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漁港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5大武鄉尚武村公路邊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大武漁港有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優勢,剛好位於寒暖流交會處,有全世界少見的湧升流,含豐富營養鹽,海水養分充足,因而有大量的深海魚類在此洄游棲息,出港不用太遠海水已經夠深,捕旗魚不必跑很遠就有收穫,尤其是油帶魚的季節更是船隻進進出出相當忙碌。緊臨大武漁港的港口周邊有若干海鮮料理餐廳;如同發順餐廳、葛的店、龍鳳餐廳等海產料理,另有港邊小吃鮮魚湯,俗擱大碗。運氣好時還有龍蝦、刺鮭等特殊海產。特產小吃則有孃米仔(台語),可沙西米、煎煮炒炸料理方式食用,且含豐富鈣質。雖然擁有豐富的漁獲量,但因沿岸是綿延數十公里的沙岸,不利建港,漁港長年漂沙淤積的狀況一再出現,漁民常為了捕魚而冒險搶灘。為了能夠提供一座良好的漁港來造福漁民以及更多元的發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持續進行改善港口計畫,並陸續編列預算興建防波堤、防砂堤、開挖泊地、興建碼頭等,預計將發展為浮潛、水上摩托車等水上運動基地,同時做為往返綠島和蘭嶼兩個離島的藍色公路起點。提高在地的觀光價值和帶動經濟發展。在此一飽口福之餘,也可欣賞海岸及背後的大武山群展現的山海風情,同時是釣客下竿垂釣的好地方。
Read More +三和海濱公園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3太麻里鄉三和村台9線旁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一看到顯眼的水藍色海馬造型入口立碑,就知道來到了三和海濱公園,走上觀景平台,可以遠眺太平洋的遼闊景色,令人心胸舒暢。海濱公園內採用先進的太陽能及風力發電設施,供應夜間公園照明、或部落重要慶典使用。風力發電的風車非常具有特色,陣陣海風吹來,風車就如歌行板地轉動起來,再加上椰影婆娑、舟影點點,眼前景致充滿異國風情。舊稱「鰹仔罾」的三和漁港緊鄰一旁,漁港有柴魚加工廠、柴魚博物館,是太麻里鄉定置網漁業上岸港口,透過架設於黑潮經過之地的方式,常常捕獲一些如金梭魚的大型食用魚,每日上午8時30分或下午4時30分為魚貨上岸及拍賣時間,此時漁港人聲鼎沸,吆喝叫賣聲此起彼落,熱鬧不已。
Read More +千禧曙光紀念園區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3太麻里鄉火車站前曙光大道跨越台9線的海邊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第一道曙光千禧曙光紀念園區得名於西元2000年1月1日,當年全球狂歡迎接21世紀,在這片海灘上舉辦的千禧迎曙光音樂會,同時與25個國家連線轉播,太麻里這片海域成為全世界的注目焦點。之後每年都會在此舉辦跨年音樂祭活動,除有親子互動體驗、樂團駐唱,還有原住民樂舞、升旗典禮等精彩豐富的活動。日昇之鄉太麻里的排灣族語為「Ja.Bau.Li」,意思是太陽升起地方,太麻里鄉即為日昇之鄉。在日昇之鄉迎接第一道曙光,現在已成為台灣指標性的跨年活動之一。園區內也設置了「曙光紀念牆」與「曙光紀念碑」,不要錯過囉!親子遊憩行經南迴公路時,不妨到千禧曙光紀念園區停留一會兒,傍晚時分欣賞晚霞美景、享受海風,也可以踏踏海水,洗去通勤的疲累。
Read More +金崙溫泉風景區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3太麻里鄉金崙溪畔
開放時間:
金崙溫泉位於太麻里鄉金崙村,是臺東縣境內遠近馳名的野溪溫泉。泉水屬於弱鹼性碳酸氫鈉泉,pH值在7至8之間,無色透明且帶點硫磺味,溫度約攝氏70℃至90℃度左右,所以在泡時要小心水溫過高,最好是加入冷泉或讓它自然冷卻。 金崙溫泉水脈蘊藏量豐富,溫泉周邊環境風景原始自然,四面有翠綠山林環繞,在冬季時溪畔盛開的野櫻,讓人在享受到泡湯的同時也能被這片美麗的自然景色所感動,感覺就像被山林溫暖的環抱住,忙亂的步調、快超重的壓力都能在這時光彷彿靜止的溫暖泉水中得到適度的釋放。
