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情嶼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湖西鄉中正橋旁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在前往湖西鄉的中正橋上,在中正橋的東側海面上有座小島嶼安靜地矗立於海中,對比橋上的車水馬龍,海中的孤島顯得神秘而寧靜,這座島嶼就是雁情嶼。 雁情嶼,古稱黿龍嶼,在退潮時嶼的西邊有狹長像背脊的岩脈,被稱之為龍尾,而嶼的東邊像是黿(鰲魚),因而命名為黿龍嶼。除此之外,還有雁淨嶼、雁崢嶼、黿龍嶼、顏靖嶼、目鏡嶼…等別名。 而現今雁情嶼此名有幾種傳說,相傳島上有對雁鴨,因公雁鴨外出覓食,導致獨留島上的母雁鴨被抓走,公雁鴨為了尋找母雁鴨長居此島,到生命結束都未離開。村民以此典故而命名,舊稱言情嶼,後改為雁情嶼。除此之外,還有另種說法:早期永安與中正橋尚未搭建時,白沙和中屯地區的村民常要涉水往來此路線將農漁產品送往馬公,而此島嶼就位於行經路線旁,近在眼前,因而命名為”眼前嶼”,口耳相傳後久之就將諧音翻成了雁情嶼。 雁情嶼面積0.0069平方公里、海岸線0.331公里,最高高度14公尺。地質大多屬玄武岩地形,在島嶼的北面以及南面有部分的紅色火山角礫岩及紅色的土壤層,紅色的岩層主要是因為岩石長期受海時氧化的結果。因地理位置靠近湖西鄉中西村,早期中西村的居民會牽牛到此地種植蕃藷。島上還有碉堡遺跡及深洞,據傳是日治時代日本士兵在此地深挖地道,以防美軍登陸;除此之外,三、四十年前也曾有國軍駐守此島。 退潮時的雁情嶼是座陸連島,可從中正橋下涉水途經四周顯露出來大面積的潮間帶,登陸此座無人島。不過必須注意潮汐時間,漲潮後潮間帶被海水包覆已不見來時路,海面上只露出了雁情嶼的玄武岩地質,美麗孤獨而神秘,別有一番風貌。 【建議停留時間】 1小時
Read More +龍門商港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馬公市龍門村(龍門漁港)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简体中文English2017年4月28日,澎湖龍門至嘉義布袋客輪雙向航線正式通航,相距28海浬,總航程約55分鐘,更拉近台灣與澎湖之間的距離,較既有的馬公-布袋航線縮短了將近30分鐘的航程。 位於澎湖龍門尖山碼頭區,龍門商港建置的候船室是採大紅色的貨櫃屋,富有前衛造型的工業風格,是由高雄駁二貨櫃藝術節團隊所設計規劃的。貨櫃由地面破繭而出的意象更傳遞出龍門港重生的概念,迎接嶄新的雙向新航程。 龍門尖山碼頭區因地形兩側有高地阻擋可防止東北季風,是屬優良的港灣。因此1997年便規劃為客運碼頭,供漁船及客貨船進出港。2013年4月,嘉義布袋到澎湖龍門的單向航線啟航,龍門尖山碼頭開放為客貨兩用的港口,載客運量皆有不錯的成效。 因此2017年在中央與地方共同努力下,促使龍門-布袋雙向航線開通,增加此條藍色公路新航線,不僅提高了澎湖觀光運客量,對於港口區域產業發展也有加分作用,並可串連嘉義布袋與澎湖龍門周遭的觀光景點,例如嘉義的高跟鞋教堂、故宮南院,串連澎湖龍門鄰近的隘門沙灘、林投公園、龍門地下坑道、龍門裡正角海灣、菓葉日出、南寮聚落、奎壁山摩西分海等知名景點,雙向新航線打造出全新的藍色公路旅遊路線。 【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Read More +講美鎮海社區海堤公園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白沙鄉講美村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简体中文English講美村舊名「港尾」,因地理位置位處於鎮海港的尾端,早期村民逐寮而居,久成了聚落而命名為港尾,在1955年才正式更名為「講美」。 