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排灣族雕刻館

所在地:屏東縣
地址:屏東縣900屏東市大連路69號
開放時間:每日09:00~18:00,每週一、每月最後一週四與國定假日休館

排灣族向來以雕刻工藝見長,在階級制度嚴明的排灣族社會,不僅只有貴族才能擁有雕刻品,連雕刻師也以具貴族身份的男性居多。排灣族雕刻品的種類形形色色,諸如髮梳、湯匙、觀賞品、建築物門楣、裝飾禮刀、宗教聖器等,都能見其獨特雕工;而雕刻題材以表現狩獵圖、祖靈像、神話故事為主;至於雕像型式,則以人頭像及百步蛇紋最為常見。為了完整呈現排灣族的文物特色,並讓更多人認識排灣族的工藝文化,於民國84年,在屏東縣文化局成立排灣族雕刻館,該館為專題性的典藏館,以平面圖文的方式,詳細介紹排灣族工藝發展的脈絡及沿革,加上實物展出,同時能細細品味排灣族藝術品的精深之美。排灣族雕刻館分為五大展示區域,「圖文展示區」介紹排灣族社會階級組織及雕刻演進歷史;「生態展示區」介紹雕刻種類及雕刻技法;「大型雕刻品展示區」展覽大型人物雕像;「當代雕刻品展示區」則展示當代排灣族藝術家的作品;「主題展示區」展出日用品、宗教器物、狩獵武器等實物,從雕刻品上的人頭、蛇紋、太陽紋、風車紋等神祕紋路,則能深入了解排灣族的宗教信仰及神話傳說。 除了雕刻作品之外,排灣族雕刻館還展出琉璃珠和陶藝品,最特別的是排灣族傳統石板住屋也在此原樣呈現,幾乎將排灣族的藝術精華呈覽無遺,相信來此參觀,對於排灣族的藝術文化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Read More +

牛挑灣埤生態公園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朴子市牛挑灣16鄰梅華里153號旁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牛挑灣埤興建於日治時代,當時是用來作為貯蓄灌溉之用,面積廣達十餘公頃,擁有豐富的水生資源。然而隨著環境日益變遷,再加上缺乏管理,這裡變得髒亂不堪,不僅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環境,面積也縮小到只剩下6.3公頃。之後,在地方人士的積極動員和縣市政府的通力合作下,本著『藍色牛挑灣,垂釣新樂園;綠色牛挑灣,美哉新天地;活化牛挑灣,親切新社區』這樣的目的,於92、93年間徹底整頓,構築了親水廣場、庭園照明、瞭望台、環湖木棧道、植栽綠化…等等約3公頃的工程。在各方的努力之下,現在的牛挑灣埤已經成為一個美麗的新天地,不僅提供了當地居民一個休閒聚會的好去處,也帶動了附近的觀光產業、推展了整個地區的農村休閒生態,重新讓人重視附近的水生資源,提昇了當地的生活品質。

Read More +

德興里老厝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朴子市新吉庒95-1號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嘉義縣的傳統產業從以前就是以農業為主,因此散居在各地的傳統閩南式三合院建築幾乎隨處可見,其中又以朴子市德興里的棋盤式三合院聚落最具特色。德興里,又名新吉庄,這裡的三合院聚落全都是坐北朝南的建築。這些紅色磚瓦的傳統屋舍,在時光飛逝的歷史軌跡中,原本並沒有受到重視,再加上隨著時代變遷,四週的高樓一一竄起,反而讓這些棋盤式的三合院聚落被夾在當中,顯得特別衝突與不搭,後來德興社區老一輩的居民靈機一動,決定重整巷弄環境,開始栽花植草、綠化妝點門面。也因此,德興里可說是嘉義縣最早融入巷道規劃整治工程的社區,全村居民合作無間,老老少少共同努力,傾全力的保留、美化了庄內三條東西向及四條南北向的巷道,以及112家傳統五間口的三合院,一直到現在,保留原始風貌的棋盤式三合院聚落已經搖身一變,成為社區裡的鎮庄之寶,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氣息,每年都吸引了無數的觀光客和建築相關科系師生,以及民間團體和文史工作者相繼前來探訪,民國93年更榮獲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成果評鑑為優等社區,可說是整個德興里居民心中的一大驕傲。