Read More +太麻里金針山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3太麻里鄉292號(金針花休閒農業區)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每年8到9月沿著山與海交織的稜線,經過蜿蜒又狹窄的山路,一路爬升到海拔1450公尺,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黃澄澄的金色花毯,這裡因著盛產金針花,所以名為金針山。登山步道設有數座涼亭和觀景台,視野遼闊,可以望盡整片花海和山下市景,背山面海的視角甚至可以眺望整片太平洋,每一個角度皆有不同的風景,在山頂還藏了一等三角點台灣小百岳,真是驚艷不斷!雙乳峰是金針花山的最高處,因為地勢最高,所以成為賞花的最佳視角,也是公認金針花最密集的地方。走進一旁的曙光亭或千禧亭,欣賞雲霧繚繞中的花海景色,看那金色花浪一波又一波,宛如夢幻仙境。沿途有店家販售金針花料理,可以坐在觀景台搭配無敵花海,享用炸金針、金針茶葉蛋、涼拌金針花,真是愜意!還可以購買曬乾的金針花,帶回去自己料理喔!這裡氣候變化豐富,是植物生長的絕佳條件,四季都有花卉:1~3月櫻花,4~5月野百合,6~7月繡球花,8~10月金針花,11~12月楓葉,還盛產火龍果、洛神花、太峰茶、玉荷包荔枝等農產品,視覺和味覺都能大大滿足,讓遠道而來的你絕對不虛此行。
Read More +原住民祖先發祥地碑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3太麻里鄉三和村及華源村交界處公路邊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根據卑南族口述傳說,臺灣原來是沉在海底的,蘭嶼和綠島之間有陸地相連。後來,臺灣島浮出海面,原來居住的陸地沉入了海底,連太陽和月亮也不見了,只剩下五位兄弟姊妹存活下來。其中一位男孩被推上天,成為太陽,一位女孩成為月亮,其他的一男二女,漂流到臺東太麻里鄉三和村及華源村附近的山上。而這個登陸的地方族人稱為「陸發安」或「巴拿巴拿樣」,在卑南族語裡,就是發祥地的意思。亦為原住民祖先發祥地碑所在。民國49年在三和村海邊旁的山坡上豎立「臺灣原住民祖先發祥地」,八十年代經地方人建議,才引起重視,由縣府爭取經費重新整建擴大園區面積及設施、加設解說牌、雕刻建物等美化、綠化,才有至今的規模。每年清明節前後,知本、建和兩社的卑南族人,都會前來祭祖,表達慎終追遠不忘祖先之恩。東河鄉都蘭部落的阿美族人為履行先人交代,也在此立祀台,定期前來祭拜表達懷念祖先之意。原住民祖先發祥地碑現場有卑南族遷徙說明、艱辛遷徙紀念圖、卑南族紀念碑文、紀念石碑,可循水泥階梯前進,一一瀏覽,協助遊客和原住民的後代更瞭解原住民遷徙到臺灣的過程。
Read More +新港(彩虹)瀑布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三民產業道路前往山區路上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位於臺灣臺東縣成功鎮西側的新港瀑布又名彩虹瀑布、麻荖漏山瀑布,日治時期稱為「惟神瀧」,地理上屬臺灣海岸山脈東側新港山山麓,發源自新港山,瀑布落差約200公尺,屬於新港溪流域。是臺灣少見的長瀑布,且為東部海岸瀑布落差之最,因而名列臺灣十大名瀑之一。 目前有鎮公所開闢的麻荖漏步道可以前往,步道入口有小型車停車場。進入步道之後會先在半山腰盤旋最後才下切到新港溪開始溯溪,大約需要四次的過溪路徑才能走到最接近瀑布的終點,過程中有拉繩過溪和拉繩攀岩以及林間小徑的不同路線,全程約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終點是一座兩分岔的小瀑峽谷地形,可以抬起頭來遠觀新港瀑布,但無法繼續前進走到新港瀑布正下方。 前往瀑步的溪谷間巨石疊錯,溪水清澈,西岸原始林及蔓藤密佈,躺在雪白的傾斜岩石,恍置仙境。另外瀑布附近的生態景觀亦相當豐富,值得攀岩溯溪來此一遊。
Read More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信義里新村路25號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08:30~17:30
