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貝嶼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員貝嶼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員貝嶼位在白沙鄉岐頭村東方、鳥嶼西南方,鄰近澎澎灘。因為形狀像螺貝覆蓋於水面而得名,景觀相當優美且特殊。北邊海岸玄武岩柱狀節理發達,以石筆、石硯、無字天書和石墨最著名;員貝嶼東北側海崖柱狀玄武岩體發達,並形成上窄下寬如同百褶裙一般,有著許多摺痕,極具觀賞價值,員貝嶼「筆墨紙硯和百褶裙」不僅是著名地景,同時已列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員貝嶼村落後方的小山丘是眺望美景的好地方,往西北岸即可眺望玄武岩奇觀,是來到員貝嶼必遊的景點喔!退潮時,在員貝嶼及湖西沙港間由珊瑚岩礁組成的海床會裸露出來,早期是員貝嶼先民對外交通孔道,深具海洋和人文意義,加上沿途的潮間帶生態及珊瑚礁多變的景致,一向是最熱門的潮間帶生態之旅的熱門路線。 玩家秘笈: 玩潮間帶,東海正夯員貝港外的海上平台有花枝、海鱺在箱網中萬頭鑽動。鳥嶼潮間帶上河豚嬉鬧著馬糞海膽、小丑魚和藍雀鯛比可愛,退潮時從海上古道走向遠方島嶼,先民用蛙鏡、膠鞋征服海路和生活,是一份生命力和生活人文的饗宴。只是東海沈寂百年後,隨著潮間帶與休閒漁業活動興起,帶動遊客的休閒與歡笑,東海旅遊則越來越討喜。
Read More +姑婆嶼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姑婆嶼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姑婆嶼位於白沙的西北方、吉貝嶼的西南方,為一座玄武岩構成的方山台地,南、北長約1公里,是澎湖群島中最大的無人島。全島露出許多多孔狀玄武岩,表層覆蓋著富含鐵質的石英砂岩層,對比強烈,在澎湖各島不同地質中是個異數。 島上北面方山台地上建有一座英船的遇難紀念碑,東側為丁香魚場、東南側海域有美麗的珊瑚群、北側則是最著名的紫菜盛產地;每年農曆春節的前後,赤崁村會依姑婆嶼紫菜生長的情形,辦理大規模的採收活動,赤崁村公廟龍德宮管委會依據每戶人家男丁人口數分丁份收丁口錢作為登島採收的權利。澎湖島礁多,冬季風大浪大,澎湖的野生紫菜得天獨厚產量又多,在嚴寒冬季為漁民帶來不少收益。姑婆嶼名稱的由來,有許多的傳說與聯想。據說在很久以前,村莊裡有一位少女,已有相戀多年的男友;但卻遭到父母反對,並強逼其另嫁良人。柔弱的少女,為了反抗父母的逼婚和證明其堅貞的愛情,便與情郎相偕離家出走到澎湖北海的無人島落腳;兩人以天地為證,以山海為誓,在那小島上共渡餘生。據說,她的晚輩來探望她時,均以姑婆尊稱;另一版本則是這位女孩為信守愛情的承諾,自我放逐至無人島孤獨終老,因早期未婚而終老者習俗稱為姑婆,這座無人島也被稱為姑婆嶼。但不論如何,當這個用一生信守愛情的故事口耳相傳至今的同時,姑婆的故事,也就成為這座無人島的美麗的傳說了!