Read More +

朴子藝術公園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2-9號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朴子藝術公園佔地36186平方公尺,又叫作「鬼仔潭」或「兵仔營」。這裡過去在日治時期是當時的東石神社,古木參天,景色優美。二次大戰後成為海防駐軍處,之後因為年久失修,景觀幾乎已被破壞殆盡。民國76年國軍遷移,土地被改名為「中正公園」,直至民國93年重新整建,才更名為「朴子藝術公園」。現在的朴子藝術公園拆除了圍牆,更加親近地區民眾,裡面的部份設施依然保有著舊時的風貌,入口處甚至還看得到過去神社時期別名托里,即「鳥居」的拜亭和大型門柱牌樓。除此之外,另搭有極具現代風格的花崗石步道和美侖美煥的造景,豐富多樣的植物同時又吸引了更多的禽鳥、蝴蝶和昆蟲,再加上許多造型活潑且功能多樣的兒童遊樂設施,讓人目不暇給。另一方面,為了強調人文藝術特色,園內還設有表演廣場,專門用來推展各種藝文活動。說到藝術,不得不提的就是園內的梅嶺美術館。這座美術館是藝術大師吳梅嶺的眾多門生為了紀念大師的終身教育精神和藝術成就,一起於民國73年籌建設館,於民國84年梅嶺先生百歲誕辰時正式落成的。館內收藏有大師難得一見的畫作,不僅發揚了他的理念,也為嘉義縣的藝文氣息跨出了一大步。整體看來,館區內濃厚的藝術價值,加上公園裡美麗的景觀、豐富的生態、歷史的遺跡、歡樂的兒童遊樂設遊,以及管理良好的游泳池、網球場、槌球場…等等,整個朴子藝術公園可說是一個結合了多方樣貌和功能的重要休閒去處及觀光景點。

Read More +

蔗埕文化園區(蒜頭糖廠)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六腳鄉工廠村一號 (縣政府對面往北2公里)
開放時間:08:00AM~05:00PM

蒜頭糖廠建於西元1906年,在日治時代曾是全台第三大糖廠。因民國90年納莉颱風造成廠區淹水,製糖設備嚴重毀損,因此停止製糖業務,而逐漸轉型於休閒產業-觀光糖場,而蒜頭糖廠結合台糖特有的五分車,以「蔗埕文化園區」發展。園區內的百年製糖工廠為最大的特色,雖然機器皆已停止運作,但是廠方仍規劃了一條參觀路線,如蔗板、糖蜜等質物展示,在導覽人員的講解下,讓遊客能清楚了解蔗糖的製造流程。廠內的蒜頭糖廠為古樸的木造建築,可以在這裡搭乘五分仔小火車出遊去。列車自車站出發往太保、南靖方向行駛,車上的導覽人員將為乘客講解沿途田園景致,包括已逐年減少白甘蔗田,另園內也有古色古香的建築可以欣賞,在此可以深深感覺到生活的進步。民國93年底園區新景點生態公園開發完成,也兼具戶外教學的功能。糖廠裡有許多獨特且道地的冰品值得嚐嚐,像是蒜糖紅豆冰棒、蔗埕紅豆清冰、薏仁及酸梅冰棒等等特殊的口味,讓您回味無窮喔!

Read More +

陶藝之村墘窯休閒陶坊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六腳鄉潭墘村75-12號
開放時間:週一~週五早上 8:00~12:00,下午1:30~17:30

1991年,庄內農家子弟的三兄弟決定將工藝創作的工作室設於自己的故鄉,回歸這個曾有磚窯的村落中,二哥侯春廷畢業於文化大學,具科班的學識,20多年的實際經驗,作品數百件,除傳統陶藝外,更融入生活陶與西洋風格的作品,可以說是創作力十足。多次榮獲全國葉王獎,及博得各項比賽的佳績。公共藝術作品更有多件創舉,例如阿里山風景區的巨幅圖畫、鶯歌陶博館的公共藝術座椅等。

Read More +

縣治特區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太保市祥和一路東段一號
開放時間:上班時間:上午08:00-12:00;下午13:00-17:00;彈性上班:08:00-08:30;17:00-17:30