講美鎮海社區海堤公園是連接講美社區及鎮海社區的海堤公園,在民國88年5月白沙鄉講美與鎮海社區總體營造推動下,設計了這座外觀造形是OK字樣的社區標誌,為此座海堤公園增添了趣味、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標。台灣知名的樂團五月天也曾在此錄製過節目,唱過一首《OK啦》,相當符合此地此景。 講美OK標誌以水泥建材為基底,點綴澎湖在地特色咾咕石,途經203縣道過了永安橋便可注意到,這座藏身在矮牆與植栽後顯目的OK標誌;一旁還有木造的階梯與涼亭觀景台,供遊客在此稍作歇息,欣賞眼前的海天景色,享受片刻的寧靜與悠閒。 越過海堤,印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廣闊的貝殼沙灘海景,每日潮汐的變化,讓這座海堤公園的景色也隨著潮汐而展現不同的風貌。漲潮時,細緻平整的貝殼沙灘與碧藍、清澈透明的海水就靜靜地躺在此地,隨風隨潮汐起伏。 眺望遠方海面,依稀還能看見坪之嶼和秘境之一的講美海中崗哨,各佔據海面一角,孤獨而美麗的存在著。 【建議停留時間】1小時
Read More +後寮三八垵魚灶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後寮村,近後寮遊客中心(後寮魚灶)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澎湖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日治時期日本人引進了魚獲加工技術,將原先低經濟價值的魚獲,經過加工技術處理,配銷至台灣本島、國外,讓澎湖魚獲產業蓬勃發展。而「魚灶」便是在此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建築型態。 民國50年是澎湖傳統漁業最發達的時期,資源環境的變化、技術的革新、市場需求量,讓「魚灶」建築也隨漁業的發達而林立,各漁港沿岸或村內都設有「魚灶」。季節所產的臭肉魚和丁香魚是主要的漁獲來源,村里的婦人將捕獲的漁產在魚灶進行加工,先用鹽水浸泡洗淨後,放在圓形的竹篩加水蒸煮後再曝曬風乾,外銷台灣本島或是日本。 70年代以後,由於漁獲資源的減少、市場需求的變化、人口外流等因素,傳統魚灶產業逐漸沒落,連帶影響魚灶建築也隨之走下坡而荒廢,在澎湖老一輩記憶中,老老少少環繞著魚灶生活的熱鬧情景,也隨著魚灶的殘破而褪色、遺留在記憶的軌跡。 2017年7月在白沙鄉公所與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努力下,「後寮三八垵魚灶」重新整修啟用,為使百年的魚灶歷史能夠繼續保存傳遞,魚灶的重現不僅讓老一輩的村民回味往日時光,更是讓後代子孫了解早期漁業社會居民的生活方式,富有教育意義外,更期望能帶動、串連周遭觀光景點,帶來更多遊客促進白沙鄉地區的觀光產業發展。 位於白沙後寮舊碼頭的三八垵魚灶,就在秘境「天堂路」旁,民眾前往天堂路時別忘了可順道來欣賞傳統的魚灶建築。後寮的三八垵魚灶不僅有魚灶配備,還巧妙的利用澎湖在地浮球及其他回收品創造了四尊人偶,人偶們姿態各異、各司其職,生動靈現地重現了傳統魚灶工作情形。 魚灶旁的珊瑚沙灘還有停泊一艘彩繪漁船,漁船不僅串聯著魚灶的歷史,色彩飽滿鮮豔的漁船在澎湖閃耀的陽光照射下,襯著藍天、白雲、沙灘,是澎湖最美的景色之一。 【建議停留時間】0.5小時