Read More +吉貝嶼
所在地:澎湖縣地址:澎湖縣白沙鄉吉貝嶼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s
吉貝嶼全島面積約3.1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13公里,是北海最大的島嶼,國內最熱門的旅遊景點。全島地勢東高西低,由海積地形組成的美麗沙灘及沙嘴,為本島最大的地形特色,沙灘位本島西南,由西崁山向南延伸;在沙灘的盡頭,因受海流影響而形成伸入海中的沙嘴,全長約800公尺,最寬處約200公尺,島的四周人工分散設置許多大小石滬,全盛時期達二百餘口,目前僅剩88口,島嶼距離赤崁約5浬,航程約20分鐘。因為吉貝嶼不僅是澎湖北方的漁場之一,由於潮差甚大且擁有廣大的潮間帶,早期的先民長期觀察魚類生態並利用潮差來捕魚,就地利用周邊的玄武岩與珊瑚礁,趁著每天退潮時堆砌石滬捕魚。根據記載,在清朝乾隆年間徵收「滬稅」時,吉貝便擁有1口大滬、4口小滬,可見石滬的建造遠在清乾隆以前便有了。吉貝嶼海域石滬密佈,目前僅存的88座,佔全縣580多座石滬的近七分之一,退潮時,從當地小地名魟灣仔可以涉水走到西北方的過嶼。魟灣仔東西兩側沿岸石滬密集,數量約佔吉貝石滬的一半(約40個)。這種居民利用潮間帶,以玄武岩堆砌成的捕魚陷阱,是吉貝嶼最具特色的一項人文景觀。追星景點紅極一時的電視偶像劇「海豚灣戀人」,澤亞(許紹洋飾)長大後,在海豚灣邂逅易天邊(張紹涵飾)的地方就是吉貝沙尾。『聽過海豚的傳說嗎?傳說中,海豚曾經銜著一枚鋼戒幫助一對失散了的戀人重新相聚,從此變成了愛情的守護神!在天邊的海豚灣,流傳著一段愛與傳說的故事! 』本劇播出時,帶動了很多的粉絲來到此地追星,易天邊與徐澤亞長大後第一次相遇的船屋、易天邊家的麵店還有海豚灣公車站牌都是粉絲們鏡頭捕捉的焦點,你是不是也是其中的一個呢?來到吉貝嶼,除了在吉貝沙尾感受沙灘、幻想船屋的場景外,也別忘了進入社區尋找劇中女主角易天邊的家哦,如果你有拍照,歡迎跟我們分享哦!另外,療傷系歌手辛曉琪「遺忘」MTV影片也是在吉貝拍攝,澎湖夏天特有的嬌艷、多彩,都在影片中。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大仁哥」-陳柏霖與柯有倫為統一於2006年拍的「7-ELEVEN形象廣告」,兩個人騎著摩托車,而天空正飄過來白雲一朵,以及2人脫下短褲衝入清澈見底海水的畫面,都是在吉貝。
Read More +都歷園區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新村路25號
開放時間:
「都歷園區」位於台11線約124.5K處,緊鄰都歷部落,過去都歷阿美族人稱此地為「katomayan」(旮都瑪樣),意思是「熊出沒的地方」。這裡除了是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的行政中心外,園區還包含都歷遊客中心、阿美族民俗中心、大型停車場與戶外遊憩、表演空間。居高臨下的地勢,能欣賞寬廣美麗的太平洋風光與日出、月升美景,不僅是遊客索取東海岸旅遊資訊的重要窗口,也是旅行業者領團參訪解說的重要景點,更是在地人野餐、溜小孩、毛小孩的首選之處。結合東管處年度活動,都歷園區近年在春、夏旅遊旺季,有熱鬧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月光海音樂會和市集等活動,結合部落文化傳承、在地藝術創作與創新的國民旅遊型態,讓遊客在活動期間造訪時,能一併欣賞到東部海岸的絕美天色地景與多元的人文風情。幾年累積下來,都歷園區除了提供完整的遊客服務外,也宛如一座大型的美術館,充滿藝術人文風情。