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之後,積極對東部海岸地區進行經營管理與規劃的工作,東管處具有旅遊服務、解說教育和文化保存等多重功能,館內設置自然地質博物館、阿美族文化展示區、史前文化、鯨豚館,遊客服務中心有容納約兩百人的多媒體簡報室,每日按時播放東海岸風光,一樓設有東海岸自然及人文環境資源展示室,介紹東海岸的各種特色,服務台可購得所有東海岸的自然與人文叢書,提供遊客更多的豐富資訊。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背山面海,北望可見成功鎮和三仙台,南眺可看見綠島,四周景觀絕佳。
Read More +石雨傘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台11線105.8公里路旁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石雨傘介於八仙洞與三仙台之間,約位在台11線上。長達約1公里的海岬由海岸延伸至海中,屬於石灰石隆起的海蝕地形。海岬岸上原有數隻形狀如傘的海蝕岩柱,目前只剩一隻獨立,看起來像一把雨傘,因而被稱為石雨傘。石雨傘實際是一種平衡岩,由上下兩塊岩石堆疊,上方是較堅硬的珊瑚礁岩,下方則是較軟的礫岩,受到經年累月的風雨侵蝕,因為上下岩石的堅硬度不同,侵蝕的程度也不同,長期累積的結果,形成下細上寬的模樣,像極了一把撐開的傘。除了石雨傘外,海岬上還有海蝕門、壺穴等豐富的海蝕景觀,非常具有觀賞價值,遊客可於涼亭眺望,細細觀賞,並且聆聽海濤聲,別有一番情趣。石雨傘觀景亭旁有木棧步道可到達,站在海水清澈的小灣澳,從這裡看過去的石雨傘,彷如佇立在一頭鯨魚身上。
Read More +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三仙里基翬路16號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每週六上午08:30-下午16:30(連續假開放參觀資訊請參酌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FB粉絲專頁)
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前身是民國74年成立於臺東縣成功鎮三仙國小的貝殼陳列館,民國83年省立博物館以此為基礎,設立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將原本的貝殼標本做有系統的整理、展示與研究,現有館藏557種的貝殼標本,同時增設礦物展示室,蒐集世界各地的海洋珍寶及礦石,結合了自然資源和教學的功能,是了解東海岸蘊藏珍貴海洋及山脈資源最好的教室。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的設立,證明美麗的東海岸擁有的不只是海天山色,來自海洋深處的生物演化證物更是大自然所賜予最神奇的禮物。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的館藏貝殼標本,以都被視為活化石的阿當嵩翁戎螺和龍宮翁戎螺最受注目。阿當嵩翁戎螺是在距今5億7千萬年前即出現的翁戎螺科,在19世紀末又發現現生種,因此被視為活化石。阿當嵩翁戎螺喜歡吃海綿,不僅擁有大型而美麗的外殼,並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是貝類研究者或集貝者不能錯過的珍貴標本。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的館藏阿當嵩翁戎螺,是民國86年購置,直徑10公分,產地在巴哈馬深海。龍宮翁戎螺也被視為活化石,民國58~59年在釣魚台列島海域發現大量龍宮翁戎螺,造成「龍宮貝震撼」,進而促使中華民國貝類學會的誕生。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的館藏龍宮翁戎螺,直徑8.5公分,屬小型龍宮翁戎螺,產地在臺灣東北海域深海。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三樓礦物展示室,陳列花蓮和臺東地區礦石岩石200多件,包括產自海岸山脈的軟玉、臺灣藍寶石和總總石等寶石,以原石和雕琢品對照方式,提供遊客認識和了解這些美石在工藝上的應用和價值。臺灣藍寶原石第一次出土是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由原住民在都蘭山發現,為高70公分,寛30公分,長30公分的藍色半透明石頭,正式揭開東海岸山脈尋寶的熱潮。目前在東海岸山脈除偶爾可以撿到小原石外,原產礦脈已經停產。臺東縣自然史教育館的館藏臺灣藍寶原石高29.5公分,寛21公分,長21公分,是於民國87年購置。
