭潭風景區,是藝術家王文志老師的作品,係由鋁片編織的縷空主題結構,月光下光影幻化,獨特的美姿,如鳥巢構築在潭水之上,呼應周遭樹群鳥隻,充滿自然野趣氣息。以「月影潭心」為設計主題,「月影」代表「泛月」美景,「潭心」為湖心波紋,諧音「談心」則為遊潭閒情,傳達蘭潭之「月、水、遊潭」的地景意象;陶製的底部圓潭水滴,彷彿蘭潭源源不絕水源,延伸出色彩夢幻。中間鳥巢上半部如桃子,象徵嘉義市「桃城」古名;側邊樹巢如火雞尾端般矗立,令人聯想到本地盛名的「火雞肉飯」;造型上融入嘉義市的人文與觀光特質。登上由鋁片構築編織成縷空鳥巢中向外眺望,有如文人筆下岳陽樓記中登樓覽物觀景,不論白天、晚上、雨天或晴天皆有不同情境與景觀。夜間燈光四段變化,營造出不同美感,提供民眾夜間遊憩的去處。
Read More +獄政博物館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維新路140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 09:30~15:00;星期一 公休;星期二 09:30~15:00;星期三 09:30~15:00;星期四 09:30~15:00;星期五 09:30~15:00;星期六 09:30~15:00
世界唯一原地保存的賓夕凡尼亞式監獄建築-嘉義舊監獄嘉義監獄於大正11年(1922)竣工啟用,名稱為台南監獄嘉義支監,西元1924年改稱為台南刑務所嘉義支所。西元1945年後,稱為第三監獄第一分監,民國36年改稱為台灣嘉義監獄,至83年3月搬遷至鹿草鄉,舊監改設為嘉義監獄嘉義分監。內部各項設施保存良好,完整的硬體與器物能提供法制教育與人權演進活教材,以及獄政發展櫥窗等多元功用。嘉義分監之建築形式、空間設計、構造工法均具特色,其扇形放射狀的中央台掌控系統,符合獄犯收封管制之理想原型,工場與舍房挑高,並以不同型式的氣窗設計,能滿足通風、採光、防潮,以及空中巡邏等需求,而門窗、壁板材料均使用阿里山的檜木,特別要求堅固、耐用、防逃等專業施工,具有保存價值。
Read More +嘉義市立博物館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忠孝路275-1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 09:00~17:00;星期一 公休;星期二 09:00~17:00;星期三 09:00~17:00;星期四 09:00~17:00;星期五 09:00~17:00;星期六 09:00~17:00
位於嘉義製材所旁的嘉義市立博物館成立於2004年,設立時是嘉義地區唯一一座具規模的綜合型多功能博物館,展示內容以嘉義的地質及化石等自然景觀為主題。2018年閉館進行展示更新,重新定位為嘉義市的「城市博物館」,以「嘉義人關心嘉義事,異鄉人探索嘉義市」的新宗旨,展示嘉義市文化特色、市民歷史與生活記憶,自許成為一座屬於城市與市民的博物館。 重新自我定為「城市博物館」的嘉義市立博物館,以全新的空間與內容,讓觀眾重新看待嘉義這座城市,在一樓設有「探索嘉園」兒童廳,讓兒童從遊戲中體驗城市歷史;二樓則是「展望諸羅」常設展,透過展覽,看見嘉義、看見歷史、看見未來、看見自己;三樓則是「建築上搬戲—來聽廟尪仔講古」交趾陶館,以館中館形式呈現嘉義特色工藝交趾陶。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至17:00
Read More +交趾陶館(閉館整修中)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忠孝路275號
開放時間:
全台唯一的交趾陶特色館,位於阿里山鐵路北門驛對面的文化中心。嘉義是交趾陶的故鄉,日本稱之為「嘉義燒」,交趾陶的藝師大都在嘉義學藝。台灣民間簡稱交趾陶為「交趾」、「交趾尪仔」、「交趾仔」,早期多應用在寺廟建築裝飾,其傳統題材以漁、樵、耕、讀等人物為中心,搭配蟲魚鳥獸、花草器物及戲文場景,主從分明,畫面和諧。
Read More +北門驛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共和路428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 08:00~16:00;星期一 08:00~16:00;星期二 公休;星期三 公休;星期四 公休;星期五 公休;星期六 公休