Read More +學仔尾海蝕平台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西嶼鄉小池角與赤馬地區間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位於西嶼鄉小池角與赤馬地區間的學仔尾,隨著潮汐的變化,退潮時露出寬廣遼闊的潮間帶與礁岩地形,海蝕平台上能發現大量螺貝等潮間帶生物;一旁還有大片的沙灘,學仔尾海蝕平台是澎湖天然秘境之一。 西嶼鄉的池西和學仔尾一帶主要是矽質玄武岩地形,除了發育出玄武岩柱狀節理外,還富有小火山口與低平火山口的地質。學仔尾海蝕平台經學者推測原為一龐大的低平火山口之熔岩湖所構成,經由海蝕過程,海浪侵蝕海崖,造成海崖逐漸崩退而形成了與海面幾乎同高的平坦岩台,海蝕平台四處散布著小型的低平火山口或是噴氣口,以及受海水侵蝕而形成的潮池、壺穴等地形。 除了火山與海蝕作用而形成特殊的地形地貌外,學仔尾海蝕平台也擁有廣大的潮間帶。澎湖海域的潮間帶寬廣且地質富多樣性,漲潮時海水覆蓋,退潮時露出地貌,潮汐海水乾溼交替,加上澎湖陽光充足,因此潮間帶生物也是多樣化且繁盛。在學仔尾海蝕平台擁有極為廣袤的潮間帶,退潮時可見當地居民前來撿拾螺類,除此之外,還可看見寄居蟹、黑海參等生物的蹤影。 漲潮時,海水淹沒海蝕平台,一旁隆起的礁岩區彷彿成了一座孤島,此為珊瑚屑相連的小小陸連島。平時退潮時,此隆起的礁岩區是磯釣客的垂釣樂園,因水下地形複雜、深不可測,時常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水生動植物,是海洋中魚類覓餌、產卵的絕佳之地,因此魚資源非常豐富。 來到人煙罕至的學仔尾,除了感受特殊的海蝕平台地形與豐富的潮間帶生物多樣性,此地也是觀浪的地點,漫步在一旁的沙灘,欣賞一望無際的海天景色,世界彷彿剩下海潮聲與自己的心跳聲,靜謐地讓人暫時忘卻塵世的煩憂。 【建議停留時間】1小時
Read More +竹灣紫菜礁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西嶼鄉竹灣村西北方的海岸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紫菜礁位於竹灣村西北方的海岸,此處有許多特殊的地形風貌,除了海蝕溝、海蝕平台地形外,連綿壯觀的玄武岩石柱,以及石柱下方南北向長形岩礁都是此區域的特色;岩礁深入大海,終年受浪花的衝擊而盛產紫菜,故稱為紫菜礁,是竹灣天然紫菜的產區。 紫菜礁是竹灣的公共造產,採收權於每年9月份公開招標,由最高底價者得標。採收期間為每年9月份得標日到隔年4月份止,採收期間開放未得標的村民可以取紫菜當釣餌,但是紫菜不能攜回,紫菜採收權為得標人所有。 野生紫菜生長在海面浪花潮水沖刷的岩礁上,且繁殖的季節在寒冷的冬季,品質深受氣候所影響,在少日照且時有浪花拍打的海蝕平台上是紫菜的最佳成長環境,古書記載「浪常粗則產量豐,浪常平則寡」,就是野生紫菜生長的寫照。 竹灣紫菜礁是在地人的私房景點、隱密性高,在前往小門村時,離小門橋約兩百公尺處會出現一條岔路,沿著牧場間蜿蜒的小路前進,即可抵達竹灣紫菜礁。 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經雨水沖刷露出的赭紅色富含鐵質的石英砂岩層,一旁設有座涼亭,涼亭除了可供村民遊客歇息外,登高至涼亭頂層眺望遠處景色,可以看見天海一線的美景,湛藍的天空、遼闊的海面與深入其中的紫菜礁岩,斜坡下一旁還有各式風化與海水侵蝕的海蝕平台與石階地形,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整排的柱狀玄武岩,浪花拍擊,激盪出大自然最美麗的火花。此地除了盛產紫菜以外,還是看浪、觀日落、磯釣以及觀賞各式地形地貌的好去處。 【建議停留時間】1小時
Read More +外垵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西嶼鄉外垵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日本語English한국어外垵村位於西嶼鄉南邊,北臨內垵村,具有天然屏障,因不容易受東北季風侵襲,成為西嶼鄉人口最多的社區,因地形因素,適合發展漁業,成為大多數居民賴以為生的家計。這裡居民主要信奉道教,溫王廟為外垵村的信仰中心,廟中祀奉溫府王爺。於元宵節期間,溫王廟成為活動中心點,舉辦乞龜、平安橋等活動來慶祝,到了夜晚,漁民為了感念上蒼保佑,祈求未來一年能夠漁獲豐收,近千艘的漁船屆時集結於外垵漁港,共同點亮漁火祈福,盞盞燈火明亮的捕魚燈,連續三天不滅,將外垵的夜空照亮,專屬元宵節期間限定的「外垵漁火」奇景,吸引不少遊客到訪。