橫跨太保和朴子市的縣治特區,是嘉義縣重要的行政中心。包括縣政府、縣議會、縣警局、衛生局、稅捐處、消防局等行政機關。整個縣治特區的規劃涵蓋168縣道以北、蒜頭糖廠以南、小槺榔路以東、博學路以西。而最重要的是,這一區的未來無可限量。除了故宮南院的開館與高鐵太保站的啟用帶來大批人潮之外,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大同技術學院和長庚科技大學的陸續進駐,大幅提升這裡的學術風氣。

Read More +

聖恩宮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太保市埤鄉里埤麻腳53號
開放時間:AM08:00~PM18:00

嘉義縣太保市的聖恩宮內,供奉的是來自浙江省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相傳是聖恩宮管理委員會當初奉三菩薩的指示,於民國78年至80年間,三次到普陀山迎回菩薩駐宮護祐。聖恩宮的信眾遍及海內外,就連日本的森益三先生、夏威夷的柯文雄博士每次到台灣,都一定得先至聖恩宮朝拜。民國76年,聖恩宮為了頌揚佛法,在宮廟右側增建了波羅密講堂,裡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包括牆飾和地面圖案…等,其原創概念相傳都是經由菩薩指示而產生。民國84年開始,又相繼整建了波羅密講堂的九品蓮花門庭和藏經樓,同年6月波羅密講堂完工,至民國89年藏經樓也正式落成。聖恩宮的環境優美,莊嚴肅穆,裡面有八卦門庭、蓮花池、日月亭、波羅蜜講經堂、圓通樓、南北極門…等等,處處充滿了巧思及創意,和一般廟宇的建築風格頗為不同。現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聖恩宮的善緣會裡都會對信眾講經說法,每年9月19日也會舉辦護國祈安禮斗法會及薦拔普渡會。

Read More +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開放時間:0900~1700(每週一休館),國定假日及星期六、日延長開館時間至下午6時

為「平衡南北‧文化均富」並帶動台灣中南部地區的文化、教育、社會、經濟發展,民國93年12月15日行政院核定在嘉義縣太保市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策展以本院豐富的典藏為主,輔以國際借展,積極策劃各項精彩的展覽,發揮現代博物館應有的典藏、研究、維護、教育、展示、育樂、休閒及文創等各項功能。博物館建築以中國水墨畫濃墨、飛白與渲染三種技法,形成實量體展示空間及文物庫房、虛量體公共接待空間與穿透連接空間,象徵著中華、印度與波斯三股文化交織出悠遠流長多元的亞洲文明,契合「故宮南院-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宗旨。常設展: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Read More +

牛將軍廟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太保市中山路一段62號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牛將軍廟位於嘉義縣太保市內的水牛厝,是早期漢人最早來墾殖的地方。裡面供奉著一尊黑色的大水牛,旁邊還有一個手持牛鞭的牧童。相傳早期鄭成功來台灣開墾時,帶了八頭水牛來助耕。然而荒地開墾非常不容易,再加上田多牛少,這些牛最後便因操勞過度而死。後來先民特別興建了一座水牛廟來感念水牛,並且讓後人緬懷早期先民劈荊斬棘的艱辛。一直到現在,牛將軍廟始終香火鼎盛,一年四季遊客也絡繹不絕,牛前的石臼長年都還會供奉著新鮮的牧草、鮮花、水果、甘蔗及一桶乾淨的清水,成為社區最大的特色。

Read More +

縣定古蹟六興宮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新港鄉溪北村65號
開放時間:參香時間:上午5:00~下午9:00