不論是都歷遊客中心內,以常設型態展出東海岸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的作品-《旅行在50步的空間》外,戶外也有結合綠地草皮與無敵海景,陳設歷年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裝置藝術如:《泡風景》、《最強大的溫柔》、《轉變》、《公元5390的凝望》、《等候 漂流》等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無一不成為吸引遊客親近互動、拍照打卡的首選熱點!都歷園區停車十分便利,若欲搭乘大眾運輸來到都歷園區的遊客,也可以搭乘「台灣好行-東部海岸線」,於「阿美民俗中心」站下車就能抵達園區。而為了讓無法隨時前來的民眾能欣賞到都歷園區現地的東海岸風光,2020年東管處於遊客中心上方架設了全區即時影像,透過高解析度的攝影鏡頭,24小時連線放送在地天候與風景,喜歡的朋友可上youtube頻道遊覽。
Read More +成功海濱公園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民富路
開放時間:全年無休
成功濱海公園鄰近三仙台,位於成功新港漁港的東北方,是當地居民散步、騎單車的好地方,也是單車族騎車遊東海岸休息的中繼站。成功濱海公園串聯了三仙台、新港漁港、成功海洋環境教室、台東海洋夢想館與比西里岸等景點,並結合賞鯨、環境教育、生態及部落深度導覽、自行車運動、迎曙光、草地音樂會等多樣遊憩活動。成功濱海公園全區打造無障礙友善旅遊環境,讓旅人可以悠閒騎著單車,一路暢遊東海岸,累了,就到這兒休息,眺望三仙台的美麗海景。
Read More +成功海洋環境教室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港邊路1之 5 號
開放時間:
黑潮暖流的經過,讓成功的海域中孕育出豐富的鯨豚與海洋生物,位在成功新港漁港附近的遊艇碼頭,有一處海洋環境教室。這裡介紹各式各樣的鯨豚、電影《戰浪》中的鏢旗魚過程與器具,以及成功獨特的漁業文化。透過免費的精采導覽解說,再搭配不定期海洋特色遊程、展覽活動與賞鯨之旅,讓人更加深入了解台東週邊珍貴的海洋生態,十分適合親子出遊一同認識海洋生態。除了到海洋環境教室聽導覽解說之外,不妨到成功鎮上走走,吃美食、體驗漁市場中熱情的吆喝聲,最後參觀全台唯一的旗魚神廟,相傳摸摸木製旗魚神的頭、肚子、尾鰭,都能夠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喔!
Read More +鹽寮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974壽豐鄉鹽寮村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鹽寮村位於花蓮縣壽豐鄉,擁有台灣最長的礫石沙灘,鹽寮名稱的由來為早期花蓮港附近食用鹽在此煮製,日治時期即有「鹽寮港」之名。在近年來,每當暑假來臨時,這裡聚集了來自各地的手作者、背包客,組成充滿異國風情的「海或.瘋市集」,不論是手作、塔羅占卜或議題討論,都在市集中出現。而鹽寮沿途有各具特色的民宿,在面海的窗邊喝一杯咖啡,就是個美好寧靜的下午,或是沿著濱海的腳踏車道漫遊,累了就到附近的店家,品嘗一頓新鮮豐盛的海鮮大餐吧!鹽寮部落鹽寮部落分為三個小部落:大坑、托邁(Tomay)以及橄仔樹腳。其中,Tomay是由里漏社的阿美族人所組成,其意思為「熊山」, 相傳過去里漏社的阿美人在此獵殺大熊,另外兩個小部落則是屬於秀姑巒阿美族。
Read More +金剛大道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2長濱鄉長光社區忠勇自行車步道(東13線,長光產業道路)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長光部落位於台東縣長濱鄉,舊名石坑(Ciwkangan),約在台11線85K處,是個背山面海的美麗部落。進入長光部落,沿著東13線長光產業道路一路往西直行,筆直的「金剛大道」旋即映入眼簾。站在大道上,南北兩側盡是無邊際的梯田,層次分明地坐落於金剛山腳下與太平洋畔。