若想眺望外垵漁港景致,可到位於高處的外垵三仙塔,俯瞰整個外垵村。而外垵三仙塔又稱西埔三仙塔,坐落在外垵村溫王廟西南方的村前山頂上,矗立於山崖上的3座鎮煞石塔,三仙塔下方為正方形石質底座,上方為圓錐石質米塔,高約2公尺,直徑約1公尺,有鎮煞驅邪之石敢當的作用,正塔鑲有玄武岩塔碑。在外垵還有被評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的「外垵餌砲」,日軍於世界二次大戰期間,為誤導美國空軍的轟炸,使用水泥蓋一座假大砲,位在台地地形的窪地中,周遭以壕溝聯繫相關設施,餌砲外觀為八角形砲座與雙砲管,砲座寬度為5.35公尺,砲管長度為6.13公尺,砲管間距為3.16公尺,可達到誘敵、欺敵的目的,是相當稀少且特殊的軍事設施,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見證,也反映外垵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另外在澎湖馬公澎南區五德舊機場附近,還有一座五德餌砲,推測與外垵餌砲、拱北餌戰車同時期建造,非常具有歷史意義。
Read More +吉貝嶼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吉貝嶼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日本語English한국어吉貝地圖吉貝嶼位於白沙島北方約5.5公里,為澎湖北海最大的島嶼,也是澎湖夏日水上活動的熱門據點,全島地勢東高西低,由海積地形組成的沙灘及沙尾,成為島上最著名的天然地景。吉貝沙尾組成的起因為常年侵蝕海岸的海流、海浪和潮汐,將崩落的岩屑和砂礫搬到適當地點堆積,向外延伸,堆積了長達數千公尺的沙灘,向外呈現長形,並佈滿了金黃色沙子,不只緊鄰蔚藍的海岸,附近還有綠色的濱海植物,十分美麗,由上下俯瞰,海水顏色由淺藍到深藍漸層蔓延,配上金黃色綿延的沙灘,吸引許多喜愛水上活動的遊客前往遊憩。吉貝嶼同時也是石滬之鄉,周圍建有大大小小約八十多座捕魚石滬,是澎湖縣總數量的七分之一,這裡有一座吉貝石滬文化館,位在遊客服務中心旁,分為戶外石滬藝術區以及室內展示區,透過不同的形式展示吉貝的石滬文化,若來到吉貝島,歡迎前往參觀,讓這趟旅行更為豐富。
Read More +花宅聚落(與曾家古厝融合更名為望安花宅,故關閉)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望安鄉無
開放時間:
望安花宅聚落是澎湖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傳統聚落之一,300多年前漢人移民到此,地形周圍山丘環繞,如同花瓣環繞著花心,居民在花心(山仔尾頂)附近墾地築屋,因此名為「花宅」,台灣光復後,因地理位置在望安鄉本島四個村落的中央,而改名為中社村。在花宅的古厝群中,最有名的古厝為用紅磚砌成曾字窗的「曾家古厝」,這間華麗的古厝是聚落中保存最完整的,有別於澎湖大部分古厝使用咾咕石砌成,曾家古厝以玄武岩所砌,正面的窗戶充滿書卷味道的書卷窗造型。因古厝年久失修,曾家子孫集資自費修護,現已成為曾家後代共同的精神依歸和象徵。
Read More +南方四島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望安鄉無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日本語English한국어南方四島國家公園主要是由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及周邊島礁所組成,是生態旅遊重鎮,海底藏著一整片薰衣草森林秘境,紫色珊瑚礁佈滿海底,只要站在岸上就能看見,景象相當夢幻。