六興宮為王得祿將軍所創建,據傳其源起和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有密切關係,皆是繼承笨港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而來。 相傳嘉慶2年(1797)笨港溪(今新港溪)氾濫,沖毀笨港市街和嘉義地區最早的媽祖廟-笨港天后宮。而原本奉祀在廟中的三尊媽祖神像,在嘉慶16年(1811),王得祿將軍倡建的新港「奉天宮」落成之前,只好暫時安奉於土地公廟中。道光6年(1826)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爭相奉祀媽祖神像,經王得祿將軍調解,將大媽奉祀於新港奉天宮,二媽奉祀於北港朝天宮,三媽則由王將軍請回溪北自宅奉祀。之後王將軍在自宅左側(今新港鄉溪北村3號之1)創建新廟,期許廟宇所在的溪北及月眉、月潭、安和、後厝仔、六斗仔六個村庄興盛,故取名為「六興宮」。 1906年,嘉義大地震,造成六興宮倒塌毀壞。大正3年(1914),王得祿的後代王順記與江濟振、李烏沙等人出資,聘請名匠陳應彬改於現址(新港鄉溪北村65號)重建六興宮。之後民國40(1951)年六興宮擴建,持續到民國50(1961)年,始完成六興宮的現貌。 民國78年(1989)臺灣電視公司播出電視劇「媽祖外傳」,並使得六興宮的「黑面三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

Read More +

登雲書院遺址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新港鄉古民街12號 (文昌國小)
開放時間:正確時間需以當地公佈為準,請先致電洽詢。

登雲書院是台灣過去在嘉義的四所書院中,唯一設在嘉義縣的,其他三所都在嘉義市內。除了登雲書院改建為文昌國小,以及其中的玉峰書院改建為祭祀保生大帝的震安宮之外,其餘兩所皆已毀壞殆盡。登雲書院最早成立於清道光2年(西元1832年),當時叫作登雲閣,直至道光15年(西元1835年),才改為更有書院規模的登雲書院。「登雲」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頁獻良多、與地方仕紳合力集資創立書院的王得祿將軍,取其「平步青雲」之意。然而,七十年後,登雲書院遭逢兩次大地震被夷為平地,一直到五十多年後,即民國52年(西元1963年)才在遺址上成立了現在的文昌國小。登雲書院造就了新港的文風鼎盛,奠定了豐厚的文教基礎,當年培育出無數的人才,教育的風氣持續至今。許多人甚至把登雲書院視為是讓新港凝聚向心力而進行「社造」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惜的是,登雲書院至今所遺留下來的東西,只剩下一座道光15年立下的「新建登雲書院捐緣金名碑」,是當初建校時從現在的文昌國小游泳池下挖出來的,就佇立在進入校門口之後的右側庭園內,以不鏽鋼和壓克力的外框妥善保護著。現在的文昌國小傳承了書院教育的宗旨,除了它和登雲書院間的歷史意義之外,校內一棟中國式校舍的二樓,更成為嘉義縣每年舉辦祭孔大典的孔廟所在地。

Read More +

大潭村精忠廟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86號
開放時間:上午7:00~下午6:00

大潭村是新港鄉第一大村,以林姓為大宗。相傳十七世紀上半葉,有一林姓男子從南靖縣永豐里侖仔社渡海來台,一路上並恭請抗金名將岳飛的神象護祐。到了大潭村後,一開始是在自家供奉,後來子孫愈來愈多,就在村裡建廟供奉,成為嘉義縣唯一的一座岳王廟,也是全台第一座東度來台、歷史最悠久的精忠廟。時至今日,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岳飛聖誕之時,大潭村都會舉行隆重的祭典,許多村民爭相前往精忠廟祭拜岳武穆王。精忠廟已經成為大潭村民的信仰中心,歷久不衰。

Read More +

溪口鄉文化生活館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溪口鄉溪北村中山路55號
開放時間:08:00~17:00 (週五及國定假日休館)

一座嶄新的文化館在溪口鄉文化生活館成立之前,嘉義縣溪口鄉的公共建築中,鄉民最熟悉的應屬鄉公所,以及曾就讀的中小學。這些建築擔負著服務鄉民的責任,但沒事,也很難說,可以或願意,我們相約到鄉公所去走走、逛逛。這類型公共建築提供的是業務上的實際需求,屬於心靈寄託所在的,則是文化館舍。 在文風濃厚的農業小鎮裡,溪口鄉立圖書館是重要的文化來源提供者,但因面臨空間狹小的困境,而有改建之議。從圖書館功能轉型出發思考,賦予多元的、複合的文化可能,座落在溪口國小旁的溪口鄉文化生活館,2005年起建,2007年12月28日落成,是溪口鄉的新生寶貝。