北門驛是森林鐵路蒸氣小火車昔日的起點,也是阿里山鐵路貨運集散地,阿里山鐵路沿線的民生物資都由此運上山,地位重要。阿里山森林鐵路為世界文明高山鐵路之一,具有獨特的魅力。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驛,是由台灣紅檜木建造的,在西元1912年阿里山鐵路全線通車前興建完成。舊北門車站在二十年前興建新站後,即轉為車廂檢修人員之辦公室。本站面積約28坪,主要分為辦公室、票房、候車室三部分。阿里山森林鐵路因有「螺旋狀鐵道」、「Z字型爬升」、「千分之 62.5爬坡」等罕見的特色而聞名國際。北門驛係阿里山鐵路的起點車站,車站建築全部使用阿里山的高級紅檜建材,造型古典雅樸。日治時期,林業開發為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北門驛附近有林業辦公廳舍、貯木池、製材所、火車修理廠、營林俱樂部等機關設立,木材產業使用功能完整,北門驛成為阿里山砍伐木材的集散中心,地位重要。戰前由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經營,戰後改隸林務局。民國 62年10月,北門新站落成啟用,北門驛功成身退。阿里山森林鐵路運送下山的木材,聚集在北門驛附近, 帶動木場、木材行、鋸木及製材工廠遍布,南來北往的木材商,帶動旅館、餐廳、戲院等商機,人口快速增加,貨運業活絡,各行各業欣欣向榮。阿里山森林鐵路世界僅存三條登山鐵路,具有其獨特魅力。舊車站雖於民國六十三年三月因新車站興建而失去功能,但其樸實外表及設施,極具文化資產價值,嘉義市政府已列為市定古蹟。北門驛為日式造型木造車站,建築面積95.15平方公尺,主要分為票房、候車室與辦公室。目前規畫為鐵路文物展示館,驛前廣場與周邊設置「呼喚的地標」、「時空走廊」、「生態藝術牆」等公共藝術,藉以凝聚鐵道文化的集體意識。
Read More +二二八紀念公園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大雅路二段695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 24 小時營業;星期一 24 小時營業;星期二 24 小時營業;星期三 24 小時營業;星期四 24 小時營業;星期五 24 小時營業;星期六 24 小時營業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近代史上最重要的的大事。在嘉雲南地區象徵族群融合的第一座二二八紀念公園,歷經兩年多的規劃與興建,終於在距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四十九年,民國八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落成啟用,實令人感念與無限哀思。
Read More +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林森西路2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 08:00~18:00;星期一 08:00~18:00;星期二 08:00~18:00;星期三 08:00~18:00;星期四 08:00~18:00;星期五 08:00~18:00;星期六 08:00~18:00
嘉義車庫園區日治時期舊名「北門修理工場」,原址設於1910年10月平地段通車時的北門機關庫,隨著鐵路的施工陸續擴充,才於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正式啟用,主要工作為建造修理阿里山鐵路各式機車、客車、貨車,迄今已將近百年的歷史。從阿里山通車以來,修理工廠一直是維修的大本營,雖說當年火車購自美國,但北門修理工廠當年編置一兩百人,維修、改裝、製造樣樣功力高強,零件損壞自己手工打造,外鍋爐、蒸汽引擎也能自產,阿里山檜木車廂也是修理廠的經典傑作之一,許多珍貴阿里山退休火車,目前也是保存在北門修理工廠。 民國82年8月23日,北門修理工廠發生一場大火燒掉木造廠房,部份老火車也付諸一炬。現今部份修理工廠建築已經更新,少數較珍貴的車輛,則停放在車庫裡保存。為了讓民眾可以參觀這個饒富歷史意義的所在地,民國94年起改名為嘉義車庫園區。嘉義車庫園區阿里山林業鐵路列車的停靠基地,也是火車迷們訪嘉朝聖的大型火車生態博物園區,來此可近距離觸摸阿里山林業鐵路退役的各式蒸汽火車、柴油機車、動力客車、客貨車廂,和日治時期日本皇太子上阿里山所搭乘的檜木車廂,一窺阿里山鐵路百年縮影。
Read More +動力室木雕作品展示館 (整修中)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林森西路4號