東嶼坪嶼是澎湖火山熔岩最後形成的島,其海域擁有覆蓋率極高的珊瑚、海地生態豐富,還有未經過度開發的陸上,得以保留以玄武岩、珊瑚礁岩所建造的澎湖厝、菜宅,繁盛時期的洋樓建築。島嶼聚落主要分佈在西方和西南方的凹地,房厝多為傳統閩式建築,由南到北沿著山丘避風處逆向而行,南北路塊邊坡都有佔地廣闊的菜宅、梯田,可以想像過去的農耕生活。除此之外,於東嶼坪嶼的後山可見到許多玄武岩節理景觀,包含海蝕溝、海蝕柱、海蝕洞,以及因岩漿噴發冷卻時間不同,而形成的柱狀與板狀兩種節理的地質景觀。西嶼坪嶼位於東嶼坪嶼的西北方,為四角型的方山地形,因地形關係村落無法聚集於港口,因此選擇坡頂平坦處定居,由於島上也無避風山坳,所以聚落多聚集於台地低窪處。從碼頭通往內陸聚落的道路,是一段約50公尺長的「好漢坡」,通過斜坡,可看到以硓石及玄武岩堆疊而成的澎湖傳統古厝。因村落多集中於南端,北端建置較少,因此地質景觀較南端豐富,可見到由大片礫石組成的海岸,並在礫石左側可見一「小鐵砧」嶼,遠眺還能見到頭巾嶼。現在當地居民多已外移,多數民宅因年久而毀損,目前以「華娘廟」為保存最完整的建築,從金爐及廟宇建築設計中,可回溯當年的輝煌。東吉嶼又名東吉島,為台澎航道上的重要據點,自古為台澎海運貿易的轉運站,有「小上海」的稱號。日治時代為確保台澎佔領權,分別在島上南北兩端興建軍營及燈塔,並派兵駐守,控制鄰近海域,成為台澎間第一道的海上屏障,而建在北方的東吉燈塔同時也是全島的制高點。當地居民於島上放牧羊群,爬上山坡可看見許多黑白相間的羊群低頭吃草休息,景色頗為愜意。西吉嶼又名西吉島,為台澎航道上的重要據點,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居民謀生困難,導致人口銳減,在1978年7月1日時政府輔導遷村,目前島上已廢村。著名景點有西吉藍洞,是澎湖獨有的透天海蝕洞,因無人為破壞,保留完整天然景觀。
Read More +貝殼教堂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湖西鄉林投村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日本語English한국어為形塑「情定澎湖灣」意象,特以沙灘、貝殼、愛情、海潮及音律等元素為創造構想,於林投沙灘上打造一座以心貝為形象的貝殼教堂。貝殼教堂外形猶如愛情號角,加上外殼的自然紋理代表音律放送,就如教堂正放著婚禮音樂一般,而屋頂上的心型鏤空造型,搭配幸運四葉草的排列形狀,隨著時間產生不同的陽光投射畫面,灑滿幸福氛圍。願有情人除了能漫步於夕陽餘輝的沙灘上,更能在此教堂留下永恆的回憶,讓貝殼教堂為澎湖譜出更多浪漫愛情故事。在同個地點增加了幾個小型貝殼座椅裝置藝術,以澎湖特有海洋資源生態元素,打造裝置藝術,分別為船蛸貝、硨磲貝及心貝,能更深刻體驗到澎湖的海洋文化,使現場更加浪漫迷人。【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Read More +洄瀾灣開心農場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吉安鄉華中路11-10號
開放時間:08:00-17:30
洄瀾灣開心農場位於花蓮線吉安鄉的花蓮光華樂活園區,佔地廣達45公頃,區內種滿向日葵與野薑花、荷花、馬纓丹等各種花卉,每當花季來臨,花團錦簇的景象,給人美不勝收的感受。目前不但全天開放,並且免費入園參觀。 一走近園區,便可看見原住民圖騰的大理石雕刻,因花蓮素來以大理石著稱,因此園內隨處可見花蓮石雕藝術創作作品,在絕妙景致環繞底下感受藝術氛圍薰陶。開心農場內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隨處可見的小動物,例如飼養中在鐵籬中的孔雀和山羌,梅花鹿雖隔著木欄,卻能讓人親近互動,更不用說在開放草地中的小山羊,連小朋友都忍不住蹲下輕撫著牠的身軀,是最具療癒效果的休閒園區。