Read More +

南靖火車站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水上鄉三鎮村26號
開放時間:全年皆可,無時間限制

南靖火車站於1901年4月20日設站水上鄉水掘頭(現水上站),1910年配合南靖糖廠設廠運糖業務,將車站遷移現址,1920年改稱水上站,1941年12月大地震時站房倒塌,1943年改建竣工,本站改稱南靖站。南靖火車站於1942年以水泥建造,正門向內縮,右邊廁所的造形與站房搭配,相當有趣。站內候車室,皆為木造,售票口、座椅乃至窗戶等木造製品,歷經時光的洗禮,顯得古色古香。車站內廣闊的站場更訴說著從前光榮的歷史。在站場內,即有一條側線鐵路通往南靖糖廠。但是,台糖鐵路屬76.2公分軌距,而台鐵的軌距則是106.7公分,兩種不同軌距的鐵道用起來實屬不便,於是出現了三軌鐵道的設計,也就是外側較寬的軌距適於台鐵的貨車行駛,內側較窄的適合糖廠小火車行駛。在台灣南部的眾火車站,只要離糖廠不遠的,都有這種三軌設計的鐵道,如:斗南、大林、新營等。但如今糖業盛景不再,糖廠小火車早已停擺,改用汽車運輸。水上鄉當年的繁榮,可從「一個鄉有三個車站」得知,由於南靖糖廠興盛的業務,讓水上火車站吃緊,而加蓋南靖火車站,以舒緩水上火車站的問題。隨後北迴礦場的開挖,為解決運輸業務的需求,再增建北迴車站,繁華情景不難想像。難怪至今,仍是當地耆老津津樂道之事。見證糖業興衰的老車站,更是嘉義縣縱貫鐵路唯一還保存原貌的車站,迷人的懷舊魅力,值得前往一探究竟。

Read More +

南靖糖廠休閒廣場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水上鄉靖和村1號
開放時間:南靖糖廠休閒廣場,09:30-1730

二戰後初期,糖是台灣主要產業之一,也是台灣主要的輸出品,因嘉義地區的氣候與土壤非常適合種植甘蔗,故當時三大糖廠之一的南靖糖廠,即設在嘉義縣水上鄉境內。由日本東洋製糖株式會社於明治四十一年建立,有製糖工廠一座,每日可壓榨甘蔗3,200公噸,年產特級砂糖20,000公噸,伴隨著糖業的蓬勃發展,水上曾因此一度繁華,可惜糖業沒落後,風光不再。製糖失去市場競爭力,南靖糖廠積極轉型,目前經營朝多元化方向發展,除原有之「甘蔗製糖」、「養豬」事業朝向機械化的耕種及專人管理外,並發展多項轉型事業,其中蝴蝶蘭產業之經營,已在國際之間建立極佳之口碑。糖廠園區規劃了現代化的休閒賣場,販售台糖產品。糖廠出產的枝仔冰口味多元、好吃又便宜,常讓旅客驅之若鶩,使得賣場總是門庭若市。賣場旁另設有花卉展展售區、兒童休閒遊樂區等,提供了遊客多樣的選擇。糖廠休閒廣場還有展示舊式火車頭、退役戰車、戰機、高砲,烤肉區供民眾遊憩,旁有童年隧道讓兒童探險。位於南靖火車站對面,交通便利的南靖糖廠,除了品嚐冰品外,更可好好感受它的歷史蛻變,大樹成蔭、老式建築與甘蔗台車等,別有一番懷舊風情。

