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水仙宮(臺廈郊會館)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山路6巷9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水仙宮為澎湖四大古廟(天后宮、觀音亭、城隍廟、水仙宮)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5)為澎湖右營遊擊薛奎建宮祀之。內功奉五神像,分別是大禹、伍員、屈原、項羽、魯班等五水仙尊王,俗稱水仙王。為祈求商船營運順利,漁民所敬拜。水仙宮往昔也稱為臺廈郊之會所,澎湖行郊亦稱臺廈郊實,簡稱澎郊。由臺郊金利順、廈郊金長順合組而成,類似現在的商會組織,交換商務資訊、洽談買賣與辦理鄉里公益事務。創立年代未詳,確定的是清乾隆、嘉慶年間已有紀載,而同治、光緒年間為業務往來繁盛時期。水仙宮的建築材料和匠師,大多來自福建省東山,其建築型式仍保有銅山地區的風格。由於在日治時期重修水仙宮,所以窗戶在設計上,也採用了歐式上下拉窗,正面柱樑及壁面的施工,除了傳統匠師及材料使用外,也使用澎湖地區的洗砂頭(貝殼砂)施工法,做為仿石柱、壁面材料。目前列入國家三級古蹟。祭典:農曆10月10日【建議停留時間】 1小時

Read More +

中央老街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中央老街是澎湖發展最早的一條街,因此有「第一街」之稱, 民國73年正式將中央老街列入「古蹟保存特定區」。到了民國83年,澎湖老街居民組成「澎湖第一街振興協會」,由政府補助經費修復整建,將老街整頓成現今仿閩式建築風格,並搭上澎湖觀光熱潮,讓老街重現當年的榮景。街巷中也有許多異國建築,包含巴洛克式風格的中藥行與日式老旅社,都是過去有名的店家,遊客穿梭在中央老街中,會經過「摸乳巷」,此巷弄是條連接中央街的巷道,因為早期澎湖民房之間的間距狹窄,於巷弄中與人相遇時,需側身才能行走,故當時的婦女走過此巷弄,都會以雙手護胸而行,故稱為摸乳巷,現在經過重建後,巷道已變得十分寬敞。中央老街以四眼井最為有名,也是老街上最古老的古井,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原本是一口巨大的井,後來為了防止居民取水時跌入,使用花崗石條覆蓋,分割成四個石環小孔,因造型非常奇特,所以稱為四眼井。【建議停留時間】 1.5小時

Read More +

北辰市場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北辰街20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北辰市場是馬公市最大的市場,更是澎湖最大的市場,是生活採購的必需之地! 北辰市場一帶在早期被地方稱之為土城,民國六十六年因文康市場不敷使用,所以將此地規劃為新型態的市場,因為市場從南向北移,因此,人口亦逐漸向北聚集。民國七十二年開始籌劃興建,2樓層建築,基地約1038坪,共179個攤位,兩層樓式。建築本體一樓是販售各式蔬果、海鮮,二樓是肉品販售專賣區。於七十三年完工,目前為澎湖最大的市場;是縣民生活採購的必需之地。熱鬧的場景隨處可見,人潮絡繹不絕,攤販的叫賣聲此起彼落。一個離島的菜市場,活絡的展現澎湖人依賴和自足性。馬公北辰市場是澎湖的心臟,是馬公市最重要的市集。占地廣大,裡面的攤販眾多,食材應有盡有。市場內往來人潮眾多,而排隊的人潮也不少,從正餐到點心,幾乎樣樣餐食都是人氣王。簡單食材帶出新鮮美味,加上澎湖人熱情和藹的笑容與態度,北辰市場可是來澎湖,非來不可的地方啊。【建議停留時間】 2小時

Read More +

澎湖開拓館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治平路30號
開放時間:Sun 09:00~17:00;Mon Close;Tue Close;Wed 09:00~17:00;Thu 09:00~17:00;Fri 09:00~17:00;Sat 09:00~17:00