Read More +三仙台風景區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三仙里基翬路74號
開放時間:星期日:08:30 – 17:00星期一:08:30 – 17:00星期二:08:30 – 17:00星期三:08:30 – 17:00星期四:08:30 – 17:00星期五:08:30 – 17:00星期六:08:30 – 17:00
位於臺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的三仙台,全島面積約22公頃,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原是一處岬角,但因海水侵蝕,逐漸蝕斷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島的四周珊瑚礁環繞,海底熱帶魚群聚,適合潛水和游泳。而因其為火山噴發而出的小島,島上奇石分布,除了仙劍峽、合歡洞等與三仙台故事有關的天然奇景外,並且散布著海蝕溝、壼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登島遊覽頗富尋幽訪勝之趣。其中又以三座珊瑚礁岩形成的山峰最為獨特,因此民間相傳,八仙過海時,李鐵拐,何仙姑和呂洞賓曾在此休憩,烙印了仙跡,因此取名為三仙台。除了充滿故事外,生態景觀豐富的三仙台,可是海洋性鳥類的最佳棲息環境,礫岩之間有岩鷺出沒,夏天常見燕鷗,附近海域魚類豐富,是漁場亦是有名的磯釣場所。 島上處處可見林投、臺灣海棗、白水木、濱刀豆等濱海植物,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並被列為自然保護區。島的南端到基翬一帶海域,有美麗的珊瑚礁和熱帶魚群,而臺灣特有種「臺灣擬絲珊瑚」也在這裡的海面下生活,三仙台可是花東海岸線海底景觀最美的地方。
Read More +新東糖廠文化園區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9東河鄉都蘭村61號
開放時間:週一至周日 08:30–18:00
新東糖廠文化園區位於東河鄉都蘭村,坐落在風景優美的都蘭山下。新東糖廠初建於1930年代的日治時期,由私人出資興建,因當地種蔗條件良好,在全台19間糖廠中,年產量曾排名第一。但因台灣經濟結構改變,於1991年關廠。糖廠空間閒置多年,在台東縣政府的輔導下,積極轉型為「新東糖廠文化園區」,引入藝術家、在地青年及餐飲商家進駐,成為充滿夢想與熱情的藝文創意園區。從甜中帶勁的阿美族傳統釀製米酒,是喝過一次就難忘的滋味;木藝家與陶藝家工作室裡陳列著做工精緻的桌椅到碗盤,每一件皆出自藝術家之手,獨一無二。當然還有使用在地食材的咖啡屋及餐酒館,不定時有歌手駐唱,從家庭聚餐到情侶約會,都是特色與情調兼具的選擇。逛完糖廠,都蘭部落的每個角落都值得探訪。可以預約導覽,從傳統領域小屋,深入了解都蘭部落的故事,或參加阿美族的「美式生活」部落體驗。來一趟都蘭,不僅玩得開心,也能玩得深入。
Read More +加母子灣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9東河鄉東蘭村都蘭灣北段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加母子灣是阿美族人每年kilumaan(海祭)的場所,也是族人舉辦各項婚喪喜慶bagerlan儀式的地方,而加母子灣的阿美名kamod原義就是抓取、獲得之意,代表此地的海洋生物是最容易獲取,視為祖先留下的神聖場域。加母子灣美景天成風景如畫,遠眺臺東視野遼闊,夕陽美景令人賞心悅目,海灣北側有美麗的珊瑚礁,珊瑚覆蓋海底礁石的比率高,蘊藏豐富的魚類及海膽等,吸引許多魚類棲息其間,海底世界相當可觀,以石珊瑚居多,藻類、貝類、大型底棲無脊動物和珊瑚礁魚類的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且因為風浪小,又是砂質底域,加上沒有受到污染,海水乾淨清澈,可以在淺海區浮潛欣賞多采多姿的海底世界,也適合划獨木舟等海上運動。加母子灣由於地質特殊,屬於岩岸地形,幾乎都是石頭和石礫,有很多漂亮的石頭,運氣好的話,還可撿到從花東縱谷沖刷而下的菊花玉石、白玉,又融合當地阿美族的人文色彩,是花東海岸線菁華旅遊路線之一。