Read More +

頂塗溝蝴蝶村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水上鄉頂塗溝13號
開放時間:全年皆可

位於嘉義縣水上鄉與太保市的交界,塗溝村由頂塗溝及下塗溝兩部落組成,是個典型人口外流的農村,僅存老人與小孩的社區,生活環境日漸惡化,縣府一度希望在此設置垃圾場,引發村民強烈抗議,更喚醒村民的環保意識,加上近年來,政府大力推行社區總體營造,佐以地方人士的覺醒,頂塗溝社區於1998年開始進行社區營造。重整村內環境,整治水溝,種植水蠟燭,改善原本髒臭雜草叢生的排水溝,變成有著生態蹤跡的清水溪,更種植唐棉、馬櫻丹美化環境。意外出現樺斑蝶,由於唐棉樹又稱蝴蝶樹,唐棉的花朵會分泌甜甜的蜜汁,可提供蝴蝶所需食物,所以吸引了蝴蝶造訪頂塗溝,村民因此決定大量栽種唐棉以復育蝴蝶。在媒體的報導下,「蝴蝶村」的美名也不脛而走。1999年是蝴蝶鼎盛期,陸續舉辦「蝴蝶到我家」、「油麻菜籽節」等活動,也帶動社區觀摩風潮,有兩百多個社區曾前來參觀,成功打響頂塗溝蝴蝶村的名聲。不過近幾年蝴蝶村的蝴蝶不再飛舞,因為寄生蜂侵襲,破壞了蝴蝶生態。寄生蜂會寄生在蝴蝶蛹內,然後慢慢吃掉蝴蝶幼蟲,導致最後蛹裏孵出的不是蝴蝶,而是蜜蜂。雖然可惜,但老化鄉村的形象已脫胎換骨,有了農村新氣息,美化環境的目的已達成。2006年,社區獲得信義房屋社區一家95年度贊助,以及林務局社區林業補助,將針對穿越頂、下塗溝兩部落間的台糖鐵枝路1.8公里,進行綠帶生態教育公園之營造,串連兩部落間的環村「蝶戀花步道」,並進行「飛躍蝴蝶之精神形象標誌」,讓社區更具多元文化生態、休憩運動教育的功能,也希望提供民眾更好的假日休閒去處。

Read More +

大崙社區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水上鄉大崙村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大崙社區位於中山高速公路水上交流道嘉朴公路西側,即水上交流道下接嘉朴公路(168線縣道)往嘉義縣政府方向500公尺處,屬於都會型與傳統農村聚落間的中間型農村社區。居民對土地的依賴不是經濟來源的物質需求,而是土親人親的心理需求,因為這樣的愛鄉情緒,社區菁英積極投入社區工作,共同營造高文化水準、注重環保生態、講究健康活力,以落實優美社區環境、生態有機家園為目標,為社區永續經營而努力。社區環境景觀特色-「儲水池」,是舊時水利不發達時期農村必備灌溉設施,社區內目前仍遺留兩處大面積公有水塘,兩水塘旁的公有土地在92及93年度,已由社區義工設計DIY施作完成,成為優美的社區苗圃花園及大崙3號環保公園。「社區苗圃花園」,由社區團隊首創「花園互助會」,師法古人的「相換工」互助精神,利用6個假日完成佔地100多坪的社區苗圃花園。隨後社區團隊由原有的婦女團隊擴大,許多媽媽的老公、老爸、兒子,紛紛加入社造團隊,為大崙社造工作奠定非常穩固的人力基礎,因為這股強烈的社區共識,社區推動的各項活動都非常順利成功。「大崙3號環保公園」,以生態工法為主,營造空間除休憩涼亭及環保生態鋪面之外,同時配置廚餘堆肥槽,示範家庭式有機堆肥製作方式,期望整體空間能發揮寓教於樂的功能。另外,「大崙蔗埕公園」亦是大崙社區重要景觀特色之一,「蔗埕」即甘蔗轉運站,在台灣糖業文化的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年台糖「五分仔」小火車要將原料甘蔗送往南靖糖廠,途經大崙村,遂闢設大崙蔗埕。小火車停駛後,大崙蔗埕因乏人管理,被佔耕、堆積雜物,逐漸成為社區髒亂點。在社區居民同心協力下,民國93年「大崙蔗埕社區交流中心設立計畫」獲得文建會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補助85萬,採用生態工法、社區參與及雇工購料等方式,清理出掩埋20餘年的軌道,重新建造標準的五分車月台,完成生態空間綠化及視覺美化工作,同時修護一座罕見的腳踏汲水器,而為呈現「蔗埕」歷史,特地向台糖買回「原料甘蔗車」及「糖蜜車」,放置在蔗埕公園,這個綠意盎然、生態豐富、兼具空間再生與文化復興意涵的蔗埕文化空間,為嘉義縣平原增添一處佔地一千二百坪、多功能性的社區休憩公園。大崙社區是一個居民們專屬的大型自然公園,社區團隊秉持「綠滿塘前蠂翩翩,大崙花園水故鄉」的社區發展願景,以大崙做花園的三大原則:換工互助協力、生態工法及廢棄物再利用,親手打造社區內每一個美麗角落。當您親自拜訪時,請仔細欣賞綠滿塘前蝶翩翩的大崙花園!