澎湖開拓館的前身是日治時期澎湖廳長官舍,也是臺灣光復後澎湖縣長公館,日治昭和十年(1935年)3月10日竣工落成,與澎湖縣政府同屬典型「洋和混合」之日本式建築,結構堅實、設計典雅、庭園幽靜,民國八十一年以後,因房舍老舊閒置不用,民國八十八年縣府依原始建築風格修復,規劃改為「澎湖開拓館」,成為認識澎湖的第一站,也是澎湖人文、休憩、觀光的文化場域。館內展示開拓澎湖史料文物,依序從歷史-開拓序曲、移民路迢迢、勇闖黑水溝、聚落開拓、戰爭-烽火澎湖、政經文教發展、建設現況以及閱讀澎湖等展區,娓娓道儘先民開拓的艱辛歷程。 全館占地面積2001平方公尺(約605坪),室內面積320平方公尺(約97坪),戶外庭園有百年榕樹、高聳的大葉欖仁,庭園裏澎湖特有植物眾多,提供優質的休憩空間。電話:06-9278952#2(服務台);傳真:06-9279892電子郵件:rec.phhcc@msa.hinet.net【建議停留時間】 1.5小時休館時間:每週一、二及國定假日。*中午休息時間12:00~14:00。

Read More +

西嶼西臺(西臺古堡)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278地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西嶼西臺位於西嶼鄉外垵村的海岸邊,占地約八公頃,又稱作西嶼古堡,是清朝劉銘傳所修之砲臺,清法和議後,劉銘傳為防臺灣海峽受賊寇侵擾,奏請於澎湖設總兵一名,並加強澎湖防務,興建大城北砲臺、金龜頭砲臺、西嶼東臺和西嶼西臺等四座新式阿姆斯壯後膛砲砲臺。西嶼西臺四周由堅實的牆垣環繞,是澎湖現存最完整且規模最大的古炮台,值得一提的是,於拱門上方鑲嵌「西嶼西台」石額,由清朝大臣李鴻章親題,因此又稱「李鴻章古堡」,走訪到此,請記得抬頭看看呢。西嶼西臺為凹下式建築,被包覆在玄武岩地形內,與地面呈現同高,城內安置四門大砲,且內部四通八達,內部通道連接古堡四方,以便士兵作戰時互相聯繫,從隧道頂端可眺望外垵港灣壯闊的海景,是來到澎湖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建議停留時間】 2小時

Read More +

澎湖海洋資源館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開放時間:Sun 09:00~17:00;Mon Close;Tue Close;Wed 09:00~17:00;Thu 09:00~17:00;Fri 09:00~17:00;Sat 09:00~17:00

澎湖縣文化局附設的澎湖海洋資源館,分為A館與B館,A館展示內容有澎湖海洋之文化史、海洋生物演化史、澎湖的珊瑚資源、澎湖的岩石礦物資源、澎湖群島的地質地形、澎湖的潮間帶展示及影片的欣賞。B館展示內涵為傳統漁具、海洋牧場、漁村生活實景、漁船的演進、未來海底世界、澎湖的漁業種類、澎湖經濟性水產生物、澎湖海域經濟性水產生物資源分佈與漁撈方法、海底景觀等。海洋資源館的創建,溯至民國76年由行政院文建會委託中研院張崑雄博士主持本館規劃,標示出本館主在闡揚地域性海洋資源及文化特色。於83年在鄭明修博士協助下,完成第一期工程。之後於84年起陸續辦理第二、三期工程,於民國86年4月正式開館啟用。展示內容以澎湖海洋文化為主軸,包括有生物的演進、潮間帶漁作、沿近海漁業、漁村生活實景、生態保育與資源的永續利用等呈現。引領民眾探尋與發現澎湖海洋多元文化、海洋生態風貌、海洋生物多樣性、環境變遷與澎湖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以落實海洋文化教育紮根基礎,激發民眾投注保育海洋之新生活水。【建議停留時間】 1小時休館時間:每週一、二及國定假日。*中午休息時間12:00~14:00。門票費用:全票30元半票15元(學生)團體票20元(10人(含)以上之團體)