Read More +將軍府(美崙溪畔日式宿舍)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市中正路622巷6號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花蓮市中正路的美崙溪畔,有一整區的日式木造宿舍,為日據時期駐守花蓮的軍官住所,整齊劃一的木造建築群構成完整的小型住宅區。其中位於中心位置的「將軍府」建於1936年,曾經是花蓮地區最高軍事指揮官中村大佐的官邸,有別於其他採雙併式的木造宿舍,將軍府採用獨棟獨院設計,基座也較高,顯示這棟其軍階高於其他宿舍。 近幾年將軍府及周邊日式宿舍群在政府與社區居民的努力下,已被列為縣定古蹟,整修後開放民眾參觀,並有當地志工解說導覽,讓遊客認識將軍府的歷史特色。除了古色古香的建築外觀,將軍府室內的裝潢也相當精美,和室及長廊充滿日式風情,連當年所使用的檜木木櫃也被完整保留,芳香滿溢。
Read More +七七高地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壽豐鄉台11線6.5公里處產業道路上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七七高地是一處能夠環景360度視野的景點,這塊區域因海拔高度77公尺,故又被稱為七七高地,之前是駐軍的管制區,進入的道路僅有狹小的戰備道,兩旁雜草茂密,汽車進出不方便,可將車停至入口處。 沿著道路進入約數百公尺,便會來到一處廢棄的砲陣地,再往前行數十公尺,便能抵達最北端的制高點,這有一處廢棄的營舍,其二樓平臺,就是展望四周風景的最佳地點,能俯瞰花蓮溪出海口,這裡也是海岸山脈的最北端。 夏季時也要注意蟲蚊蛇蟻,或是酷熱中暑的風險。除此之外,不論是愛好攝影或是欣賞風景,七七高地在各個景點標準裡,都算得進是值得推薦的旅遊名單中。
Read More +郭子究音樂館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市民權七街1巷10號
開放時間:10:00-16:30
有著「洄瀾音樂之父」之稱的郭子究老師,以音樂豐富許多花蓮人的記憶,為保存重要歷史供後人懷念,日式木造建築經細心整建後,化身為展示珍貴手稿、樂器、圖文資料的音樂文化館,伴著陣陣檜木香氣,除了感受藝文氣息薰陶,也體會老房子堅毅的生命力。 郭子究音樂文化館分為一館及二館,一館主要展示郭老師的創作手稿、修繕樂器的工具、親筆書信、圖文資料等等珍貴史料,也有一台郭老師使用過的鋼琴,展示牆上有著郭子究老師的生平故事,老照片的呈現,讓訪客一窺他早期的教學方式及生活樣貌。二館主要為展演空間,可進行藝文展演、社區互動,體會在地音樂文化的內涵,增添一絲古典優雅之感。
Read More +龍泉親水公園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新城鄉佳林村
開放時間:08:00-17:30
位在佳林村佳山基地聯絡跑道旁的龍泉親水公園,園區佔地約1,200坪,擁有寬廣的青綠草地,結合生態自然景觀,成為民眾休閒散步的好地方。早年因佳山基地聯外道路旁的農田有灌溉的需求,因此在此鑿井,卻意外發現此處的水源充沛、水質純淨,「龍泉」的美名因此而來,現在引進水源開發為休閒親水公園。 園區設有生態溝、吊橋、休憩平臺、親水階梯等,四周進行綠美化,種植水生植物;園區有兩方長型的荷塘,在盛夏時節來此散步,可以看見夏荷相映襯著的綠葉與池水,在艷陽下搖曳身姿。園區也可欣賞中央山脈的壯麗,或是觀賞北迴鐵路的火車匆匆而過。許多民眾會選擇來此親水遊憩,享受悠閒的時光。