Read More +

蕭武龍交趾陶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鴨母坔76之52號
開放時間:AM:9:00~PM4:00

交趾陶融合捏塑、繪畫、燒陶等技藝於一體,是台灣傳統藝術中,最受重視的民俗工藝之一。交趾陶以豐富的造型,瑰麗的色彩,並洋溢著吉祥歡樂的氣息而廣為一般建築和廟宇裝飾所運用。嘉義地區為台灣交趾陶的發源地,日本人曾稱此為”嘉義燒”。蕭武龍先生於1948年生於嘉義市,受毫芒雕刻大師樓永譽先生啟蒙,而在1980年拜臺灣毫芒雕刻名家樓永譽先生為師,學習這幾近失傳的古老藝術。1993年成立蕭武龍交趾陶工作室,蕭武龍先生也為國內少數的芒雕專家,作品曾榮獲第四十七屆全省美展工藝部優選,以及第四屆民族工藝雕刻類三等獎,如今它的作品受到國內外的專家所肯定及喜愛。

Read More +

五穀王廟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民雄鄉豐收村148之ㄧ號
開放時間:AM6:00-PM9:00

五穀王即為神農大帝,台灣以農立國,以種植稻穀作物為主,則五穀神發揚穀麥有功,受到後人肯定及尊敬,致每年到了誕辰農曆四月二十六日當天,祭典都十分隆重、熱鬧。該廟創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原是本地百姓為祈求五榖豐收,而興建五榖王廟,如今香火鼎盛,中正大學大部分的建校用地即是此廟所捐贈的。

Read More +

八仙山寶林禪寺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民雄鄉松山村後山仔38-2號
開放時間:6:00-19:00

松山村是屬於民雄郊區地方,土地廣大,有山有水,風景優美。舊地名:松子腳、松仔腳莊、后山仔莊。村內宗教活動鼎盛,位在松山村後山仔八鄰與竹崎鄉交界處,最初當地人稱八仙山。八仙山原是一片荒蕪的山林,當年觀妙法師(寶林禪寺的開山住持)三步一拜由北往南朝山行腳時,行經嘉義大林香焦山時,據說有菩薩示現靈異,信徒於是指引方向,引導法師來到現址,並於民國四十九年(西元1960年)初建茅蓬。經過他辛勞奔走,又得渡妙尼師的協助,加上當地村民的熱心幫助,大家出錢出力,在荒山中終於建起一座巍峨壯觀的寶林禪寺。此地四面環山圍遶,風景優美。寶林禪寺佔地約二甲,主祀釋迦牟尼佛,群山環抱環境幽靜非常,目前常住有七、八人,其中四人是出家眾,皆為比丘尼,寺院尚有接納養老服務,若身體硬朗能分擔寺院雜務者,亦可免費居住於此。 現在寶林禪寺,由觀妙女弟子幸定尼師主持,她出身嘉義市木材富商之後,投入很多精神和血汗,擴建寺廟的規模,也使得更多信士來此禮佛參道。

Read More +

隆天宮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大林鎮義和里15號
開放時間:08:00-20:00