Read More +

觀音亭休憩園區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介壽路7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觀音亭休憩園區是結合歷史及現代的多功能濱海休憩園區,除了具有歷史代表性的觀音亭之外,園區內新建了親水游憩區、國際風帆比賽中心、兒童遊樂場、腳踏車建康跑道、藍球場、溜冰場及寵物公園等公共娛樂設施,成為馬公居民休息運動及觀海的休閒場所。園區內觀音亭位在青年活動中心旁,創建於清康熙35年,主要祀奉觀音菩薩,於清法戰爭時被法軍毀壞,經過多次整修後重現,被列為縣定古蹟。而在觀音亭旁的望潮亭與介壽亭、海豚亭、懷恩亭合稱「四亭濱海」,遊客可站在望潮亭欣賞臺灣海峽的潮汐美景,也可到介壽亭觀賞西嶼的落日風情。位於觀音亭休憩園區的海豚亭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重要地標,海浪拱托起一對相向而游的海豚,象徵在澎湖海濱洄遊的海豚,而懷恩亭則為紀念先總統蔣公所建,值得遊客親身探訪。觀音亭的對面可見到顯目有著彩虹橋之稱的「西瀛虹橋」,是一座鋼型拱橋,於夜晚時散發出七彩霓紅燈光,燈光映照在海面上,更添加浪漫氛圍。同時西瀛虹橋也是近年來澎湖花火節施放的地點,遊客可於施放日夜晚前來,坐在觀音亭海豚亭附近的岸邊欣賞虹橋搭配煙火的華麗夜色。【建議停留時間】 2小時

Read More +

施公祠及萬軍井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1巷10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施公祠按「施將軍廟碑記」,可確證此廟係施琅平臺封靖海候後所建之生祠。道光年間加祀海璮殉職之官兵,故不專稱將軍廟,而改稱施公祠。位於澎湖縣馬公市中央里中央街的施公祠,原名為「施將軍廟」,約建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廟裡主祀施琅神像,以其任水師提督,有功于清廷,乃建施將軍以資紀念,道光二十三年後才易名施公祠。至今已有300多年以上歷史,為澎湖地區第三級古蹟。由於施琅將軍生前所為有功於清廷,所創下的豐功偉業更是不計其數,受朝廷賞識青睞之,因此清廷特設此廟,以表感念。施公祠為街屋式狹長型合院之型態,建築構造由承重牆與山牆式木屋構架所混合構築而成。除入口外,其餘四面皆由密實的空間封閉為其特色,外埕亦不大。施公祠外側右前方,有一口井,原名媽宮大井,因有施琅禱於天后而得湧泉之傳說,又稱施將軍井、施井,以井水豐沛可供應萬軍飲用,也有師泉井、萬軍井的說法。該井依文化資產法公告為縣定古蹟。 【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Read More +

青螺沙嘴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湖西鄉青螺村
開放時間:

青螺沙嘴濕地是澎湖特別的生態景點之一。青螺村北側虎頭山的西北岸有一條略成鉤狀的沙嘴沙灘,是澎湖本島少見的海積地形景觀。 青螺村擁有廣大的濕地,春秋過境的水鳥常來覓食。青螺沙嘴為澎湖本島最大的沙嘴地形,不但景觀優美且為保育類夏候鳥小燕鷗的繁殖地,地景及棲地珍貴性不言可喻。四周擁有資源豐富的潮間帶,退潮時,還可以看到許多當地居民拿著盆子在這裡撿拾螺貝,這裡是澎湖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擁有讓生態專家大為驚喜的台灣新紀錄種「麗彩招潮蟹」,也擁有豐富的鳥類,還有賞鳥人士專用的賞鳥區。面積遼闊,是澎湖鳥類重要棲息地之一,並有保育類鳥種小燕鷗在此繁殖,也是澎湖鳥類最大棲息與度冬地之一,每年計有百餘鳥種、數千隻度冬或過境候鳥,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建議停留時間】 1小時