開放時間:
前身是嘉義市最早的火力發電廠,也是嘉義市第一座鋼骨鋼筋混凝土(SRC) 構造建築,於1913年完工,是臺早期運用新式建築技術建造,為罕見的挑高大跨距建築;目前此歷史建築係整建再利用做為木雕展示空間。
Read More +檜意森活村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林森東路1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 10:00~18:00;星期一 10:00~18:00;星期二 10:00~18:00;星期三 10:00~18:00;星期四 10:00~18:00;星期五 10:00~18:00;星期六 10:00~18:00
阿里山森林鐵路起點為嘉義市北門驛,因此稱為阿里山入口門戶;早期阿里山森林鐵路運送下山的木材聚集於嘉義市,促使北門驛周邊木材行及製材工廠生意的蓬勃,形成當時繁榮景象,也帶動附近商業發展。當時周邊所建築的日式房舍,建材皆使用檜木,是日式建築的一大特色,也是阿里山林業發展的歷史見證。檜意森活村營運範圍以林森東路兩側的園區範圍為主,整個園區占地面積3.4公頃,北邊即是現今「一心二葉館」坐落的區域,早期為日籍基層職員的宿舍群,而南方一帶則是高級職等的官舍。 檜町在越過一甲子以上的歲月洗禮之後,以日式傳統工法以及盡可能的原材料進行修復,目前保留下來29棟木構造歷史建築。歷經四年的整建,始得重現當年檜村的風華。這裡不僅是台灣最早的林業村,也是保存最完整、範圍最廣之日式官舍建築群。市定古蹟營林俱樂部,大約興建於1914年間,屬於當時臺灣總督府營林局的休閒娛樂場所。建築風格仿造歐洲17世紀英國都鐸式建築,室內面積約有75坪。1946年曾作為林管處禮堂,1948年改為忠孝幼稚園,1984年由法務部調查局嘉義縣調查站借用辦公,至1987年歸還,爾後挪為林務局單身員工宿舍。如今名列嘉義市定古蹟,承載林業歷史的記憶。由一心二葉館轉型的「森‧Market」與全台超過100個品牌與農會合作,在館內提供由產地直送的優質良品,更與超過40年的農業樂活雜誌鄉間小路合作,從精采的農人故事中,找到感動消費者的農產精品,並將利用策展的方式,將鄉間小路的內容作為布展的素材,在消費者進入一心二葉館之後,將先看到由雜誌內容立體化的布展內容,這樣的展示方式讓消費者更進一步的與農產品產生共鳴,創造被土地感動的經驗!
Read More +月桃故事館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保忠一街359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 08:30~17:00;星期一 08:30~17:00;星期二 08:30~17:00;星期三 08:30~17:00;星期四 08:30~17:00;星期五 08:30~17:00;星期六 08:30~17:00
月桃,對我們公司創辦人何勇魏先生有很深刻的意義,在民國40幾年,他未上學之前即砍月桃賣錢;月桃整株都可被應用,葉子可作為包粽子及食材,並可萃取成加工的材料;葉鞘可做為繩索的材料,早年漁民做魚網的材料,花可以做為食品香料;種子又叫為土砂仁,是做仁丹的主要原料;塊根亦可做為食品香料及漢藥材等…月桃有很強的生命力,再壞的環境亦能生長,不論鄉峭壁、在海邊都可看到它的蹤影,它整株都有被創造利用的價值,就像我們台灣人一樣落地生根,聰明勤奮有智慧,只是缺少被發現而已。隨著科技的進步,利用CO2超臨界萃取技術發現月桃有多種寶貴成分,華實公司累積30餘年日用品及保養品的開發能力,投資超臨界、水萃及10000級無塵室生產研發設備,並與嘉義大學、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嘉創中心、財團法人金屬中心等單位產學合作,開發月桃系列產口或應用各種本土特色植物的產品,並進而讓民眾認識這些特色植物生態故事,將創新經濟導入生活,建立健康、永續、樂活的生活型態,月桃故事館因而誕生。
Read More +八獎溪義渡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彌陀路1號前
開放時間:星期日 24 小時營業;星期一 24 小時營業;星期二 24 小時營業;星期三 24 小時營業;星期四 24 小時營業;星期五 24 小時營業;星期六 24 小時營業