海風吹起,金黃色的稻穗隨風搖曳,掀起片片稻浪,和海濤聲相互呼應,無邊際的壯闊視野,可與縱谷的「伯朗大道」相媲美。金剛山部落裡最負盛名的,是位於西側海岸山脈的「金剛山」;在山勢地形與天光雲影的巧妙作用下,彷彿一隻巨大的大猩猩矗立在山頭,「金剛山」因而得名,也成為長光社區的重要地標。天氣晴朗的時候,金剛山勢特別清朗,明顯的金剛五官與輪廓矗立在海岸山壁上,如同長光部落的守護神,靜靜的看護部落的子子孫孫。絕美梯田的歷史由來長濱地區歷史文化十分悠久,與東部海岸大多數的原鄉部落相同,長光部落以阿美族為最多數,部落裡仍保留部落不少生活習俗與祭典文化,與北邊大港口地區的阿美族文化息息相關,也是東部海岸較大的阿美族部落之一。清領時期,遷至此地的族人最初以種植旱稻、小米為生;日治時期,阿美族人向居住在城仔埔(亦位於長濱鄉)一帶的噶瑪蘭人學習種植水稻的技術,不過兩年,部落便全面種植水稻,並透過年齡階級制度,集中部落人力開闢灌溉渠道,使部落裡的水田面積激增,人口亦大幅增加。
Read More +宜灣卡片教堂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博愛里宜灣路11號
開放時間:僅供外部參觀,無對外開放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來臺灣的歷史根源,最早可上溯至西元1865年英國馬雅各醫生台臺灣南部,以及西元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馬偕博士至台灣北部,進行行醫宣教工作。在臺灣政治經濟困窘且貧乏的年代,教會提供了在地居民許多醫療、教育、精神上的支持與協助,成為不少地方上的信仰中心。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於西元1950年(民國39年)傳入宜灣部落,有朱蘭妹等人從其他教派中陸續皈依,當時亦有陳志豐宣道師及林川明牧師協助教會傳福音的工作。後來由於信眾日漸增多,家庭聚會場所已容納不下參加聚會的信眾們。於是,隔年信眾們決議自主籌建、出錢出力完成禮拜堂,於西元1953年(民國42年)完成具備水泥瓦頂的禮拜堂。西元1974年(民國63年),一場颱風毀損了原本的教堂本體,於是又有計畫興建新的教堂。現今的新教堂由賴明德先生設計,為磚造平房,教堂正面外觀仿歐洲鄉間小教堂形式建造,白色外牆為主視覺基底,屋頂有哥德式建築的風格,並分別在屋頂尖端與大門兩側設有十字架與天使雕飾。另有一說是當時大家在討論教堂外觀時,賴明德先生拿出小時候蒐集之小卡片,依照卡片上的樣式為建築藍圖打造而成,也因此得名,是東海岸沿線上極富建築的色的教堂之一。西元2003年(民國92年),由臺東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隨著知名度的提升,越來越多人蒞臨成功鎮北端的宜灣部落,想一窺卡片教堂的風貌。不僅吸引國內導演來此地取景拍片;西元2012年(民國101年)8月,成功鎮的在地小音樂家-「蘆葦」,更以「卡片教堂的鐘聲」為新專輯命名發行,專輯封面亦邀請國際知名設計師-「蕭青陽」,參考教堂外型進行專輯封面設計,亦獲得當年「最佳專輯包裝」設計獎之殊榮,也為卡片教堂增添不少文藝與浪漫氣息。
Read More +比西里岸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0臺東市白守蓮社區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比西里岸Pisirian」位於成功鎮三仙社區一個濱海的小部落,過去為阿美族人養羊的地方,在部落中處處可見幾米的畫作、由漂流木創作的羊群,以及享譽海外的paw paw鼓樂團,讓這個小小的部落充滿童趣。現在跟著幾米《走向春天的下午》中的小女孩的腳步,出發尋訪散落於比西里岸部落中11處的彩繪,進一步發掘部落寧靜純樸的美好。