Read More +

西嶼東臺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西嶼鄉內垵村379-4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西嶼東臺又稱為「東臺古堡」,位於西嶼鄉內垵村,是清代劉銘傳於光緒十三年所督建的砲台,當時引進西式砲台,以海防及軍事防禦之用。方位坐南朝北,在許多戰役中都發揮了鎮守的功用,現已被列為一級古蹟,富有歷史意義。由於西嶼東臺是用來鞏固海防,因此不僅鄰海,並呈現ㄇ字型面海的姿態,整個西嶼東臺都是由灰白色的建築構成,遠望整座砲台,更顯得壯觀且振奮人心。東臺古堡佔地約七公頃,四方都築起高大堅實的牆垣,城內有許多拱門與小門,遊客可走進指揮台,親身體驗當年士兵觀察海岸與敵艦動靜的情形,另外古堡的東方城牆外有一處觀測所,因本身地勢較高,更是欣賞澎湖本島以及鄰近島嶼的好地方。【建議停留時間】 2小時

Read More +

馬公北甲北辰宮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長安里中正路7巷4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简体中文祀奉主神:朱府王爺祭典日期:農曆五月十八日傳說唐代有文武進士三百六十名,同時遭難,當時的皇上唐太宗憐其無辜特敕封千歲神位專為代天巡狩,遊府食府遊縣食縣,鑒察凡間善惡,此三百六十名進士遵旨自動分組,或五位一組或三位一組巡狩各地方並且都威靈顯赫,所位王船入港必有吉兆,所到之處莫不竭誠恭迎駐驛,以祈求平安。此種風俗沿襲至今未敢忽略,而台澎係數海島,所以歡迎千歲之舉較其他地區為甚,就其中最出名者南鯤身五府千歲,聞於前清時代曾出巡至澎湖,假天后宮為行台,故三甲丁民俱皆竭誠辦理行台事項,回鑒以後因欲留念並答謝神恩,有黃濟時等二十餘名組城神明會,雕塑朱王金身輪流奉祀四十多年之久,至民國十三年使著手建廟,一年後落成。蓋因北甲民丁所建,故廟名稱為北辰宮。

Read More +

西瀛虹橋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興里介壽路7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西瀛虹橋位於澎湖縣馬公市的觀音亭海濱公園內,縣府耗資千萬在觀音亭外海堤搭建,於西元2004年完成,是澎湖地區第一座鋼拱橋。長200公尺、橋面淨寬4.6公尺、最高處橋底距海平面約15公尺,撘配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彩霓紅燈的照明設備,夜間照明色彩正是虹的原子光譜,加上觀音亭向有西瀛勝境的美名,於是拱橋命名之。西瀛虹橋與觀音亭的周邊美景互相結合,景緻看起來顯得浪漫愜意,當夜幕降臨,拱橋上七彩繽紛的霓虹燈更將點綴得更顯耀眼。西瀛虹橋是當地民眾或遊客們喜愛運動散步、休閒賞景的場所。而這裡也是近年夏天澎湖海上花火節施放的地點,除了霓紅燈的顏色以外,加上煙火色彩的襯托,讓澎湖夜晚的天空增添了美麗,也是近幾年澎湖觀光形象的地標。【建議停留時間】 2小時

Read More +

四眼井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40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中央街,澎湖第一街,澎湖老街,位在街北端,俗稱「頂街」,有一口四眼井,歷史非常非常悠久,大約在明朝中葉就有了,已有好幾百多年了;這口井最早期是一口相當大的大井,供馬公中央街一帶的人民使用,這口水井永遠水量豐沛,不曾枯竭,就算澎湖歷經多次的大乾旱,這口井依舊湧出沁涼甜美的水,供給了澎湖居民使用,而據傳說,澎湖中央街舊名稱為大井街,也是因為這口井而命名的。四眼井又名四孔井或四穴井,井深5.6公尺,井寬1.8公尺,為了避免孩童大人不小心掉入井中,所以將井口加高;然後為了維護汲水的秩序,所以將井分成四個方向,加蓋井眼,每個井口的內徑剛好36公分,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讓家家戶戶都可以方便排隊取水。過去是中央街一帶居民生活和飲用水的來源,現在轉型成為觀光。 【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Read More +