景點建造:始設:康熙年間,或更早的年代嘉南平原主要河川之一!台灣河川流短水急,行旅常需舟渡救濟,八掌溪是重要的水路運輸線,渡口甚多,其中最繁忙與重要的渡口在彌陀寺旁,相傳是在康熙54年,諸羅知縣周鍾瑄號召捐款,於渡口編筏濟人。八掌溪(古名八獎溪)是嘉南平原主要河川之一,早期無法搭建長橋,在彌陀寺旁設渡口供舟筏渡溪,現仍保存有1847年刻製的「八獎溪義渡碑」,此種與環境相匹配的義渡碑,在台灣極為珍貴罕見。八掌溪位於朴子溪以南、 急 水溪以北,流經嘉義縣番路鄉、中埔鄉、水上鄉、太保市、鹿草鄉、義竹鄉、布袋鎮、嘉義市及台南市的北門區、鹽水區、學甲區、後壁區、白河區,最後在嘉義縣的好美村出海,注入台灣海峽。八掌溪在洪水時期的流量達到每秒鐘一千八百立方公尺左右的水量,但是到枯水期時,卻只有每秒鐘 0.4立方公尺的流量,水量的變化可說是非常大。八掌溪在夏、秋洪水氾濫的時期,溪水暴漲,當時住在八掌溪兩岸的居民,交通便受到阻礙,無法通行。兩岸的居民必須要靠竹筏渡過溪水,才能通行於兩岸。當時居民便在八掌溪的沿岸設立了五處渡口,供竹筏停靠及居民上下岸。義渡之設置,在台灣早期交通路線之選定及城市發展,均有其重要意義。八獎溪義渡對來往嘉義市的商旅,貿易運輸,乃至嘉義地區的經濟繁榮,大有助益,遺留的義渡碑,正可為歷史做見證。
Read More +紅毛井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蘭井街83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 24 小時營業;星期一 24 小時營業;星期二 24 小時營業;星期三 24 小時營業;星期四 24 小時營業;星期五 24 小時營業;星期六 24 小時營業
歷史的軌跡-紅毛井此井為三百年前荷蘭人所鑿,故稱【蘭井】,因荷蘭人頭髮為紅色,又稱【紅毛井】。西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荷蘭東印度公降服諸羅山社後不久,約在清領後的縣署處,派駐政務員及牧師,以徵放諸羅山一帶平埔族人、漢人的租稅,並傳布基督教於原住民,遂挖鑿此井,以為居家生活所需要的水源。鄭氏時期,吳智武總兵鎮守並屯田於諸羅山,設營於此井北,重修之,清領之後未有整修記載,乾隆二十七年,諸羅知縣衛克堉以此井迫水甘美,冠於全諸羅山,列【蘭井泉甘】為諸羅八景之一,清領未期嘉義進士徐德欽,以此井泉水,「清滌襟煩同玉醁,甘回舌本勝瓊漿,茶烹合用銀壺貯,綆汲誰偕雪水量。」為嘉義諸迫之冠。文獻記載:「紅毛井,在縣署之左。開自荷蘭,因以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洌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則不犯疫癘。鄭氏時,有吳智武者鎮守斯地,重修之。」「蘭井泉甘」曾列為諸羅八景之一。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古蹟評鑑以前,暫將此地列為第三級古蹟保存,評鑑時,以井周環境髒亂,井欄又為五十九年新條,剔除古蹟之列,雖如此,紅毛井仍是嘉義市內年代最早的史蹟。
Read More +蘇周連宗祠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垂楊路326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 24 小時營業;星期一 24 小時營業;星期二 24 小時營業;星期三 24 小時營業;星期四 24 小時營業;星期五 24 小時營業;星期六 24 小時營業
嘉義百年祠堂本宗祠是嘉義市現存最早設立之祠堂,作為大嘉義地區蘇氏祭祖與宗親聯誼,已歷百年之久,具有宗族發展歷史的研究價值,且常年維持祭祀活動,可啟發宗親思源尋根,具有深厚的文化意涵。民間有言:「嘉義蘇氏半嘉城」,蘇氏族人蘇孝德、蘇育奇曾任嘉義區長,開設美記商行,頗有名氣,與嘉義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關係密切。 為倡導尊祖敬宗,本宗祠於日治之初成立,並從蘇氏家廟發展成蘇、周、連三姓的共同祠堂。祠內安奉蘇周連神位及蘇氏先祖考取進士,受封位之神位 31尊,及蘇氏救命恩公尪公祖之特殊神位。本建築為豪華民宅改建為祠堂之範例,屬傳統閩南風格,格式保存良好,全棟五開間,一進式三合院,中堂未使用一釘一鐵,門楣之木雕及彩繪精美,木構窗戶開啟設計特殊,步口廊、穿斗式屋架,簷下吊筒間以弓形方樑互拉,樑及椼引之間,每一開間再做出兩組斗座草,較為少見,各項做工精緻細膩,具有藝術價值。.歷史小百科‧西元1896蘇氏先祖籌款購置中古屋,經整修供為蘇氏家廟‧民國 47 年改稱蘇周連宗祠。