Read More +都蘭山登山步道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9東河鄉台11省道151.5公里轉西邊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自台11線公路前往臺東都蘭,行經水往上流、新蘭、北郡界,在郡界與北郡界之間,轉入原野產業道路後銜接都蘭山步道。都蘭山被當地阿美族與卑南族人視為聖山,是一神聖的象徵與祭拜場所,都蘭山雖然海拔僅1190公尺,但山形聳立,外觀挺拔峻峭,加上受到東側太平洋海水濕氣的影響,造就都蘭山終年雲霧繚繞的神秘氣氛,好似一位美人被簇擁保護著,因此又有「美人山」之稱。都蘭山登山口有都蘭林場,登上山頂,泰源盆地、池上以南臺東縱谷、臺東平原盡收眼底;東面遠眺太平洋,綠島、蘭嶼清晰可見,為登山望遠的好場所。都蘭山林相豐富,登山時可以看見許多高大筆直的筆筒樹,樹皮光滑的九穹,蛇木、金禪蘭、竹柏蘭等等,也可見許多當地原住民常用的植物,例如阿美族人平時用來包糯飯的假酸漿。隨著步道繼續向上爬升,高度的不同,都蘭山的林相也有所變化。因為環境潮濕,都蘭山的樹林裡有許多蔓藤纏繞,彷彿電影「泰山」的場景。 登頂之前,會行經一處「普悠瑪」祭臺,這塊祭臺劃分了阿美族與卑南族的領域界線,阿美族人靠海岸這邊,卑南族人則是靠山那邊,彼此互不侵犯。族人們至今會到這塊石碑進行祭拜,向祖靈祈求或表達感謝之意。受到盛行雲霧帶的影響,都蘭山下午容易下雨,天雨路滑,前來登山的遊客,記得準備雨具與手杖。
Read More +登仙橋遊憩區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9東河鄉東富公路北行泰源村的入口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登仙橋位於東富公路南側,橫跨深邃陡峭的馬武溪谷。此處在日治時期也稱為「昇仙峽」,建有一座可供牛車通行的鐵索吊橋,是登仙橋的前身,也是泰源盆地對外的唯一交通要道。在現今的登仙橋遊憩區旁,還有一座舊登仙橋,於1953年完工通車,但在新橋完工後,保留並規劃為景觀橋,在遊憩區內設有觀景台、停車場、護欄與步道等等。登仙橋遊憩區與泰源幽谷,皆有成群的台灣獼猴出沒,在樹林之間覓食活動,也經常會漫步到橋上及欄杆,遊客可觀察牠們嬉戲玩耍。站在橋上,馬武窟溪清澈的溪水從橋下流經,壯觀的峽谷兩側是碧綠的茂密草木,可與泰源幽谷及泰源部落順遊,賞景、賞猴,再購買自純淨山間孕育出的美味農產品,品嘗部落族人製作的道地菜餚。小提醒:賞猴時,建議與猴群保持安全距離,且勿攜帶食物,可能吸引猴群搶食,造成意外與衝突。猴群若有攻擊性行為,請盡速遠離,拍照時請特別注意
Read More +都蘭遺址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9東河鄉都蘭山下土地銀行農場山麓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都蘭,源自當地阿美語A’tolan(音譯:阿都蘭),意指石頭很多以及地震頻繁的地方。臺東縣東河鄉都蘭村是一個典型的阿美族部落,這裡背倚都蘭山,面俯廣闊無際的太平洋,景色宜人。由於臺東海岸山脈歷經長年板塊運動的擠壓,呈現綿延百餘公里的山巒,壯觀的海階地形綿延長達4公里,這裡的地形和長濱鄉的海階緩坡非常類似,或許因著古老地形的恩賜,千年的地質變動造就了一處珍貴的考古文化──都蘭遺址。都蘭遺址是東海岸巨石文化的代表性遺址,距今約3000年,遺址分成「石壁區」與「石棺區」,除了這兩處已劃定為三級古蹟之外,另有三處文化遺留地點:土地銀行辦公室後面的臺地、都蘭林場的土銀建物右下方以及退輔院都蘭農莊的後院,這個地點因為沒有列入遺址範圍,因此無法進行任何考古遺跡的保存與維護。目前石壁區僅殘留三塊豎立原地的石壁,其中一塊上面有一對半球的突起,下方則呈現突出樣貌,因此人們替它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孕婦石」。史前文化留給人們對過去時空無盡的想像,走出都蘭遺址旁的林蔭小徑之後,記得你曾經在這塊安靜又古老的土地,行經千年前人類的居住之地。