牛心山(牛心灣)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西嶼鄉牛心山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牛心山有「魔鬼山」之稱,往牛心山的公路上有兩條分別是大菓葉至赤馬、內垵的濱海道路,濱海公路沿路風光幽美,起點為橫礁村到內垵國小的沿海。牛心山是柱狀玄武岩風化作用產生的陸連島,夏季牛羊放牧期間,怡情悠然。牛心山位在西嶼的東南側,在赤馬村至內垵村的邊海公路上,赤馬村與內垵村的交界。牛心山本是一小型的陸連島,是個火山熔岩冷卻後形成的玄武岩方山地形,經過長時間海蝕與風化作用,形成外型宛如一顆牛心的景觀山丘。山峰下被銀合歡和雜草圍繞,夏季時會有成簇天人菊,露出峰頂的玄武岩柱。山下的海灣,就是牛心灣,附近有海蝕平台,還有漂亮石滬,是澎湖著名海灣美景之一。這裡曾是赤馬村的墓場,附近還有軍事基地,所以到此一遊的朋友,要稍作注意與小心。【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Read More +

澎湖郵便局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山路75-1號
開放時間:Sun 09:00~17:00;Mon 09:00~17:00;Tue Close;Wed 09:00~17:00;Thu 09:00~17:00;Fri 09:00~17:00;Sat 09:00~17:00

在馬公港附近,可見一棟綠色建築物著中華電信藍色圖騰,這棟建築物的前身就是媽宮郵便普通局。是日本政府在1924年打造的,負責澎湖當時的郵政業務。澎湖郵便局創建於大正13(1924)年,昭和17(1942)年郵電分辦後,改稱「澎湖郵便普通局」。民國35年8月與電信局合併營業,稱為澎湖郵電局。到民國38年5月,郵政與電信業務各自獨立後,名稱又改為澎湖郵局,專營郵政業務並與電信局仍同於原址辦公。建築特色在於當時適逢「洋風建築」盛行,所以日本建築師使用了「和洋混合風」的設計。建築物平面採L型配置,大門入口處位於L型轉角處。屋構造採用「兩坡頂」設計,大門入口處屋頂則採用「切角頂」形式,並鋪設水泥製日式文化瓦,形狀恰似日本幕府將軍頭盔;大門上頭三面窗戶的對稱形式又是巴洛克建築的典型代表。【建議停留時間】 15分鐘

Read More +

媽宮城隍廟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重慶里光明路20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澎湖地區共有兩座官設城隍廟,因早期澎湖地區的發展集中在文澳一帶,但文澳地區腹地較小,發展有限,隨著媽宮(現今馬公)發展,清廷將澎湖廳署遷移至媽宮,建設媽宮城,也連帶設立了媽宮城隍廟,現為中華民國內政部訂定三級古蹟。光緒年間法軍侵略澎湖,居民避難途中遭遇法軍炮火襲擊,人民只能祈求城隍爺保佑,當下落了一場大雨,導致法軍的炮彈不能爆炸,因此逃過一劫,清法戰爭議和後,清廷感觸城隍廟的神蹟,加封號為「靈應侯」,所以有「敕封靈應侯」匾額,掛于中亭廟內。後殿有光緒御賜「功存捍衛」匾額,匾額璽文有篆刻「光緒御筆之寶」。城隍廟位置坐北朝南,依序為三川殿、拜亭、正殿,兩旁與廂房相連,形成口字型的配置,而進入三川殿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通判程邦基所贈的「你來了」和「悔者遲」二方警示匾。殿中左右梢間耳房門牆上各有「彰善」、「罰惡」兩字,奉祀著范、謝兩將軍和文武班頭。