Read More +陽光電城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市重慶路572號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陽光電城原先是花蓮舊火車站修車廠所在地,隨著舊火車站遷址,經過一番規劃,改建為太陽能發電為主的建築,在2015年重新彩繪與與綠化完成後,搭配周邊觀光夜市,以及連結到太平洋的自行車車道,成為新的遊憩景點之一。 亮眼的彩繪搭配藍天白雲,如同「陽光電城」之名帶給人陽光、雀躍的感受,裡頭保留早期鐵道舊樣貌,讓歷史軌跡不被抹滅。 串聯著市區至太平洋地景公園,可以不被車水馬龍打擾,悠閒地沿綠草如茵的小路,漫步至景觀公園與觀海涼亭,伴隨著鹹鹹海味與聽著滔滔浪聲,漫步至太平洋公園走走,不論是當地人或是遊客,都會來此吹吹海風、散步、運動、騎單車,是一處擁有歷史特色及休閒的好地方。
Read More +南華林業文化園區(南華森林公園)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4鄰吉安路6段117號
開放時間:09:00-17:00
林務局南華工作站後方,是保留自然生態景觀的南華林業文化園區,園區前身為木材貯木場及製材場,在50至70年代是花蓮重要的木材集散地,2006年將約7公頃的園區重新規劃,種植樟樹、楓香、千年桐、三年桐、鵝掌藤、白千層、臺東火刺木等樹種,園區還有黑冠麻鷺、環頸雉、小白鷺等鳥類,動、植物種類豐富。
Read More +樹湖瀑布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壽豐鄉樹湖村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位在壽豐鄉的樹湖村的「樹湖瀑布」,座落在隱密的山林之中,因在樹湖村荖山,所以當地居民多稱為「荖山瀑布」
Read More +大全社區82巷故事街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光復鄉中山路一段82巷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82巷故事街」由邱金鳳阿嬤親手構圖,將農村回憶畫下來,還搭配自創的閩南語打油詩,邱阿嬤靠自學書法學會寫字,而牆上的文字甚至有自創的拼接字體,讓到訪的遊客邊看畫、邊猜字,充滿趣味。
Read More +玉里濕地(啟模濕地公園)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玉里鎮玉里大橋附近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擁有美麗寧靜的生態景觀的玉里濕地,吸引攝影玩家及喜愛大自然景觀的遊客前來。玉里濕地屬於啟模里範圍,所以又稱「啟模濕地公園」。濕地公園原是環保局為處理玉里鎮廢水而營造的濕地,腹地面積約4.9公頃,由啟模里社區發展協會管理。
Read More +吉哈拉艾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石厝溝
開放時間:08:00-17:00
吉拉米代部落位於花蓮縣最南端富里鄉的豐南村,居民以阿美族為主,原先的傳統作物是旱稻,清朝與日據時期接觸水稻的種植技術,此地種植的米種因品質極佳,是日據時期用來進貢天皇的御用米。通往吉哈拉艾的富東公路上一小段,因峽谷地形和中橫公路上的景觀很相似,所以又有「小天祥」之稱。
Read More +碧赫潭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隱身在大加汗部落「碧赫潭」,是萬榮鄉的私房秘境。這片水潭原是田地,由大加汗部落頭目碧赫瓦利斯,挖土捐地並改建為攔水堤,但攔水堤年久潰堤,由碧赫的長子修復,接引山泉水注入池塘,並將池潭命名為「碧赫潭」。
Read More +翡翠谷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榕樹路,銅門大橋旁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位在秀林鄉銅門村的翡翠谷有著與慕谷慕魚相似的藍綠水色,成為夏天當地人與遊客前往戲水的純天然景點。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