羊群漫步的比西里岸「比西里岸Pisirian」在阿美族語為「養羊的地方」,「siri 」是山羊的阿美族語,過去居住在此地的阿美族人利用海潮起落,在三仙台島上放養羊群,隨著時代變遷,部落已看不見羊群,有感於部落青年人口不斷流失、阿美族年齡組織的文化斷層等現象,三仙社區發展協會與在地居民、孩子、藝術家們齊心努力推動社區營造,打造部落發展新氣象。來自部落最原始的聲音-paw paw鼓樂團比西里岸不只有幾米的畫作、木作的羊群們,還有著由部落孩子組成,揚名海外、氣勢磅礡的「paw paw鼓樂團」,以自製的寶抱鼓拍打出響亮、充滿節奏的鼓聲,搭配孩子們純淨清澈的歌聲,展現出他們鮮活的生命力,有機會來比西里岸時,不妨預約表演聽聽響亮東海岸的原始歌聲。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彩繪比西里岸廢棄房舍的外牆上有一幅巨型的圖畫,由部落青年和孩子們親手彩繪,在紅、黃、橙相間的暖色調線條裡,相間了好幾隻跳躍的「幾米風」白羊,白羊雀躍的姿態如同在部落中奔跑的孩子們,充滿朝氣與活力!而老建築的本體也重新打造成民宿空間,讓來到比西里岸部落的旅人,除了尋訪幾米園區、迷宮、欣賞部落藝術裝置外,亦能放慢腳步,感受部落山海環抱的自然風情,同時品嚐在地推陳出新的部落風味美食。
Read More +月光小棧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9東河鄉都蘭村46鄰20號
開放時間:
月光小棧位於都蘭山麓,是一幢充滿咖啡香與藝文氣息的小屋,因西元2003年(民國92年)林正盛導演拍攝的電影「月光下,我記得」而成為熱門遊憩景點,至今二樓仍保留當時的拍攝場景,而一樓目前由在地藝文團隊「女妖在說畫」藝廊經營作為藝術家展演空間,不定期舉行動、靜態的藝術人文展演活動,讓許多旅客到此駐足,感受東海岸多元繽紛的藝術文化。月光小棧前身為都蘭林場行政中心、公教人員休閒教育中心。沿著山路小徑蜿蜒前往,沿途能看見農田、山脈、海灣不同的大自然風情,尤其在田野間一路推疊的不規則砌石,更讓人不禁想起「都蘭- Atolan」名稱的由來:遙想幾百年前阿美族先人篳路藍縷開墾的情景,造就了海岸山派都蘭那層巒疊翠的梯田風貌。月光小棧另一側設有「月光咖啡屋」,以漂流木打造而成的流線型吧檯獨樹一格,加上美麗的樹皮燈飾與玻璃彩繪,將月光小棧妝點得十分迷人。「月光咖啡屋」除了販售各式咖啡、飲品與手工茶點外,也有許多在地藝術創作者的手創商品,以及經營者旅外帶回來的音樂、書籍、飾品、服飾等特色異國風商品。來到月光小棧的旅人,欣賞壯闊的都蘭灣美景之餘,別忘了到咖啡屋裡點上一杯香醇的飲品,望向浩瀚的太平洋,感受沁涼的海風中那獨屬都蘭緩慢的情調。 如何到:沿台11線都蘭村內,在146.5公里處看到都蘭遺址告示牌後往山區方向轉彎,沿指標經"石棺區"及"石壁區"後續行3-5分鐘即可抵達
Read More +奚卜蘭遊客中心(新太平洋一號店)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977豐濱鄉靜浦村靜浦8-1號
開放時間:每日08:30~17:00 (除夕休館)
秀姑巒溪溪床的石灰岩塊長年在溪水的沖蝕下,姿態各異、潔白如玉,因此有著「秀姑漱玉」的美名。外型潔白的奚卜蘭遊中心,便以秀姑漱玉作為設計理念,並在外牆上塗以純白的仿石塗料,用鋁格柵編織外型如秀姑漱玉的造型遮陽板,有別於過去傳統的斜屋頂樣式,亮眼的外型吸引旅人的目光。經過設計改造之後的奚卜蘭遊客中心,「新太平洋一號店」在原本奚卜蘭遊客中心隆重開幕,由在東海岸深耕多年的雅比斯團隊進駐,邀請了台東排灣族傑出青年設計師謝聖華取用部落元素發想,以溫暖的木造進行設計,不僅提供原有遊客中心功能,加入了書店與咖啡店,展售精緻細膩的部落工藝品,讓前來的遊客能愜意的喝一杯咖啡稍作休息,翻翻書或購買部落的工藝品。奚卜蘭遊客中心也陸續推出市集、好書閱讀、晚餐快閃計劃等活動,繼續挖掘東海岸的在地故事,激盪更多創意,作為東海岸面向世界的交流基地,傳達屬於東海岸部落的新太平洋式生活。這不僅是部落工作假期志工朋友的家,也是遊客一處好的休憩點,路過這裡,別忘了進來坐坐,感受東海岸部落的風情吧!