Read More +

澎湖縣文化園區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澎湖縣文化園區是屬於澎湖縣文化局區域範圍之一,也是澎湖最大的文化休憩場近年來,澎湖縣文化局將文化局演藝廳外的廣場和藝廊的空地為圓心,結合週邊的二呆藝館、澎湖縣科學館,規劃成一個完整的文化園區。經過重新規劃整治下,整個翻新,提供當地居民假日或下班後的休閒好去處,同時也增加了很多的公共服務設施,園區內有辦公設施、展覽空間、戶外展演以及展示館、科學館、演藝廳等等,拉近民眾對文化園區的距離。文化園區,是學生約會、情人約會、親子遊樂或老人家運動跳舞的最佳場所;園區內有多元的文化領域,包含藝文廊道區、中興畫廊、戶外藝術表演、兒童遊樂區、文化廣場、水舞區、雕塑公園等。平時提供戶外演出觀賞及藝文活動的舉行,另外有林蔭徒步區和夜間照明設施。【建議停留時間】 2小時

Read More +

西台餌砲(外垵餌砲)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高地上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外垵餌砲,又稱「西埔假砲」,設於西埔頂,位於外垵村高地上,在前往外垵燈塔前方,位在窪地當中,是西嶼西臺前往西嶼燈塔道路旁的一座歷史建築。外垵餌砲在民國90年澎湖縣歷史建築票選中,評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位在台地地形之窪地中,周遭以壕溝聯繫相關設施。外垵餌砲是日軍於世界二次大戰期間,為誤導美國空軍的轟炸,使用水泥蓋一座假大砲,可同時達到誘敵、欺敵的目的,所以又稱「餌砲」。這砲是用水泥製作的八角形砲座與雙砲管,是日本統治澎湖時用所蓋的假砲,砲座寬度為5.35公尺,砲管長度為6.13公尺,砲管間距為3.16公尺。餌砲是頗為稀少、特殊的軍事設施,為因應戰爭的產物,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見證,也反映外垵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觀賞完漁翁島燈塔時,下山時,可以稍緩行,餌砲就在右側道路的一窪地當中,沒有注意的話,可是會錯過;歷史古蹟,值得一見,另外從這觀賞周圍風光,又是一種風情。105年在政府單位整修下,整頓與建設觀景台、涼亭等休憩設施,可以在此登高望遠外垵村景,附近景點尚有西嶼燈塔、外垵三仙塔等。【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Read More +

觀音亭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興里介壽路7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祀奉主神:觀音菩薩祭典日期:農曆四月八日、農曆六月十九日、農曆九月十九日位在媽宮城牆西側海岸邊,是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的廟宇建築,廟內供奉的是南海觀世音菩薩,在日治昭和二年(1927)重建成現今面貌。民國92年(2003)再次依古法修建,完整保留這座縣定古蹟。廟內的匾額也稱得上市鎮廟之寶,極具價值。

Read More +

桶盤嶼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桶盤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桶盤嶼位於澎湖本島西南方,是澎湖群島中玄武岩柱體最大且最具規模的島,因形狀相似桶或盤而得名。由玄武岩石柱形成的陡峭海崖,岩柱顏色因氧化變成淺棕色,頂部則風化成球狀構造,所以有「澎湖黃石公園」之稱。在西南海岸的海蝕平台上,有玄武岩熔槳湧出而形成的同心圓孔洞,中央隆起的岩塊,有如一朵盛開的蓮花,故稱「蓮花台」,這裡隨著潮汐海流漲退循環顯沒,是澎湖特有的地形景觀,在東、南方的海崖下方,常可見到佈滿蜂巢狀孔洞的玄武岩塊落散落在海蝕平台附近,此種「蜂窩岩」當地人稱為「貓公石」,為海岸增色不少。【建議停留時間】 2.5小時