Read More +泰源幽谷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9東河鄉泰源幽谷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泰源幽谷位於台23線東富公路南側,位於泰源部落及東河部落之間,以馬武溪侵蝕作用而成的峽谷風光而得名,其中又以登仙橋至泰源部落路段的風景為最,氣勢十足的深邃峽谷映襯水勢豐沛的清流,因此有「小天祥」的美稱。乘轎車或機車行經時,陡峭的山壁近在咫尺,感受山間的清新空氣和微涼山風,聆聽鳥鳴蟬叫,在進入泰源盆地後,寬廣的泰源盆地景緻令人眼睛一亮,遠觀海岸山脈山巒疊翠,如此美景令人驚喜。峽谷周圍也是台灣獼猴的棲息地,不時能見到猴群在樹林間覓食、活動,可愛姿態吸引眾多遊客觀察拍攝。建議能與登仙橋遊憩區、泰源部落順遊,觀賞猴群生態與泰源幽谷美景,再前往泰源部落,品嘗、購買引用清澈溪流灌溉的農產品。每年10月至11月的大白柚,果實壯碩,富含維他命C,甜中帶酸的滋味讓人一再回購。在深山中栽種的稻米更是品質驚人,四季雲霧繚繞的環境使米粒吸飽了水氣,好吃得不得了。小提醒:賞猴時,建議與猴群保持安全距離,且勿攜帶食物,可能吸引猴群搶食,造成意外與衝突。猴群若有攻擊性行為,請盡速遠離,拍照時請特別注意。
Read More +東河橋風景區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9東河鄉隧道路88號東河橋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東河橋風景區位於馬武窟溪出海口附近,橋南有東河聚落,橋北是東富公路往花蓮縣富里鎮的起點。東河舊橋建於民國19年,是由日本工程師所設計,為了因應地形並且保留溪中巨石景觀,將其一半設計成拱型結構,另一半則是水架型的橋墩,兩邊形成有趣的對比,是極為罕見的橋墩設計,堪稱一座與自然環境最佳結合的橋樑,更被文建會列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東河新橋建於民國81年,當時海岸公路正在拓寬,於是在舊東河橋下游處,新建一座紅色的鋼拱橋。東河新橋造型簡潔亮眼,橋面舖設木造人行步道,走在其上可瞭望太平洋。
Read More +東河休閒農莊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9東河鄉北源村45鄰67號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東河休閒農莊原是林班地,區內保有完整的動植物生態及天然景觀馬武窟北溪上游流經東河休閒農莊,溪中岩塊奇特、溪水清澈經年不斷,東岸的兩處寬廣平臺,四周茂密的熱帶雨林,保存完整的天然動植物生態和景觀,可以充分體驗熱帶雨林的原始風貌,多變化的環境適合鳥類棲息,加上各種食物來源極為豐沛,是鳥類的天堂,更是賞鳥的好去處。因東河休閒農莊東部聳立的山壁,最高落差達200公尺,氣勢雄偉,山頂上設置寬闊的平臺,是遠眺太平洋,觀賞日出的好地方。
Read More +水往上流奇觀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9東河鄉台11線約148公里處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水往上流奇觀位於台11線約148公里處,原本是條農用灌溉溝渠,距離都蘭約1.8公里。因為地形微小差異的錯覺而讓人覺得水往上方流因此聲名大噪,並在溝渠旁設立刻有「奇觀」的石碑。 此奇觀是因溝渠旁道路是下坡路,但溝渠本身卻並非是下坡,而是坡度很小的上坡,因此當站在低處時放眼望去,就像是溝渠中的水沿著下坡道路往上流,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東管處)為方便遊客參觀,除了整建水往上流周邊區域之外,也設置了公廁及部落工坊,除了觀看奇觀之外,也可在部落工坊的吧台稍事休息,點杯飲料或水果,甚至購買伴手禮,十分方便。