Read More +都歷遊客中心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信義里新村路25號
開放時間:每日08:30~17:00 (除夕休館)
都歷遊客中心為「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本部,與阿美族民俗中心相鄰。坐山面海的都歷遊客中心,北望可見成功鎮和三仙台,南眺可見綠島,美麗的山海風情,獨具東海岸的代表性,是歷年來舉辦「月光.海音樂會」的地方,而遊客中心內部,非常適合親子一同玩樂。戶外廣大的草原,錯落有致地擺放每年大地藝術節的作品,在綠地與海洋襯托之下,不僅適合在這裡坐著體會台東的悠閒,也可以來這邊野餐,享受東海岸迷人的風景,若是遇上「月光.海音樂會」,夜晚還能夠坐在草地伴著海上的月光,聆聽優美的音樂。展區內容目前係由花蓮港口部落當代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以《旅行在50步的空間》為主題策展,將長年於東海岸沿線撿拾海洋廢棄物的過程,透過多元媒材畫作、雕塑、裝置及影像作品,利用作品與光線、聲音的互動,傳達對全球化環境課題的思維及關懷,將都歷遊客中心重新打造為富含環境、文化教育意義之場域。歡迎各界蒞臨都歷遊客中心,詳情請洽電話:089-841520(都歷遊客中心服務台分機1800)。
Read More +綠島遊客中心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1綠島鄉南寮村298號
開放時間:每日08:30~17:00 (除夕休館)
一踏出綠島航空站,就可看見離出口處不遠的綠島遊客中心,是遊客遊覽綠島的第一站,也能夠令人在短時間內快速了解綠島之美,是潛水的天堂。綠島遊客中心跳脫以往模型展示方式,以簡潔、現代、活發方式呈現綠島海洋世界、陸域生態及歷史人文,並拍攝綠島形象影片、海洋篇、陸域篇、人文篇等影片,將東管處多年調查的海、陸域生態影音資料,轉化成館內展示等內容。館內並配置旅遊諮詢導覽機、VR景點影片、彩繪星空天花板、舒適的簡報室,可提供遊客諮詢、手機充電站、上網、飲水機、旅遊摺頁等服務,絕對是您來綠島第一個必到造訪之處。
Read More +小野柳遊客中心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0臺東市松江路一段500號
開放時間:每日08:30~17:00 (除夕休館)
進入富岡地質公園 (小野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斜式屋頂造型的遊客中心,遊客中心內的地質展示館,以生動的地質模型、寄居蟹生態模型、富岡港港好社區遊程等,介紹富岡地質公園 (小野柳)特殊的地質景觀及海岸山脈形成與演進的過程。參觀富岡地質公園 (小野柳)前,不妨先在此做初步的瞭解,再去富岡地質公園 (小野柳)作實際的印證。
Read More +三仙台遊客中心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三仙里基翬路87號
開放時間:每日08:30~17:00 (除夕休館)
為了讓東海岸旅人享有「友善、便利、貼心」的旅遊服務,東管處重新建置三仙台遊客中心,於2016年10月啟用。 三仙台遊憩區擁有獨特天然地景及豐富生態環境的離岸島,不但是國內外旅客遊覽東海岸的必到景點外,亦是每年元旦迎曙光地點的第一選擇。考量龐大遊客的旅遊服務需求,新的三仙台遊客中心,特別規劃在賣店旁、前往海邊的主要遊覽動線上,以提供更便捷及時的旅遊服務! 三仙台遊客中心除了提供一般的旅遊服務,如旅遊資訊、簡易醫療、冷熱水提供、傳真代收、尋人寄物、手機充電、電腦查詢及拐杖、輪椅、老花眼鏡借用...外,另提供行程規劃、自行車補給、汽車充電、紀念章、哺集乳室及吹風機、嬰兒傘車借用等貼心服務。歡迎各位遊客蒞臨三仙台遊憩區時,也來此體驗服務人員的熱忱服務!