Read More +

五孔頂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西嶼鄉赤馬村東方緝馬灣東港西面的高地上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位於西嶼鄉赤馬村東方,緝馬灣東港西面高地,於赤馬漁港旁山坡上的砲台遺跡,五孔頂。因碉堡砲台石壁上有五個孔狀開口用來鳥瞰港灣,監視敵情,因此稱為五孔頂砲台。砲台建於清光緒14年(西元1888年),由駐澎湖第九十任水師總兵吳宏洛(安徽合肥人,光緒十三年十一月就任,在任十八年六個月後卸事)建設澎湖城後,復於西嶼建造五砲台,緝馬灣砲臺是其中之一。其城址,周圍約三千公尺。駐兵營房(地下洞)順山勢構成彎曲狀,約為五十公尺。向西北留五孔四角形窗,以遠眺內港、外海敵情。頭尾進出口各有壕溝作階梯狀以利進出。如今砲台建築已頹廢,碉堡仍完整堅固,山腳下建有木棧步道,可登爬至頂,一旁還有建有一觀海亭,可一覽澎湖灣美景。

Read More +

第一賓館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介壽路15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第一賓館位於澎湖馬公市的觀音亭附近,為日據時期日軍所建。是當年蔣介石先生在澎湖的行館。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先總統 蔣公首次下榻於此。爾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先總統蔣公及蔣總統經國先生、李總統登輝先生抵澎巡視時,都曾多次下榻此處。第一賓館為日式建築物,結構為承牆,木桁架、文化瓦屋頂,由於軍方長期管理維護,且甚少開放參觀,現況保存良好。混合著和洋建築工法的建築藝術,外牆以咕咾石搭建,庭院內則種植許多植物和樹木,也鋪設步道。還有一個非常廣大的草皮廣場。「八二三」砲戰,這裡成為戰爭的第一線,而第一賓館也就成為了作戰指揮的中心。第一賓館兼任戰指揮所,是今留存之行館當中唯一且有戰略設施者,且設備完整,具有充分而豐富之人文、歷史、軍事意義,極具保存價值。在民國87年12月10日縣府公告為澎湖縣縣定古蹟至今。 【建議停留時間】 外觀觀賞0.5小時

Read More +

菊島之星(漁人碼頭)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漁隆路50號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漁人碼頭前身是馬公第二漁港,以前是漁船、製冰廠的使用區域,到處都是油汙和魚腥味,隨意堆放的漁具和製冰馬達,後期在縣府整體規劃整治下,成為深具澎湖產業特色且最富潛力的水岸再發展區,如今成為澎湖居民散步以及旅客來澎必訪之地。漁人碼頭大致分成兩區塊,一個是以菊島之星為主的購物區及藝人展演區,一個是以彩繪油桶為主的休閒區域。碼頭上設有木棧道、濱港休憩木桌椅。菊島之星是座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大郵輪,是由澎湖漁會花了1.2億打造的三層樓仿郵輪是建築,內部是漁會魚產品直銷中心,一樓是魚產、乾貨、伴手禮、手創藝品,二樓是海鮮餐廳,三樓有些船上設施供拍照參觀。港區商圈再發展轉型,兼顧漁業生產與觀光休閒,成為水岸再發展區,沿著水岸木棧道歡賞,悠閒地徒步,結合夜間照明設計,呈現日夜不同風采。【建議停留時間】 1.5小時

Read More +

吉洋海樹陳列館(已歇業)

所在地:澎湖縣
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吉貝村139號
開放時間:

(已歇業)『海樹』是澎湖四寶之一,本館顯揚了海樹珍寶伸展之美,增添吉貝旅遊觀光資源,可豐富旅者視覺享受及提昇心靈上的人文涵養,歡迎蒞臨參觀。 本館為吉貝島最高點,登三樓頂可鳥瞰吉貝島全景,近賞古厝,田園之美,遠眺燈塔、黃金沙灘、石滬島嶼及蔚藍大海 ........ 一切勝景,盡攬眼中! 一、欣賞澎湖稀寶-海樹之美。 二、眺瞰吉島全景,勝景盡攬。 三、有品味的住宿(限量提供)。 四、浮潛奇觀,踏浪夜照、海釣、托釣、用餐、夜遊(租幾車)住宿旅遊行程企劃、安排及諮詢.!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