Read More +祥太文化館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大雅路二段285巷30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 09:30~16:30;星期一 公休;星期二 公休;星期三 公休;星期四 公休;星期五 公休;星期六 公休
見證民主發展的軌跡本館特色,以靜態的古文物與館舍的整體造景,展現文物藝術精美之處,為亞洲唯一人偶人間雕塑博物館。文物館展覽空間有三樓,展出作品多以清末民初的葉王、柯訓、洪坤福、林添木、陳專友等台灣早期宗師的珍貴作品。一樓以忠孝節義故事的交趾陶人物為主題,二樓以神仙及民間傳說的道仙人為主,三樓展出完整陶器演變史,從中國漢俑到近代的交趾陶作品。
Read More +二二八紀念碑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大雅路二段695號
開放時間:
景點建造:民國 78 年 2 月 28 日見證民主發展的軌跡~嘉義市是首先突破政治禁忌,建立國內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的地方。發生於西元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一件令人痛心的歷史悲劇,當時中央及台灣省政府尚視二二八事件為禁忌,百般阻撓此一建碑行動,但在當時長張博雅及民眾堅持下,終於在一九八九年建碑在嘉義,成為國內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這座白色立體錐形的紀念碑鑲有三塊碑文,分別是建碑經過,建碑精神和二二八事件簡史。祈盼記取歷史教訓,走出悲情,尊重生命,追求公義。.二二八記念碑文二次大戰後,台灣脫離日本統治,以為從此可過自由民主生活。豈料中國政權接受台灣,所派陳儀官兵貪污腐敗無能,特權橫行,加上戰後經濟體系破敗,物價高漲,造成台民生活艱苦,哀聲怨道,各地分傳反抗之聲。終在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於台北大稻埕發生官員通緝私煙,蠻橫打傷女販,後又開槍射殺抗議市民。次日二月二十八日,台北市民請願要求嚴辦兇嫌又遭機關槍掃射,導致爆發全台民分起抗爆,要求政府徹底改革的【二二八事件】。陳儀起初佯作妥協,然私下電請中國派兵。大陸軍登陸後隨即展開全島怖大屠殺和清鄉,造成台灣精英死傷無數,含冤莫白四十年無人敢予安慰。今吾建碑之紀念申冤,肯定先輩犧牲奉獻,並祈代代子孫記取歷史教訓,誓保台灣,永久公義、和平。
Read More +嘉義神社手水舍
所在地:嘉義市地址:嘉義市東區公園街42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 24 小時營業;星期一 24 小時營業;星期二 24 小時營業;星期三 24 小時營業;星期四 24 小時營業;星期五 24 小時營業;星期六 24 小時營業
停水乾涸將近半世紀的嘉義神社「手水舍」復水了!位於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對面的手水舍,嘉義神社的歷史源自1911年,當年日人為了提倡日本國家神道,推展皇民化的運動,嘉義廳積極籌建嘉義神社。嘉義神社分為兩代,第一代神社於1915年啟用,其位置在現在射日塔的右前方,當時因參拜人數多,空間不敷使用而另建第二代神社。整體古蹟範圍包含第一代神社遺跡、祭器庫、手水舍、休憩所(參集所)、齋館及社務所等附屬館所。第二代嘉義神社的手水舍於1945年啟用,為獨立的四柱庭建築,中央有八角形溢水槽,槽內置石盤一口,配置長柄水勺,提供參拜者洗手和漱口之用,以達到淨身淨心的效果。為了保護古蹟,引接自來水並加裝感應設施自動出水,讓遊客體驗到訪日本神社時的淨身漱口步驟,希望復水後讓更多民眾參觀嘉義市史蹟資料館時,對神社的歷史文化有更多的認識。手水舍內設置解說牌讓參觀民眾認識手水舍使用步驟:(1)以右手拿長柄勺取水(每人只取一次水),洗左手。(2)交左手持勺,洗右手。(3)再交回右手持勺,將水倒於左手掌,用來漱口(或象徵性的用水拍嘴唇)。(4)把勺子立起,以剩餘的水洗勺柄。(5)最後將水勺放好,讓下個人使用。沒體驗過日式手水舍的民眾,可以到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參觀體驗,結束後將木水勺放回原位,讓下一個參觀者感受淨身淨心的儀式。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