Read More +八仙洞遊客中心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2長濱鄉三間村水母丁1-4號
開放時間:每日08:30~17:00 (除夕休館)
兼具地質景觀與史前遺址的八仙洞,位在台東縣長濱鄉一座面海的峭壁上,有自然形成的十數個海蝕洞穴。這些洞穴原在海面,現在卻散布於150公尺高的山壁上,這是因為在東海岸地殼陸升的過程中,海浪沖蝕岩壁較鬆軟的部份而成。八仙洞目前設有步道通往各個海蝕洞穴,其中最大的洞穴是靈岩洞;離地面最高的是崑崙洞,高度有130公尺,其他還有乾元洞、朝宸洞、海雷洞、潮音洞、永安洞、水簾洞等。由於洞穴多被佔用開闢神壇,因此洞穴名多帶有宗教色彩。八仙洞也是一處重要史前遺址,曾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經命名為「長濱文化」,這是迄今所知臺灣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遺址,深具重要性,而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Read More +秀姑巒溪遊客中心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978瑞穗鄉中山路三段215號
開放時間:每日08:30~17:00 (除夕休館)
秀姑巒溪遊客中心位於花東縱谷瑞穗大橋旁,是秀姑巒溪泛舟活動的起點,遊客中心旁設有露營區,每逢泛舟季節,遊客如織。【開車資訊】南下:由花蓮市區循台9線南下,經鳳林、光復後,即可抵達瑞穗泛舟服務中心;或沿台11線南下,經月洞後接瑞港公路,亦可抵秀姑巒溪遊客中心。北上:由台東市區沿台9線北上,經玉里後,即可抵達瑞穗泛舟服務中心;或沿台11線北上,經北回歸線標碑後,接瑞港公路,亦可抵達秀姑巒溪遊客中心。【大眾運輸】南下:由花蓮火車站前搭往富里、玉里的班車,在瑞穗站下車。 北上:由台東火車站前搭往花蓮的山線班車,在瑞穗站下車。 詳細時刻表及車資請洽花蓮客運(查詢電話:03-8338146~8 / 花蓮汽車客運公司)
Read More +花蓮遊客中心
所在地:花蓮縣地址:花蓮縣974壽豐鄉鹽寮村大坑5號
開放時間:每日08:30~17:00 (除夕休館)
沿著台11線走,順著蜿蜒的道路來到東海岸風景區最北端的花蓮遊客中心,坐落於山坡上的遊客中心,內部設有全區自然、人文資源及東部海岸沿線旅遊據點的展示室,以及可容納81人的多媒體簡報室,在出發遊玩東海岸前,不妨來到這裡諮詢相關旅遊資訊。面向遼闊太平洋的花蓮遊客中心,擁有絕佳的視野,讓人能夠遠眺一望無際的蔚藍海洋,享受這番眼前的無敵海景,每到4-5月時,在遊客中心旁的水塘山坡開滿了鐵砲百合,沿著周邊景觀步道,縱覽花海在微風中搖曳波動,如畫般的景致令人相當陶醉。由遊客中心往北可到海岸山脈北界所在的嶺頂岬,在此可一覽花蓮溪與太平洋交會,所激起的「洄瀾」美景,因此花蓮港昔日又名「洄瀾港」。
Read More +美山驛站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1成功鎮美山路139-2號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東海岸沿線因為風景秀麗,是許多單車族的最愛。「驛站」的設置,便是為了服務廣大的單車愛好者,於東海岸沿線提供補給、休憩、餐飲、單車維修等複合式場所。美山驛站與台東縣成功鎮農會展售中心位於同一處,驛站兩側依山傍海處,每年春季有成功鎮農會舉辦之成功花海,美麗的各色花朵搭配創意的漂流木裝置藝術,讓行經東海岸的遊客們又多一處賞玩的景點。同時,美山驛站設有三層樓高之觀景涼亭,從涼亭上可眺望不同角度之三仙台景觀,是欣賞東海岸景觀絕佳的私房景點之一。
Read More +柚子湖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1綠島鄉環島公路7公里處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柚子湖本身並不是湖,而是一個早年開發的小漁村,所謂「湖」,其實是閩南語「澳」音之訛變,柚子湖位在海參坪的北方,昔日為一座小漁村,雖然居民已全部遷走,但以咾咕石(珊瑚礁岩)砌成的傳統民宅頗具特色,當晚霞照映在古厝遺址上,暈黃的色彩添上一股濃濃的懷舊味。除了欣賞就時的聚落之外,跟著在地導遊一同前往,尋訪柚子湖附近海岸熱門的秘境-彎弓洞、翠湖、藍洞探險,感受洞中的涼風,潛入藍洞欣賞水下湛藍的世界,或是跳入翠湖中游泳,享受夏日海洋的沁涼。