相傳雷府千歲為九天雷部天神,在清朝乾隆年間,即奉旨救世人間,更在民國三十六年(1947)又奉九天玉皇公,領旨降臨台灣大林濟世,普渡眾生。民國七十一年(1982),隆天宮因年久失修,再加上人潮日益增多,當地居民著手行進重建,同年十一月十日卯時破土,歷時三年兩個月始完工。整建後的隆天宮,耀眼壯觀、金壁輝煌,於民國七十五年(1986)十一月初三卯時舉行入火安座典禮。大林鎮義和里的居民長久以來相信雷府千歲能庇佑村民身體健康、農作物豐收,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日雷府千歲聖誕暨白鶴童子千秋之日,隆天宮都會舉行慶典,村民敬備牲醴,群聚於隆天宮頂香膜拜。廟前還會搭設戲棚,鑼鼓喧囂,熱鬧歡騰,是寧靜鄉間的難得盛事。隆天宮前還有一口百年古井,井水清澈,從未枯竭,而且甘甜無比,過去曾是當地居民重要的飲用水來源。每逢端午佳節,村民都會爭相汲取「午時水」。民間相信午時水能治百病,而據說自隆天宮前這口古井所汲取而出的午時水,可以久儲,經年不壞,許多人還拿來泡茶、治病、洗滌、淨宅、畫符…等等。當年隆天宮重建廟堂時,就是以這口古井為中心,上面甚至有雕塑成龍形的噴泉,代表地方的龍脈所在。遊客若於端午佳節時前往,即可看到村民聚集於龍頭雕像前,爭相汲取午時水,蔚為奇觀。(資料來源: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Read More +

大林糖廠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大林鎮大糖里399號
開放時間:09:00-17:30

大林糖廠位於一號省道旁,遠遠就可以看到台糖生物科技中心醒目的百年巨型煙囪。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有計畫的在台灣發展極具規模的製糖產業,大正三年建立大林糖廠,吸引大量人口聚集,使得大林被稱為「移民區」。在台灣糖業興盛時期,大林糖廠帶動了當地的大小產業,使得大林成為嘉義縣內經濟最繁榮、人文素養最高的地方,極盛一時,也成為當地人心目中的一個重要精神指標。隨著台灣製糖產業的沒落,民國八十一年大林糖廠被合併於北港糖廠,成為北港糖廠大林工廠。民國八十五年,大林糖廠正式停產,人員和設備被併入北港糖廠管轄,一部份的廠區則轉為成為生技公司的生產線,其他大部份的廠區繼續保留。現在的大林糖廠,除了遊客和販售中心吃冰購物的人潮之外,平常的日子裡都極為安靜。民國四、五○年代,台灣的製糖產業在經濟建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台糖鐵路所構築的三千里交通網,更解決了寶島台灣當時貿易往來和居民交流的問題,可以想見製糖產業在台灣歷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保存所剩無幾的台灣糖業文物,嘉義林管處提供了古老的蒸汽火車頭和台糖「平客六二○三」車廂,展示在現在的大林糖廠內,加上綠草如茵的景觀、歷史悠久的台糖員工宿舍,民眾可以清楚見到台灣製糖產業在歷史上走過的痕跡。

Read More +

豐山生態園區

所在地:嘉義縣
地址:嘉義縣中埔鄉深坑村埔頂18號
開放時間:9:00 a.m.~10:00 p.m.

本園區佔地約十餘公頃,有一百多種植物,園區內皆以自然生態為主,以不破壞自然景觀生態為宗旨,因此有許多自然生物棲息,包括3-4月的螢火蟲季,6-7月可觀賞獨角仙在夜間飛舞的模樣,還有由桃花心木林環繞的魚池,在傍晚微風吹拂下,桃花心木葉,及一百年歷史的尤加利樹葉紛紛落下,搭襯落日餘暉,美不勝收。 園區種植了許多奇花異果,其中栽植一種俗稱「樹葡萄」的巴西嘉寶果,嘉寶果原產於巴西,又名樹葡萄,是常綠木本植物,每年春秋兩季結果,果實碩大圓潤,平均甜度可達十三至十七度,香甜可口;可釀成葡萄酒,酒精濃度可達四十八度,而且有著葡萄特有的芳香。由於樹葡萄在台灣極為少見,如果不是在果園中看到,光憑果實外觀,一般人多會誤以為是普通的葡萄;不過嚐起來,又香又甜,口感與葡萄完全不同,不僅清甜爽口,而且營養價值極高。除了特殊的嘉寶果外,還有南洋的紅毛丹、印度的辣樹、太平洋橄欖、模里西斯鋸齒芭樂、粉撲花等,熱帶的原生植物很多,為配合觀光,發展休閒農業,未來的目標是將園區闢建為原生樹種生態園區。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