Read More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0臺東市臺東火車站對面的河邊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08:00-12:00;13:30-17:30周六及周日不開放
卑南圳是一個具有歷史的水圳,它最早建於明治31年(1898年),經歷多次更修。當時的卑南鄉屬於特別行政區,漢人禁止進入開墾,直到昭和11年(1936年),日人為求軍糧補給再次整修,昭和16年竣工,水圳規模擴大,才有大批漢人移入,建立聚落。臺東農田水利會有鑑於卑南圳水利用地的面積廣闊,再加位於臺東著名的小黃山及利吉惡地地形兩個知名景點之間,決定以生態多樣性的理念來整修,特別加強綠美化及休憩設施。 卑南大圳水利公園亦為臺東山海鐵馬道的景點之一,自臺東鐵道藝術村出發順時針方向行進約位於8至9公里之間。
Read More +臺東舊鐵道路廊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0臺東市舊鐵道沿線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臺東舊鐵道路廊全長6公里,是臺東火車站舊站自民國90年6月1日正式廢站後,經縣府爭取中央補助,將舊火車站到卑南大圳之間的舊鐵道鋪設木棧道,成為臺東市民重要的休閒散步空間,可以從舊火車站走到新站,一直往卑南方向延伸而去。舊鐵道路廊沿途風景多變,靠近市區一段除了種植路樹,兩旁住宅與商家共同創造的社區路廊花園景觀也十分具有特色;經過開封街再往前走一段路經過太平溪後可看見原本為馬蘭車站的曾正元藝術空間,保留原貌的月台可供暫時休息;舊鐵道路廊的最後可看見古色古香的太平溪鐵路橋。整條舊鐵道路廊貫串臺東市區,是民眾休閒、散步、騎自行車的好去處。
Read More +臺東美術館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0臺東市浙江路35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2:00、13:30~17:00(週一、國定民俗節日休館)館外綠地園區開放時間:全年無休
小而美的臺東美術館,是東臺灣地區唯一以「美術」為主題的展覽空間,寬大的綠色草坪讓人心曠神怡,草坪上置放代表臺東的原住民圖騰,幾座公共藝術作品散佈,漂流木藝術充滿質樸觸感,整個空間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心中對藝術的萬分感受油然而生。 臺東美術館分為兩期館舍,一期館舍的主要功能是展示與典藏,館內設置山歌及海舞兩個展廳,並設設有行政區、會議室及典藏室。二期館舍則是以活動性質為主的空間設計,包含文創教室、藝術主題咖啡廳、駐村藝術家休憩室等空間。 這兩期館舍展現了縣府欲將臺東山水之美融入生活及藝術的構想,唯有營造人與藝術、環境之間的互動,創作才能發展。看盡臺東美景之餘,不妨到臺東美術館,感受藝術氣息與自然交融的美。
Read More +鯉魚山公園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0臺東市舊火車站後方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鯉魚山視野良好,是臺東市區最寬廣的休閒綠地,大海環繞其前,登臨山頂,晴空萬里時可遠眺蘭嶼及綠島。傳說中,鯉魚山是由兩尾魚組成,而且晚上還會移動,後來藏在山中的金銀財寶被荷蘭人挖走,留下現今鐵道旁的兩個大山洞,也就是鯉魚山的魚眼,鯉魚失去雙眼,就此被固定在原地。若從山下往山上看去,鮮紅色的龍鳳佛堂相當醒目。1968年開挖地基時,龍鳳佛堂的位置曾因挖出史前時代石棺及石器文物而名噪一時。鯉魚山公園裡有其他年代久遠的遺跡,如紀念碑、防空洞、忠烈祠、碉堡、砲臺,讓這原本就安靜的鯉魚山,更添一份肅穆感與思古之幽情。忠烈祠前的大坡道,每逢假日或節日,走在大坡道上時常有小販夾道相迎,販賣著熟悉的小吃或簡單的玩具,可愛的小孩走著,跑著……這些成就大多數臺東居民的成長回憶。登上鯉魚山,整齊劃一的臺東市街盡收眼底,再往遠處看去,太平洋一覽無遺,層次豐富的藍在海平面上閃耀著。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