柚子湖旁的海景是全綠島最自然、最富變化的海岸,有珊瑚裙礁、白色珊瑚礁貝砂灘、黑色柚子湖集塊岩、火山岩頸等地質景觀;附近有海蝕洞,洞前有裙狀的珊瑚礁石,造型更是千奇百怪,也是觀察潮間帶生物與螃蟹的極好地點;在洞中感受著爽朗的微風,是消暑、聽濤、休憩的好去處;從洞中望外看著藍天白雲、清翠的山巒起伏,綠島的美更使人難忘。柚子湖在綠島是重要的史前遺址,日治時期便頗受學者重視;後來經考古學者調查與試掘,也出土大量的史前獸骨、魚骨、貝殼、陶片,以及墓葬、貝塚,推斷出綠島的史前人類與東部、恆春半島族群來往密切,在考古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Read More +富岡漁港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0臺東市富岡街297號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富岡舊名為「猴子」,是早期東海岸原住民由綠島登島的第一站,再由此處向海岸線遷居,地緣附近仍留下部份遺址;當地原住民仍留於現今港區西南側較高的海階上,富岡漁港興建之後,又有部份居民遷址到附近漁民的西側海階上,為昔日的富岡新村,多為漢人族群;以附近農業為生的居民則是沿街面而居住。
Read More +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54卑南鄉杉原20號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4月至9月【08:00~18:00】、10月至3月【星期一至星期五(08:00~17:00)、星期六至星期日(08:00~18:00)】
富山護漁區於台東縣卑南鄉杉原海邊,在都蘭灣的南端,是台東縣唯一的海水浴場,這裡早期叫做「杉原海水浴場」;富山海域早期漁類資源很豐富,十餘年前因過度漁撈,海域生態破壞殆盡,不僅漁民無法生存,遊樂價值也降低。西元2005年公告為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之後,成為東海岸潮間帶生態豐富的海岸景點,不管是魚群或是珊瑚礁岩都保存得非常完整;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剛成立初期,曾經一時造成漁民的生活不便,但隨著魚類棲息地的保護,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外魚群資源也越來越多,魚獲也逐漸穩定增加。富山護漁區成立後,除了吸引台灣本地遊客,也讓日本、加拿大、韓國、大陸等遊客前來參觀,為當地社區建立觀光人潮;如今魚蝦貝類等海洋生物復育率快速成長,也開啟當地商機,居民成為生態解說員、浮潛員;社區居民更發起「保育海岸資源──永續發展」的推廣活動,如:親子海灘尋寶活動、假日淨灘活動,以及認識生態教學,還有杉原海洋資源保護協會在這片海域做生態調查。海洋、生態、當地社區居民,三者緊密的城鄉環境互動,也形成美麗的「海洋社區營造」(Marine Ecological Community),創造海洋資源不同層次的價值,進而達到永續發展。
Read More +樟原
所在地:臺東縣地址:臺東縣962長濱鄉樟原路67號
開放時間:全天候開放
「樟原」位在台東縣東海岸最北端,東濱太平洋、西倚東海岸山脈、南鄰八仙洞、北承長虹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當地居民以阿美族群居多,多數以務農、雜工、捕魚為業;民風純樸,生活勤儉。樟原村最具特色地標為「樟原基督教長老教會」,是阿美族樟原部落學習諾亞造方舟的精神,居民主動奉獻集資,並以義賣、賣野菜、抓青蛙等方式,自行設計興建完成一所教會,此建築物被譽為台灣最美之「諾亞方舟」造型教堂;建築體兩側有圍矮牆環繞,猶如船隻駛進樟原港口正要靠岸,守護著當地居民;外牆鮮明的紅磚部落圖騰,象徵在地部落原鄉精神永為流傳。另外,在樟原村南端的「樟原橋」,共有老、中、新三座橋,平行排列橫跨在水母丁溪上,因為地勢高低不一,形成特殊的景觀,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在此設置「樟原橋休息區」,遊客佇足在新橋上,欣賞卵石砌成的舊橋,圓拱型橋身橫跨著溪谷,展現古樸風情的自然景觀。
Read More +